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应用题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实际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如何改变现状,提高解题能力?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建模能力,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题,加强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应用题解题能力,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 应用题 解题能力
现在的初中数学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很广泛,问题的背景也很多样化,也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因此,初中数学在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提高了要求,并且数学应用题中文字很多,里面的数据很多,需要学生正确地理解数学题中的语言,找出题中相关的数据,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学习压力。
一、能够读懂题目
解决数学应用题,最重要的就是学生能够读懂题目,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解答题目。如果学生在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数学应用题目的时候,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例如,“已知姐姐四年前的年龄是妹妹的年龄的3倍,今年姐姐的年龄是妹妹的1.5倍,求姐姐和妹妹今年的年龄分别是多少?”针对这样的题目,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看清题目,在题目中,清楚给出了四年前这样一个时间概念,这个是计算结果不容忽视的因素。然后就是四年前姐姐的年龄是妹妹的2倍,今天姐姐的年龄是妹妹的1.5倍,关于这些数字,在读题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通过有效的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题目主要考察的就是学生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的掌握情况。所以就能把姐姐的年龄和妹妹的年龄分别设定为两个不同的字母,然后找到关系,按照二元一次方程式进行解答,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是求知的重要动力,教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可结合生动事例和故事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广泛性,品味数学魅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华师版七年级下册《用正多边形铺设地面》的教学中,预先设置问题“怎样的瓷砖才能铺满整个地面”,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地面、墙面的铺设情况,通过交流、探讨得到结论。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必要的数学方法,进一步认识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数学,用数学。同时,学习“阅读材料”中的《多姿多彩的图案》,从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欣赏美丽图案,了解数学的内在美,了解生活中许多图案是用规则或不规则基本图形拼成的,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动手操作,设计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学以致用
三、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建模是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并解决数学应用题的重要基础。在日常的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解答各种应用题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学生缺少建模能力,影响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教学的过程,除了给学生讲解最终的结果之外,还要让学生对于整个解答过程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只有让学生慢慢了解如何分析数学应用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如此才能够真正提高解决数学应用题的能力,以此保证教学的效率。例如,在了解一个企业近几年来盈利情况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统计图,在图上把盈利状况展示出来,促使学生利用统计图很好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题
应用题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问题的再加工,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如(1)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2)路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3)经济问题:利润=售价-进价(成本),利润率=■×100%;(4)数字问题:若个位上数字为a,十位上数字为b,百位上数字为c,则这个三位数表示为100c+10b+a;⑤图形问题:图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体积公式等。在应用题解答中,针对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所学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感悟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寻找解题的突破点,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2:某电器按进价提高40℅后标价,再打八折销售,售价为1120元,求该电器的进价。这是一道关于商品的销售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大都有类似经验,买书、买笔、买衣服等,让学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弄清标价、售价、进价三者间的区别与联系,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减少畏惧心理,增强信心,轻松解决问题。例3:一架飞机飞行于两个城市之间,风速是每小时24千米,顺风飞行需2小时50分,逆风飞行需要3小时,求两城市间的距离和静风速度。大部分学生对飞机飞行问题感到陌生,毫无头绪。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类比,联系自己骑自行车上下学情况,容易理解风速对顺风飞行和逆风飞行的影响,理清题目中各个数量间的关系,找到解题关键:“顺风速度=静风速度+风速,逆风速度=静风速度-风速”。
五、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应用题的背景设置复杂多变,如何从应用题题海中摆脱出来,需要平时注重应用题类型的归纳及变式训练。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对例题、练习的进一步拓展和扩充,改变问题中的背景,或条件,或结论,让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提高应变能力。例3中举一反三,把“飞机飞行”改为“轮船航行”,看似不同,实际上,问题的本质不变。例4:甲乙两人在400米长的环形跑道上跑步,甲每分钟跑240米,乙每分钟跑200米,若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几分钟后两人相遇?变条件:(1)若两人同时同地反向出发,几分钟后两人相遇?(2)若甲乙两人同时同向跑,甲在乙前面100米,几分钟后两人相遇?(3)若甲先从起跑点出发,半分钟后乙也从该起跑点出发,问几分钟后两人相遇?变结论:(1)若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几分钟后两人第二次相遇?第三次相遇?在训练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各个量之间的内在联系,通法通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逐步帮助学生提高建模能力和數学应用意识,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2]崔小鹏.简析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考试周刊,2002(9).
[3]翟恩国.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变式训练.中学数学研究,2005.
【关键词】初中数学 应用题 解题能力
现在的初中数学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很广泛,问题的背景也很多样化,也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因此,初中数学在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提高了要求,并且数学应用题中文字很多,里面的数据很多,需要学生正确地理解数学题中的语言,找出题中相关的数据,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学习压力。
一、能够读懂题目
解决数学应用题,最重要的就是学生能够读懂题目,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解答题目。如果学生在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数学应用题目的时候,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例如,“已知姐姐四年前的年龄是妹妹的年龄的3倍,今年姐姐的年龄是妹妹的1.5倍,求姐姐和妹妹今年的年龄分别是多少?”针对这样的题目,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看清题目,在题目中,清楚给出了四年前这样一个时间概念,这个是计算结果不容忽视的因素。然后就是四年前姐姐的年龄是妹妹的2倍,今天姐姐的年龄是妹妹的1.5倍,关于这些数字,在读题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通过有效的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题目主要考察的就是学生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的掌握情况。所以就能把姐姐的年龄和妹妹的年龄分别设定为两个不同的字母,然后找到关系,按照二元一次方程式进行解答,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是求知的重要动力,教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可结合生动事例和故事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广泛性,品味数学魅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华师版七年级下册《用正多边形铺设地面》的教学中,预先设置问题“怎样的瓷砖才能铺满整个地面”,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地面、墙面的铺设情况,通过交流、探讨得到结论。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必要的数学方法,进一步认识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数学,用数学。同时,学习“阅读材料”中的《多姿多彩的图案》,从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欣赏美丽图案,了解数学的内在美,了解生活中许多图案是用规则或不规则基本图形拼成的,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动手操作,设计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学以致用
三、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建模是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并解决数学应用题的重要基础。在日常的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解答各种应用题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学生缺少建模能力,影响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教学的过程,除了给学生讲解最终的结果之外,还要让学生对于整个解答过程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只有让学生慢慢了解如何分析数学应用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如此才能够真正提高解决数学应用题的能力,以此保证教学的效率。例如,在了解一个企业近几年来盈利情况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统计图,在图上把盈利状况展示出来,促使学生利用统计图很好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题
应用题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问题的再加工,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如(1)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2)路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3)经济问题:利润=售价-进价(成本),利润率=■×100%;(4)数字问题:若个位上数字为a,十位上数字为b,百位上数字为c,则这个三位数表示为100c+10b+a;⑤图形问题:图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体积公式等。在应用题解答中,针对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所学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感悟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寻找解题的突破点,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2:某电器按进价提高40℅后标价,再打八折销售,售价为1120元,求该电器的进价。这是一道关于商品的销售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大都有类似经验,买书、买笔、买衣服等,让学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弄清标价、售价、进价三者间的区别与联系,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减少畏惧心理,增强信心,轻松解决问题。例3:一架飞机飞行于两个城市之间,风速是每小时24千米,顺风飞行需2小时50分,逆风飞行需要3小时,求两城市间的距离和静风速度。大部分学生对飞机飞行问题感到陌生,毫无头绪。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类比,联系自己骑自行车上下学情况,容易理解风速对顺风飞行和逆风飞行的影响,理清题目中各个数量间的关系,找到解题关键:“顺风速度=静风速度+风速,逆风速度=静风速度-风速”。
五、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应用题的背景设置复杂多变,如何从应用题题海中摆脱出来,需要平时注重应用题类型的归纳及变式训练。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对例题、练习的进一步拓展和扩充,改变问题中的背景,或条件,或结论,让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提高应变能力。例3中举一反三,把“飞机飞行”改为“轮船航行”,看似不同,实际上,问题的本质不变。例4:甲乙两人在400米长的环形跑道上跑步,甲每分钟跑240米,乙每分钟跑200米,若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几分钟后两人相遇?变条件:(1)若两人同时同地反向出发,几分钟后两人相遇?(2)若甲乙两人同时同向跑,甲在乙前面100米,几分钟后两人相遇?(3)若甲先从起跑点出发,半分钟后乙也从该起跑点出发,问几分钟后两人相遇?变结论:(1)若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几分钟后两人第二次相遇?第三次相遇?在训练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各个量之间的内在联系,通法通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逐步帮助学生提高建模能力和數学应用意识,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2]崔小鹏.简析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考试周刊,2002(9).
[3]翟恩国.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变式训练.中学数学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