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想象力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想象力是提升学生创造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想象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明确指出: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不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不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往往得不到提升,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一、小学生想象力的特征
1.奇幻自由性
小学生的想象是天马行空的,是灵感式和随意化的。他们由于年龄的限制,社会阅历比较少,认知没有被套上世俗的约定和思想束缚,头脑中总是装着很多的“奇思妙想”,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下的情形等。此外,小学生会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解读自己观察到的对象,并插上想象的翅膀,使语言表达更具特殊的韵味。想象与思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小学生思维正处于由形象直观向逻辑抽象转变的阶段,他们的想象来源于好奇心,被神秘色彩的东西所吸引,从而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惊喜”,这也是自由性特征的重要体现。
2.形象唯我性
从思维发展角度来看,小学生正在由“自我中心”主义向“去自我中心”转化。在他们的世界认知里,万物都是与“我”相联系的,会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兴趣选择学习对象。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都喜欢动画片,这是因为动画里的人物色彩鲜明,具有感染力,他们观看的同时也幻想出了另一个自己,所以才有了角色扮演。小学生习惯将“物”与“我”归为一体,在展开想象时会将客体视为某一角色,比如,看见下雨,他们会认为是云朵伤心留下的眼泪。
3.个体差异性
小学生想象力遵循自己内心个性的需求,在联想过程中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首先,从性别差异来看,男生在想象过程中会联想到刺激、猛烈的事物,这与男生对男子汉气概和力量的向往相关;女生在想象过程中创造的形象一般会体现温柔、美丽、感性的一面。其次,从年龄差异来看,低年级学生主要围绕观察对象的数量、形象、优劣展开想象;中年级学生拥有了一定抽象思维,想象力会更加客观、理性;高年级学生逐渐学会了在想象中创造,以此展现自己的审美倾向。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于语文写作教学来说,与学生的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作文语言的形成都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生在练习的时候通过结合生活观察和自身的思想感悟来进行语言的编辑,从而可以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要求是“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要求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从中可以看出,观察与想象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作文练习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对周边的事物进行认真观察,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来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学生在观察的时候也会发现更多有趣的事物,从而为学生的作文练习提供更多的素材。在对周边事物进行观察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观察方法。比如,学生可以运用五官去感受、去观察周边的事物,并将自己的内心思想与亲身体验进行有效地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写作的兴趣。如,以“校园的树木”为题目来引导学生对该主题进行作文练习。在练习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到校园中去认真观察树木,并结合自身对树木的想象力来进行创作。
2.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刚开始接触语文知识的学习,对相关的知识也都具有强大的好奇心与新鲜感,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对事物并不具备全面的认识,从而常常会对学生的想象力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为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提供有力的基础条件。比如,作文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加强对课外读物的阅读。学生自主选择读物,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接触多样化的语文书籍,提升自身的语文积累和素材积累。同时在阅读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相应的文字来进行画面想象,在书籍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以古诗教学为例,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当前,大部分学校已经基本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合理地应用多媒體教学,创设适当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各方面知识点的了解。即便是一些比较难懂的知识点,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将其以文字或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来,能够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大大降低学习难度。如,一位教师执教《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时,在课堂伊始,采用配乐讲述,导入新课。教师在谈话中配以悠扬的背景音乐,使学生初步感受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接着,通过范读,反复诵读,加上注释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直接的距离,初步感受诗歌的空灵之美。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学生根据诗的意境与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可以联想当时的送别场景,从最初的的模糊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这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过程。最后,还通过扩展其它的边塞诗,比较异同,更加深刻感受作者一生的正直和他高洁的心。教师在教学本诗的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诗歌走向诗人,从学诗通达做人,并且从中感受中国诗词的经典魅力,更感悟中国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三、结论
总之,学生的想象力是学生创造力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想象力的奇幻自由性、形象唯我性、个体差异性等特征,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等手段培养学生想象力,提升学生创造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恒燕.探究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J].课程教育研究,2020(37):96-97.
[2]马小娟.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读写算,2020(20):43.
[3]王成惠.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策略[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7):139.
[4]鱼义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的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0(47):69-70.
[5]王慧璘.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中华少年,2020(16):29-30.
[6]陈荟竹.语文教学中儿童审美想象力的培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责任编辑
【关键词】小学语文;想象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明确指出: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不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不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往往得不到提升,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一、小学生想象力的特征
1.奇幻自由性
小学生的想象是天马行空的,是灵感式和随意化的。他们由于年龄的限制,社会阅历比较少,认知没有被套上世俗的约定和思想束缚,头脑中总是装着很多的“奇思妙想”,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下的情形等。此外,小学生会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解读自己观察到的对象,并插上想象的翅膀,使语言表达更具特殊的韵味。想象与思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小学生思维正处于由形象直观向逻辑抽象转变的阶段,他们的想象来源于好奇心,被神秘色彩的东西所吸引,从而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惊喜”,这也是自由性特征的重要体现。
2.形象唯我性
从思维发展角度来看,小学生正在由“自我中心”主义向“去自我中心”转化。在他们的世界认知里,万物都是与“我”相联系的,会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兴趣选择学习对象。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都喜欢动画片,这是因为动画里的人物色彩鲜明,具有感染力,他们观看的同时也幻想出了另一个自己,所以才有了角色扮演。小学生习惯将“物”与“我”归为一体,在展开想象时会将客体视为某一角色,比如,看见下雨,他们会认为是云朵伤心留下的眼泪。
3.个体差异性
小学生想象力遵循自己内心个性的需求,在联想过程中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首先,从性别差异来看,男生在想象过程中会联想到刺激、猛烈的事物,这与男生对男子汉气概和力量的向往相关;女生在想象过程中创造的形象一般会体现温柔、美丽、感性的一面。其次,从年龄差异来看,低年级学生主要围绕观察对象的数量、形象、优劣展开想象;中年级学生拥有了一定抽象思维,想象力会更加客观、理性;高年级学生逐渐学会了在想象中创造,以此展现自己的审美倾向。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于语文写作教学来说,与学生的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作文语言的形成都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生在练习的时候通过结合生活观察和自身的思想感悟来进行语言的编辑,从而可以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要求是“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要求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从中可以看出,观察与想象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作文练习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对周边的事物进行认真观察,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来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学生在观察的时候也会发现更多有趣的事物,从而为学生的作文练习提供更多的素材。在对周边事物进行观察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观察方法。比如,学生可以运用五官去感受、去观察周边的事物,并将自己的内心思想与亲身体验进行有效地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写作的兴趣。如,以“校园的树木”为题目来引导学生对该主题进行作文练习。在练习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到校园中去认真观察树木,并结合自身对树木的想象力来进行创作。
2.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刚开始接触语文知识的学习,对相关的知识也都具有强大的好奇心与新鲜感,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对事物并不具备全面的认识,从而常常会对学生的想象力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为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提供有力的基础条件。比如,作文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加强对课外读物的阅读。学生自主选择读物,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接触多样化的语文书籍,提升自身的语文积累和素材积累。同时在阅读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相应的文字来进行画面想象,在书籍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以古诗教学为例,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当前,大部分学校已经基本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合理地应用多媒體教学,创设适当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各方面知识点的了解。即便是一些比较难懂的知识点,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将其以文字或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来,能够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大大降低学习难度。如,一位教师执教《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时,在课堂伊始,采用配乐讲述,导入新课。教师在谈话中配以悠扬的背景音乐,使学生初步感受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接着,通过范读,反复诵读,加上注释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直接的距离,初步感受诗歌的空灵之美。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学生根据诗的意境与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可以联想当时的送别场景,从最初的的模糊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这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过程。最后,还通过扩展其它的边塞诗,比较异同,更加深刻感受作者一生的正直和他高洁的心。教师在教学本诗的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诗歌走向诗人,从学诗通达做人,并且从中感受中国诗词的经典魅力,更感悟中国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三、结论
总之,学生的想象力是学生创造力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想象力的奇幻自由性、形象唯我性、个体差异性等特征,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等手段培养学生想象力,提升学生创造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恒燕.探究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J].课程教育研究,2020(37):96-97.
[2]马小娟.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读写算,2020(20):43.
[3]王成惠.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策略[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7):139.
[4]鱼义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的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0(47):69-70.
[5]王慧璘.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中华少年,2020(16):29-30.
[6]陈荟竹.语文教学中儿童审美想象力的培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