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德智体美的教育逐步完善的背景下,小学教师面对着学生的德育教育固化的情况,因此德育教育生活化必须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学生是否收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会直接在生活中得到反映。所以教师应正确寻找生活中的德行题材,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德育教育。教师还要积极思考,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为参考。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将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体现在生活中为目标,展开德育教育。
关键词:德育教育;生活化;新课程背景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2-306
一、引言
新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道德素质水平日渐提高,这一点与教育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但是,在校园中仍有一些恶性事件不断发生这一现象,原因在于,大多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停留在理论阶段,基于这种情况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生活化成了当下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向,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纵观以往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对于德育课的理解停留在课本知识与理论内容,学生对个人品质的理解不足,在这种教育效率较低的模式下,对于德育教育的内容被淡化出课堂。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这一问题,受到行业内的广泛关注。这也意味着,德育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生活为基准。
二、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生活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的要求
目前,部分小学的道德教育课程设定过高的教育目标,德育教育的实际内容有所欠缺,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没有遵循根据学生的性格进行教育的原则,并没有让每个学生意识到现实中的情境和德育课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为学生提供完全统一的道德教育,传统的机械教育方法仍在使用,不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求,学生无法通过德育教学提高意识形态和道德标准。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与生活的现实是分离的
部分任课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只注意理论知识的说明,而不积极联系到学生现实生活中要面对的情境,教室的授课氛围过于死板,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不高。由于德育教育知识要点过于抽象,学生们在理解的时候必然会很难理解,如果教师只利用教科书教授道德教育,就会大大降低德育课堂的乐趣,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以及用理论正确引导自己行动的能力。
(三)学生不能完全占据主导地位
一些小学的德育教育仍使用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在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反映其主导地位。老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学生们无法深刻理解道德教育知识的意义,正在进行的德育教育活动是走形式的。还有一些教师不知道如何利用学生日常生活情况进行创新的德育教育方式,导致德育教育的教学效率低下。[1]
三、德育课生活化的策略
(一)最大限度地活用日常生活情境和生活中的榜样作用
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应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准,用道德准则限制自己的行动。比如,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中,主任老师应该树立积极的形象,有效地管理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注意个人声誉的确立,更好地应对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教师的指导应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道德化的框定,对学生的德育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应该多从学生的个人理念观点出发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们面临道德选择上的困难时,德育教育应该成为优秀的教师和指引方向的灯塔,并要以耐心来帮助学生们解决问题,积极指导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保护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健康,为学生提供比较自由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老师还要把课堂上的行为规范实践到生活中。比如,看到随地乱扔垃圾的同学教师要互相监督,看到高年级的同学欺负低年级的同学要及时制止并及时告诉老师。
(二)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完成德育教育工作,德育课教师应该积极整合生活现实,丰富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把思想和道德的知识融会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德育课程的要求。因此,负责教学的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们还可以通过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到当地的残疾人疗养院参加志愿服务,理解应该尊重社会上每一个人的原则,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使之更有效率地达到道德教育的目标。小学生们还处于在理解个人价值的阶段,因此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出现失误。这时班主任就要耐心,合理地指导学生,以便学生理解自己的错误,有意识地纠正错误。有效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任课教师应该与学生们构建平等的沟通平台,让主任老师能够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只有这样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才会积极和老师沟通。例如,任课教师应该和每个学生定期地展开座谈会,了解学生近来的学习。以朋友的角度关心他们的生活,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学生的意识形态动向,让学生接受全面的德育教育,从而使学生健康成长。
(三)以道德教育为主题开展活动
作为教师应该努力采用适合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教学风格,让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愿意接受德育教育。而不是以抵触的心态面对德育教育。比如,为了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加强“环保”意识的培养,老师可以以“我们的家园——地球”为主题举办班级茶话会,在茶话会上,学生们可以积极地探讨自然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人类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在交谈过程中,加强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例如:在课堂上播放《塑料海洋》这一纪录片,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到人类对大自然造成的危害。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白色垃圾,并组织学生参加塑料制品回收活动,通过切身的感受让学生理解保护自然的重要性。[2]
结语:总而言之,学校是开展德育课的重要场所,但生活才是实践学生良好品质的主要战场,教育应以培育人作为根本,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更好地运用掌握的知识,而做人之所以该有德行,是因为德行是人的思想智慧的精华。因此作为传道授业者,教师应当担负起这一重要责任,将德育教育生活化,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提高思想境界,体现良好的道德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刘胜华.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德育教师的角色期待[J].基础教育研究.2013(08)
[2]毛偉红.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的实效性[J].才智.2013(3)
关键词:德育教育;生活化;新课程背景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2-306
一、引言
新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道德素质水平日渐提高,这一点与教育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但是,在校园中仍有一些恶性事件不断发生这一现象,原因在于,大多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停留在理论阶段,基于这种情况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生活化成了当下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向,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纵观以往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对于德育课的理解停留在课本知识与理论内容,学生对个人品质的理解不足,在这种教育效率较低的模式下,对于德育教育的内容被淡化出课堂。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这一问题,受到行业内的广泛关注。这也意味着,德育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生活为基准。
二、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生活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的要求
目前,部分小学的道德教育课程设定过高的教育目标,德育教育的实际内容有所欠缺,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没有遵循根据学生的性格进行教育的原则,并没有让每个学生意识到现实中的情境和德育课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为学生提供完全统一的道德教育,传统的机械教育方法仍在使用,不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求,学生无法通过德育教学提高意识形态和道德标准。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与生活的现实是分离的
部分任课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只注意理论知识的说明,而不积极联系到学生现实生活中要面对的情境,教室的授课氛围过于死板,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不高。由于德育教育知识要点过于抽象,学生们在理解的时候必然会很难理解,如果教师只利用教科书教授道德教育,就会大大降低德育课堂的乐趣,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以及用理论正确引导自己行动的能力。
(三)学生不能完全占据主导地位
一些小学的德育教育仍使用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在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反映其主导地位。老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学生们无法深刻理解道德教育知识的意义,正在进行的德育教育活动是走形式的。还有一些教师不知道如何利用学生日常生活情况进行创新的德育教育方式,导致德育教育的教学效率低下。[1]
三、德育课生活化的策略
(一)最大限度地活用日常生活情境和生活中的榜样作用
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应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准,用道德准则限制自己的行动。比如,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中,主任老师应该树立积极的形象,有效地管理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注意个人声誉的确立,更好地应对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教师的指导应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道德化的框定,对学生的德育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应该多从学生的个人理念观点出发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们面临道德选择上的困难时,德育教育应该成为优秀的教师和指引方向的灯塔,并要以耐心来帮助学生们解决问题,积极指导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保护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健康,为学生提供比较自由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老师还要把课堂上的行为规范实践到生活中。比如,看到随地乱扔垃圾的同学教师要互相监督,看到高年级的同学欺负低年级的同学要及时制止并及时告诉老师。
(二)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完成德育教育工作,德育课教师应该积极整合生活现实,丰富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把思想和道德的知识融会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德育课程的要求。因此,负责教学的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们还可以通过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到当地的残疾人疗养院参加志愿服务,理解应该尊重社会上每一个人的原则,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使之更有效率地达到道德教育的目标。小学生们还处于在理解个人价值的阶段,因此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出现失误。这时班主任就要耐心,合理地指导学生,以便学生理解自己的错误,有意识地纠正错误。有效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任课教师应该与学生们构建平等的沟通平台,让主任老师能够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只有这样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才会积极和老师沟通。例如,任课教师应该和每个学生定期地展开座谈会,了解学生近来的学习。以朋友的角度关心他们的生活,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学生的意识形态动向,让学生接受全面的德育教育,从而使学生健康成长。
(三)以道德教育为主题开展活动
作为教师应该努力采用适合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教学风格,让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愿意接受德育教育。而不是以抵触的心态面对德育教育。比如,为了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加强“环保”意识的培养,老师可以以“我们的家园——地球”为主题举办班级茶话会,在茶话会上,学生们可以积极地探讨自然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人类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在交谈过程中,加强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例如:在课堂上播放《塑料海洋》这一纪录片,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到人类对大自然造成的危害。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白色垃圾,并组织学生参加塑料制品回收活动,通过切身的感受让学生理解保护自然的重要性。[2]
结语:总而言之,学校是开展德育课的重要场所,但生活才是实践学生良好品质的主要战场,教育应以培育人作为根本,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更好地运用掌握的知识,而做人之所以该有德行,是因为德行是人的思想智慧的精华。因此作为传道授业者,教师应当担负起这一重要责任,将德育教育生活化,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提高思想境界,体现良好的道德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刘胜华.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德育教师的角色期待[J].基础教育研究.2013(08)
[2]毛偉红.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的实效性[J].才智.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