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一种语言。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要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阅读的能力,提升数学素养,以适应“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思想。因此,我们要把阅读引进数学课堂。
[关键词]数学学习 数学阅读
数学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描述科学的语言。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中,一谈及阅读,往往认为阅读只是语文教学的事,数学教学只是解题教学,让学生阅读会浪费时间,不如多讲几个例题。有的教师即使有这方面的想法,也往往是包办代替,由教师自我阅读、自我剖析、自我理解。这种仅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而忽略培养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的做法,其结果往往会导致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低下,影响了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及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利用数学文本激发阅读兴趣
新课程改革后,教学课本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大的改进。教学内容更贴切学生生活实际,所选取的数学素材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在编排的形式上也变得活泼新颖,内容呈现的方式也多样化,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兴趣。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巧妙地利用数学文本,引导学生自觉地感兴趣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优美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美丽斑斓的图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的使用便于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如在学习射线和角这一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射线、线段和直线的异同点,角的大小比较的过程等,使抽象知识形象化,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指导,掌握阅读方法
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到了中、高年级,一般能自发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但学生往往不能自觉地运用这些阅读方法来提高学习的效率,更不能自觉地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规律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及时的、经常地指导。
(一)分层阅读法
分层阅读就是要求学生能在全面把握文字的同时,把整体分成部分,然后逐一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有些题目中往往含有好几层意思或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如不能分层阅读出其全部意思,就会发生“断章取义”,不能完整地解答提出的所有问题。有些题目的表述很多,这就更加要求学生运用分层理解阅读的方法,有条不紊地解决问题。
(二)比较阅读法
比较阅读法就是比较两项或两项以上学习内容,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数学新旧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的知识总是以已知知识为基础,它们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相同和差异,这些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指导学生阅读时,从已有知识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
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往往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很高的严密性。因此,要在阅读中,对它的每个用字及表达方式进行反复推敲,帮助学生逐步弄清已知的全部条件,准确运用数学原理,进行正确的数学理解。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能量,较快地发展阅读能力。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阅读能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为此,教师应抓住以下几点进行培养:
(一)自觉阅读的习惯
自觉阅读,是主体从无意投入逐渐变为有意投入的过程,它能激发起学生对信息获得与理解的心态,它能激起学生深层次的理性思维。从心理学角度看,即使非自觉目的的随意阅读,也常常能通过这种心理趋势,使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从而使阅读过程从兴趣到乐趣,再升华为志趣,实现理解的飞跃。
1.课前预习阅读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为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范围和要求。要设计相应的与旧知联系的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或与新知相关的有趣练习题,促使学生主动预习。
2.课后复习阅读
课后复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的课后复习,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进而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提高学习的质量。
(二)阅读思考的习惯
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进行识别与加工的过程。教师根据教材内在逻辑联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先巧妙地设置一些问题,用以加强学生的注意,突出重点内容,指引思维方向,提高阅读效率。
如学习“圆的认识”时,学生在认识了圆心、半径的概念以后,要求通过独立阅读认识直径的概念,并结合阅读回答下列问题。①直径是直的,还是曲的?②是直线还是线段?③是一条什么样的线段?如果把一条直径二等分,等分点在哪儿?这说明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有何关系?学生带着如上一些问题去阅读,不仅能纠正一些片面的理解,在积极的思维中逐步逼近概念的实质,而且阅读时主动投入、积极性高。
综上所述,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要在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播下数学阅读的种子,使学生重视数学阅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展数学阅读研究,让阅读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实验小学)
[关键词]数学学习 数学阅读
数学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描述科学的语言。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中,一谈及阅读,往往认为阅读只是语文教学的事,数学教学只是解题教学,让学生阅读会浪费时间,不如多讲几个例题。有的教师即使有这方面的想法,也往往是包办代替,由教师自我阅读、自我剖析、自我理解。这种仅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而忽略培养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的做法,其结果往往会导致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低下,影响了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及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利用数学文本激发阅读兴趣
新课程改革后,教学课本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大的改进。教学内容更贴切学生生活实际,所选取的数学素材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在编排的形式上也变得活泼新颖,内容呈现的方式也多样化,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兴趣。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巧妙地利用数学文本,引导学生自觉地感兴趣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优美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美丽斑斓的图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的使用便于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如在学习射线和角这一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射线、线段和直线的异同点,角的大小比较的过程等,使抽象知识形象化,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指导,掌握阅读方法
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到了中、高年级,一般能自发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但学生往往不能自觉地运用这些阅读方法来提高学习的效率,更不能自觉地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规律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及时的、经常地指导。
(一)分层阅读法
分层阅读就是要求学生能在全面把握文字的同时,把整体分成部分,然后逐一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有些题目中往往含有好几层意思或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如不能分层阅读出其全部意思,就会发生“断章取义”,不能完整地解答提出的所有问题。有些题目的表述很多,这就更加要求学生运用分层理解阅读的方法,有条不紊地解决问题。
(二)比较阅读法
比较阅读法就是比较两项或两项以上学习内容,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数学新旧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的知识总是以已知知识为基础,它们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相同和差异,这些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指导学生阅读时,从已有知识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
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往往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很高的严密性。因此,要在阅读中,对它的每个用字及表达方式进行反复推敲,帮助学生逐步弄清已知的全部条件,准确运用数学原理,进行正确的数学理解。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能量,较快地发展阅读能力。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阅读能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为此,教师应抓住以下几点进行培养:
(一)自觉阅读的习惯
自觉阅读,是主体从无意投入逐渐变为有意投入的过程,它能激发起学生对信息获得与理解的心态,它能激起学生深层次的理性思维。从心理学角度看,即使非自觉目的的随意阅读,也常常能通过这种心理趋势,使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从而使阅读过程从兴趣到乐趣,再升华为志趣,实现理解的飞跃。
1.课前预习阅读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为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范围和要求。要设计相应的与旧知联系的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或与新知相关的有趣练习题,促使学生主动预习。
2.课后复习阅读
课后复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的课后复习,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进而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提高学习的质量。
(二)阅读思考的习惯
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进行识别与加工的过程。教师根据教材内在逻辑联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先巧妙地设置一些问题,用以加强学生的注意,突出重点内容,指引思维方向,提高阅读效率。
如学习“圆的认识”时,学生在认识了圆心、半径的概念以后,要求通过独立阅读认识直径的概念,并结合阅读回答下列问题。①直径是直的,还是曲的?②是直线还是线段?③是一条什么样的线段?如果把一条直径二等分,等分点在哪儿?这说明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有何关系?学生带着如上一些问题去阅读,不仅能纠正一些片面的理解,在积极的思维中逐步逼近概念的实质,而且阅读时主动投入、积极性高。
综上所述,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要在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播下数学阅读的种子,使学生重视数学阅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展数学阅读研究,让阅读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