从课程到学程:发现真实的学习

来源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gongyong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一词从拉丁语“Currere”延伸出来的,它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动词形式意为奔跑。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的学习起点和终点也各不相同。这个时候,学校能做什么呢?
  在第十三届全国学校品牌大会上,北京十一学校副校长周志英表示:“北京十一学校的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体系,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力,在帮助学生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同时,帮助学生提高选择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在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中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最终成为自我。而学校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又发现了宝贵的学生学习资源,这个资源是北京十一学校二度研发课程,进行精准课程定位必不可少的前提。因此,我们从课程走向学程,进入了‘课程2.0版’时代。”
  据了解,“学程”即学习的进程,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成长路径,其起点、终点、过程都可以自主确定,具有不同的宽度、厚度和深度。“课程2.0”时代的特征,是从学生的学习个性出发,基于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指向每一位学生的未来。而北京十一学校开设了269门学科课、34门综合课、70门职业考察课,相当于给学生铺设了非常宽广的跑道。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帮助学生在课程跑道上奔跑的。
  起点:发现不同
  周志英的主题报告从一开始就很吸引听众,她以一个特别的茶壶(见左图)追问“新课改”的有效性。盖子、壶嘴、抓手、壶身,这个茶壶该有的都有,却不能被我们所用。周志英说:“看到这个茶壶就应该反思我们现在的课程与课堂,备课、上课、作业、评价、反思,每个环节都有,但为什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不如我们的预期呢?这需要一遍遍地追问自己——我们的课程是否为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设置,我们的课堂是否为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设置?”
  1.为何发现不同的学习过程?听周志英的报告,我被北京十一学校细致入微的学情调研所折服。例如,“描述一下你每天做作业的时间、顺序和方法,如遇到问题,你将有什么解决方案”,得到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后,老师们便开会讨论起来,会后再用一个个更为具体的问题追问学生,最后与学生面对面交谈。
  周志英举了一个“文艺化学男”的学情调研案例。这个学生是学校乐团的首席乐手,但很喜欢化学,在化学课上常常引导同学做实验,在家里也购买了很多实验装置。在学情调研时,他对“你感觉自己在化学学习方式上最与众不同的一点是什么?”的回答为“用课外知识辅助课内学习,如维基百科、大学教材、一些化学类APP”。对“在化学学习中,下列学习方式对你的重要性排序是什么?”,他的选择是“和同学一起讨论”“听老师讲课”。基于类似的学情调研,化学老师觉得可以把“文艺化学男”培养成化学家,但与其面谈后的结果出人意料——他将来想当软件开发工程师!
  周志英感叹道:“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就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即便做了调研,也是需要一对一的跟踪、交流。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
  2.如何发现不同的学习过程?为了发现每一个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北京十一学校对各年级学生都进行了学情调研,或抽样,或全面。结果显示,不管是同一学生的不同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学生,还是同一学生的不同阶段,抑或是同一问题的不同经历,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是不一样的。
  周志英说:“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是不一样的,这意味着如何为学生提供更需要、更适切的学习资源,如何为学生提供更迫切需要的学习帮助是我们进一步思考,以及必须思考的内容。我们需要从中总结出一些普遍规律,以更好地帮助每一个学生、每一类学生。”经过研究,北京十一学校发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三个共同特征,即自定义的学习设计、自适应的学习支持、自组织的学习生态,并认为除了学习方式、学习资源等相对外显的学习因素外,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相对内敛但也同样重要的学习因素,更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索。(见下图)
  3.发现不同的学习过程后,学校应该做什么?当发现每个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后,周志英表示北京十一学校采用了顺应、优化、连接的策略来支持学生的个别化学习与个性化成长。
  采用顺应和优化策略是基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大脑遗传性和可塑性,因为每个学生都拥有不同的天赋,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发现,并予以优化、放大,进而使其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选择以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对其大脑的优化也有所影响。就学生而言,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学习方式适合他,关键是怎么发现适合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方式。北京十一学校使用所罗门学习风格量表,把学习按“加工、感知、输入、理解”四个维度予以分类,从中发现学生的学习风格。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几方面的智能特长,若套用这一理论,我们将发现学生的擅长所在,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以其所擅长的方式,学习其所不擅长的学科。这提醒了我们:课堂应该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方式,让学生运用它们来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过程:提供支持
  当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学校有条件把“共享经济”的某些特点、做法运用到共享学习中来,学习资源早已不仅仅是老师和书本,学生之间、家长、一切自媒体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因此,北京十一学校从传统的建立师生连接,发展为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建立多维连接。
  周志英认为,由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早已不是线性过程,故为其提供的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应该呈网状结构。以北京十一学校的课程架构与课程设计为例(见下图),周志英解释说,图中黄色的點代表学习资源,绿色的长方形是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若把每一节课或单元的教学分为四个环节,则可以从“为什么要学这知识”“这知识是什么”“这知识应该怎么用”“ 怎么找到这知识和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的联系,并形成一个网络”来。就这四个环节而言,网状结构应该是这个样子:每一个环节都有足够的资源,有文本、有视频(动画)、有可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有可能是老师需要讲解的,也有可能是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而每一个维度又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特质,经过综合调研,通过所罗门学习风格量表,总结学生的明显特质,为学生的量身定制适合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些资源,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基于自身的认知水平、已有经验、学习风格、学习资源的匹配度,可以选择在这节课的任意一个节点进入学习。
  结果:匹配需求
  在北京十一学校,老师可以跨学科听课,因为它是基于“学生的成长,基于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这个维度来分析教学的。虽然有的老师不一定能够听懂其他学科的课程,但是在课堂中可以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可以观察不同老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为学生匹配了什么样的学习资源,教给了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以及如何最大化地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因此,在掌握了不同学生的多种多样的学习风格之后,北京十一学校对学生的学科能力培养,主要考虑的是如何与学生的学科认知水平相匹配;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如何与学生已有的学习风格相一致;对学习资源的配置,主要考虑的是如何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适应。
  如果说北京十一学校的选课走班制适应了某一类学生的教育,那么从课程到学程的“课程2.0”探索,正在创造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最后,周志英希望越来越多的教育同仁能够与北京十一学校一起,参与到“课程2.0版”的探索中来。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策划部记者)
其他文献
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毕生从事办学、讲学活动,为官期间,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先后在“寒泉精舍”、“武夷精舍”收徒讲学,建“竹林精舍”、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深感当时官学衰落、科举腐败,不能为国家培育人才,想以书院来补救官学的不足,纠正科举的弊病。呕心沥血修撰《四书集注》,临终前还在修改《大学章句》。即便被各种疾病和党禁困扰,朱熹仍然以旺盛的精力著述、整理、编撰教材。强调明
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彬是一位既有着高深的教育学理论背景,又有着丰富学校管理经验的教育专家。在第十三届全国学校品牌大会上,他作了《从“教学管理”到“课程领导”》的主题报告,将深刻的教育本质蕴含在每一件日常工作、生活小事中。风趣的故事、幽默的表达,令听众在忍俊不禁中如醍醐灌顶。  教学,是校长管理得了的吗?  一般说来,抓教学管理是校长常规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教学管好,把教学成绩提高,学生满意
期刊
学校因孩子而有意义,学校也因孩子而有品牌。对谢家湾小学来说,最大的荣誉和奖牌是孩子走出校园后的生活样态,以及终身因为这所学校而带来的深远的、持续的、系列的影响。这才是一所学校最好的品牌。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学校课程的支撑。  如何使学校教育持续地、系统地、积极地影响一生  作为校长,每天都会思考一个问题: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多年前,我和教师、孩子们一起思考得出:我们要培养改良世界的中国人!为此,谢家
期刊
家长会上,校长的一席话是其管理水平与治学能力的直接体现,将直接影响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认可程度。  优秀案例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千灯湖小学 邓爱勤  尊敬的家长们,晚上好!首先,我代表全体师生对各位家长的到来表示最诚挚的欢迎!今天晚上我们坐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如何让我们的孩子的成人成才。  (先“成人”,后“成才”,还与家长平起平坐,这位校长的教育逻辑正确!)  学校基本情况及其领导班子成
期刊
国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实践,可为我国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近年来,核心素养被置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并且迅速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与此同时,国外开展了大量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可为我国核心素养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欧盟核心素养的旨趣:  为了终身学习  21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挑战的加剧,生产力要素中“人”的要素
期刊
植树节有没有植树不重要,重要的是把环保意识真正植入到学生心里。  在全民共倡“环境保护”的今天,每年3月12日的植树节是学校开展环保教育课程的一个绝佳契机。但有不少学校的植树节活动仍采用比较单一的形式。其实,植树节的意义应该不止于种一棵树,而是通过植树节的又一次来临,使师生们更加关注绿化、环保问题。看看下面这些学校的植树节策划,是怎样做到既不落俗套又能把环保观念扎根到学生心里的。  不栽树来改种菜
期刊
郑强观点  “所谓规矩,是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颠倒人的一生的!”  “一个民族的孩子读书读到17、18岁就那么恨书,说明中国的教育把孩子们的求知欲弄没了!”  “‘绝不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中国恶劣、愚昧的家长左右孩子成长的毒瘤!”  “目前,中国的男大学生是全世界最差劲的,不学习、没担当,连女孩子都不敢追!”  郑强,现贵州大学校长,被网友称为最牛愤青教授,对中
期刊
就目前而言,知乎是一片蓝海,若能充分地运用起来,或将产生不容小觑的长远效应。  2016年12月1日,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发出一则题为《知乎,我们来了》的文章,落款署名为“爱你的团团”,表示进驻知乎,“会在这里努力为青年朋友释疑解惑”。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认为团中央的这一做法不但是对知乎的认可,更是主动履行职责,优化自身组织形象的一次实际行动与表率。  那么,何谓“知乎”?就我看来,“
期刊
近年来,重庆市江北区的“首善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逐步从打造特色项目,建设特色学校,走向学校的系统建设与文化自觉。2016年12月15日,江北区教委主任马培高从思想、行动和追求这三个维度,于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论坛上分享了特色学校发展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回归初心,坚守特色学校发展的价值立场  “哈佛大学的战略大师迈克·波特曾说,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要有三种战略,一是总成本领先战略,二是
期刊
唯有让教师真正理解课程,并激活他们的执行力和创新性,课程改革才能实现从“要我改”变为“我要改”。  深入思考学校课程建设倡导的理念如何具体到实践领域,不难发现它与学校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根本性的冲突。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教育考核评价模式,与执著于长期的(短期内无法测量的)教育目标模式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要提高课程建设的有效性,就必须从改变学校管理模式与教育改革目标方式上入手,通过学校课程建设,最大限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