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强大的精神影响力和感染力,对培育人文精神和核心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突出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浸润传统文化,真正落实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儿童心里扎根?我们在实践中通过挖掘、丰富、传承、创新,涵养儿童生命厚度,有意识地让传统文化成为教学之魂、语文之根。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不断在实践中探索语文教育的传统文化基因,从课内到课外、从书本到实践、从教学到课程、从活动到社团,多角度、多层次突出传统文化的内涵,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儿童的精神世界。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其中不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无论是字词、古诗词,还是经典文学作品,都透出独有的中国文化气息。我们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字词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它伴随着儿童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汉字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和传承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字词教学渗透传统,突出汉字的魅力,成为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中有大量的字词,细细咀嚼文字的内涵,可以品味出无穷韵味来。如教学《小露珠》一文中的“圆润”一词时,对于“润”的教学,先出示圆润的珍珠,感受“圆润”,再理解圆润的“玉”,展示“玉”从古至今的词语变迁,让儿童对“玉”文化有初步的感受,接着出示玉佩等书法作品,对玉文化留下深刻印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接受了文化熏陶,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和音义结合的特点,引导儿童认识汉字的历史、文字的变迁,感受汉字的魅力,让他们能轻松地接受汉字,领略中国文化的意蕴。
2.古诗教学中感受文化魅力。古诗文是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它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上的心路历程,其中展现的诗人所思、所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古诗教学,我们一是把握古诗创作历史文化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心境,深入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意境,走近诗人,了解诗心。如《示儿》,它的内涵突出陆游在北宋灭亡的情况下,对南宋朝廷不思进取、安享荣华的悲愤,希望朝廷有所作为,统一中原。只有深刻了解了内涵,才能深入地体会陆游的拳拳爱国之心。二是通过引导儿童品词析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在诗歌的学习中,教师要引领儿童抓住“诗眼”,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感受诗人的用词之妙。如体会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之妙处。通过理解诗词的精妙之处,文化就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了。三是加强涵泳、吟唱等传统的朗诵形式,提高古诗朗读的韵味。
3.经典文化重视积累。在感悟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积累是重要的一环。儿童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在积累中提升。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归纳分类、主题积累等方式积累优秀的文化,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外拓展
从课文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实践,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拓展,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1.从一篇课文向整本书拓展。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是经典文学选篇,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从一篇课文向整本书拓展,在拓展阅读中扩大文化视野,丰厚阅读积淀。例如,《林冲棒打洪教头》是一篇选自《水浒传》的精彩故事,在学习课文之后,为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感受古典名著的语文魅力,我们带领学生从课文走向整本书,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类似的课文还有《三顾茅庐》和由吴敬梓《儒林外史》改写的《少年王冕》。
从课文出发,走进名著,通过阅读名著,打开一扇名著之窗,让名著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2.从文化名人向名人专题拓展。语文教材的作品中包括大量的文化名人,如《但愿人长久》中的苏轼、《泊船瓜洲》中的王安石、《夹竹桃》中的季羡林、《陶校长的演讲》中的陶行知等,他们都是文化史上一座座高峰。从认识课文中的名人出发,通过专题的形式,引领儿童走进他们,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思想,领略他们的精神内涵,体味他们博大的胸怀。在专题活动中,儿童可以查资料,听讲座,看影视资料,进行讨论,背诵名句,编写手抄报,开展演讲等,这些主题活动把校园装扮成一个个“名人节”,让语文课程熠熠生辉。
3.突出课文与地域的联系。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化名人与我们溧阳当地存在密切的联系,如李白游历溧阳作诗留下太白楼,孟郊在溧阳当县令写下脍炙人口的《游子吟》,陆游饱含深情地对在溧阳落根的子孙叮嘱《冬夜读书示子聿》,这些与我们当地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为我们进一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我们据此开展“名人与溧阳”“李白在溧阳”“陆游专题”“孟郊专题”的研究,参观溧阳《游子吟》雕像等活动,放大资源的教育意义,形成厚实的溧阳文化传统。
三、组织传统文化社团活动
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堂教学走向社团活动,传统文化在校园中不断地延伸。学校以年级为单位组织适合学生的各类传统文化社团。古诗吟唱社团吟唱经典诗词,戏剧社团表演精彩的课本剧和传统戏剧,趣味文学社团讲讲大文豪的有趣故事,国学经典社团带大家走进《三字经》等经典,剪纸、书法等把儿童带进奇妙的艺术世界。
学校课外语文社团,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儿童的兴趣,让传统文化显得更有生命力。
四、开发语文传统文化课程
如何有效继承传统文化,我们认为从课程的角度来设计传统文化活动,对于提升文化内涵、接受文化的熏陶、丰富课程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从与学生生活最接近的传统文化节日课程和民俗文化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传统节日的意义。
对于传统文化节日,我们根据每个传统节日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传统活动。组织元宵节活动,千人猜谜闹元宵,校园内错落有致地悬挂近千个小灯笼,整个校园充盈着浓浓的中国元素、节庆文化。孩子们穿梭于几百条谜语之间,或低吟,或沉思,或议论,或惊呼……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品赏着,揣摩着,开心着……组织中秋节活動,一是举行“传承经典诵中秋”诗歌朗诵比赛,在抑扬顿挫的吟诵中,领略月亮独特的美。二是倡议大家做到“三圆”:“家圆”——帮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人圆”——给在无法团聚的远方亲人发一条节日祝福短信;“国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树理想,立壮志。三是观看月饼制作过程,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饶有趣味地亲手制作月饼:揉面,擀面皮,包馅,印模,烘烤……看着由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精巧月饼,让传统文化留在手上,印在心里。组织重阳节活动,组织“微孝”行动,发布尊老、敬老的倡议,观看重阳节主题宣传片,吟诵重阳主题的诗词,走进敬老院与社区开展敬老、爱老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微孝”行动显光彩,让别开生面的传统美德教育深入人心。
这些语文课程活动的开展,在传承民族文化传统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使传统文化深深地烙印在学生们的精神世界。
传统文化教育,语文何为?我们用生动的教育实践回答:不断转变语文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丰富传统文化载体,不断开发语文课程,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扎实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浸润传统文化,真正落实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儿童心里扎根?我们在实践中通过挖掘、丰富、传承、创新,涵养儿童生命厚度,有意识地让传统文化成为教学之魂、语文之根。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不断在实践中探索语文教育的传统文化基因,从课内到课外、从书本到实践、从教学到课程、从活动到社团,多角度、多层次突出传统文化的内涵,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儿童的精神世界。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其中不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无论是字词、古诗词,还是经典文学作品,都透出独有的中国文化气息。我们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字词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它伴随着儿童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汉字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和传承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字词教学渗透传统,突出汉字的魅力,成为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中有大量的字词,细细咀嚼文字的内涵,可以品味出无穷韵味来。如教学《小露珠》一文中的“圆润”一词时,对于“润”的教学,先出示圆润的珍珠,感受“圆润”,再理解圆润的“玉”,展示“玉”从古至今的词语变迁,让儿童对“玉”文化有初步的感受,接着出示玉佩等书法作品,对玉文化留下深刻印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接受了文化熏陶,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和音义结合的特点,引导儿童认识汉字的历史、文字的变迁,感受汉字的魅力,让他们能轻松地接受汉字,领略中国文化的意蕴。
2.古诗教学中感受文化魅力。古诗文是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它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上的心路历程,其中展现的诗人所思、所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古诗教学,我们一是把握古诗创作历史文化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心境,深入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意境,走近诗人,了解诗心。如《示儿》,它的内涵突出陆游在北宋灭亡的情况下,对南宋朝廷不思进取、安享荣华的悲愤,希望朝廷有所作为,统一中原。只有深刻了解了内涵,才能深入地体会陆游的拳拳爱国之心。二是通过引导儿童品词析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在诗歌的学习中,教师要引领儿童抓住“诗眼”,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感受诗人的用词之妙。如体会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之妙处。通过理解诗词的精妙之处,文化就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了。三是加强涵泳、吟唱等传统的朗诵形式,提高古诗朗读的韵味。
3.经典文化重视积累。在感悟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积累是重要的一环。儿童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在积累中提升。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归纳分类、主题积累等方式积累优秀的文化,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外拓展
从课文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实践,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拓展,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1.从一篇课文向整本书拓展。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是经典文学选篇,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从一篇课文向整本书拓展,在拓展阅读中扩大文化视野,丰厚阅读积淀。例如,《林冲棒打洪教头》是一篇选自《水浒传》的精彩故事,在学习课文之后,为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感受古典名著的语文魅力,我们带领学生从课文走向整本书,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类似的课文还有《三顾茅庐》和由吴敬梓《儒林外史》改写的《少年王冕》。
从课文出发,走进名著,通过阅读名著,打开一扇名著之窗,让名著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2.从文化名人向名人专题拓展。语文教材的作品中包括大量的文化名人,如《但愿人长久》中的苏轼、《泊船瓜洲》中的王安石、《夹竹桃》中的季羡林、《陶校长的演讲》中的陶行知等,他们都是文化史上一座座高峰。从认识课文中的名人出发,通过专题的形式,引领儿童走进他们,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思想,领略他们的精神内涵,体味他们博大的胸怀。在专题活动中,儿童可以查资料,听讲座,看影视资料,进行讨论,背诵名句,编写手抄报,开展演讲等,这些主题活动把校园装扮成一个个“名人节”,让语文课程熠熠生辉。
3.突出课文与地域的联系。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化名人与我们溧阳当地存在密切的联系,如李白游历溧阳作诗留下太白楼,孟郊在溧阳当县令写下脍炙人口的《游子吟》,陆游饱含深情地对在溧阳落根的子孙叮嘱《冬夜读书示子聿》,这些与我们当地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为我们进一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我们据此开展“名人与溧阳”“李白在溧阳”“陆游专题”“孟郊专题”的研究,参观溧阳《游子吟》雕像等活动,放大资源的教育意义,形成厚实的溧阳文化传统。
三、组织传统文化社团活动
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堂教学走向社团活动,传统文化在校园中不断地延伸。学校以年级为单位组织适合学生的各类传统文化社团。古诗吟唱社团吟唱经典诗词,戏剧社团表演精彩的课本剧和传统戏剧,趣味文学社团讲讲大文豪的有趣故事,国学经典社团带大家走进《三字经》等经典,剪纸、书法等把儿童带进奇妙的艺术世界。
学校课外语文社团,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儿童的兴趣,让传统文化显得更有生命力。
四、开发语文传统文化课程
如何有效继承传统文化,我们认为从课程的角度来设计传统文化活动,对于提升文化内涵、接受文化的熏陶、丰富课程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从与学生生活最接近的传统文化节日课程和民俗文化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传统节日的意义。
对于传统文化节日,我们根据每个传统节日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传统活动。组织元宵节活动,千人猜谜闹元宵,校园内错落有致地悬挂近千个小灯笼,整个校园充盈着浓浓的中国元素、节庆文化。孩子们穿梭于几百条谜语之间,或低吟,或沉思,或议论,或惊呼……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品赏着,揣摩着,开心着……组织中秋节活動,一是举行“传承经典诵中秋”诗歌朗诵比赛,在抑扬顿挫的吟诵中,领略月亮独特的美。二是倡议大家做到“三圆”:“家圆”——帮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人圆”——给在无法团聚的远方亲人发一条节日祝福短信;“国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树理想,立壮志。三是观看月饼制作过程,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饶有趣味地亲手制作月饼:揉面,擀面皮,包馅,印模,烘烤……看着由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精巧月饼,让传统文化留在手上,印在心里。组织重阳节活动,组织“微孝”行动,发布尊老、敬老的倡议,观看重阳节主题宣传片,吟诵重阳主题的诗词,走进敬老院与社区开展敬老、爱老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微孝”行动显光彩,让别开生面的传统美德教育深入人心。
这些语文课程活动的开展,在传承民族文化传统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使传统文化深深地烙印在学生们的精神世界。
传统文化教育,语文何为?我们用生动的教育实践回答:不断转变语文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丰富传统文化载体,不断开发语文课程,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扎实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