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世界性趋势,我国已对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2008年3月,大冶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为了经济发展,必须尽快地推进转型。文章首先从政策风险、资源危机、可持续发展危机、环境生态危机、“四矿问题”五个方面进行了风险分析,然后从对接国家省市发展战略、融入武汉城市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市域经济发展实力四个方面阐述了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关键词:资源枯竭 大冶 风险 转型 必要性
建市以来,大冶依赖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是,伴随着金属、能源矿产资源的不断消耗,资源日渐枯竭,大冶市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和问题。由此可见,大冶这座资源依赖型城市,在这关键时期,如果不加大转型力度,形成新的替代产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可能会一直走下坡略。
大冶市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和问题
在全国660多座资源型城市中。真正的资源依赖型城市有178座,大冶也位列其中。大冶的矿产资源相当丰富,全市已发现矿产65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种类的38%,其中探明资源储量的有42种。在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非金属矿产达到了29种,且储量都比较丰富,大冶市主要的非金属矿产包括石灰石、硅灰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膏、陶瓷土等。建市以来,大冶依赖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是,伴随着金属、能源矿产资源的不断消耗,大冶市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和问题。
(一)政策风险
全国钢铁的生产能力大约为6亿吨,而目前我国的需求量不到4亿吨,产能明显过剩。全国6亿吨的生产能力,有1亿吨是300m3以下高炉生产出来的,有5000万吨是在20吨以下电炉生产出来的。对此,国办发号文件下发后要求从严查处违规审批项目和建设项目,严格市场准入,原则上不批准新的钢铁企业。2006年11号文要求“十一五”期间淘汰1亿吨钢铁产能过剩的高炉,其中2007年前淘汰200m3及以下高炉等落后设施;2010年前淘汰300m3及以下高炉等其他落后装备,这使得大冶市很多钢铁企业面临关停的风险。
(二)资源危机
由于前期大量的开采以及开采过程中的滥挖滥采等问题,大冶市资源开发的成本越来越高,矿井越挖越深,资源越来越少。
(三)可持续发展危机
能源矿产濒临枯竭,矿业经济有衰退趋势;替代产业尚未完全形成,经济稳定性较差;支柱产业比较单一,城市功能发育不太健全。
(四)环境生态危机
大冶市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3%;废水排放量每年达到了5000万吨;地质灾害比较频繁,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时有发生。
(五)四矿问题
1、矿山:矿山企业困难较多,竞争力弱。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后备资源不足;二是国家对矿业索取过多;三是矿山企业负担重,矿山企业比其他企业担负更多“办社会”的任务;四是不少矿山企业管理粗放,技术装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2、矿业:矿业投入不足,资源供需形势十分严峻。
3、矿工:矿工收入低,劳动条件差,已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采掘业职工人均工资水平居于各行业中倒数第二位。
4、矿城:矿业城市面临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
大冶市经济转型必要性
由此可见,大冶这座资源依赖型城市。面临着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加大转型力度,形成新的替代产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可能会一直走下坡路。因此,大冶市的经济转型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大冶市要顺利实现城市转型,首要的还是依托自身矿产资源丰富的市情,相比之下,大冶市的非金属资源储量大,目前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较低,可开采年限较长,是进一步推动大冶市的经济增长重要依托,因此,大冶市非矿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城市转型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发展非金属矿产业是大冶转型的必然选择,县产业替代的必然趋势。
(一)对接国家省市发展战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全国都掀起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热潮的今天,大冶市进行经济转型,大力调整产业布局,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正是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顺应时代号召的明智之举。
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指出,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加快装备制造、食品、纺织、建材工业改造与发展步伐。实施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大冶市在“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指出,要“实施工业立市战略。改造提升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冶市实施经济转型战略,是对湖北省发展战略的有力承接,是实现大冶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二)融入武汉城市圈,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200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武汉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率先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要素集聚能力强、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推动全国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武汉城市圈建设提出了五个—体化战略,在产业发展和布局—体化方面,未来将以城市圈的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为龙头,形成汽车、电子信息、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盐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及包装、建材及建筑业、粗副产品加工等10大优势产业链,建设—批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实现圈内工业经济集约增长。大冶处在这个城市经济圈中,应该及时找准自己的位置,主动与城市经济带中的主导产业相对接,成为主导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城市经济圈的辐射和拉动,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大冶市的经济转型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与城市圈内其他城市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形成拥有若干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1、有利于大冶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冶市“十五”期间三次产业构成从2001年的13.24:53.96:32.8调整到2005年的13.07:50.25:36.68,且产业结构一直保持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值得说明的是,从2001年到2004年的4年间,第一产业比重增长缓慢,在2004年
关键词:资源枯竭 大冶 风险 转型 必要性
建市以来,大冶依赖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是,伴随着金属、能源矿产资源的不断消耗,资源日渐枯竭,大冶市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和问题。由此可见,大冶这座资源依赖型城市,在这关键时期,如果不加大转型力度,形成新的替代产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可能会一直走下坡略。
大冶市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和问题
在全国660多座资源型城市中。真正的资源依赖型城市有178座,大冶也位列其中。大冶的矿产资源相当丰富,全市已发现矿产65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种类的38%,其中探明资源储量的有42种。在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非金属矿产达到了29种,且储量都比较丰富,大冶市主要的非金属矿产包括石灰石、硅灰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膏、陶瓷土等。建市以来,大冶依赖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是,伴随着金属、能源矿产资源的不断消耗,大冶市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和问题。
(一)政策风险
全国钢铁的生产能力大约为6亿吨,而目前我国的需求量不到4亿吨,产能明显过剩。全国6亿吨的生产能力,有1亿吨是300m3以下高炉生产出来的,有5000万吨是在20吨以下电炉生产出来的。对此,国办发号文件下发后要求从严查处违规审批项目和建设项目,严格市场准入,原则上不批准新的钢铁企业。2006年11号文要求“十一五”期间淘汰1亿吨钢铁产能过剩的高炉,其中2007年前淘汰200m3及以下高炉等落后设施;2010年前淘汰300m3及以下高炉等其他落后装备,这使得大冶市很多钢铁企业面临关停的风险。
(二)资源危机
由于前期大量的开采以及开采过程中的滥挖滥采等问题,大冶市资源开发的成本越来越高,矿井越挖越深,资源越来越少。
(三)可持续发展危机
能源矿产濒临枯竭,矿业经济有衰退趋势;替代产业尚未完全形成,经济稳定性较差;支柱产业比较单一,城市功能发育不太健全。
(四)环境生态危机
大冶市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3%;废水排放量每年达到了5000万吨;地质灾害比较频繁,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时有发生。
(五)四矿问题
1、矿山:矿山企业困难较多,竞争力弱。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后备资源不足;二是国家对矿业索取过多;三是矿山企业负担重,矿山企业比其他企业担负更多“办社会”的任务;四是不少矿山企业管理粗放,技术装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2、矿业:矿业投入不足,资源供需形势十分严峻。
3、矿工:矿工收入低,劳动条件差,已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采掘业职工人均工资水平居于各行业中倒数第二位。
4、矿城:矿业城市面临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
大冶市经济转型必要性
由此可见,大冶这座资源依赖型城市。面临着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加大转型力度,形成新的替代产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可能会一直走下坡路。因此,大冶市的经济转型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大冶市要顺利实现城市转型,首要的还是依托自身矿产资源丰富的市情,相比之下,大冶市的非金属资源储量大,目前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较低,可开采年限较长,是进一步推动大冶市的经济增长重要依托,因此,大冶市非矿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城市转型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发展非金属矿产业是大冶转型的必然选择,县产业替代的必然趋势。
(一)对接国家省市发展战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全国都掀起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热潮的今天,大冶市进行经济转型,大力调整产业布局,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正是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顺应时代号召的明智之举。
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指出,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加快装备制造、食品、纺织、建材工业改造与发展步伐。实施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大冶市在“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指出,要“实施工业立市战略。改造提升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冶市实施经济转型战略,是对湖北省发展战略的有力承接,是实现大冶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二)融入武汉城市圈,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200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武汉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率先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要素集聚能力强、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推动全国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武汉城市圈建设提出了五个—体化战略,在产业发展和布局—体化方面,未来将以城市圈的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为龙头,形成汽车、电子信息、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盐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及包装、建材及建筑业、粗副产品加工等10大优势产业链,建设—批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实现圈内工业经济集约增长。大冶处在这个城市经济圈中,应该及时找准自己的位置,主动与城市经济带中的主导产业相对接,成为主导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城市经济圈的辐射和拉动,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大冶市的经济转型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与城市圈内其他城市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形成拥有若干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1、有利于大冶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冶市“十五”期间三次产业构成从2001年的13.24:53.96:32.8调整到2005年的13.07:50.25:36.68,且产业结构一直保持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值得说明的是,从2001年到2004年的4年间,第一产业比重增长缓慢,在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