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在改革中发展,不断推进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基础教育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尊重知识获得规律和学生思维养成规律的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无疑成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134”课堂教学模式是围绕这一目标,在充分考虑教学要求、学情实际和初中物理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做的有效尝试,本文从教学理念、程序、手段、主体等方面入手,以初中物理第十章《浮力》就“134”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简要的对比分析。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134”教学模式;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
前言:与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相比,一份学案、三个阶段(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训练)和四个模块(“学”即问题导学、“展”即探究展示、“点”即精讲点评、“练”即有效训练)构成的“134”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以“高效”为主要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既能保持生动、宽松、人人参与的课堂氛围,又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激发潜能,养成积极获取知识、掌握规律的良好学习习惯的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模式。本文中,我们以《浮力》这章的教学内容为例,与传统教学模式做对比分析。
1.教学理念尊重学生探寻物理规律的主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中,尊从了以实验推导理论,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教学理念。《浮力》是力学知识的延伸、拓展和应用从生活走向物理,进而揭示物质世界相互作用规律。“134”教学模式在学案的设计中,增加物理学史知识的阅读内容,把学生的课堂学习向前延伸,通过“阿基米德在浴室里找到了辨别王冠真假的方法”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探索科学规律的兴趣。感觉到物理学外延等于生活,物理学规律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2.教学目标体现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浮力》这章内容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层面,即: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了解并能够解释轮船、潜水艇、热气球的工作原理;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4”教学模式着重强化学生物理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用物理的眼光去看生活中的现象,用物理的头脑去思考问题。把《浮力》放到力学的大背景中,理解浮力的实质及其与压力、压强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规律如何来源于生活、如何解释物质世界的现象、如何服务于生产生活。培养学生“探寻规律、掌握规律、应用规律”的能力。
3.教学程序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特点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浮力》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通过设计实验增强思维缜密性,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等。
“134”教学模式更多的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扮演主导的角色。例如:
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
(1)学生分组作出猜想,并阐述猜想的依据;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向上浮力作用”的实验方案,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3)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后,确定探究实验方案;
(4)从实验中学生认识到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作用,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得到结论。
4.教学手段扩大课堂容量和功能,多元化培养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模式中通常采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演示等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在“134”教学模式中,至少提前一天把一份学案(师生共用)发到学生手中,将课堂向前延伸,让学生先入为主。
发挥“问题导学”的作用,例如:
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自主总结浮力概念:
把苹果、番茄放入水中,放飞氢气球,观察它们的运动状态;将大皮球按入水中,感受按压皮球费力的感觉。
发挥“探究展示”的作用,例如:
(1)通过观察和体验,探究浮力的方向:
观察水槽倾斜时水中系住乒乓球的细线方向,学生观察、思考、总结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被物体排开的液体重力”的测量方案。
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介绍“溢水等积”的思想,引出新器材溢水杯,介绍其使用方法。结合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重力大小的关系,并设计出实验数据表格。
发挥“精讲点评”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的对应关系,联系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加深对静止状态的物体受力平衡及二力合成的理解,为以后静力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发挥“有效训练”的作用,有针对性的精选习题,注重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学主体方面体现教师和学生在不同课堂教学阶段的角色定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主体地位”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然而依然存在着流于形式的问题,学生并没有真正意义的成为课堂的主人。“134”教学模式中,教师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思维导向,充分围绕“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问题,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中。
5.1课前教师统筹规划,学生先入为主。通过导学案把学生的思维提前引入课堂。把《浮力》的教学内容放到物理学发展的长河中,放到力学知识结构的大背景下。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现象蕴含着有趣、有意义、有价值的规律,学习了解这些规律,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5.2课中教师点拨引领,学生主动探究。以《浮力》这部分内容为例,它不是孤立存在于初中物理课程中的,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历,重视学情分析,即学生已经知道些什么,见过什么,也就时我们平时所说的备课中的“备学生”。把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感性认知和主动探索的能力。
5.3课后教师总结反馈,学生形成系统。结合有效、有针对性的训练,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总结收获、查找不足,总结方法,举一反三。让学生水到渠成、形成完整、连续的知识体系。
结语:“134”课堂教学模式着重体现了物理学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思维成长锻炼的过程。所以物理学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承载着传授科学知识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探究本领、学习能力。探索科学、高效、符合教与学规律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庞国哲.关于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9
[2].侯书娟.试论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改革[J].教育科学,2013(5)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134”教学模式;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
前言:与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相比,一份学案、三个阶段(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训练)和四个模块(“学”即问题导学、“展”即探究展示、“点”即精讲点评、“练”即有效训练)构成的“134”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以“高效”为主要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既能保持生动、宽松、人人参与的课堂氛围,又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激发潜能,养成积极获取知识、掌握规律的良好学习习惯的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模式。本文中,我们以《浮力》这章的教学内容为例,与传统教学模式做对比分析。
1.教学理念尊重学生探寻物理规律的主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中,尊从了以实验推导理论,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教学理念。《浮力》是力学知识的延伸、拓展和应用从生活走向物理,进而揭示物质世界相互作用规律。“134”教学模式在学案的设计中,增加物理学史知识的阅读内容,把学生的课堂学习向前延伸,通过“阿基米德在浴室里找到了辨别王冠真假的方法”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探索科学规律的兴趣。感觉到物理学外延等于生活,物理学规律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2.教学目标体现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浮力》这章内容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层面,即: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了解并能够解释轮船、潜水艇、热气球的工作原理;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4”教学模式着重强化学生物理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用物理的眼光去看生活中的现象,用物理的头脑去思考问题。把《浮力》放到力学的大背景中,理解浮力的实质及其与压力、压强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规律如何来源于生活、如何解释物质世界的现象、如何服务于生产生活。培养学生“探寻规律、掌握规律、应用规律”的能力。
3.教学程序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特点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浮力》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通过设计实验增强思维缜密性,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等。
“134”教学模式更多的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扮演主导的角色。例如:
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
(1)学生分组作出猜想,并阐述猜想的依据;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向上浮力作用”的实验方案,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3)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后,确定探究实验方案;
(4)从实验中学生认识到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作用,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得到结论。
4.教学手段扩大课堂容量和功能,多元化培养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模式中通常采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演示等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在“134”教学模式中,至少提前一天把一份学案(师生共用)发到学生手中,将课堂向前延伸,让学生先入为主。
发挥“问题导学”的作用,例如:
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自主总结浮力概念:
把苹果、番茄放入水中,放飞氢气球,观察它们的运动状态;将大皮球按入水中,感受按压皮球费力的感觉。
发挥“探究展示”的作用,例如:
(1)通过观察和体验,探究浮力的方向:
观察水槽倾斜时水中系住乒乓球的细线方向,学生观察、思考、总结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被物体排开的液体重力”的测量方案。
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介绍“溢水等积”的思想,引出新器材溢水杯,介绍其使用方法。结合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重力大小的关系,并设计出实验数据表格。
发挥“精讲点评”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的对应关系,联系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加深对静止状态的物体受力平衡及二力合成的理解,为以后静力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发挥“有效训练”的作用,有针对性的精选习题,注重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学主体方面体现教师和学生在不同课堂教学阶段的角色定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主体地位”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然而依然存在着流于形式的问题,学生并没有真正意义的成为课堂的主人。“134”教学模式中,教师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思维导向,充分围绕“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问题,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中。
5.1课前教师统筹规划,学生先入为主。通过导学案把学生的思维提前引入课堂。把《浮力》的教学内容放到物理学发展的长河中,放到力学知识结构的大背景下。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现象蕴含着有趣、有意义、有价值的规律,学习了解这些规律,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5.2课中教师点拨引领,学生主动探究。以《浮力》这部分内容为例,它不是孤立存在于初中物理课程中的,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历,重视学情分析,即学生已经知道些什么,见过什么,也就时我们平时所说的备课中的“备学生”。把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感性认知和主动探索的能力。
5.3课后教师总结反馈,学生形成系统。结合有效、有针对性的训练,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总结收获、查找不足,总结方法,举一反三。让学生水到渠成、形成完整、连续的知识体系。
结语:“134”课堂教学模式着重体现了物理学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思维成长锻炼的过程。所以物理学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承载着传授科学知识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探究本领、学习能力。探索科学、高效、符合教与学规律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庞国哲.关于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9
[2].侯书娟.试论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改革[J].教育科学,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