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活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音乐教育是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之上的,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有其特殊的教育作用,我们试图从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入手,探讨如何更好地将幼儿音乐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一、幼儿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一)音乐教育选材未能很好地贴近幼儿生活、反映生活
音乐教学一般是根据教材来进行,很少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结合日常生活形成的课程,而且很多幼儿园所用的音乐教学课本更新率不高,这样就会脱离时代和幼儿的生活,缺乏活力,幼儿根本就没有兴趣上音乐课,更别说在音乐教育中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
(二)音乐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游戏性
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科,是一种创造性的学科,当前很多的音乐教育有点“三部曲”式,缺乏游戏性。然而音乐课程模式化,就难以激励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幼儿音乐教育本身就需要幼儿亲自去感受、去实践,在唱唱跳跳、敲敲打打中获得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而这种能力仅仅凭幼儿的自身力量是难以达到的,是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启发和引导的。所以我们要使音乐教育更具灵活性、游戏性,以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
(三)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在音乐课堂上,不少教师只教会幼儿唱一些歌曲,其结果是很多幼儿只会唱教师教过的歌,只会跳教师教过的舞,只会模仿教师唱歌的声音。其实人人都有音乐天赋,只是天赋高低不同而已。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使这种天赋得到很好的保留和发展,而不是扼杀。音乐教育是一门培养创造力的学科,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要真正地实现音乐教育的目标,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改革势在必行。
(四)注重专门的音乐教育,忽略渗透的音乐活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过“幼儿生活音乐化”的思想,他认为幼儿天生就带有热爱和探索音乐的倾向。在生活中開展音乐教育,适应幼儿的成长需要和成长规律,而且利用音乐的特殊功能,还可以更有效地开展其他活动。在幼儿园,一般都有专门的音乐教育,但是在时间上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未必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幼儿的音乐记忆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上完音乐课以后,如果没有与其他活动衔接和融合,那么幼儿很快就会忘记。
二、在生活中培养音乐素质的途径
(一)音乐选材生活化
好的音乐教材,应该从幼儿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情况出发,兼顾民族、地域和时间的差异等。幼儿音乐教育的教材应该从幼儿的生活中取材,把幼儿的音乐教育回归到生活中。如春天,带孩子观察春天景色,学习关于春天的歌曲《小雨沙沙沙》;夏天打雷多,幼儿经常会遇到打雷现象,这时候引入《夏天的雷雨》,就很应景。过年了,大街小巷都是过年的歌曲,这时候和孩子学习过年喜庆的歌曲,孩子很快就会掌握,并愿意表现。如《幼儿园里好事多》就是一首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歌曲律动,歌词的内容“小桌子谁擦的,小椅子谁摆的,一排排手绢谁洗的,一件一件好事谁做的……”所描述的就是孩子的生活内容。这首歌曲特别受到中大班孩子,尤其是做过值日生的孩子的喜爱。
(二)教育过程贴近幼儿生活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生活化的音乐教育内容更是如此,只有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让幼儿亲自用口、手、身体等进行练习与实践,才能获得对教育内容的最直接的感知与体验,切实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幼儿尽可能多地提供参与和实践的机会,把更多的教学活动时间交给幼儿自己去安排,而不是教师的讲授。例如歌曲《小小毛巾》,“小小毛巾爱玩水,洗了眼睛、鼻子、嘴,还和……亲亲嘴”这首歌曲,很适合小班年龄段的孩子。例如《和毛巾做朋友》的游戏,唱到对应的歌词,孩子就用毛巾擦相应的部位。自己帮自己擦,互相帮忙擦,整个音乐活动,孩子们都沉浸在快乐的音乐游戏中。因此在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应贴近生活,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音乐活动可以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乐趣。
(三)充分利用隐性音乐教育,贯穿幼儿日常生活的始终
在日常活动中,让孩子在生活中接受自然的音乐教育。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日常活动,把音乐贯穿其中,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提高音乐素质。例如在幼儿吃饭、睡觉、玩耍、课间、离园等活动中播放生活背景音乐,还可在喊幼儿名字的时候,采取变换节奏的方式进行,还可以引导幼儿有节奏地走路,有节奏地上下楼梯,感受强弱等。利用音乐建立很好的常规,什么音乐出来就是要收玩具了,什么时候是要安静睡觉了等等。可以在一个时间段里,进行一系列的音乐欣赏,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的音乐感的形成。把音乐的特有功能很好地运用,把音乐教育和音乐贯穿到幼儿日常活动的始终。
(四)利用周围的生活环境,丰富幼儿的音乐体验
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本活的教科书,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生活环境和生活情节来进行音乐教育。在我们的周围环境中,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中都充满着各种音响,例如汽车喇叭声、虫鸟的鸣声、雨滴的嘀嗒声、雷的轰鸣声和动物的叫声等,这些都是自然的节奏。利用这些节奏自然地、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倾听并模仿,使幼儿在模仿的过程中把握住音高、音准及节奏感。我们认为,最好的音乐应该从幼儿最熟悉的环境中开始。
上面我们提供了几个在生活中提高幼儿音乐素质的途径,但是要使这些途径有效进行,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在多元的艺术文化中,要不断地熟悉、理解、热爱它们,以此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伴随着孩子一起成长,一起感受和学习,一起探索更丰富的人生。
(责编
一、幼儿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一)音乐教育选材未能很好地贴近幼儿生活、反映生活
音乐教学一般是根据教材来进行,很少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结合日常生活形成的课程,而且很多幼儿园所用的音乐教学课本更新率不高,这样就会脱离时代和幼儿的生活,缺乏活力,幼儿根本就没有兴趣上音乐课,更别说在音乐教育中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
(二)音乐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游戏性
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科,是一种创造性的学科,当前很多的音乐教育有点“三部曲”式,缺乏游戏性。然而音乐课程模式化,就难以激励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幼儿音乐教育本身就需要幼儿亲自去感受、去实践,在唱唱跳跳、敲敲打打中获得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而这种能力仅仅凭幼儿的自身力量是难以达到的,是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启发和引导的。所以我们要使音乐教育更具灵活性、游戏性,以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
(三)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在音乐课堂上,不少教师只教会幼儿唱一些歌曲,其结果是很多幼儿只会唱教师教过的歌,只会跳教师教过的舞,只会模仿教师唱歌的声音。其实人人都有音乐天赋,只是天赋高低不同而已。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使这种天赋得到很好的保留和发展,而不是扼杀。音乐教育是一门培养创造力的学科,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要真正地实现音乐教育的目标,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改革势在必行。
(四)注重专门的音乐教育,忽略渗透的音乐活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过“幼儿生活音乐化”的思想,他认为幼儿天生就带有热爱和探索音乐的倾向。在生活中開展音乐教育,适应幼儿的成长需要和成长规律,而且利用音乐的特殊功能,还可以更有效地开展其他活动。在幼儿园,一般都有专门的音乐教育,但是在时间上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未必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幼儿的音乐记忆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上完音乐课以后,如果没有与其他活动衔接和融合,那么幼儿很快就会忘记。
二、在生活中培养音乐素质的途径
(一)音乐选材生活化
好的音乐教材,应该从幼儿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情况出发,兼顾民族、地域和时间的差异等。幼儿音乐教育的教材应该从幼儿的生活中取材,把幼儿的音乐教育回归到生活中。如春天,带孩子观察春天景色,学习关于春天的歌曲《小雨沙沙沙》;夏天打雷多,幼儿经常会遇到打雷现象,这时候引入《夏天的雷雨》,就很应景。过年了,大街小巷都是过年的歌曲,这时候和孩子学习过年喜庆的歌曲,孩子很快就会掌握,并愿意表现。如《幼儿园里好事多》就是一首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歌曲律动,歌词的内容“小桌子谁擦的,小椅子谁摆的,一排排手绢谁洗的,一件一件好事谁做的……”所描述的就是孩子的生活内容。这首歌曲特别受到中大班孩子,尤其是做过值日生的孩子的喜爱。
(二)教育过程贴近幼儿生活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生活化的音乐教育内容更是如此,只有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让幼儿亲自用口、手、身体等进行练习与实践,才能获得对教育内容的最直接的感知与体验,切实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幼儿尽可能多地提供参与和实践的机会,把更多的教学活动时间交给幼儿自己去安排,而不是教师的讲授。例如歌曲《小小毛巾》,“小小毛巾爱玩水,洗了眼睛、鼻子、嘴,还和……亲亲嘴”这首歌曲,很适合小班年龄段的孩子。例如《和毛巾做朋友》的游戏,唱到对应的歌词,孩子就用毛巾擦相应的部位。自己帮自己擦,互相帮忙擦,整个音乐活动,孩子们都沉浸在快乐的音乐游戏中。因此在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应贴近生活,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音乐活动可以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乐趣。
(三)充分利用隐性音乐教育,贯穿幼儿日常生活的始终
在日常活动中,让孩子在生活中接受自然的音乐教育。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日常活动,把音乐贯穿其中,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提高音乐素质。例如在幼儿吃饭、睡觉、玩耍、课间、离园等活动中播放生活背景音乐,还可在喊幼儿名字的时候,采取变换节奏的方式进行,还可以引导幼儿有节奏地走路,有节奏地上下楼梯,感受强弱等。利用音乐建立很好的常规,什么音乐出来就是要收玩具了,什么时候是要安静睡觉了等等。可以在一个时间段里,进行一系列的音乐欣赏,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的音乐感的形成。把音乐的特有功能很好地运用,把音乐教育和音乐贯穿到幼儿日常活动的始终。
(四)利用周围的生活环境,丰富幼儿的音乐体验
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本活的教科书,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生活环境和生活情节来进行音乐教育。在我们的周围环境中,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中都充满着各种音响,例如汽车喇叭声、虫鸟的鸣声、雨滴的嘀嗒声、雷的轰鸣声和动物的叫声等,这些都是自然的节奏。利用这些节奏自然地、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倾听并模仿,使幼儿在模仿的过程中把握住音高、音准及节奏感。我们认为,最好的音乐应该从幼儿最熟悉的环境中开始。
上面我们提供了几个在生活中提高幼儿音乐素质的途径,但是要使这些途径有效进行,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在多元的艺术文化中,要不断地熟悉、理解、热爱它们,以此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伴随着孩子一起成长,一起感受和学习,一起探索更丰富的人生。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