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汉语文化中,数字不仅是用来记数的符号,而且还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意义以及其他的文化意义。汉语语汇中的很多数字成分,能够很好地体现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取向,并且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成为了表达的固定格式。
[关键词]数字迷信 数字“三”的迷信 “四”的迷信 “五”的迷信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7-0123-01
中国人对数字的迷信,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普遍现象。《周易·系辞上》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这一段艰深晦涩的文字,全用数字来表述,足以看出数字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之所在。中国古人非常善于观察天地万物,然后从对天地万物的认识和理解中归纳出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对数字的迷信和崇拜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此。
数字与人们的生活实际联系得相当紧密。远古时期,人们依靠狩猎、捕捞、采集等各种活动来维持生计,在这些生产活动中,人们要计算猎取、捕捞以及采集得来的食物的数量、重量,就不得不用到数字。要计算本氏族部落的总人数、参加劳动生产的人数,也会不可避免地使用数字。对于人类自身而言,人有双手、十指;有双脚、十趾。正是由于人们与数字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激发了人们探索数字奥秘的兴趣,在对数字的探索和认识理解中还赋予了它们独特的哲学和文化意义。
“三”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说文解字·三部》说:“三,天地人之道也。”“三”代表了天、地、人。古人认为天、地、人是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基本,就把天、地、人合称为“三才”,还形成了对数字“三”的崇拜和迷信,并被人们广泛地运用。比如:在古代政治结构方面,秦朝时秦始皇设立掌管国家军政大事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唐代有“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从军事编制来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设置有三军——上、中、下(或者左、中、右)三军,中军统帅是全军统帅;宋代的军事统领机构叫“三衙”——殿前司、侍卫亲军步军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从教育角度来看,唐代称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为“三学”,称弘文馆、崇文馆、集贤殿书院为“三馆”;科举考试要经过“三试”——乡试、会试、殿试;在科举考试中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取得三个第一名,
叫做“连中三元”或“三元及第”。在祭祀时,祭品要用“三牲”(牛、羊、猪,也叫“太牢”);敬酒时要“三献”。在伦理道德方面,君臣、父子、夫妻这三种关系被称为“三纲”;友直、友谅、友多闻叫“益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叫“损者三友”;孟子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定义为“人生三乐”。在造字时,也有很多跟“三”有关的现象,如三木为森、三日为晶,三水为淼、三土为垚、三口为品、三石为磊、三金为鑫……除了这些,还有很多说法与“三”有关: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两军对垒时以“三声”为警、以“退避三舍”为礼;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约法“三章”;孟母教子而“三迁”;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而“三顾茅庐”;狡兔有“三窟”;读书有“三到”;神话传说中有“三神”; 祭祀有“三祀”;占卜有“三龟”;术数有“三式”;宗教有“三教”;刑律有“三斩”。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而且还只是关于数字“三”的一小部分。
中国人对数字“四”的迷信,来自于对大地的崇拜。中国古代有“天圆地方说”,古人认为地是方的,因此就有了东、南、西、北四面,基于这样的认识,逐渐形成了对“四”的迷信。“四”字的形体是一个方方正正的方形,中国传统建筑也采用这种方正的四边形形态,如宫殿、城池、庭院,还有四合院。与数字“四”有关的成语,很多也与方形形态有关,如四海为家、四平八稳、四通八达、四面八方、四分五裂、四海升平等。古人想象“中国”处于“四海”的中央,认为周围有“四个”野蛮的民族。中国古代有“四艺”,即琴、棋、书、画四种艺术;还有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儒家经典著作;读书人要有“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有“四方神”,即东方青龙孟章神君、西方白虎监兵神君、南方朱雀陵光神君、北方玄武执名神君;祭祀“四渎”,即东渎大淮(淮河)、西渎大河(黄河)、南渎大江(长江)、北渎大济(济水)。 古代对人或物的合称,也常常取“四”而构成一个集合,比如,战国时期有善于招贤纳士的“四公子”,有“四大名将”;唐代有才华横溢的“初唐四杰”;宋代有“书法四大家”,也叫“宋四家”,還有“中兴四大诗人”;元代有“元曲四大家”;明代诗坛有“吴中四才子”,文学作品有“四大奇书”,大戏曲家汤显祖有代表作品“临川四梦”(也叫“玉茗堂四梦”);清代有晚清四大名臣、晚晴四大谴责小说。古代还有“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明代有“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等等。
“五”在中国文化中寓意着吉祥,像五福临门、五谷丰登等。数字“五”与人们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就人自身而言,人体有五脏、五体、五官,一只手有五指, 因此“五”被赋予了健全、完整、圆满等色彩。中国人关于数字“五”的说法有很多,比如:五行(金、木、水、火、土),五音(宫、商、角、徵、羽),五情(喜、怒、哀、乐、怨),五脏(心、肝、脾、肺、肾),五官(耳、目、口、鼻、舌),五德(明、从、睿、聪、恭),五常(仁、礼、信、义、智),五法(规、矩、绳、权、衡),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数字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和地位,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人对数字的迷信和崇拜能够体现中华民族思维的哲理性,几千年来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四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5
[2]黄有汉.论中国古代数字的崇拜[J].史学月刊,1998.9
[3]刘方.中国古代数字神秘崇拜文化初探[J]. 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6
[4]谭学纯.数字“三”“五”崇拜的发生、演进及相关阐释[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5
[5]仓林忠.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数字“五”[J].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作者简介
李金闰(1995—),男,苗族,湖北恩施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2015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本科生
[关键词]数字迷信 数字“三”的迷信 “四”的迷信 “五”的迷信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7-0123-01
中国人对数字的迷信,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普遍现象。《周易·系辞上》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这一段艰深晦涩的文字,全用数字来表述,足以看出数字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之所在。中国古人非常善于观察天地万物,然后从对天地万物的认识和理解中归纳出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对数字的迷信和崇拜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此。
数字与人们的生活实际联系得相当紧密。远古时期,人们依靠狩猎、捕捞、采集等各种活动来维持生计,在这些生产活动中,人们要计算猎取、捕捞以及采集得来的食物的数量、重量,就不得不用到数字。要计算本氏族部落的总人数、参加劳动生产的人数,也会不可避免地使用数字。对于人类自身而言,人有双手、十指;有双脚、十趾。正是由于人们与数字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激发了人们探索数字奥秘的兴趣,在对数字的探索和认识理解中还赋予了它们独特的哲学和文化意义。
“三”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说文解字·三部》说:“三,天地人之道也。”“三”代表了天、地、人。古人认为天、地、人是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基本,就把天、地、人合称为“三才”,还形成了对数字“三”的崇拜和迷信,并被人们广泛地运用。比如:在古代政治结构方面,秦朝时秦始皇设立掌管国家军政大事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唐代有“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从军事编制来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设置有三军——上、中、下(或者左、中、右)三军,中军统帅是全军统帅;宋代的军事统领机构叫“三衙”——殿前司、侍卫亲军步军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从教育角度来看,唐代称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为“三学”,称弘文馆、崇文馆、集贤殿书院为“三馆”;科举考试要经过“三试”——乡试、会试、殿试;在科举考试中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取得三个第一名,
叫做“连中三元”或“三元及第”。在祭祀时,祭品要用“三牲”(牛、羊、猪,也叫“太牢”);敬酒时要“三献”。在伦理道德方面,君臣、父子、夫妻这三种关系被称为“三纲”;友直、友谅、友多闻叫“益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叫“损者三友”;孟子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定义为“人生三乐”。在造字时,也有很多跟“三”有关的现象,如三木为森、三日为晶,三水为淼、三土为垚、三口为品、三石为磊、三金为鑫……除了这些,还有很多说法与“三”有关: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两军对垒时以“三声”为警、以“退避三舍”为礼;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约法“三章”;孟母教子而“三迁”;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而“三顾茅庐”;狡兔有“三窟”;读书有“三到”;神话传说中有“三神”; 祭祀有“三祀”;占卜有“三龟”;术数有“三式”;宗教有“三教”;刑律有“三斩”。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而且还只是关于数字“三”的一小部分。
中国人对数字“四”的迷信,来自于对大地的崇拜。中国古代有“天圆地方说”,古人认为地是方的,因此就有了东、南、西、北四面,基于这样的认识,逐渐形成了对“四”的迷信。“四”字的形体是一个方方正正的方形,中国传统建筑也采用这种方正的四边形形态,如宫殿、城池、庭院,还有四合院。与数字“四”有关的成语,很多也与方形形态有关,如四海为家、四平八稳、四通八达、四面八方、四分五裂、四海升平等。古人想象“中国”处于“四海”的中央,认为周围有“四个”野蛮的民族。中国古代有“四艺”,即琴、棋、书、画四种艺术;还有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儒家经典著作;读书人要有“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有“四方神”,即东方青龙孟章神君、西方白虎监兵神君、南方朱雀陵光神君、北方玄武执名神君;祭祀“四渎”,即东渎大淮(淮河)、西渎大河(黄河)、南渎大江(长江)、北渎大济(济水)。 古代对人或物的合称,也常常取“四”而构成一个集合,比如,战国时期有善于招贤纳士的“四公子”,有“四大名将”;唐代有才华横溢的“初唐四杰”;宋代有“书法四大家”,也叫“宋四家”,還有“中兴四大诗人”;元代有“元曲四大家”;明代诗坛有“吴中四才子”,文学作品有“四大奇书”,大戏曲家汤显祖有代表作品“临川四梦”(也叫“玉茗堂四梦”);清代有晚清四大名臣、晚晴四大谴责小说。古代还有“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明代有“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等等。
“五”在中国文化中寓意着吉祥,像五福临门、五谷丰登等。数字“五”与人们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就人自身而言,人体有五脏、五体、五官,一只手有五指, 因此“五”被赋予了健全、完整、圆满等色彩。中国人关于数字“五”的说法有很多,比如:五行(金、木、水、火、土),五音(宫、商、角、徵、羽),五情(喜、怒、哀、乐、怨),五脏(心、肝、脾、肺、肾),五官(耳、目、口、鼻、舌),五德(明、从、睿、聪、恭),五常(仁、礼、信、义、智),五法(规、矩、绳、权、衡),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数字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和地位,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人对数字的迷信和崇拜能够体现中华民族思维的哲理性,几千年来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四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5
[2]黄有汉.论中国古代数字的崇拜[J].史学月刊,1998.9
[3]刘方.中国古代数字神秘崇拜文化初探[J]. 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6
[4]谭学纯.数字“三”“五”崇拜的发生、演进及相关阐释[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5
[5]仓林忠.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数字“五”[J].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作者简介
李金闰(1995—),男,苗族,湖北恩施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2015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