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避免过度地分析教材,在课堂上还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是越来越多语文教师的首选之举。正如李希贵老师所言:“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让知识成为学生思考的果实。”魏书生老师教育思想的精髓就是依靠学生管理学生、依靠学生教育学生、依靠学生启迪学生、依靠学生带动学生。学生有了自主的空间,才能发挥自身的潜能,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能实实在在将学习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够真真正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高耗低效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师们过于勤快:任课教师代办、包办太多,惟恐课文内容的分析不够细,作业的布置不够全,拼命为学生讲解课文、布置作业。于是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在老师们的手下被支离成一长串的字、词展示给学生,学生因无法体会文章的美感和整体感而对语文失去了兴趣。老师为了让学生掌握必须的内容,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从而更加导致了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减弱。于是,学生越反感,教师就越“浇灌”,形成恶性循环;时间一长,师生均陷于疲态,效果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刚接手的五年级开始尝试运用“人人都是小老师”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一活动的理论基础就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依靠学生内心深处助人为乐的品性,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自立、合作和发展。
开学初,我对本班的学生宣布了我的“施教纲领”—— 彻底做一个“减负”教师;同时强调,教学过程中做到“三不”:课文内容不讲,疑难问题不答,家庭作业不看。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性和盲目崇拜,激发学生的潜能,让教师还原成学生的引路人,而不是领路人。
课文内容不讲。小学语文教材(高年级段)所编选的文章大体分为三类;叙述类(《刷子李》《凡卡》等)、说明论述类(《为人民服务》《只有一个地球》等)和古文类(包括古诗和古文)。对古文类的文章或诗,主要进行朗读技巧的训练,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体会古文的神韵。等到熟读成诵后,再引导学生内涵。探究其内涵。这样,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
学生一般不太喜欢论述说明类的文章,因为这样的文章缺少情节,吸引力不大。对这类文章的讲解,我一般更侧重于对外延知识材料的补充,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在获得了足够知识信息的基础上再来学习这类文章,不仅容易激发起兴趣,而且容易抓住课文的精髓。如在学习《鲸》《松鼠》这样的课文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读课文,而是向学生介绍《森林报》的内容,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科普著作,以便在学习课文时,学生能及时将其所读的课外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展示出来,这样既反馈其课外阅读的效果,同时在上课时能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以提高其阅读的兴趣。
对于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我运用了“读——演”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课文中不少篇章是直接的剧本,如《半截蜡烛》;有些则稍加改编就是上好的剧本,如《草船借箭》《晏子使楚》等,这类文章,课前让学生按角色分工,可以直接进行表演。学生在课前排练的过程中,就可以吃透课文的大部分内容;余下的,在课堂上多少点拨一下就可以解决。让学生表演文章中的内容,正是迎合了学生好胜心强、好奇心重的特点。因为形式活泼,多数学生愿意参与,而且比较容易接受,所以学生自然不再为分析文章的结构而困惑,更不会因为词句的解释而厌烦。
不讲解课文内容,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抓住了课文的本质,通过形式的多样和情境的多层设置,让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疑难问题不答。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我一般是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就展开班级讨论,通过全班学生的集思广益,最后得出正确的解答。这样,解决了一个问题,往往下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教学《梅花魂》时,学生问:“为什么对一幅墨梅图,外祖父分外爱惜?”老师就问:“那你认为,一般是对什么物品分外爱惜?”在学生发表见解后,引导:“那文中哪些描写可以看出外祖父分外爱惜梅花?其中又寄托了怎样的感情呢?”学生很容易就会找到外祖父因“我”弄脏墨梅图而训斥母亲,后来又送“我”这幅图。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课文的中心也就很容易掌握了。
不回答学生的疑问,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自行解答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不回答问题,不等于拒绝学生的质疑,而是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寻求答案。如果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一个答案,那么,就算答案就算不完整,他都会信心百倍地进行下面的学习。
家庭作业不看。为了激发学生愿做、做好家庭作业,我把每天的作业分为必做和选做。作业收上来后,由组长进行批改,并督促进行改错,还要签名认证。班级定期对作业进行评选,推选出最好的进行表彰。由于同学们有选择的空间,所产生的抵触心理比较小,能够自觉完成。在组长检查作业的同时,体验到当小老师的快乐与艰辛,因而也能对教师的职业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因为学生要对所看的作业负责,所以就督促学生必须认真对待作业中的每一个环节,这本身也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鉴别能力的有效手段。
将课堂真真正正还给学生,将中华文字的奥妙完完全全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得到锻炼,是教师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少讲一点,让学生多思考一点;少做一点,让学生多活跃一点;稍“减负”一点,让学生更勤快一点,他们才会展翅起飞,领略飞翔的精彩。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时刻意识到,我们的地位是“主导”,而不是“主体”。
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高耗低效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师们过于勤快:任课教师代办、包办太多,惟恐课文内容的分析不够细,作业的布置不够全,拼命为学生讲解课文、布置作业。于是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在老师们的手下被支离成一长串的字、词展示给学生,学生因无法体会文章的美感和整体感而对语文失去了兴趣。老师为了让学生掌握必须的内容,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从而更加导致了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减弱。于是,学生越反感,教师就越“浇灌”,形成恶性循环;时间一长,师生均陷于疲态,效果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刚接手的五年级开始尝试运用“人人都是小老师”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一活动的理论基础就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依靠学生内心深处助人为乐的品性,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自立、合作和发展。
开学初,我对本班的学生宣布了我的“施教纲领”—— 彻底做一个“减负”教师;同时强调,教学过程中做到“三不”:课文内容不讲,疑难问题不答,家庭作业不看。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性和盲目崇拜,激发学生的潜能,让教师还原成学生的引路人,而不是领路人。
课文内容不讲。小学语文教材(高年级段)所编选的文章大体分为三类;叙述类(《刷子李》《凡卡》等)、说明论述类(《为人民服务》《只有一个地球》等)和古文类(包括古诗和古文)。对古文类的文章或诗,主要进行朗读技巧的训练,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体会古文的神韵。等到熟读成诵后,再引导学生内涵。探究其内涵。这样,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
学生一般不太喜欢论述说明类的文章,因为这样的文章缺少情节,吸引力不大。对这类文章的讲解,我一般更侧重于对外延知识材料的补充,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在获得了足够知识信息的基础上再来学习这类文章,不仅容易激发起兴趣,而且容易抓住课文的精髓。如在学习《鲸》《松鼠》这样的课文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读课文,而是向学生介绍《森林报》的内容,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科普著作,以便在学习课文时,学生能及时将其所读的课外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展示出来,这样既反馈其课外阅读的效果,同时在上课时能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以提高其阅读的兴趣。
对于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我运用了“读——演”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课文中不少篇章是直接的剧本,如《半截蜡烛》;有些则稍加改编就是上好的剧本,如《草船借箭》《晏子使楚》等,这类文章,课前让学生按角色分工,可以直接进行表演。学生在课前排练的过程中,就可以吃透课文的大部分内容;余下的,在课堂上多少点拨一下就可以解决。让学生表演文章中的内容,正是迎合了学生好胜心强、好奇心重的特点。因为形式活泼,多数学生愿意参与,而且比较容易接受,所以学生自然不再为分析文章的结构而困惑,更不会因为词句的解释而厌烦。
不讲解课文内容,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抓住了课文的本质,通过形式的多样和情境的多层设置,让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疑难问题不答。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我一般是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就展开班级讨论,通过全班学生的集思广益,最后得出正确的解答。这样,解决了一个问题,往往下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教学《梅花魂》时,学生问:“为什么对一幅墨梅图,外祖父分外爱惜?”老师就问:“那你认为,一般是对什么物品分外爱惜?”在学生发表见解后,引导:“那文中哪些描写可以看出外祖父分外爱惜梅花?其中又寄托了怎样的感情呢?”学生很容易就会找到外祖父因“我”弄脏墨梅图而训斥母亲,后来又送“我”这幅图。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课文的中心也就很容易掌握了。
不回答学生的疑问,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自行解答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不回答问题,不等于拒绝学生的质疑,而是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寻求答案。如果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一个答案,那么,就算答案就算不完整,他都会信心百倍地进行下面的学习。
家庭作业不看。为了激发学生愿做、做好家庭作业,我把每天的作业分为必做和选做。作业收上来后,由组长进行批改,并督促进行改错,还要签名认证。班级定期对作业进行评选,推选出最好的进行表彰。由于同学们有选择的空间,所产生的抵触心理比较小,能够自觉完成。在组长检查作业的同时,体验到当小老师的快乐与艰辛,因而也能对教师的职业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因为学生要对所看的作业负责,所以就督促学生必须认真对待作业中的每一个环节,这本身也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鉴别能力的有效手段。
将课堂真真正正还给学生,将中华文字的奥妙完完全全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得到锻炼,是教师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少讲一点,让学生多思考一点;少做一点,让学生多活跃一点;稍“减负”一点,让学生更勤快一点,他们才会展翅起飞,领略飞翔的精彩。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时刻意识到,我们的地位是“主导”,而不是“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