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劫难逃

来源 :新电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o120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朔曾在他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写一文学女青年欲与两位冒充作家的小子去游月光浴,一好心青年劝她不要去,并说,他说他们是作家,我还以为是宇航员呢。自然,那女青年受到了伤害。那两个流氓乐意冒充作家,就像现在有些作家总想作出副流氓嘴脸一样。同理,作家和流氓好像都不能成为一门正经职业,应是种爱好扩大后的心情标志。你若把它当作一门正经营生来做,这称谓就不够纯粹了。说句俗话,你离理想主义者的距离也就远了。我又想起杨德昌在[一一]中的那段话,一学生撞见他的老师和其母交欢,那老师气急败坏兼一脸委屈地说道:老师也是人嘛。是呀,是人就有人的困惑和麻烦。电影中的作家跟生活中的作家一样,大都没交上什么好运。写作本身倒成了他们身上的魔咒,他们为自己这点本事感动骄傲,也被这本事妖魔,或被妖魔关照。下面列举的这几部影片大抵都是这样。
  
  [卡夫卡]Kafka 1991
  
  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
  卡夫卡是世界上惟一一位完全不靠稿费生活的著名作家。索德伯格的这部影片取自卡夫卡的小说《城堡》的意境,结合卡夫卡的生平,讲述了一保险公司的小职员所经历的一连串惊悚事件。他好像发现了一起杀人案,不想卷入其中,但还是如影随行地进入一座迷宫,或者说“城堡”。 影片是个四不像,惊险、传记,都能沾点边,却都靠不上。就像卡夫卡的小说一样,意识流、荒诞派、超现实全有了,却那样都不求登峰造极,却成为了现代派小说的鼻祖。看了这片,就像看卡夫卡的小说一样,云里雾里。但有一点,却很明确,心中没鬼的话,是不会拿自己的或别人的人生来扯淡的。
  
  [闪灵]The Shining 1979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鲁迅说写不出来最好的办法,是不写。真正操笔杆子的人,又有几个人听得进去。总认为灵感就在某个阳光照不到的角落苦苦地等着自己。杰克就是这样的,他带着妻儿住进一家旅馆,散散心,也顺便等待灵感的光顾。他好像真的运气来了,才思泉涌,不可遏制,他不停地写作,但厚厚的稿纸打的全是同一句话。对,他的所谓灵感早就全线崩溃,并被一个不可知的灵魂所控制。这灵魂是杀过人的,那么他也得这样去做,他先杀死了旅店里的黑人厨师,接下来,是他的儿子和妻子。好在他儿子是灵异之身,和其母亲一道逃离了旅馆。而我们的杰克,他完全被他的灵感蛊惑着,他被他的“灵感”指挥得东倒西歪,冻死在一个迷宫之中,这是创作的迷宫,也是他人生的迷宫。
  
  [巴顿·芬克]Barton Fink 1991
  


  导演:科恩兄弟
  这个谨言慎行,有些唯诺的家伙,应该也是个妙笔生花之徒。要不然好莱坞的大亨不会请他来写一个什么关于摔跤的影片脚本。他明知这会丧失他“描绘普通人生活的戏剧”的理想,但还是禁不住财富和名利的诱惑,前往一家旅馆,从事创作。又是该死的旅馆,就是这旅馆,像搭错了神经一样,奇人怪事不断,让巴顿·芬克迟迟不能动笔。他先以为就他是这样,可他的一位老前辈,先他一步才思枯竭,整日酗酒。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情形,在恐惧之中,竟和老前辈的秘书兼情人上了床。事刚办完,刚还热情喷火的娘们就嗝了屁。幸好,他的一位新交的朋友查理帮他把尸体运出了旅馆。还是这位查理,把跟踪巴顿·芬克的两名警察干掉了,并一把火烧掉了整个旅馆。巴顿·芬克木木地看着眼前的一切,才知道无论你是凭良心,还是欲望在写作,你都将成为一个局外人。写作本身的脆弱在这部著名的黑色影片里显得是那么令人哭笑不得,宛若一个尴尬的噩梦。
  
  [一声叹息] 2000
  
  导演:冯小刚
  又是在家旅馆,看来这作家真不能在旅馆里搞什么创作,鬼知道会出什么事。这回轮到了梁亚洲,他要写一个什么狗屁电视剧。制片人刘大为也是脑子进了水,安排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孩当梁亚洲的助理,负责他的饮食起居,并协助他按时交稿。这下好了,这个叫李小丹的女青年也有股文学女青年的生猛劲,梁亚洲也是个定力不够的家伙,也许他压根不想有什么定力。一句话,两个人好上了。我们的梁亚洲,这个有妇之夫,终于为他的贼心贼胆付出了代价,姑且叫一声叹息。这回,我们算是既看见了贼吃肉,又看见了贼挨打。婚没离成,那个叫李小丹的女人好像也放过了他,这反而使他更难受。他要是不去海南,就坐在家里当“坐”家,会不会就没这档子事呢,估计也是在劫难逃。这电影还有一个名字叫“过着狼狈不堪的日子”,更狼狈不堪的还在于,这日子你得过下去。
  
  [危情十日]Misery 1990
  
  导演:罗伯·赖纳
  歌星有追星族,作家也有过度热情的读者。著名畅销书作家谢尔登也有一个叫安妮的读者,她高大健壮,相貌偏丑。同时,安妮在做助产士时还曾杀害过婴儿。活该谢尔登倒霉,他出了起车祸,等他醒来时,已躺在安妮的家里。他的肩骨被安妮复了位,而腿骨骨折,需要静养。这段时间里,安妮一边表示对自己的崇敬之情,一边勒令谢尔登按照她的意志完成创作。谢尔登稍有不从,便遭至谩骂和殴打。最残酷的是,安妮还让谢尔登亲手将自己的手稿付之以炬,只因书中的主人公死了。眼看谢尔登就要痊愈,安妮用锤子打断了他的踝关节。这时警察找上门来了,安妮也很果断地干掉了那个警察。好在,作家属于高智商人群,在一个个计划落空之后,谢尔登用他的打字机砸死了安妮。若干年后,谢尔登在家小旅馆遇见了一位与安妮酷肖的妇人,这是阴魂不散,还是自己的心魔作祟,他自己一时分辨不清。他还会继续写作吗?
  
  [本能]Basic Instinct 1992
  


  导演:保罗·范霍文
  以前听说作家要下生活之类的话,说到底,还是对自己的想像力缺乏信心。这片子讲得也是这。凯瑟琳是位推理小说作家,她精心策划了一起离奇的凶杀案,并以她自己的喷火身材和欲胀欲裂的风情诱使一名警官,和他一道进入本能王国。好加强这篇“小说”的
  峰回路不转,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身体写作。也可以说,这位作家彻底模糊了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使写作成为一种纯而又纯的体验,她和她的主人公真正地做到了同呼吸、共命运,并水乳交融在一处。凯瑟琳以玩的就是心跳的火辣作风将写作与实践对等,当然她不是想通过实践来检验某个真理,而是深味她所塑造人物的全部心路。这样一种游走钢丝的创作历程,怕也只有在这部电影里才能得到实现。
  
  [游泳池]Swimming Pool 2003
  
  导演:弗朗索瓦·奥森
  一位老女人,身材不错,对,还是位作家。她也是运笔枯涩,出版商让她到自己的别墅去继续榨取灵感。出版商有个女儿,年纪不大,但喜欢带男人回来过夜,并且叫床声非常响亮。老女人先跟这丫头有些龃龉,但后来好了。两人好像同时爱上了一个男人,这男人死了,两个一道掩埋了他。就埋在游泳池附近。有天,家里的老园丁正在锄草。老女人慌了,干脆以牺牲色相,纡尊降贵,阻止了这老园丁进一步的行为。就在这宁静却又不乏迷离的情色地图里,我们的作家激情狂涌,很快又完成了一篇大作。当她去见她的出版商时,她才知道那丫头并不是他的女儿。这时,她也不在乎她的这部作品能不能出版发行。这无非是场幻觉罢了。
  这是一个老女人静待开启的寂寞芳心,也是一个作家的意淫过程。大概作家都有这个习惯,在主宰人物的去留时,也让自己的人格得到了一次极尽功利的分裂。
  
  [乌鸦谋杀案]The Murder of Crows 1999
  
  导演:洛·海灵顿
  想当作家的人肯定不在少数,一个有正义感的律师因不愿为罪犯辩护而丢了饭碗,赋闲在家里,也萌生了当作家的念头。他也遇见了一位作家,并拜读了他的一部未发表的作品,一部名叫《乌鸦谋杀案》的小说。他在归还手稿时,这位作家因心脏病而身亡。他的心思开始活动了,竟想把这部小说据为己有,他剽窃了这部作品。由此,重又锦衣玉食,在名利场中打转。殊不知,这是个精心设计的圈套。文中涉及的五起连续谋杀案,被害人都是那些颠倒黑白,信口雌黄的律师。这引起了警方的注意,我们的这位退职律师,准作家,过上了朝不保夕的日子,他一时间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因为他早就焚毁了书的原稿。而那位作家兼杀手还活着,新的危机正等着他。
  作家梦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的,即使有锦锈前程在向你招手,你也得三思而后行。同时,我们也看出写作的功效,不仅仅是与读者交流,它还能帮你完成你的许多不可告人的计划。也许一部作品当中,本身就藏匿着许多作者难以大白于天下的事件和思想。
  
  [疯人之口]In The Mouth of Madness 1995
  
  导演:约翰·卡朋特
  靠什么来完成写作,无非是经验和想像。而所谓的灵感,就像爱情中的缘份,不是你来找它,而是它来找你。一位恐怖小说作家,写了数本热卖畅销书之后,才发觉自己的灵魂已被一魔王所占据。正是魔王的匪夷所思才促使他写下一个个灵魂出窍的故事,现在轮到了他自己。他所描述的场景在现实中一一呈现,教堂、封闭桥、旅馆、咖啡厅,包括诡异的房东。这时,魔王找到了他,并让他成为自己在人间的代言人。他拒绝了,他想以放弃写作来与魔王作最后的抵抗。他回到了出版社,出版商告诉他,他的新作[疯人之口]即将发行。要知道,他早就只字未写了。这时,他的精神之柱坍塌。他想在疯人院里清静下来,可疯人院里一片狼藉,一个无序的世界即将到来。
  不难看出,写作在约翰·卡朋特的这部邪典电影里,已成为一种更宽泛意义上的蛊惑行为。自我在落笔的一刻,已被未知力量所牵引,而全线迷失。写作也许从来不是表达自我的工具,而是精神枯竭后的强作镇静。所以有人说,作家是精神空虚的最佳持有者,不知道有没有道理。
  
其他文献
梅尔·吉布森赋予了"耶稣受难"强大的视觉力量,这也许是一切争议的根源:银幕上那上帝之子悲情万丈,而犹太人则显然“罪更重了”——然而,除了敏感的犹太人之外,恐怕所有基督徒都不会把吉布森对犹太人的刻画称为"恶意的反犹",甚至也不能称为一种"有偏见的放大",因为片中"对犹太人不利"的诸多细节(包括罗马执政官彼拉多对耶稣的同情),都源自马丁·路德博士所诠释的最权威的《圣经· 新约》——这就是为什么吉布森会
期刊
[受难]如此无情地关注耶稣在最后时刻所遭受的种种非难,以至于这部电影的拍摄初衷看上去愤怒大于爱,而攻击圣灵也比提高圣灵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吉布森先生拍摄了一系列令人难受、压抑的景象,还有什么比看一部充满了宗教信念同时又缺乏善意宽容的电影更让人沮丧的呢?  《纽约时报》 --A. O. Scott    这是一个影评,而不是赘述梅尔·吉布森那个关于耶稣最后的12小时的新电影版本为什么遭到犹太人唾弃。我
期刊
挡不住的光芒   导演:吉勒摩·迪特洛  主演:朗·普尔曼、塞尔玛·布莱尔  约翰·赫特、道格·琼斯  片长:132分钟  评分:★★★☆    “我头上有犄角,我身后有尾巴,谁也不知道,我有多少小秘密。”这歌其实是写给地狱小子的。  地狱小子有许多的小秘密,他顽固地将幻想和尘世混合到一起:撒旦的后代竟然拥有童真爱心的弱点!电影[地狱小子]赢得了大多数人的喝彩,不仅因为他从灾难中拯救了世界,也可以
期刊
在[受难]里的每一个镜头面前,以前的许多相关宗教电影里的相关情节都脆弱不堪。而梅尔·吉布森所独有的充沛的悲情暴力,耶稣悲天悯人的眼神对比华莱士的英雄怒吼,再次让我们产生深层次的情感震颤。  梅尔·吉布森接受采访的时候多次表示,拍一部耶稣受难的电影,是他作为一个基督徒很久以来的梦想。对于一个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东方人,似乎很难理解这种梦想的含义,特别是他面对着在美国势力强大的犹太社团的激烈反对。看完电
期刊
往事并不如烟    导演:郑洞天  主演:蒋雯丽冯汉元  片长:90分钟  评分:★★    真是好久没看到这样的电影,好像回到了刚改革开放那阵子,第一次看的那批彩色电影。那时,只要有颜色,人们就会蜂涌而至。弹指一挥,中国还能有这样的电影,也算是稀罕事。  名字叫的是[台湾往事],外景可能取自南方某乡镇。这片子讲的是台湾一中产家庭的变更,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丈夫死了,妻子带着3个孩子独撑家业。台湾
期刊
□犹太教、基督教本是同源宗教,都崇拜同一个上帝。但自中世纪开始,在漫长的一千多年间,犹太人被欧洲基督教社会视为异教徒和杀基督者而遭到歧视、隔离,一波又一波的反犹浪潮以及一次又一次的大屠杀。当时的犹太人等同贱民,被视为"道德上的麻疯病患者",不得与基督教徒混杂,被强迫集中在犹太人贫民区"隔都"(ghetto)实行圈禁,有的国家甚至规定犹太人外出必须配戴醒目的黄色标章加以羞辱和隔离。    □一千多年
期刊
你们受圣灵。  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  你们留下了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  ——《新约·约翰福音》    反犹太主义的根源何在,它是有依据的,还是出于宗教仇恨?圣经和宗教信仰对此态度如何?所有这些问题都和“谁杀害了耶稣”这个问题息息相关。    一千多年来,基督教一直都将犹太人当作杀害耶稣的罪魁祸首。这种缺乏历史事实佐证和批判态度的观点,是世界范围内反犹太主义盛行的直接根源。  而梅
期刊
[骇客帝国]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基督的最后诱惑]主题的部分延续,只不过方式更隐晦,手法更现代,娱乐色彩无疑也更强烈--华美的外衣使它不会像前辈那样遭受那么多来自宗教人士的唾沫。这两部影片,讲述的都是救世主不由自主的命运,是基督一步步被推上十字架的之前的煎熬,是他对自己和对世界的怀疑,当然也是他牺牲自己拯救人类的无上光荣。  尼奥(李连杰主演的电影[THE ONE]被翻译成[救世主],那么NEO就是
期刊
迪斯尼,这个被称为“魔术王国”的媒体巨头,从去年底开始,成了好莱坞和华尔街关注的焦点:公司八年来的表现不济;罗伊·迪斯尼发起的要求CEO麦克尔·艾斯纳下台的行动;皮克斯动画制作公司和迪斯尼的决裂……“魔幻王国”今天的困境,确实引人深思。     艾斯纳:今非昔比    1984年,正当迪斯尼面临着发展的十字路口时,艾斯纳接过了CEO的位置。凭着过人的判断力、战略视界,以及硬朗的领导作风,这位学
期刊
□在你演这部影片之前,有人说你长得像耶稣吗?  ■根本没有,在我年轻点的时候,倒是有个人说我长得像梅尔·吉布森。我把这话告诉梅尔,他说:“不,你不像我,我长得好看多了。”(笑)  □出演耶稣可是个令人生畏的主意,你为什么答应梅尔了?  ■有天我接到一个电话说制片人Stephen McEveety想和我谈一部很有激情的影片。我和那个制片人如约见面了,过了不多久,梅尔·吉布森出现了。他和我们谈论起耶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