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强调确立“学生主体观”,关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在数学课堂中,学生需要真正拥有思维的主动权。教师要在深入了解学生思维脉搏的基础上,循着学生的思维,把脉学生思维展开教学,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顺着学生的思维,因势利导地组织自学、交流等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经历过程,获得学习经验,体验学习的乐趣,演绎精彩课堂。
一、把脉学生原始思维,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是站在教材的角度,思考知识重点是什么,要求学生掌握什么,而常常忽略学生面对这一新的问题,他们的原始思维是什么。教学时应顺着学生的原始思维渐进引导,让学生不知不觉中从原始思维走向新的思维路径,自学是一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一种内在技能的形成过程。
(一)明确“自学”的目的性,引导有效地学习活动
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自学”是以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有了问题,才能“将知识的认知过程当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将学习看作是学生独立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问题,造就一个充满诱惑的情境现场,促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和方向,改变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激发探究的兴趣和思维活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自学”目的,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在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
1. 围绕教学内容和要求,自学的目标明确。教师要对学习活动中“引导者”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不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明确探究方向。《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理念强调:过程是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它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传统的数学课程重结果轻过程显然是不同的!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学习过程,强调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自学”要求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这样才能进行有效地学习。
2.依据自学时间,自学内容要适宜。 一节课中自学的内容不宜散,不宜多,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在教学的核心、关键处设问,引导学生有效探究自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向课外转移,发现并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学习要源于书本又不局限于课本。
(二)教师正确的引导“自学”,赋予学生健康的品性人格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说“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那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呢?《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还有“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说法,显然发展才是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这里所指的发展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更是兴趣、方法、习惯、审美等品性人格的发展。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都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选择合理地学习指导方法。在实施学习指导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按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进行设计、实施与反思,设计适合教学内容的问题,适合学生发展的问题,并加以引导。要时时思考有没有更好地方法,这种方法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什么地位,它是否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2.正确对待可能产生的差异。“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承认并提倡的地方。学生差异是存在的,这是事实,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教育,不是让每一个人在同一条线上起跑,跑向同一个终点。只有全面关注学生的差异,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不至于只关注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而忽视了全面引导学生的性情品格走向完美。
二、扩散学生多向思维,提供“交流”平台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呈现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面对一个数学问题,由于学生的既有经验、思维特点、思维水平的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向,进而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数学学习活动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精选问题,生成别样的精彩。
1.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多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适当的开放性能够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元化交流问题,为学生拓宽多向思维的空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搜索与发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新奇性问题交流,能够引起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首先,满足学生现实需要的问题能够引起兴趣。其次,超越常规的话题交流,会激发学生兴趣。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我在谈话中启发学生:除圆外,其余的平面图形都是直线图形,在推导它们的面积公式时,都是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而圆是一个曲线图形,如何推导它的面积公式呢?可以转化成哪一种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呢?面对这个新问题,学生思考、探讨、交流,兴趣盎然。
2.“亮点”“误点”碰撞,生成精彩的教学资源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误点”。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通过交流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不知如何表达与展示,因此,在“交流与展示”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节,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细节,让他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那课堂会更精彩。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而有时这种错误是一种难求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把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自学与交流活动,整合教学资源,把脉学生思维,依循学生认知曲线,以灵动的教育机制随时处理动态生成的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充满生命力与动态生成的精彩课堂。
【作者单位:灌南县张店镇中心小学 江苏】
一、把脉学生原始思维,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是站在教材的角度,思考知识重点是什么,要求学生掌握什么,而常常忽略学生面对这一新的问题,他们的原始思维是什么。教学时应顺着学生的原始思维渐进引导,让学生不知不觉中从原始思维走向新的思维路径,自学是一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一种内在技能的形成过程。
(一)明确“自学”的目的性,引导有效地学习活动
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自学”是以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有了问题,才能“将知识的认知过程当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将学习看作是学生独立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问题,造就一个充满诱惑的情境现场,促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和方向,改变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激发探究的兴趣和思维活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自学”目的,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在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
1. 围绕教学内容和要求,自学的目标明确。教师要对学习活动中“引导者”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不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明确探究方向。《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理念强调:过程是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它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传统的数学课程重结果轻过程显然是不同的!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学习过程,强调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自学”要求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这样才能进行有效地学习。
2.依据自学时间,自学内容要适宜。 一节课中自学的内容不宜散,不宜多,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在教学的核心、关键处设问,引导学生有效探究自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向课外转移,发现并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学习要源于书本又不局限于课本。
(二)教师正确的引导“自学”,赋予学生健康的品性人格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说“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那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呢?《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还有“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说法,显然发展才是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这里所指的发展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更是兴趣、方法、习惯、审美等品性人格的发展。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都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选择合理地学习指导方法。在实施学习指导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按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进行设计、实施与反思,设计适合教学内容的问题,适合学生发展的问题,并加以引导。要时时思考有没有更好地方法,这种方法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什么地位,它是否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2.正确对待可能产生的差异。“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承认并提倡的地方。学生差异是存在的,这是事实,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教育,不是让每一个人在同一条线上起跑,跑向同一个终点。只有全面关注学生的差异,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不至于只关注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而忽视了全面引导学生的性情品格走向完美。
二、扩散学生多向思维,提供“交流”平台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呈现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面对一个数学问题,由于学生的既有经验、思维特点、思维水平的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向,进而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数学学习活动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精选问题,生成别样的精彩。
1.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多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适当的开放性能够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元化交流问题,为学生拓宽多向思维的空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搜索与发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新奇性问题交流,能够引起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首先,满足学生现实需要的问题能够引起兴趣。其次,超越常规的话题交流,会激发学生兴趣。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我在谈话中启发学生:除圆外,其余的平面图形都是直线图形,在推导它们的面积公式时,都是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而圆是一个曲线图形,如何推导它的面积公式呢?可以转化成哪一种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呢?面对这个新问题,学生思考、探讨、交流,兴趣盎然。
2.“亮点”“误点”碰撞,生成精彩的教学资源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误点”。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通过交流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不知如何表达与展示,因此,在“交流与展示”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节,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细节,让他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那课堂会更精彩。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而有时这种错误是一种难求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把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自学与交流活动,整合教学资源,把脉学生思维,依循学生认知曲线,以灵动的教育机制随时处理动态生成的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充满生命力与动态生成的精彩课堂。
【作者单位:灌南县张店镇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