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培养应当从小学阅读教学开始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05724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的、直觉的,但在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直觉中沉淀着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感的培养,应当从小学阅读教学开始。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认为,应当让小学生在多读、熟读和背诵中,自然而然地感悟语感。
  培养语感能力,首先要大量阅读。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不知不觉地培养语感。从而增加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领悟的机会,这种理解和领悟仅靠阅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选取各种文本,指导学生进行大量广泛阅读,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揣摩、品味语言文字的特点,感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奥妙。其次是熟读和背诵。熟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名篇,背诵是熟练的结果。随着阅读的遍数增加达到背诵,学生会逐步理解与感悟文本的语言内涵和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之精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落实到教学这一环节中,首先应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教师要通过对学生课文的熟读来加深对课文中的语言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导出学生的“情”,从而进一步感受文本中蕴含的思想和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并从中获得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促进语感能力的发展。在“导”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把大量的空间还给学生,注意对“读”的训练,让学生置身于规范的语言环境中,提高感受语言的能力。
  在情境中深化语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文本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或语外之意,这种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熟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推敲,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如学习李白《望庐山瀑布》一诗,仅靠抽象的分析、综合或教师的具体生动的讲解,学生往往难以体验诗中所蕴含的感情;只有通过大脑加工改造,“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才能加深学生的感悟与领悟。应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通过想象中的“画面”感悟语言,从“日照”下的香炉峰、“挂前川”的“瀑布”、“直下”的“飞流”、“落九天”的“银河”,学生才能领悟庐山瀑布的壮丽气势和作者气贯长虹的胸襟以及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之情,才能体验诗的内涵与意蕴,从而陶冶情感,感悟语言文字。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在揣摩中品味语感。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假设人脑中存在遗传的语言习得机制,在儿童接触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潜在能力,须通过后天的教育才能挖掘出来。因为语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属于心理学所定义的直觉思维(直觉性感知),是不需要经过分析程序而直接作出某种判断的心理直觉过程。人们经过长期语言文字的训练,形成一定语言感悟能力时,便可在阅读中准确、迅速、敏锐地感悟语言文字;不仅能解读语言文字表面的信息,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例如《泊船瓜洲》一诗的语感点就是“绿”字。这“绿”字用得极为传神,化听觉、感觉而为视觉,既表现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来之后江南水乡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值得反复品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这样的语感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情感,运用直觉思维去感受、捕捉语言文字中闪现的语感火花。
  在培养语感的诸多方法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初步感受文本表达的思想、情感、意境的基础上,通过表情朗读,反复揣摩品味,并使之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语感),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通过对文章开始前三个自然的反复朗读,不难悟出其中的意境。作者在写上山的过程中,描写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精神”一词本用于写人,本文中却用于写“花”,既有“赏花”之举,又有“喻己之情”。品味“精神”一词的妙用也就能读出作者的心声。再写“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两句,说明了溪流与洞有直接关系,通过一个“迎”字点明了水流的方向与作者行进的方向恰好相反。“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写的是溪流,实际说明了双龙洞周围的地势环境。抓住文章重点的句、段或难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推敲语句,在品味中领略作者遣词造句的妙用,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韵律美,不仅能学到优美的语言,还能增长语言鉴赏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途径是多方面的,进行必要的语感分析,组织学生听配乐朗诵、观看精彩的影视短片、进行诗歌朗诵和相声比赛等,对培养学生的语感都是有益的。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系统工程,还需要我们广大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努力探索,使语感教学策略日臻完善。
其他文献
在这个华丽、忙碌、喧嚣、日趋现实的时代,面对“我们真的还需要读书吗?”这样的问题时,许多人内心是迷茫的。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读书究竟有什么用。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处境有时候就像是一个迷宫,充满了迷惘和彷徨,没有人可以告诉你出路在何处。我们所处的社会,光怪陆离,又何尝不是一个历史的迷宫,每一条路都不知最后通向哪里。  书籍正是这个时候我们所需要的。我们在现世的迷宫里找不到出路的时候,夜幕降临
期刊
高中语文是从接触诗歌开始的。《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四篇选文都是流传甚广的名篇。几乎所有的教学参考资料在讲到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第一单元的教学时,无一例外地告诉教师们,这一单元是一个诗歌单元,因此在教学时要抓住诗歌的意象,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意境来解读诗歌。这一说法或许在方法上并没有什么错,因为很多年来许多教师一直是这样做的。但是,这个指导意见总让我有些惶惑。我总
期刊
作者简介:王荣生,上海师范大学教科院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认识语文教学的问题应该树立这样一个原则: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集团性的问题乃至错误
期刊
中学生学会阅读“整本书”,既是实践新课标的需要,又是提升自身语文素养的需要。为了把这种阅读方法介绍得更清楚,兹将其过程分为四个层次,并以曹禺的《雷雨》为例来谈。    第一层次:基础阅读    这一层次的阅读常被称为阅读的准备阶段,解决“这个句子在说什么”的问题。《雷雨》是用现代白话文写作的,对高中生而言,理解句子的意思不存在任何障碍,只需对已掌握的阅读技巧进行精练即可,这实际上是对已有阅读经验的
期刊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宝库中的珍宝。无论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都蕴含着美。现行小学语文各册教材中都编入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语文课程标准》还列出了70首必背古诗。因此,教师应当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让学生认识并感受古诗中多姿多彩的美好意境,进而陶冶情操,涵养心性,提高语文素养。    一、感知古诗的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显示出一个个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在教学
期刊
作者简介:章武,原名陈章武,祖籍福建莆田,1942年生,散文作家,著有《海峡女神》、《飞越太平洋》、《东方金蔷薇》、《章武散文自选集》等,多篇作品入选全国高中、初中及小学语文课本。近作《京口三山》荣获《长江颂》全国游记征文一等奖。曾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现为省文联、省作协顾问。    书海茫茫,人生苦短。  何况,在短暂的人生中,忙忙碌碌,又是当代大多数人的生存状
期刊
“儿童文学让人善良,儿童文学增添人审美的意趣,儿童文学会让孩子的心灵变得丰富敏锐。可能影响人的一生。”这是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教授对儿童文学的评价。儿童文学作品以其优美、幽默、精练的文字,表现儿童真挚感情世界中的人和事物,重现意想的浮现,造成音韵、图画美感的意境,具有明快趣味的特点。儿童文学轻松地表现深刻,快乐地表现苦难,喜悦地表现死亡,高尚地表现人性,使儿童乐于阅读,并且能促进儿童正面成长。  
期刊
作者简介:陈成龙,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语文组组长,中学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语文学会副会长,宁德市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常务理事,宁德市特级教师分会会长,福建省省级学科带头人的导师,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其专著《创造性语文教育》曾获教育部中小学教育基金会授予的一等奖;曾获“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福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福建省优秀教研员”等荣誉称号。   
期刊
福州第八中学位于繁华的福州市台江区吉祥山。前身为福州私立文山女子中学,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于1853年(清咸丰三年)创办,是近代中国的第二所女子中学,也是在我国创办的最早一批实施现代班级授课制的学校。195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接办文山女中,同时接收私立开智中学、榕工中学和四端中学的部分师生,组建成立福州八中,2009年是福州八中建校156周年。学校现有4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186人。在职教工174
期刊
“个性化的阅读”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与读解,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惑,甚至是混乱。当前混乱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学生对阅读鉴赏的理论、方法缺少必要的理性认识。没有理论指导的“个性化的阅读”,只能是热热闹闹,乱乱哄哄,浅尝辄止,难有质的提高。  在高中阶段,没有时间系统地讲授阅读鉴赏的理论,但并不是说不需要理论的指导。高中学生至少要知道有关阅读、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