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146-01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如果把握好设疑的时机,创设诱人思考的问题情境,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学多边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可启迪学生思维,及时反馈学生信息,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因此,好的设疑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下面我就谈一下化学教学中设疑的妙用。
一、在布置预习时设疑
预习课文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会不会预习,预习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为了使学生逐渐掌握预习化学的方法,我对每节课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将课文内容的重难点巧妙地化成了一道道疑题,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地进行。例如在讲到化学平衡这一节时,我为学生设计的预习提纲如下:
1、什么叫做化学平衡?
2、为什么化学平衡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离开了这特定的条件,化学平衡还存在吗?
3、什么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哪些条件会让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4、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可以用什么来衡量?
这样将知识点进行设疑、质疑、释疑、激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得主动,学会探索,能够用已学到的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课前预习做得好,上课时学生可以集中精力理解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让学生在愉悦、宽松、自由的气氛中积极思考。
二、在知识关键处设疑
一般说来,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一些知识的交叉点、关节点,往往是理解和深化知识的关键。在此设疑,可引发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能动性,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为理解和深化知识扫清障碍。
例如:“氯气的实验室制法”这一节的关键就是氯气制取的反应原理、制取装置、除杂装置、收集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为此,教师首先质疑:同学们已学过哪些气体的制备?待学生回答后又问:它们的反应原理、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又是怎样的?待学生讨论、比较、总结后,接着问:它们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氯气制取的反应原理、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有无相似的地方?反应制得的氯气中会含有杂质,那么,可能会有哪些杂质?怎样除去这些杂质?另外,剩余的氯气为什么要进行处理?怎么处理?通过这样层层设疑,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理论上来,学生思维也就启动,启发学生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分析疑难问题,直到解决。
三、在教学重点处设疑
为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就应引导学生把握教学重点,化解知识难点,排除有关疑点。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思维凝聚在教材的重点上,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巧妙设疑是帮助学生抓住重点、难点和理解难点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讲授“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时,如单靠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述效果不佳。据经验可知,为解决重难点,不如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读书讨论和思考,教师进行适当地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本人就这样设疑:(1)判断某物质是不是电解质的前提、条件、结果各是什么?学生就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和其中关键词展开讨论。(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①能导电的物质是电解质;②不能导电的物质都不是电解质;③食盐溶液能导电,所以食盐溶液是电解质;④金属铜放在水里或熔化时都能导电,所以铜是电解质。(3)我们知道三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硫酸,三氧化硫水溶液能导电,那么三氧化硫是电解质吗?整个过程是在教师的步步设疑、循循善诱下,学生阅读思考、相互讨论,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由此可见,在教学重点处设疑,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在讲解习题时设疑
在习题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应独立思考,变学为思,变学为悟。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循循善诱,变教为导。习题教学对于深化基础知识,培养解题技巧,形成智能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巧设迷惑,克服思维定势,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例如:把4g氧化铁和碳的混合物隔绝空气加强热,充分反应后,冷却,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2.86g,求原来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
分析:在解答这一题时,有好多同学以为剩余固体就是铁,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出碳的质量,造成错误。教师在讲解时可先不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设问:“两物质恰好反应和两者反应完全,是否有区别?”学生经思考后回答:“二者恰好反应是指反应物均无剩余,而反应完全则是指二者反应物还可能留有其一。”教师再问:“题目告诉我们二者充分反应,那么剩余的2.68g固体到底是哪些物质?”学生经再次深思后醒悟:“2.68g固体可能是铁或铁与碳或铁与氧化铁这三种情况。”于是,同学们也就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又应怎样正确解题。
在课堂教学中设疑,学生的情况多种多样,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抓住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因人而异,因势而导,注意探索和改革课堂教学,巧设疑善引导,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其理解能力,解答能力。只要持之以恒,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如果把握好设疑的时机,创设诱人思考的问题情境,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学多边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可启迪学生思维,及时反馈学生信息,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因此,好的设疑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下面我就谈一下化学教学中设疑的妙用。
一、在布置预习时设疑
预习课文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会不会预习,预习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为了使学生逐渐掌握预习化学的方法,我对每节课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将课文内容的重难点巧妙地化成了一道道疑题,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地进行。例如在讲到化学平衡这一节时,我为学生设计的预习提纲如下:
1、什么叫做化学平衡?
2、为什么化学平衡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离开了这特定的条件,化学平衡还存在吗?
3、什么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哪些条件会让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4、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可以用什么来衡量?
这样将知识点进行设疑、质疑、释疑、激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得主动,学会探索,能够用已学到的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课前预习做得好,上课时学生可以集中精力理解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让学生在愉悦、宽松、自由的气氛中积极思考。
二、在知识关键处设疑
一般说来,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一些知识的交叉点、关节点,往往是理解和深化知识的关键。在此设疑,可引发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能动性,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为理解和深化知识扫清障碍。
例如:“氯气的实验室制法”这一节的关键就是氯气制取的反应原理、制取装置、除杂装置、收集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为此,教师首先质疑:同学们已学过哪些气体的制备?待学生回答后又问:它们的反应原理、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又是怎样的?待学生讨论、比较、总结后,接着问:它们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氯气制取的反应原理、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有无相似的地方?反应制得的氯气中会含有杂质,那么,可能会有哪些杂质?怎样除去这些杂质?另外,剩余的氯气为什么要进行处理?怎么处理?通过这样层层设疑,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理论上来,学生思维也就启动,启发学生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分析疑难问题,直到解决。
三、在教学重点处设疑
为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就应引导学生把握教学重点,化解知识难点,排除有关疑点。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思维凝聚在教材的重点上,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巧妙设疑是帮助学生抓住重点、难点和理解难点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讲授“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时,如单靠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述效果不佳。据经验可知,为解决重难点,不如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读书讨论和思考,教师进行适当地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本人就这样设疑:(1)判断某物质是不是电解质的前提、条件、结果各是什么?学生就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和其中关键词展开讨论。(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①能导电的物质是电解质;②不能导电的物质都不是电解质;③食盐溶液能导电,所以食盐溶液是电解质;④金属铜放在水里或熔化时都能导电,所以铜是电解质。(3)我们知道三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硫酸,三氧化硫水溶液能导电,那么三氧化硫是电解质吗?整个过程是在教师的步步设疑、循循善诱下,学生阅读思考、相互讨论,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由此可见,在教学重点处设疑,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在讲解习题时设疑
在习题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应独立思考,变学为思,变学为悟。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循循善诱,变教为导。习题教学对于深化基础知识,培养解题技巧,形成智能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巧设迷惑,克服思维定势,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例如:把4g氧化铁和碳的混合物隔绝空气加强热,充分反应后,冷却,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2.86g,求原来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
分析:在解答这一题时,有好多同学以为剩余固体就是铁,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出碳的质量,造成错误。教师在讲解时可先不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设问:“两物质恰好反应和两者反应完全,是否有区别?”学生经思考后回答:“二者恰好反应是指反应物均无剩余,而反应完全则是指二者反应物还可能留有其一。”教师再问:“题目告诉我们二者充分反应,那么剩余的2.68g固体到底是哪些物质?”学生经再次深思后醒悟:“2.68g固体可能是铁或铁与碳或铁与氧化铁这三种情况。”于是,同学们也就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又应怎样正确解题。
在课堂教学中设疑,学生的情况多种多样,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抓住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因人而异,因势而导,注意探索和改革课堂教学,巧设疑善引导,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其理解能力,解答能力。只要持之以恒,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