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ing912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让我们的语文学习走进孩子的生活,使他们更好地习得言语?这是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笔者在实践做了以下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从生活出发,寻找学习的乐趣
  
  1、借助周围环境
  李吉林老师认为:“在优化的情境中,借助图画、音乐、表演艺术的直观,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直接的印象,这种直接的印象笼罩着艺术的美,进入儿童的意识,为儿童展开想象作了十分有效的心理上、情感上的准备,甚至处于一种呼之欲出的状态中。”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情境教育的手段,形象地再现课文的内容,唤起孩子的生活体验,以珍视和保留他们敏锐的感受能力,强烈的感受欲望。
  笔者在教学《喜爱音乐的白鲸》时这样导入:首先,展示一个有着迷人的极地风光、有着竞相展示自己生命力量的多样生物的世界。接着用语言描述:“随着科学考察的深入,人们发现地球的北极并非只是一个冰雪覆盖的地方,更是一个热闹的地方,北极的多样生命在地球的最北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其和谐而美丽的画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北极动物—白鲸和北极居民之间的一个故事。”
  这样就不知不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搜集与冬天、与冰雪、与寒风相关的视觉表象和生活经验,走近文本,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
  
  2、留心身边的点滴
  观察可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生活的表象基础。不仅在课堂上,通过实物的演示,图画的、以及电视屏幕的再现指导学生观察,而且在课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观察,以认识周围世界。从春夏秋冬、日月星辰、风云雨雪、山川田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从有指导的观察到独立观察;从低年级观察静态过渡到观察动态的、或者是静中有动的;从笼统的、粗略的观察,到有步骤的精细的观察。在有指导的观察中,优选鲜明的感知目标,安排合理的观察程序,设计启发性的导语,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表述,把现场观察与文本学习结合,必会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积累意象素材。
  
  二、书本结合生活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而对话也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的基础。因为就语文学习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在语文的实践中,学习和掌握语言的。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主体,必是一个带着经验、生命成长的个体,他的学习不只是认知的重构。这就决定了让学生进行阅读对话,也需要体验的参与。体验参与对话,促进阅读的方法,主要有:
  
  1.有感情的朗读
  就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来说,其本质就是再现儿童生活典型的场景,唤起儿童生活的经验参与学习并使之获得重构。真正的阅读必然是带着情感的阅读。在阅读中,我们不妨可以让学生按照“创情——激情——升情”的情感历程,将情感学习与文本阅读有机结合。
  例如,有教师在教学《掌声》一课时,为了体会到英子的忧郁自卑的性格因掌声而变得活泼开朗。让学生在回忆中体会英子的深深自卑,找寻心中的感觉:“此时,你最想看到英子的什么?”有的说“我最想看到英子灿烂的笑容”,有的说“最想看到英子的脚好起来”,有的说“最想看到英子能和大家一起玩”,还有的说“最想看到英子快乐起来”……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找到写英子变化的相关内容读一读。这样的阅读,因为有了儿童情感的参与,自然学生的体会也就更深刻,获得语言的印象也必定会更加深刻。于是,读了之后,学生们再次感言:“这是一个开朗的英子了!”“英子是多么自信呀!”“英子此时多么快乐!”
  可见,因情感体验的参与,学生的感受变得更加深刻了,情感更加深沉了,语言更加深邃了。
  
  2.身临其境
  正如人们常说的,语文是隽永的诗,是悠扬的歌,更是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所以亲近文本的语文阅读必然是学生自觉把语文还原成艺术感觉的过程。而这过程同样离不开学生生活表象和生活想象的支撑。而孩子是富于想象的,他们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可以到达小鸟不能到达的地方,带给了他们童年生活的巨大快乐和幸福,更是他们一把帮助他们成功学习语文的金钥匙。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这样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境:让学生抓住“孤帆”一词,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语言描述课文没有写明的李白目送孟浩然,久久不愿离去的情形,从而进一步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含义,其实是写“李白是专门来送老朋友孟浩然的,他们俩的关系太好了,李白不想让孟浩然走,他一直盯着孟浩然的船,他的心都跟着船走了。”“一片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在这样的意境中,学生透过文字,深深体会到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无限敬仰之情。
  这里,学生借助生活体验,在文本的阅读中融入了自己的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了画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3.溶入课文角色
  角色扮演是学生对话文本的重要形式,它让儿童在已创设的特定情境中担当角色,扮演角色,顺应了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角色扮演时先让学生根据情境,自愿选择角色,并出场表演。表演结束后让学生从扮演者、观察者等的角度,进行汇报交流,谈谈内心的体验,从而进一步理解文本。
  为了有效地使用角色扮演法,老师还必须对个整个过程加以指导和控制。一是让学生充分阅读,熟悉有关角色的语言,二是扮演时要投入情感。
  例如:上《冬爷爷的礼物》时,李吉林老师自己扮演冬爷爷,当她围上一条白围巾站在孩子面前学着老爷爷的嗓音,非常亲热地向他们问好时,孩子们兴奋极了,乐滋滋地应答:“冬爷爷您好!”顿时,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变成冬爷爷和孩子们的对话,使语言训练、思维训练罩上了浓郁的情感色彩,仅仅是关于雪花有多少问题要冬爷爷回答时,孩子们一下子提出“雪花为什么这么白?”“雪花为什么这么轻?”“雪花为什么落到我的小手上就不见了?”“雪花都是六个角吗?”“雪花为什么是从天上落到地下?而不是从地上飞到天上的呢?”等十几个问题。
  正是这角色的扮演,使孩子产生新异感,激起热烈的情绪。他们在角色意识的趋动下,全部地投入,全面地活动起来,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
  
  三、课文的升华
  
  在学生学习文本后,还应该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让他们带着文本的学习所掌握的新语言和获得的精神成长,用语文的思维和视角去发现、提出、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更加丰富自己的人生。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学习文本的目的,是通过对典型言语的剖析、揣摩、玩味、想象,习得语言的范式,通过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外化为自己的语言。
  语文的拓展延伸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向课外阅读延伸;二是由语文知识向综合性知识延伸。但就具体来说,可以从情节、作者、内容、文体等几个角度进行延伸。
  李吉林老师在执教《海底世界》时,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担当海洋研究室的工作人员,创设“实地考察”的情境潜入深海考察,发现500米深处有“点点星光”;又通过创设“使用现代化工具”的情境,让学生用上模拟的水中听音器,仿佛亲耳听到了海底居民的“窃窃私语”。课后,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举办考察归来展览会式的内容拓展,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海底世界的动物、植物和矿物,并利用进入情境的兴奋情绪,进一步学习课文语言。这个拓展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报告见闻、查找资料等系列活动,使语言的训练,思维的训练在有情有趣的活动中落到实处,让儿童的才干得到施展与锻炼。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应该让学生懂得:在课堂上要好好学语文,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我们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尽可能地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
  总之,当孩子们的学习以生活为原型,以体验为基点,以语言敲门砖,当我们的阅读教学让孩子们亲历生活,亲近文本时,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必将成为充实着孩子们思想的流脉,支撑着人格的大山。我们的孩子也才可能在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中获得滋养,熏陶,感染,能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其他文献
在作文教学中,以“阅读与写作训练相结合”为原则,依据新课程标准“作文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的要求,在指导写实物的作文方面我做了如下尝试:紧扣阅读教学,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铺垫,根据学生喜好摆弄玩具的心理年龄特点,顺应学生的好奇心及好动、好表现自己的心态,为学生制造最近发展区。这样的教学思路使“我喜爱的……”的一堂作文指导课的教学“趣”“实”“活”了。这节课是这样来安排的:    一、激情引
期刊
提到写作文,不少学生就会眉头紧锁,咬着笔杆儿,迟迟下不了笔。究其原因,不是没内容可写,就是不知该如何下笔。即便下了笔,也不能一气呵成,断断续续。出现这种种状况,其中有一大原因就在于低年级处于刚刚起步阶断,教师要求过高,没有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训练,致使学生产生一种惧怕心理。  低中年级学生所积累的语言不多,已掌握的句式、段式也较少,而这阶段正是写作刚刚起步、打基础的阶段,非常需要教
期刊
作文写百篇不如改好一篇。怎样写好“这一篇”,重点就得多改,但往往学生做出“这一篇”就已经搜肠刮肚、精疲力竭了,再让他们一次次地改,学生厌烦,老师着急。你不妨将作文分割开来练。我们可以以“亲情”为话题来谈一下。    一、修饰题目    “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题目往往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但就这次训练来看,我的学生的作文题目出现了这样几种情况:1.“母爱”或“父爱”。2.“默默无闻的爱”“隐藏着的
期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名言,广为人们所知,也为当前教育理念作注脚。新一轮《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育完全从属于应试能力培养而变得苍白无力,功利化倾向使学生成为应试机器。而语文教育应以提高人文素质、丰富学
期刊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是初唐诗人王勃写的一首抒写送别的五言律诗,诗中融入了诗人很深的离别之情,但所倾吐的又都是慰藉之言。不落一般送别诗的巢臼。反映了作者在描写情感方面的独到之处。  起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景。京城长安有三秦护卫,在风烟弥漫之中,却已望见了蜀地
期刊
《养花》一文是老舍先生写了他养花的过程,表达了他从中得到了养花的乐趣。在集体备课中给这一课拟出了教案,我教学时根据教案并结合实际,是这样让学生体会乐趣的。    一、体会作者养花的乐趣    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作者养花有哪些乐趣?学生纷纷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养花的乐趣。教师愣了一下,问:“养花的乐趣是哪一段写的?”生齐声说最后一段。然后让学生找到最后一段,读一读。让他
期刊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无米下炊”是小学生写作中最感苦恼的难题,情景作文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情景作文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根据具体场合,在有意或无意中创设和利用好相关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一方面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在让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的体验中激起一吐为快的写作欲望。因此,情景作文的作用不仅在于解决了“无米之炊”的苦恼,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而且解决了如何说话
期刊
所谓“木桶理论”也即“木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木桶”理论常被引用到企业管理,特别是团队精神的作用。如果用“木桶”理论来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我倒觉得语文
期刊
所谓“本色作文”,是指习作者凭着对生命和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内心的真实体验,用自己的语言,不拘形式、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写作活动。“本色作文”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从感情和内容层面上看,应该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从语言风格上说,应采用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抒写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内心的真实体验,并力求朴实与自然;从表达形式而言,则不拘泥于固有形式,而是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提倡自由运用各
期刊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引发了许多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我们都在努力构建一种与过去不同的有效课堂,为了上好一堂语文课,许多语文老师都在冥思苦想、精心设计,透过一堂堂精美的语文课,我看到了有情、有趣、有味的有效语文课堂,学生在那里充分展开了求知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一、有效的课堂包含着“有情”    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情”的课堂不是有效的课堂。在课堂上,师生间充满了“情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