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渗透 有效拓展 课程推进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zhichao12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强大的精神影响力和感染力,对培育人文精神和核心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突出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浸润传统文化,真正落实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儿童心里扎根?我们在实践中通过挖掘、丰富、传承、创新,涵养儿童生命厚度,有意识地让传统文化成为教学之魂、语文之根。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不断在实践中探索语文教育的传统文化基因,从课内到课外、从书本到实践、从教学到课程、从活动到社团,多角度、多层次突出传统文化的内涵,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儿童的精神世界。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其中不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无论是字词、古诗词,还是经典文学作品,都透出独有的中国文化气息。我们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字词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它伴随着儿童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汉字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和传承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字词教学渗透传统,突出汉字的魅力,成为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中有大量的字词,细细咀嚼文字的内涵,可以品味出无穷韵味来。如教学《小露珠》一文中的“圆润”一词时,对于“润”的教学,先出示圆润的珍珠,感受“圆润”,再理解圆润的“玉”,展示“玉”从古至今的词语变迁,让儿童对“玉”文化有初步的感受,接着出示玉佩等书法作品,对玉文化留下深刻印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接受了文化熏陶,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和音义结合的特点,引导儿童认识汉字的历史、文字的变迁,感受汉字的魅力,让他们能轻松地接受汉字,领略中国文化的意蕴。
  2.古诗教学中感受文化魅力。古诗文是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它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上的心路历程,其中展现的诗人所思、所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古诗教学,我们一是把握古诗创作历史文化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心境,深入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意境,走近诗人,了解诗心。如《示儿》,它的内涵突出陆游在北宋灭亡的情况下,对南宋朝廷不思进取、安享荣华的悲愤,希望朝廷有所作为,统一中原。只有深刻了解了内涵,才能深入地体会陆游的拳拳爱国之心。二是通过引导儿童品词析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在诗歌的学习中,教师要引领儿童抓住“诗眼”,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感受诗人的用词之妙。如体会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之妙处。通过理解诗词的精妙之处,文化就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了。三是加强涵泳、吟唱等传统的朗诵形式,提高古诗朗读的韵味。
  3.经典文化重视积累。在感悟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积累是重要的一环。儿童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在积累中提升。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归纳分类、主题积累等方式积累优秀的文化,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外拓展
  从课文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实践,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拓展,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1.从一篇课文向整本书拓展。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是经典文学选篇,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从一篇课文向整本书拓展,在拓展阅读中扩大文化视野,丰厚阅读积淀。例如,《林冲棒打洪教头》是一篇选自《水浒传》的精彩故事,在学习课文之后,为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感受古典名著的语文魅力,我们带领学生从课文走向整本书,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类似的课文还有《三顾茅庐》和由吴敬梓《儒林外史》改写的《少年王冕》。
  从课文出发,走进名著,通过阅读名著,打开一扇名著之窗,让名著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2.从文化名人向名人专题拓展。语文教材的作品中包括大量的文化名人,如《但愿人长久》中的苏轼、《泊船瓜洲》中的王安石、《夹竹桃》中的季羡林、《陶校长的演讲》中的陶行知等,他们都是文化史上一座座高峰。从认识课文中的名人出发,通过专题的形式,引领儿童走进他们,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思想,领略他们的精神内涵,体味他们博大的胸怀。在专题活动中,儿童可以查资料,听讲座,看影视资料,进行讨论,背诵名句,编写手抄报,开展演讲等,这些主题活动把校园装扮成一个个“名人节”,让语文课程熠熠生辉。
  3.突出课文与地域的联系。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化名人与我们溧阳当地存在密切的联系,如李白游历溧阳作诗留下太白楼,孟郊在溧阳当县令写下脍炙人口的《游子吟》,陆游饱含深情地对在溧阳落根的子孙叮嘱《冬夜读书示子聿》,这些与我们当地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为我们进一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我们据此开展“名人与溧阳”“李白在溧阳”“陆游专题”“孟郊专题”的研究,参观溧阳《游子吟》雕像等活动,放大资源的教育意义,形成厚实的溧阳文化传统。
  三、组织传统文化社团活动
  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堂教学走向社团活动,传统文化在校园中不断地延伸。学校以年级为单位组织适合学生的各类传统文化社团。古诗吟唱社团吟唱经典诗词,戏剧社团表演精彩的课本剧和传统戏剧,趣味文学社团讲讲大文豪的有趣故事,国学经典社团带大家走进《三字经》等经典,剪纸、书法等把儿童带进奇妙的艺术世界。
  学校课外语文社团,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儿童的兴趣,让传统文化显得更有生命力。
  四、开发语文传统文化课程
  如何有效继承传统文化,我们认为从课程的角度来设计传统文化活动,对于提升文化内涵、接受文化的熏陶、丰富课程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从与学生生活最接近的传统文化节日课程和民俗文化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传统节日的意义。
  对于传统文化节日,我们根据每个传统节日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传统活动。组织元宵节活动,千人猜谜闹元宵,校园内错落有致地悬挂近千个小灯笼,整个校园充盈着浓浓的中国元素、节庆文化。孩子们穿梭于几百条谜语之间,或低吟,或沉思,或议论,或惊呼……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品赏着,揣摩着,开心着……组织中秋节活動,一是举行“传承经典诵中秋”诗歌朗诵比赛,在抑扬顿挫的吟诵中,领略月亮独特的美。二是倡议大家做到“三圆”:“家圆”——帮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人圆”——给在无法团聚的远方亲人发一条节日祝福短信;“国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树理想,立壮志。三是观看月饼制作过程,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饶有趣味地亲手制作月饼:揉面,擀面皮,包馅,印模,烘烤……看着由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精巧月饼,让传统文化留在手上,印在心里。组织重阳节活动,组织“微孝”行动,发布尊老、敬老的倡议,观看重阳节主题宣传片,吟诵重阳主题的诗词,走进敬老院与社区开展敬老、爱老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微孝”行动显光彩,让别开生面的传统美德教育深入人心。
  这些语文课程活动的开展,在传承民族文化传统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使传统文化深深地烙印在学生们的精神世界。
  传统文化教育,语文何为?我们用生动的教育实践回答:不断转变语文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丰富传统文化载体,不断开发语文课程,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扎实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其他文献
学会用“推测”策略讲述“故事”是小说阅读关键能力之一。  台湾作家许哲荣在《小说课——折磨读者的秘密》一书中指出“每篇好小说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个谜”。满子玲老师就是用 “推测”策略向孩子们讲述了《噩梦枕头》这个 “故事”。  所谓“推测”策略指的是读者在阅读中根据文本的线索、自身的背景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对文本的情节发展、故事结局、人物命运、作者观点等方面进行自主的假设,并在阅读过程中寻找文本信息来验证
期刊
村子的后面是山。山坡上有一片茶树。茶园里不时传来采茶姑娘欢快的笑声。——《月亮湾》第三自然段【教学过程】  师:读完了这一自然段,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老师,什么叫“不时”呢?  师:谁已经理解这个词语了?请告诉大家好吗?  生1:“不时”就是不停地,不断地。  生2:也可以说是经常地。  师:你们两个说的都对。“不时”也就是时时,随时。你们懂了吗?  生:明白了。  师:还有问题要问吗? 
期刊
当下,快节奏的生活,还要写信吗?写信速度太慢了,效率似乎太低了,但写信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慢”,正如木心写的一首诗《从前慢》那样,“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书信是生活中常用的沟通方式,是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和情感的应用文书。书信交流应该是抵达学生心灵深处的有效媒介。学会读写书信,娴熟地运用书信与人交流,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和素养。一、开学季,营造书写氛围  (一)开学季
期刊
习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地位颇重。小学语文教师都能感受到习作训练的重要性,也十分重视习作训练。除了完成课本中的习作外,如何再安排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小练笔,常常成了语文教师的头疼问题。其实,只要做个有心人,精彩的资源就在身边。一、模仿学习资源,习作不难  教材就是一个例子,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习作的方法。学生可以仿写,可以续写等等。  如在教授苏教版第九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即将结束时,学生已经理解了课文
期刊
三年级开始,学生的写作生涯正式拉开了序幕。“我的体验”是学生步入三年级写的第一篇习作,要求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并让学生感受到写作就是“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做过的事”写下来。我提前布置学生回家洗碗,然后第二天写题为“洗碗”的习作。在指导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除了会把洗碗的基本步骤说出来,很少有生动的句子出现,作文也写不长。  这是为什么呢?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很多孩子其实并没有从头到尾完成洗碗的
期刊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小学中高年级段学生在阅读过后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法,他们迫切期待与他人分享交流,因此要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多创设交流互动的空间。一、网络互动,以微博、博客实现无距离分享交流  通过网络平台,学生的课外阅读交流不再受空间、时间、距离、对象的约束。  1.“互粉”微博,了解阅读点滴感悟。教师为学生创建一个交流微博圈,当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即时性收获时,可用微博来发布“当
期刊
以理服人是议论文的最终目的。许多考生对议论文的论点、论据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是,在利用材料对观点进行深层次分析和多角度论证方面却显得束手无策。这就使得所写出的文章没有层次递进和逻辑推进,结构松散无序,自然会影响考试成绩。一、通过使用关键词增强逻辑的严密性  议论文逻辑的严密性体现在遣词造句、思路结构和推理的方方面面。遣词造句主要是指关联词的使用。单句之间使用不同的关联词可以形成句意完全不同的复句
期刊
2010年9月,在育才小学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主题阅读”作为新的研究课题被正式提出。  第一次听到“主题阅读”这个词,我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主题阅读?围绕一个相同的主题,进行相关文本的教学?这与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研究、广东黄田小学的“新语文主题阅读”不是如出一辙?会不会是步人后尘?  课题主持人的解读和对研究步骤的设计,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些研究的方向,虽然它是那样模糊与邈远。迷茫——教什么  
期刊
谈及语文,总要强調语文学科的审美特性。审美意味着精神的自由,意味着对物质世界的超越。但美或审美,并不只属于语文学科。在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的颁奖礼上,获得大奖的数学家许晨阳发言,他谈到的是自由和美。  他说:“我们享受那种日复一日,能够从现实生活中超越出来,去聆听和发现世界运行规律的时刻。沉浸在数学研究中的数学家们,只需要服从数学世界的客观法则。构成一个研究者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本质,是他们聆听事物
期刊
中国语文教育史研究已走过了数十年,经过一批专家与学者的辛勤探索,语文教育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7年岁末,作为语文教育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百年语文教育经典名著》由上海教育出版社隆重出版。这套书共15卷,由扬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徐林祥教授任总主编,分卷主编14位,他们是张心科、龚孟伟、许艳、高笑可、余虹、赵志伟、张立兵、欧阳芬、韦冬余、程稀、冯永玲、陈黎明、闫淑惠、兰保民,是以这套书堪称语文教育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