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中国一系列就业难题中的一道特殊的难题,并日渐成为社会问题,给国家政府带来了极大压力。是企业单位人才过剩,还是我国社会人才已饱和不需要大学生,亦或是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影响的结果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其他类人就业也难,要能顺利就业、创业、兴业......靠政府,靠政策,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大学生们更多的是要靠自己,从自身找原因,慨叹生不逢时,于事无补,徒然浪费时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因素;心理因素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
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为了化解就业的难题,就要弄清楚其根本原因。目前,我国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使大学生们就业难,全社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1.地理上的不平衡性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密度不均、区域性因素明显,使得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呈现较大差异,人才需求方面也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当前我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尤其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展差异更大。在择业方面,大学生们大多依然趋向于选择发达地区的城市作为就业地,而这些地区的人才相对饱和,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同时,当前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企业总体上对知识和素质的要求相对较低,很多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要求不高,普通劳动力就能应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2.结构性矛盾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因素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先进高效的劳动工具的不断投入社会生产实践与相对过剩的劳动力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用人方面买方市场已经形成,长短线专业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的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从专业设置、教材的更新、师资的培训,到对学生培养的模式,发展比较缓慢,改革创新不够,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因素
1.职业能力不足
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正是基于此点认识,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要求应聘者要有相当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力,这一条正好抓住了大学生们的软肋。
2.择业能力水平不高
(1)缺乏对自我系统、科学、客观的认识,过高估计自己能力的现象较为普遍。表现在:择业期望值过高,多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去工作。
(2)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目前各学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利于大学生们职业目标的形成,确立明确的职业方向,不失为一个弥补大学生们这方面不足的一个较好的方法。
(3)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还不强,虚荣心和侥幸心理往往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
(4)职业规划能力欠缺,既不能对自己做出详细的探查,也不明确自己的素质、特点、能力、兴趣和学习、工作方式以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更谈不上以此做出决定和计划。
(5)人格特征不健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如,就业挫折承受力差、竞争与进取精神不够、合作性和冒险性较差、独立性不高,盲从和依赖心理等等。
3.缺少竞争勇气,面对竞争消极等待
近年来,大学生已接受了“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观念,具有强烈的竞争渴望。但仍有少数人缺少竞争的勇气,面对竞争畏首畏尾,疑虑重重,依然认为学校、社会给自己安排一份满意的工作是理所当然的,采取消极等待的态度。
4.过分看重职业稳定
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大学生,深受传统择业就业观的影响,依然希望选择体制内就业。比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垄断行业。究其原因在于,这些部门和行业就业稳定性相对较高,收入相对稳定,也有较好的个人发展空间,所以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就业首选。大学生们在择业时,追求职业稳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部分大学毕业生将职业稳定绝对化,将其当做择业的唯一标准,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任何具有风险的职业都被其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种种遗憾由此萌生。
5.专业对口观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专业性的大学教育,其本质是素质教育。但相当部分毕业生片面地理解专业的含义,将专业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因而极端强调专业对口,专业不对口的不选择。这导致其与大量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6.一次就业定终生的就业观念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毕业生把毕业时的就业看作是“嫁人”,认为就业时的工作将决定其一生,导致其择业、就业上犹豫彷徨,错失良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的有效生命周期内,职业的变更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概率越来越小,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逐渐成为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初次就业不理想,会有再次、第三次择业、就业的机会。
7.盲目就业观
部分毕业生认为求职过程就是简单地递交一份简历,然后回答招聘单位的几个问题,就万事大吉。一不进行市场调查,不问用人单位的要求;二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既不知己,又不知彼,人云亦云,择业上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
8.知识与能力素质等同观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相当一部分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理解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尤其不能正确认识三者之间的区别。部分毕业生认为知识、能力和素质是等同的,是可以通过考试分数来衡量的。较高的考试分数就意味着较强的能力和优良的素质,考试分数高的人理所当然地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这导致一部分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就业抱有过高的期望值。
9.功利化趋向观
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过多考虑自己的志向,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趋势。有调查显示,有60%以上的学生选择到经济收入高的单位就业。在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发生冲突时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在择业中的功利思想,反映出一些大学生不考虑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关系,过分重金钱、图实惠、求安逸。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大学生成功求职、顺利就业的障碍。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也很多,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靠自己。面对竞争,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强化自身的能力,才能把握住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雄伟.职业•就业•创业.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2] 王小玲,邢士彦.就业与创业指导.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3] 沈斐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因素;心理因素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
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为了化解就业的难题,就要弄清楚其根本原因。目前,我国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使大学生们就业难,全社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1.地理上的不平衡性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密度不均、区域性因素明显,使得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呈现较大差异,人才需求方面也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当前我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尤其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展差异更大。在择业方面,大学生们大多依然趋向于选择发达地区的城市作为就业地,而这些地区的人才相对饱和,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同时,当前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企业总体上对知识和素质的要求相对较低,很多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要求不高,普通劳动力就能应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2.结构性矛盾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因素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先进高效的劳动工具的不断投入社会生产实践与相对过剩的劳动力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用人方面买方市场已经形成,长短线专业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的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从专业设置、教材的更新、师资的培训,到对学生培养的模式,发展比较缓慢,改革创新不够,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因素
1.职业能力不足
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正是基于此点认识,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要求应聘者要有相当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力,这一条正好抓住了大学生们的软肋。
2.择业能力水平不高
(1)缺乏对自我系统、科学、客观的认识,过高估计自己能力的现象较为普遍。表现在:择业期望值过高,多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去工作。
(2)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目前各学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利于大学生们职业目标的形成,确立明确的职业方向,不失为一个弥补大学生们这方面不足的一个较好的方法。
(3)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还不强,虚荣心和侥幸心理往往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
(4)职业规划能力欠缺,既不能对自己做出详细的探查,也不明确自己的素质、特点、能力、兴趣和学习、工作方式以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更谈不上以此做出决定和计划。
(5)人格特征不健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如,就业挫折承受力差、竞争与进取精神不够、合作性和冒险性较差、独立性不高,盲从和依赖心理等等。
3.缺少竞争勇气,面对竞争消极等待
近年来,大学生已接受了“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观念,具有强烈的竞争渴望。但仍有少数人缺少竞争的勇气,面对竞争畏首畏尾,疑虑重重,依然认为学校、社会给自己安排一份满意的工作是理所当然的,采取消极等待的态度。
4.过分看重职业稳定
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大学生,深受传统择业就业观的影响,依然希望选择体制内就业。比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垄断行业。究其原因在于,这些部门和行业就业稳定性相对较高,收入相对稳定,也有较好的个人发展空间,所以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就业首选。大学生们在择业时,追求职业稳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部分大学毕业生将职业稳定绝对化,将其当做择业的唯一标准,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任何具有风险的职业都被其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种种遗憾由此萌生。
5.专业对口观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专业性的大学教育,其本质是素质教育。但相当部分毕业生片面地理解专业的含义,将专业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因而极端强调专业对口,专业不对口的不选择。这导致其与大量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6.一次就业定终生的就业观念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毕业生把毕业时的就业看作是“嫁人”,认为就业时的工作将决定其一生,导致其择业、就业上犹豫彷徨,错失良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的有效生命周期内,职业的变更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概率越来越小,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逐渐成为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初次就业不理想,会有再次、第三次择业、就业的机会。
7.盲目就业观
部分毕业生认为求职过程就是简单地递交一份简历,然后回答招聘单位的几个问题,就万事大吉。一不进行市场调查,不问用人单位的要求;二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既不知己,又不知彼,人云亦云,择业上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
8.知识与能力素质等同观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相当一部分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理解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尤其不能正确认识三者之间的区别。部分毕业生认为知识、能力和素质是等同的,是可以通过考试分数来衡量的。较高的考试分数就意味着较强的能力和优良的素质,考试分数高的人理所当然地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这导致一部分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就业抱有过高的期望值。
9.功利化趋向观
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过多考虑自己的志向,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趋势。有调查显示,有60%以上的学生选择到经济收入高的单位就业。在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发生冲突时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在择业中的功利思想,反映出一些大学生不考虑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关系,过分重金钱、图实惠、求安逸。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大学生成功求职、顺利就业的障碍。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也很多,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靠自己。面对竞争,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强化自身的能力,才能把握住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雄伟.职业•就业•创业.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2] 王小玲,邢士彦.就业与创业指导.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3] 沈斐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