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其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其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学习平台。我认为在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识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成功、探索和发现的快乐。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优化组合,合理搭配小组成员。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人人参与。因此合理配置人员,达到最优化是首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效率。那么,小组成员怎样组合才能有向心力、有凝聚力、能共同促进呢?在实践教学中,我曾经尝试着让学生自己组合,目的是使成员彼此间在熟悉的前提下,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我发现小组成员间确实很默契,活动也有共同目标,但不同小组活动效果差别很大。有的组在短期时间内就已高效完成任务,而有的组却丝毫不为所动。分析原因发现,学生组合是优生和优生走在一起,调皮的和好玩的走在一起,学习基础较差的在一起。如此以来,小组的合作就难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于是,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结合的原则下,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将全班学生重新搭配,力求做到每个小组成员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衡分布,以便于公平竞争。
2 精心设计合作内容。
教师在选择讨论话题时,一定要精心设计。
2.1 注意话题的价值性。话题必须能为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服务。
2.2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思考性,是学生真正想讨论的话题。
2.3 注意话题的适当性。难度、大小都要恰如其分,利于学生讨论。
2.4 注意话题的层次性。话题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使优等生、“后进生”都有说话的空间,使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充分展示自己,锻炼自己。也要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愿望和对新事物探索的好奇心,好胜心,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对解决课堂问题的兴趣。
3 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要根据学习内容、教学环境、学生实际进行合作学习。一般较为复杂、综合性的巩固学习内容,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同时还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或任务。如英语教材中多次出现“看病就医”的教学内容,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习小组准备并布置一个模拟诊所,设计一个看病小品,采用自编自演的方法,来巩固所学句型。各小组的准备过程、交流过程,就是语言知识的运用、操练过程。就是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学习过程。
4 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精心指导。
合作学习中学生虽然是学习主体,但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只有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这就要求教师做到适时引放。
“引”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适时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
“放” 指教师不要怕学生暴露问题,要解放学生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一些看似错误的答案也可能蕴涵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认学生的答案,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
5 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活跃了教学气氛,但也给教师驾驭课堂秩序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
5.1 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可设一个组长,需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由他来控制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纪律和秩序。选派一个学习“领头羊”,要求学习成绩优秀,并有一定的发言能力,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另外,物色一个记录员,对活动的评价、成绩和存在问题,作好信息反馈记录工作。
5.2 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即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遵守合作纪律的习惯等,从而使合作学习活而有序。
6 采用积极的评价机制。
教师积极的评价会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时要注意以下两个原则:
6.1 坚持指导性、全面性的原则。在注重学习效果评价的同时,要注意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合作情况、参与程度的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倾听、交流、协作的表现。促进学生间的互学互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6.2 注意鼓励为主的原则。对学生的点滴闪光处,要给以肯定,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总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较量,思维碰撞,开拓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所以,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将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的方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识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成功、探索和发现的快乐。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优化组合,合理搭配小组成员。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人人参与。因此合理配置人员,达到最优化是首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效率。那么,小组成员怎样组合才能有向心力、有凝聚力、能共同促进呢?在实践教学中,我曾经尝试着让学生自己组合,目的是使成员彼此间在熟悉的前提下,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我发现小组成员间确实很默契,活动也有共同目标,但不同小组活动效果差别很大。有的组在短期时间内就已高效完成任务,而有的组却丝毫不为所动。分析原因发现,学生组合是优生和优生走在一起,调皮的和好玩的走在一起,学习基础较差的在一起。如此以来,小组的合作就难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于是,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结合的原则下,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将全班学生重新搭配,力求做到每个小组成员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衡分布,以便于公平竞争。
2 精心设计合作内容。
教师在选择讨论话题时,一定要精心设计。
2.1 注意话题的价值性。话题必须能为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服务。
2.2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思考性,是学生真正想讨论的话题。
2.3 注意话题的适当性。难度、大小都要恰如其分,利于学生讨论。
2.4 注意话题的层次性。话题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使优等生、“后进生”都有说话的空间,使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充分展示自己,锻炼自己。也要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愿望和对新事物探索的好奇心,好胜心,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对解决课堂问题的兴趣。
3 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要根据学习内容、教学环境、学生实际进行合作学习。一般较为复杂、综合性的巩固学习内容,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同时还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或任务。如英语教材中多次出现“看病就医”的教学内容,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习小组准备并布置一个模拟诊所,设计一个看病小品,采用自编自演的方法,来巩固所学句型。各小组的准备过程、交流过程,就是语言知识的运用、操练过程。就是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学习过程。
4 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精心指导。
合作学习中学生虽然是学习主体,但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只有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这就要求教师做到适时引放。
“引”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适时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
“放” 指教师不要怕学生暴露问题,要解放学生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一些看似错误的答案也可能蕴涵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认学生的答案,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
5 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活跃了教学气氛,但也给教师驾驭课堂秩序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
5.1 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可设一个组长,需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由他来控制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纪律和秩序。选派一个学习“领头羊”,要求学习成绩优秀,并有一定的发言能力,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另外,物色一个记录员,对活动的评价、成绩和存在问题,作好信息反馈记录工作。
5.2 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即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遵守合作纪律的习惯等,从而使合作学习活而有序。
6 采用积极的评价机制。
教师积极的评价会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时要注意以下两个原则:
6.1 坚持指导性、全面性的原则。在注重学习效果评价的同时,要注意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合作情况、参与程度的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倾听、交流、协作的表现。促进学生间的互学互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6.2 注意鼓励为主的原则。对学生的点滴闪光处,要给以肯定,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总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较量,思维碰撞,开拓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所以,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将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