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阅读教学的对话,其实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一种心灵相约,这种相约不仅具有共通性和互补性,而且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因此,我们既不能把阅读教学的对话简单地理解为“问答”或“对答”,也不能认为这种对话因充满个性化的感悟就高深莫测,难以把握。我以为,既然是对话,就必须有一个切入点:“话题”。 建构贴近学生的阅读话题,就有可能收到以“以一驭万”,“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1.从文章题目入手建构阅读话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解读文章时易于开启的窗户。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可以把题目大体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或间接地表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或思想感情的题目,如《草船借箭》《再见了,亲人》《晏子使楚》《秦始皇兵马俑》等;另一类是很难或者不能从题目本身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或思想感情的题目,如《白杨》《月光曲》《小音乐家扬科》等。但无论哪一类题目,学生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答案或产生一些问题,如果把握得好,这些答案或问题就可能会成为建构阅读话题的很好“切入点”。我们还是通过《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案例来解读这一阅读话题的建构策略:
师: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5课《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的一个真实故事。(板书课题)
师:《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狼牙山”告诉了我们地点:“五壮士”告诉了我们人物。
师:为什么不叫《狼牙山五战士》?这个“壮”字是什么意思?
生:“壮士”表示了对五位战士的敬佩之情,对他们很尊敬。
生:因为他们不是一般的战士,他们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敢于献身,所以他们就是豪杰,是壮士。
师:说得好!不是一般的战士,这个“壮”字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战士才能称得上壮士呢?
生:“壮”就是勇敢的意思。
师:谁还有补充?一般的勇敢的人能不能称为壮士?要勇敢到什么程度?
生:一般的勇敢不能称为壮士,勇敢得为了胜利能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才能称为壮士。
(板书:勇敢,不怕死)
师:勇敢地献出生命,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壮士。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地方写出了五壮士的“壮”。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诱敌上山,勇猛歼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自己英勇跳崖的故事。在教师有目的的引领下,由学生从课题入手建构了本文的阅读话题:五壮士的“壮”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个阅读话题在很大程度上统领了整个阅读过程,收到“纲举目张”之效。
2.从重点词句入手建构阅读话题。
一篇文章由若干词句构成,但真正支撑文章主旨、富有灵性的还只是其中的部分词句,居“眼睛”之要。这些“眼睛”就是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它们承载着课文的大量的信息。教学时,如果能够找到它们,并懂得如何“解剖”,那么阅读话题的建构就不会存在什么问题。《赶花》一文中写“养蜂人的生活竟是这样的艰辛,而且富有诗情画意。”一句就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教学时,如何通过它来建构阅读的话题呢?请看:
师:自由地读这一句,说说写了几层意思。
生:这句话写了两层意思,一是养蜂人生活艰辛,二是养蜂人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师:说得真不错!我们先围绕“艰辛”来读读课文,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这一点。
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找到的句子。
"咱得马不停蹄地往花开的地方赶……"
"可蜂歇下,人不能歇……正好赶上采槐花蜜"
"我们也和蜂儿一样……直到凉秋……"
生:养蜂人赶花路程的远,真是千里迢迢。
生:地点分布之广,真是天南海北;(结合课文所写到的地名在地图中标出)
生:养蜂人一年四季没有歇息的时间,是那样的繁忙,真是马不停蹄。
师:从养蜂人的话中,除了艰辛,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学生品读相关词句,感悟养蜂人生活诗情画意的一面,进行朗读训练。
(出示养蜂人的赶花路线图)
师:这就是养蜂人赶过的路线,我们沿着养蜂人的脚印来看看。
生:养蜂人有这么多的花相伴,你说他们的生活怎么不充满诗情画意呢?
生:养蜂人走遍祖国各地,游览祖国的山山水水,他们的生活怎么不充满诗情画意呢?
生:养蜂人用他们的辛勤劳动,为人民换来了甜甜的花蜜,他们的生活真是充满诗情画意。
《赶花》一文,我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读懂句子所含着的两层意思,建构出“感悟养蜂人生活的艰辛和诗情画意“这样的阅读话题,为学生解读文本搭建了一个多向互动的对话平台。通过读划,深刻地领悟到了养蜂人为了幸福不辞辛劳的崇高美德,并最终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3、从课堂的生成引出话题。
“课堂上发生的一切,既不都来自于教师备课时的预设,也不完全由教师单方面决定。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其最终结果,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学情,课的具体行进状态和教师的处理策略。”(叶澜语)细细品读这段话,我们应该知道,尽管课堂的行进状态难以把握,但课堂也同样蕴藏了无限“教学机遇”,关键在于教师的“处理策略”。一般地,我们可以从学生在阅读文章的疑惑之处,从学生解读文本时的矛盾之处,来建构阅读话题。这称之为生成性建构策略。我在教学《登山》这一文时是这样做的:
出示列宁说的一段话“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师:这段话是谁说的?
生:列宁。
师:对,大家看,这就是列宁。(课件出示列宁头像和相关简介)列宁,生于1870年,逝世于1929年,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马克思、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人,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人。第二个问题:这段话是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是在第二次走完那条险路时说的??
师(插):对谁说的?
生:对巴果茨基说的。
师:那他第一次走这条小路是为了什么?
生:看日出。
师:好,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有什么不懂,待会儿提出来。
生:望而生畏是什么意思?(该生把“畏”读成了“wēi”)
师:望而生??
生:(齐)畏(wèi)
师:对,要读准。(对刚才提问的孩子)陈曳,你觉得这个“畏”是什么意思?
生:害怕。
师:(板书:害怕)那整个词呢?
生:可能是看到什么东西就感到害怕。
师:就是这个意思。那课文里指看到什么而害怕?
生:课文指看到这条危险的小路而感到害怕。
生:从什么地方看出这条小路令人望而生畏?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
生:列宁是怎样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生:为什么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呢?
生:为什么列宁知道这条小路令人望而生畏,还要去走呢?
生:革命者为什么每天、每时、每刻锻炼自己的意志!
师:刚才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很有思考价值,一个比一个深。这么多问题,你认为哪个最重要?也就是说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余的问题就全解决了? (师生共提炼最有价值的问题)
师:同学们提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从中提炼出了2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一是这是一条怎样危险的小路?二列宁是怎样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先看第一个问题:这是一条怎样危险的小路?哪些句子和段落描写小路的险?请划出来。
在《登山》一文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根据列宁所说的一段话质疑,然后再对所有问题进行比较、概括、归纳,抽取出关于解读本文的“2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作为阅读话题。接着,又引导学生围绕这2个阅读话题展开阅读活动,从中感悟要时时刻刻锻炼自己的意志。像这种根据课堂教学的行进状态进行的生成性建构,关键在于要将课堂信息与课前预设快速融通起来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对话式”阅读教学时,一定要寻找到能与学生展开对话的话题。这些话题要能够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要能够激起学生对话的兴趣。既要求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又要求学生联系实际思考;既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文中人物,又激发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热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无疑,阅读话题的巧妙建构,是对这一课程理念的有效诠注。话题的展开切入到了文章的核心,由此再向四面辐射,学生投入,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另外,话题的设置还要注意开放性、综合性,这样才能让“对话式”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
1.从文章题目入手建构阅读话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解读文章时易于开启的窗户。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可以把题目大体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或间接地表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或思想感情的题目,如《草船借箭》《再见了,亲人》《晏子使楚》《秦始皇兵马俑》等;另一类是很难或者不能从题目本身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或思想感情的题目,如《白杨》《月光曲》《小音乐家扬科》等。但无论哪一类题目,学生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答案或产生一些问题,如果把握得好,这些答案或问题就可能会成为建构阅读话题的很好“切入点”。我们还是通过《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案例来解读这一阅读话题的建构策略:
师: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5课《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的一个真实故事。(板书课题)
师:《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狼牙山”告诉了我们地点:“五壮士”告诉了我们人物。
师:为什么不叫《狼牙山五战士》?这个“壮”字是什么意思?
生:“壮士”表示了对五位战士的敬佩之情,对他们很尊敬。
生:因为他们不是一般的战士,他们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敢于献身,所以他们就是豪杰,是壮士。
师:说得好!不是一般的战士,这个“壮”字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战士才能称得上壮士呢?
生:“壮”就是勇敢的意思。
师:谁还有补充?一般的勇敢的人能不能称为壮士?要勇敢到什么程度?
生:一般的勇敢不能称为壮士,勇敢得为了胜利能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才能称为壮士。
(板书:勇敢,不怕死)
师:勇敢地献出生命,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壮士。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地方写出了五壮士的“壮”。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诱敌上山,勇猛歼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自己英勇跳崖的故事。在教师有目的的引领下,由学生从课题入手建构了本文的阅读话题:五壮士的“壮”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个阅读话题在很大程度上统领了整个阅读过程,收到“纲举目张”之效。
2.从重点词句入手建构阅读话题。
一篇文章由若干词句构成,但真正支撑文章主旨、富有灵性的还只是其中的部分词句,居“眼睛”之要。这些“眼睛”就是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它们承载着课文的大量的信息。教学时,如果能够找到它们,并懂得如何“解剖”,那么阅读话题的建构就不会存在什么问题。《赶花》一文中写“养蜂人的生活竟是这样的艰辛,而且富有诗情画意。”一句就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教学时,如何通过它来建构阅读的话题呢?请看:
师:自由地读这一句,说说写了几层意思。
生:这句话写了两层意思,一是养蜂人生活艰辛,二是养蜂人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师:说得真不错!我们先围绕“艰辛”来读读课文,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这一点。
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找到的句子。
"咱得马不停蹄地往花开的地方赶……"
"可蜂歇下,人不能歇……正好赶上采槐花蜜"
"我们也和蜂儿一样……直到凉秋……"
生:养蜂人赶花路程的远,真是千里迢迢。
生:地点分布之广,真是天南海北;(结合课文所写到的地名在地图中标出)
生:养蜂人一年四季没有歇息的时间,是那样的繁忙,真是马不停蹄。
师:从养蜂人的话中,除了艰辛,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学生品读相关词句,感悟养蜂人生活诗情画意的一面,进行朗读训练。
(出示养蜂人的赶花路线图)
师:这就是养蜂人赶过的路线,我们沿着养蜂人的脚印来看看。
生:养蜂人有这么多的花相伴,你说他们的生活怎么不充满诗情画意呢?
生:养蜂人走遍祖国各地,游览祖国的山山水水,他们的生活怎么不充满诗情画意呢?
生:养蜂人用他们的辛勤劳动,为人民换来了甜甜的花蜜,他们的生活真是充满诗情画意。
《赶花》一文,我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读懂句子所含着的两层意思,建构出“感悟养蜂人生活的艰辛和诗情画意“这样的阅读话题,为学生解读文本搭建了一个多向互动的对话平台。通过读划,深刻地领悟到了养蜂人为了幸福不辞辛劳的崇高美德,并最终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3、从课堂的生成引出话题。
“课堂上发生的一切,既不都来自于教师备课时的预设,也不完全由教师单方面决定。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其最终结果,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学情,课的具体行进状态和教师的处理策略。”(叶澜语)细细品读这段话,我们应该知道,尽管课堂的行进状态难以把握,但课堂也同样蕴藏了无限“教学机遇”,关键在于教师的“处理策略”。一般地,我们可以从学生在阅读文章的疑惑之处,从学生解读文本时的矛盾之处,来建构阅读话题。这称之为生成性建构策略。我在教学《登山》这一文时是这样做的:
出示列宁说的一段话“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师:这段话是谁说的?
生:列宁。
师:对,大家看,这就是列宁。(课件出示列宁头像和相关简介)列宁,生于1870年,逝世于1929年,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马克思、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人,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人。第二个问题:这段话是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是在第二次走完那条险路时说的??
师(插):对谁说的?
生:对巴果茨基说的。
师:那他第一次走这条小路是为了什么?
生:看日出。
师:好,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有什么不懂,待会儿提出来。
生:望而生畏是什么意思?(该生把“畏”读成了“wēi”)
师:望而生??
生:(齐)畏(wèi)
师:对,要读准。(对刚才提问的孩子)陈曳,你觉得这个“畏”是什么意思?
生:害怕。
师:(板书:害怕)那整个词呢?
生:可能是看到什么东西就感到害怕。
师:就是这个意思。那课文里指看到什么而害怕?
生:课文指看到这条危险的小路而感到害怕。
生:从什么地方看出这条小路令人望而生畏?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
生:列宁是怎样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生:为什么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呢?
生:为什么列宁知道这条小路令人望而生畏,还要去走呢?
生:革命者为什么每天、每时、每刻锻炼自己的意志!
师:刚才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很有思考价值,一个比一个深。这么多问题,你认为哪个最重要?也就是说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余的问题就全解决了? (师生共提炼最有价值的问题)
师:同学们提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从中提炼出了2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一是这是一条怎样危险的小路?二列宁是怎样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先看第一个问题:这是一条怎样危险的小路?哪些句子和段落描写小路的险?请划出来。
在《登山》一文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根据列宁所说的一段话质疑,然后再对所有问题进行比较、概括、归纳,抽取出关于解读本文的“2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作为阅读话题。接着,又引导学生围绕这2个阅读话题展开阅读活动,从中感悟要时时刻刻锻炼自己的意志。像这种根据课堂教学的行进状态进行的生成性建构,关键在于要将课堂信息与课前预设快速融通起来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对话式”阅读教学时,一定要寻找到能与学生展开对话的话题。这些话题要能够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要能够激起学生对话的兴趣。既要求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又要求学生联系实际思考;既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文中人物,又激发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热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无疑,阅读话题的巧妙建构,是对这一课程理念的有效诠注。话题的展开切入到了文章的核心,由此再向四面辐射,学生投入,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另外,话题的设置还要注意开放性、综合性,这样才能让“对话式”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