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阅读教学的金钥匙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tim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阅读教学的对话,其实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一种心灵相约,这种相约不仅具有共通性和互补性,而且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因此,我们既不能把阅读教学的对话简单地理解为“问答”或“对答”,也不能认为这种对话因充满个性化的感悟就高深莫测,难以把握。我以为,既然是对话,就必须有一个切入点:“话题”。 建构贴近学生的阅读话题,就有可能收到以“以一驭万”,“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1.从文章题目入手建构阅读话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解读文章时易于开启的窗户。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可以把题目大体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或间接地表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或思想感情的题目,如《草船借箭》《再见了,亲人》《晏子使楚》《秦始皇兵马俑》等;另一类是很难或者不能从题目本身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或思想感情的题目,如《白杨》《月光曲》《小音乐家扬科》等。但无论哪一类题目,学生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答案或产生一些问题,如果把握得好,这些答案或问题就可能会成为建构阅读话题的很好“切入点”。我们还是通过《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案例来解读这一阅读话题的建构策略:
  师: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5课《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的一个真实故事。(板书课题)
  师:《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狼牙山”告诉了我们地点:“五壮士”告诉了我们人物。
  师:为什么不叫《狼牙山五战士》?这个“壮”字是什么意思?
  生:“壮士”表示了对五位战士的敬佩之情,对他们很尊敬。
  生:因为他们不是一般的战士,他们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敢于献身,所以他们就是豪杰,是壮士。
  师:说得好!不是一般的战士,这个“壮”字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战士才能称得上壮士呢?
  生:“壮”就是勇敢的意思。
  师:谁还有补充?一般的勇敢的人能不能称为壮士?要勇敢到什么程度?
  生:一般的勇敢不能称为壮士,勇敢得为了胜利能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才能称为壮士。
  (板书:勇敢,不怕死)
  师:勇敢地献出生命,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壮士。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地方写出了五壮士的“壮”。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诱敌上山,勇猛歼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自己英勇跳崖的故事。在教师有目的的引领下,由学生从课题入手建构了本文的阅读话题:五壮士的“壮”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个阅读话题在很大程度上统领了整个阅读过程,收到“纲举目张”之效。
  
  2.从重点词句入手建构阅读话题。
  
  一篇文章由若干词句构成,但真正支撑文章主旨、富有灵性的还只是其中的部分词句,居“眼睛”之要。这些“眼睛”就是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它们承载着课文的大量的信息。教学时,如果能够找到它们,并懂得如何“解剖”,那么阅读话题的建构就不会存在什么问题。《赶花》一文中写“养蜂人的生活竟是这样的艰辛,而且富有诗情画意。”一句就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教学时,如何通过它来建构阅读的话题呢?请看:
  师:自由地读这一句,说说写了几层意思。
  生:这句话写了两层意思,一是养蜂人生活艰辛,二是养蜂人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师:说得真不错!我们先围绕“艰辛”来读读课文,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这一点。
  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找到的句子。
  "咱得马不停蹄地往花开的地方赶……"
  "可蜂歇下,人不能歇……正好赶上采槐花蜜"
  "我们也和蜂儿一样……直到凉秋……"
  生:养蜂人赶花路程的远,真是千里迢迢。
  生:地点分布之广,真是天南海北;(结合课文所写到的地名在地图中标出)
  生:养蜂人一年四季没有歇息的时间,是那样的繁忙,真是马不停蹄。
  师:从养蜂人的话中,除了艰辛,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学生品读相关词句,感悟养蜂人生活诗情画意的一面,进行朗读训练。
  (出示养蜂人的赶花路线图)
  师:这就是养蜂人赶过的路线,我们沿着养蜂人的脚印来看看。
  生:养蜂人有这么多的花相伴,你说他们的生活怎么不充满诗情画意呢?
  生:养蜂人走遍祖国各地,游览祖国的山山水水,他们的生活怎么不充满诗情画意呢?
  生:养蜂人用他们的辛勤劳动,为人民换来了甜甜的花蜜,他们的生活真是充满诗情画意。
  《赶花》一文,我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读懂句子所含着的两层意思,建构出“感悟养蜂人生活的艰辛和诗情画意“这样的阅读话题,为学生解读文本搭建了一个多向互动的对话平台。通过读划,深刻地领悟到了养蜂人为了幸福不辞辛劳的崇高美德,并最终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3、从课堂的生成引出话题。
  
  “课堂上发生的一切,既不都来自于教师备课时的预设,也不完全由教师单方面决定。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其最终结果,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学情,课的具体行进状态和教师的处理策略。”(叶澜语)细细品读这段话,我们应该知道,尽管课堂的行进状态难以把握,但课堂也同样蕴藏了无限“教学机遇”,关键在于教师的“处理策略”。一般地,我们可以从学生在阅读文章的疑惑之处,从学生解读文本时的矛盾之处,来建构阅读话题。这称之为生成性建构策略。我在教学《登山》这一文时是这样做的:
  出示列宁说的一段话“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师:这段话是谁说的?
  生:列宁。
  师:对,大家看,这就是列宁。(课件出示列宁头像和相关简介)列宁,生于1870年,逝世于1929年,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马克思、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人,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人。第二个问题:这段话是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是在第二次走完那条险路时说的??
  师(插):对谁说的?
  生:对巴果茨基说的。
  师:那他第一次走这条小路是为了什么?
  生:看日出。
  师:好,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有什么不懂,待会儿提出来。
  生:望而生畏是什么意思?(该生把“畏”读成了“wēi”)
  师:望而生??
  生:(齐)畏(wèi)
  师:对,要读准。(对刚才提问的孩子)陈曳,你觉得这个“畏”是什么意思?
  生:害怕。
  师:(板书:害怕)那整个词呢?
  生:可能是看到什么东西就感到害怕。
  师:就是这个意思。那课文里指看到什么而害怕?
  生:课文指看到这条危险的小路而感到害怕。
  生:从什么地方看出这条小路令人望而生畏?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
  生:列宁是怎样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生:为什么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呢?
  生:为什么列宁知道这条小路令人望而生畏,还要去走呢?
  生:革命者为什么每天、每时、每刻锻炼自己的意志!
  师:刚才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很有思考价值,一个比一个深。这么多问题,你认为哪个最重要?也就是说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余的问题就全解决了? (师生共提炼最有价值的问题)
  师:同学们提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从中提炼出了2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一是这是一条怎样危险的小路?二列宁是怎样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先看第一个问题:这是一条怎样危险的小路?哪些句子和段落描写小路的险?请划出来。
  在《登山》一文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根据列宁所说的一段话质疑,然后再对所有问题进行比较、概括、归纳,抽取出关于解读本文的“2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作为阅读话题。接着,又引导学生围绕这2个阅读话题展开阅读活动,从中感悟要时时刻刻锻炼自己的意志。像这种根据课堂教学的行进状态进行的生成性建构,关键在于要将课堂信息与课前预设快速融通起来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对话式”阅读教学时,一定要寻找到能与学生展开对话的话题。这些话题要能够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要能够激起学生对话的兴趣。既要求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又要求学生联系实际思考;既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文中人物,又激发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热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无疑,阅读话题的巧妙建构,是对这一课程理念的有效诠注。话题的展开切入到了文章的核心,由此再向四面辐射,学生投入,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另外,话题的设置还要注意开放性、综合性,这样才能让“对话式”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
其他文献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是初唐诗人王勃写的一首抒写送别的五言律诗,诗中融入了诗人很深的离别之情,但所倾吐的又都是慰藉之言。不落一般送别诗的巢臼。反映了作者在描写情感方面的独到之处。  起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景。京城长安有三秦护卫,在风烟弥漫之中,却已望见了蜀地
期刊
《养花》一文是老舍先生写了他养花的过程,表达了他从中得到了养花的乐趣。在集体备课中给这一课拟出了教案,我教学时根据教案并结合实际,是这样让学生体会乐趣的。    一、体会作者养花的乐趣    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作者养花有哪些乐趣?学生纷纷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养花的乐趣。教师愣了一下,问:“养花的乐趣是哪一段写的?”生齐声说最后一段。然后让学生找到最后一段,读一读。让他
期刊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无米下炊”是小学生写作中最感苦恼的难题,情景作文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情景作文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根据具体场合,在有意或无意中创设和利用好相关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一方面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在让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的体验中激起一吐为快的写作欲望。因此,情景作文的作用不仅在于解决了“无米之炊”的苦恼,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而且解决了如何说话
期刊
所谓“木桶理论”也即“木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木桶”理论常被引用到企业管理,特别是团队精神的作用。如果用“木桶”理论来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我倒觉得语文
期刊
所谓“本色作文”,是指习作者凭着对生命和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内心的真实体验,用自己的语言,不拘形式、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写作活动。“本色作文”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从感情和内容层面上看,应该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从语言风格上说,应采用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抒写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内心的真实体验,并力求朴实与自然;从表达形式而言,则不拘泥于固有形式,而是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提倡自由运用各
期刊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引发了许多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我们都在努力构建一种与过去不同的有效课堂,为了上好一堂语文课,许多语文老师都在冥思苦想、精心设计,透过一堂堂精美的语文课,我看到了有情、有趣、有味的有效语文课堂,学生在那里充分展开了求知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一、有效的课堂包含着“有情”    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情”的课堂不是有效的课堂。在课堂上,师生间充满了“情意
期刊
怎样让我们的语文学习走进孩子的生活,使他们更好地习得言语?这是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笔者在实践做了以下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从生活出发,寻找学习的乐趣    1、借助周围环境  李吉林老师认为:“在优化的情境中,借助图画、音乐、表演艺术的直观,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直接的印象,这种直接的印象笼罩着艺术的美,进入儿童的意识,为儿童展开想象作了十分有效的心理上、情感上的准备,甚
期刊
孩子不爱读课外书,不会读课外书,写不好作文等等是摆在许多家长和老师面前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课内教师的训练与指导是一方面,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必需的另一方面。通过指导课外阅读,可更有效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有个性的,有独立思维的阅读主体。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除了应注意课外阅读的内容外,还要考虑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落实。    一、课外阅读的内容——“趣”“泛”“适”  
期刊
语文包括“语”和“文”两个方面。“语”即口头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基本工具;“文”即书面语言,是人类传播文化、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其鲜明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这就意味着语文课程的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参加社会生活的能力。而这些素养的形成,跟语感关系十分密切。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语言素养,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
期刊
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每一次走进课堂,总会有那么一种喜悦袭上心头:老师变了,孩子变了,一切都变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引领着老师们的教学行为。老师们特别珍视孩子随时闪现的智慧火花,用多种方式对孩子的言行进行鼓励。  然而,一个阶段后,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老师的表扬由最初的开心变得无动于衷了,对老师的“好”“你真棒”“你真聪明”不再在乎了,孩子们的积极状态消失了,刚萌发的自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