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on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影响着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人才构成。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下面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在教学中引入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以教材为纲,惟权威是命,惟标准是遵,使课堂教学变为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模仿、操练和获得标准答案为目的。课堂教学沉闷、枯燥、单调。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让学习成为学生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教学过程成为“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再是获得结果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多义性,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是不知道结果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感触创新,形成创新意识。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创新的“趣”。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主体对阅读要有兴趣。兴趣产生了,自然会有阅读的激情(冲动),以激情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导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导语是一节课的起点,精彩的导语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其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奇”。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因问题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趣,积极地去探究、创新。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新”。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把整个世界作为孩子的教科书”的意识,而摒弃“把教科书作为孩子的世界”的观念。教学中严格按照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要求,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延伸教学内容。
  三、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需要反复尝试,深入探究。小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通过其内因的作用,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初步养成乐于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的精神,这样在运用中不至于一味地操练和模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对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但是以往的练习只是对知识点的单纯的操练、识记,学生的练习只是课堂知识的重现,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复现、巩固阶段,不能做出对知识点的进一步深入理解和领悟。因此,我们要精心筛选和设计练习内容,并注意适度的深化才能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创造、创新的目的。
  四、在总结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总结评价时,要突出做好学生有创新表现的总结评价,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对“创新”的实现者要恰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用鼓励性的语言,或热烈的掌声,或赞许的目光,使学生充分品尝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还要根据“创新”的不同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另一方面要及时给予画龙点睛般的指点,帮助他们达到成功的彼岸。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多种措施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习惯,使学生坚定创造必定能成功的信念,形成爱学习、爱创新的习惯。引导学生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学科的教学实验,谈谈我是如何引导想象,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
  一、学习寓言,展开想象
  许多优秀的中外寓言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学习课本的寓言故事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学《乌鸦喝水》这则寓言故事,先让学生懂得聪明的乌鸦动脑筋想出一个好办法喝着瓶子里的水;接着问“你们能帮助乌鸦想出其他的办法吗?”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考虑问题,扩大了想象空间。学生们思维活跃,讨论热烈,争着发言,很快地就说出一些有创意的办法:乌鸦找来一支吸管,把吸管插进瓶子里,就能喝到水了;乌鸦把瓶子放倒,让水流出来;乌鸦找来一个小杯子,把水倒进杯里。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观察图画,进行想象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中的一年级课本图文并茂,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充分发挥图的潜在魅力,让学生在领会图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由静到动,由形到声,想象画面外的情境,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三、学习汉字,展开想象
  在教学生在学字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把汉字变成生动的画面。如,教《小小的船》一文中的生字‘尖”,先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问:“‘小小的船’在本课是指什么呢?”学生都会说“小小的船”指的是“弯弯的月亮”。接着,询问学生“这小小的船是什么样呢?”学生都说:“小小的船两头尖”。然后,让学生指图告诉同学们哪儿是这月亮船的“两头”,并说出两头的特征。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你们看‘尖’字,谁能看着图记住它?”“船头尖,由小到大”;“尖”字上面一个“小”,下面一个“大”。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尖”字。这样引导,学生学习汉字展开想象,提高学习汉字的兴趣,促使学生创造记字的方法。
  四、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的结尾,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好方法。低年级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每次讲故事给学生听,我都像报语文教学论文纸上连载小说那样,讲到“且听下回分解”的地方就打住,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续编后面的故事情节。学生为此而展开丰富的想象,对可能发生的情节作出各种猜想。第二天,在讲故事前,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学生纷纷把自己续编的故事讲了出来。我对学生给以鼓励,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他文献
最近,有资料显示,由于广播、影视、网络等高科技的传播方式迅速发展,导致现代人的写作能力不断下降。中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他们不久将进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主流、栋梁,若是现在不能好好把握住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将来就会妨碍社会的进步。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简言之,即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能力,作文教学集中体现了学生驾驭汉语言文字的综
期刊
《唐诗宋词》主要教学内容是唐诗宋词的文学欣赏。众所周知,文学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学生的欣赏绝不等于教师对内容的机械讲解,而且这册书包括四个单元,几十首诗词,容量大,如果按传统教学方式,笔者以为难以充分展现诗词作品的相关资料,更难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仅靠教师个人的主观分析也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这样不仅费时多而且效率较低,更难以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所以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技术运用显得格外重要
期刊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实践证明,上好语文课有七个要素。  一、用心编织课堂环节  一堂课的开端既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又是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触发点。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要新颖,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起积极思维的层层浪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期刊
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作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
期刊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和措施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帮助他们变痛苦为快乐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进行情境作文教学的前提。所谓创设情境,就是由教师设计,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再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创设情境的途径有:语言描述情境、实物模拟情境、图画再现作文情境、实际生活情境。  小学低年级学生作文以直观形象教学为主,
期刊
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我们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探索,如何才能将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的多媒体网络技术相结合,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下面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教学媒体。  一、教学媒体及其分类  教学媒体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所采用的中间媒介。教学媒体一般可以分为:视觉类媒体、听觉类媒体、视听类媒体、交互类媒体等。  视觉类媒体包括:教学体态、板书、印刷媒体(教科书及相关参考书等)、各类模型及
期刊
加强对“差生现象”的研究以促进对差生的教育,是当前教育部门所面临的一具最实际最紧迫的问题,也是教学实践给教育理论研究提出的一个严峻的课题。近年来,理论上对“差生现象”和差生的教育已多有探讨,广大的教学实践工作者也在对差生的教育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是,如果真正要认识“差生现象”并行之有效地实施对差生的教育,还有两个基本问题没有解决:一是理论研究并没有真正揭示和清楚阐明差生的本质及成因, “差生
期刊
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中小学语文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负有重任。当前语文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三点:语文教育定位不明确;从教材编写到具体的教法上,都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考试评价不够科学。针对以上问题,首先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解决好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课文的选用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改变讲解语文课文的套路,将课文与语文实践、语文知识结合起来;逐步完善考试方式。  一
期刊
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实际上是关注入的个性的发展,关注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这正如巴班斯基所言:“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将“教育”与“教学”机械地相分离,把教学变成孤立于教育之外的智育,甚至是轻视或忽视能力培养与智力开发的知识传授,把教育变成狭隘的唯功利性的德育,甚至是某项具体政策的教导,都是处在一定历史时期偏颇片面的观念。这种观念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将学生异化为物或工具
期刊
我们常听其他科目的教师抱怨:都高三的学生了,还有这么多人审题不清,表达混乱,也不知道语文课上都学了些什么?老师是感慨而言,并无别的用心,但听者有意,反躬自问,催人深思。我们语文课到底教给了学生些什么?  我们自己也常感叹学生读不懂文章,心里的意思表达不出来,究其原因,是我们忽略了语言教学的根——语言。  一、明确语文教学目的  “语文”一词最先由叶圣陶先生提出,意即“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为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