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幼教领域掀起改制热潮,对幼儿教师冲击颇大。在这一转轨时期,幼儿教师工作状况如何?心态如何?他们在工作中还有幸福感吗?等等,就成为我们必须给予关注的问题。由于工作原因,笔者有机会和很多幼儿教师接触,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听到他们谈得最多的是工作中的牢骚和苦衷,几乎没有人谈到工作中有幸福感。记得在一次幼儿教师培训班上,当笔者问到:“如果再有选择职业的机会,谁还会再选择做幼儿教师?”举手的人很少;还有一次,一位幼儿教师告诉我:“每天当我离开幼儿园大门时,我就有了幸福感。”他们的回答和反应深深触动了笔者,激起笔者关注幼儿教师职业生活的想法。如果幼儿教师在工作中还有点幸福感的话,幸福感源自何处?让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不仅符合教师自身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幼教工作发展的需要。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来源,对于提升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深入访谈法:用极端和偏差型个案抽取方法以及关键个案抽取方法,抽取单独访谈对象10名,集体访谈样本一个(包括6名教师)。对单独访谈对象每人进行1-2次深入访谈,每次访谈时间约为2小时;对集体访谈样本访谈一次,时间约为3小时。本研究的访谈属于半开放型访谈,访谈提纲是粗线条的,在访谈中只起一个提醒的作用,使用时坚持灵活和开放的原则。提问的方式和顺序因人、因情境而异,总的原则是顺着被访者谈话的顺序进行提问,对于被访者没有提及到的重要问题,集中进行询问。调查后采用类属分析与情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笔者通过深入访谈,发现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以下一些方面:
(一)源于幼儿真诚的爱与关心
师生交往中,当教师给予孩子爱时,孩子也以一份真诚的爱来回报教师。对于教师的付出来说,孩子的爱是最大的安慰和补偿,也是她们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的重要原因。访谈中有一位教师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春季的中午,孩子们正沉睡在梦乡里,我在办公桌前写活动计划。因为吃了感冒药,头沉得抬不起来,不知不觉趴着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听见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在议论:“小章老师休息了。”“小章老师咳嗽好厉害。”“你们别吵了,把老师吵醒了。”“我妈妈说,感冒要多穿衣服,小章老师趴着睡觉,不冷吗?”“我去给她披件衣服。”这时,几个幼儿来给我盖衣服了,我没打算“醒”来,我不想让这种被关爱的感觉这么快跑掉。我静静地趴着,默默地享受着这份由孩子向我诠释的幸福。孩子们带着体温的衣服包围着我,我在这份呵护中被深深感动了,我的内心得到了爱的满足。世上其他的一切在那一刻对我来说都不重要了……
孩子的爱是满足教师爱的需要的重要途径。与成人之爱相比,孩子的爱更显得真挚和纯洁,更接近爱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的爱能有那么大的魅力的原因。不过,得到孩子爱的前提是教师对孩子的爱和喜欢,因为“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些本来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幸福的人”。还是看看下面两位老师的感受吧:
“慢慢地给孩子的爱多一些,孩子的回报也多一些。”“自从踏入幼儿教育这一行,整日与孩子为伴,心中时常为孩子而感动,为他们的纯真、为他们的热情。和孩子相处,不需要伪装,只需要用自己最自然的一面。你付出了,自然会有回报;你爱孩子,他们自然也会爱你;你尊重他们,他们也会尊重你。”
(二)源于幼儿的天真无邪
天真无邪是儿童身上最宝贵的品质,是拯救异化的成人生活的一剂良药。幼儿的天真无邪使教师因看到了人性最本源的美而体验到一种幸福。访谈中许多老师谈到了源于幼儿天真无邪的幸福感。
一位老师说:“工作中还有幸福,因为我们工作时面对小朋友,不存在勾心斗角,对象比较单纯,心情比较放松。而且小朋友也很有趣,特别是他们身上经常发生一些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我觉得特别有趣。比如说,我班上有个小朋友不怎么来上幼儿园,家里人非常宠爱他,有一天他来到幼儿园,玩积木时不小心把积木弄掉到地上了,他穿的衣服很多,弯不下腰,这时他喊我们班性格较犟的一个幼儿帮他捡,那位幼儿就帮他捡了,他对帮他的那名幼儿说‘谢谢’,对方说‘不用谢’。当时我看了觉得特别有趣,因为我以为那个幼儿不会帮他捡的,谁知他帮他捡了,并发生了这样的一幕,很有趣。”
另一位老师说:“工作中也有快乐,小孩蛮可爱的、蛮天真的;自己也挺喜欢小孩的,觉得小孩好玩。跟我妈一起上街时,看到小孩,我就不自觉地走过去摸摸她的头,我妈还说:‘你在幼儿园还没烦够呀!’上课时,小孩也蛮好玩的,他们的有些行为让我觉得好意外。”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教育对象,有的老师能从幼儿身上获得幸福感,而有的老师获得的却是苦恼呢?其主要原因在于老师如何看待幼儿、如何与幼儿交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内心生活时刻给我们带来满意和不满意、高兴和苦恼、忧愁和欢乐、疑惑和诧异、宽慰和愤怒。在儿童世界给我们带来的极广阔的情感领域内,有愉快的和不愉快的、高兴的和伤心的曲调。善于认识这种和谐的乐声,是教育工作者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和取得成功的最重要条件。”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令自己心烦的人,那么你就会感到心烦;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可爱的天使,那么你就会变成快乐的天使。那么,如何才能从孩子身上获得幸福感呢?幼儿教师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方法一:以欣赏、审美的眼光看幼儿。长时间和幼儿在一起,教师有时会不自觉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看幼儿或者把幼儿仅仅看成是自己的教育对象。以欣赏的、审美的眼光看幼儿就是要看出幼儿身上的优点,把幼儿看成活生生的富有灵性的个体,完全地接纳他,而不是带着自己的有色眼镜来审视他。完全地接纳幼儿意味着教师所持的是一种宽容的态度,意味着教师对儿童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而这种尊重和理解本身也会给教师带来幸福。在访谈中,许多老师谈到了随着自己对待孩子方式的变化而体验到的幸福感,如一位老师说:“做了母亲之后,对孩子不像以前那么严厉,也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对幼儿更加宽容了,不易发火,所以孩子给自己的爱多了,工作也感到更幸福了;在做母亲之前,只是以老师的身份自居,对孩子较严厉,但也得不到孩子的爱,感觉并不幸福。”
方法二: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老师们常习惯于带领幼儿做这做那,在与幼儿的交往中使用命令的口吻较多。也就是说这种师生交往更多的时候是建立在工作关系上的,这种交往的特征是不平等、没有感情,有着明确的功利目的——完成预定的教育任务。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对老师产生几分畏惧,对老师敬而远之,并封闭自己的心灵,不敢言说自己的所思所想。这就等于是教师亲手剥夺了让自己感受另一个心灵的机会。因为缺少与幼儿心与心的交流,教师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最终也会变得干涸,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了。因此,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只有放下自己的角色面具,以真实的自我与幼儿交往,和孩子打成一片,才会发现幸福和快乐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在访谈中也发现,凡是能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孩子交往的老师,都能体验这种交往带给她的幸福。
和孩子平等、真诚的交往,还会令老师体验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幸福。听听这位老师的诉说吧:
“七年前那个丹桂飘香的九月里,带着满腔的热情和甜美的梦想,我走进了幼教领域。从懵懵懂懂的托班幼儿到能说会道、能唱会跳的大班幼儿,我和孩子们一起慢慢成长:春天里,我们去放风筝,寻找春天;夏天里,我们倘佯在垂柳如烟的长堤上,描绘着生命的旺盛;秋天里,我们一起来到金色的田野里,感受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冬天里,我们又捧着雪花、堆着雪人……孩子们纯真的心深深感动着我。记得在大班即将升入小学的一次音乐活动上,我教他们唱歌曲《再见吧,老师》。我们一起回忆四年来的点点滴滴,讲述着即将离别的伤感之情,最后孩子们都哭了,说着:‘老师,我不想离开你!’望着这群可爱的孩子,我哭了,我知道这是幸福的泪水,这是世上最宝贵的真情,这是人间最美的画。也许,我无法用语言来诠释‘幸福’的真谛,但我觉得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日日夜夜,拥有孩子们真诚的爱,便拥有着幸福!”
(三)源于教学中的成就感
对幼儿教师来说,教学中的成就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二是幼儿的成长与进步,尤其是后者更能给教师带来满足和幸福。看着幼儿的成长和进步,教师就会觉得自己有用,自己的工作有价值,伴随着价值感的实现,教师会体验到自身力量的增长,而且这种体验本身伴随着幸福。弗洛姆曾说:“幸福本身不是结果,而是伴随着力量增长的体验。”在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中,教师体验到了“给予”所带来的幸福。“给予”不是奉献,“给予是潜能的最高表达。……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给予本身便是极大的快乐”。在访谈中一位老师谈道:“我班有一个叫冬冬的孩子,已经3岁了,但不会说话。家长非常着急,误认为他是哑巴。我主动与家长进行交谈,了解孩子的生活情况。随后,我针对孩子不会说话的原因,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工作,记录了大量的教育笔记,更多地给孩子以爱抚,经常抱他,和他说话。有一天,他突然抱住我的脖子,指着一个玩具对我说:‘妈妈拿。’当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启发他再喊一声‘妈妈’。冬冬乖乖地又喊了一声。顿时,我泪流满面,抱着他亲了又亲,并对其他老师喊道‘冬冬会说话了!冬冬会说话了!’一声‘妈妈’说明孩子把我当成自己的妈妈,也说明我的探索取得了成功;一声‘妈妈’激励着我教育孩子的信心;一声‘妈妈’,使我感到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幸福。”
写到这里,我似乎又看到这位教师饱含着热泪面对着孩子时激动的表情,那种激动是自己付出心血的回报、是成功的教育的回报,就像一位妈妈对儿女多年的期盼得以实现时的幸福。我也被深深地感动了。这是不是就是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呢?
(四)源于家长的信任、尊重和肯定
在工作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教师的心,因为在对幼儿教师工作的评价和认识上,家长一方面是社会的代言人,另一方面还是教师工作质量的直接评价者。家长的信任、尊重和肯定意味着相信教师的教育能力、人格力量,是对教师辛勤劳动的承认和报偿。这种被承认、认可的体验是一种幸福的体验。看看一位教师的感受吧:“工作这么辛苦,有幸福感,因为家长对我特别的尊重。尤其是我们搞半日开放活动,家长看到我们的工作后,提出了赞扬和各种建议。老师做出什么事,家长都记在心里,过了许多年,家长见到老师后还很客气,还提到。家长愿意跟我交流,把我看做可以信赖的人,看做真正的老师。我认为付出有回报,努力了就得奖,成绩有了,家长也很尊重、肯定,不是拉关系的那种,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我觉得自己蛮有价值的。家长也很理解我,有一次,我班有个小女孩不小心跌倒了,到医院缝了3针,家长也没说什么,其他家长也说,这是正常的。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是非常好的。”
那么,如何获得家长的信任、肯定和尊重呢?首先,教师要尊重家长,要用心倾听家长的意见。其次,教师要多站在家长的角度想问题,理解家长的所思所想,理解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再次,真诚地与家长沟通和交流。交流和沟通的目的是消除家长和教师之间在思想、价值观以及双方的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分歧,建立起积极的关系。
(五)源于领导的支持和肯定
为什么领导的支持和肯定对教师具有那么大的价值呢?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官本位文化的影响;二是,教师具有得到领导赏识的心理需要。忠君观念是中国人的一种普遍的观念,是一种群体意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忠君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中国人的这种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在一定的时候还会在社会生活中显露出来。一位幼儿园老师曾说过:“我非常在乎园长,哪怕是他看我的眼神我都很敏感。”还有一位老师说:“现在年龄大了,也想得多了,领导的一句话都要想半天:为什么讲?是不是针对自己的?”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领导的赏识”是重要的激励因素和手段。因为,对教师来说,它意味着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自己获得发展机会的多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和获得成功、工作成绩是否得到认可等等,而所有这些都影响着教师的幸福体验。一位幼儿教师说:“其实领导认可还是很重要的,对以后的工作重要,如奖金、效益、进修机会都与之有关。”
另一位老师说:“最大的幸福来自园长的赏识。记得刚到幼儿园的第一年,园长分配我担任大班的班主任。接到这个任务,我心里既高兴又担心。老园长看出了我的心事,找我去谈心,并告诉我:‘我让你带这个班,我知道你是有能力的,一定会干得很出色的……’听了这席话,我不再担心什么了,反而对前途充满了信心,有一种特别的兴奋和感动。”
那么,如何获得领导的赏识和肯定呢?关键还在于以自己实际的工作成绩赢得领导的认可。一位老师说:“刚开始工作时,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一些设想。特别是在毕业几年后,就想把工作做好一点,按好的标准要求自己,有公开课我就要求上,有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我也争取。反正当时的想法是课要上好一点,能出去学习就争取出去,以自己实际成绩赢得领导赏识,不刻意拍马。”
(六)源于工作中获得的发展和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
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幼儿获得成长,教师自身也获得一定的发展。雷伯曼1995年指出,教师日常生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应该是自身的发展。幼儿教师的发展是在与幼儿互动中、在与家长和同事的交流中、在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在对自己的教育行为的反思中获得的。这种发展不仅意味着教育能力的增强,还意味着个人整体的成长。发展本身能带给人幸福,因为发展是生命的本质。
对教育事业的不断追求,其实就是人的“实现趋向”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是一种求完满的趋势,是个体充分发挥机能的表现。这种追求能带给人巨大的满足和充实感,而体验充实感本身就是幸福。
一位老师说道:“在追求的过程中,觉得很快乐,没有特别累的感觉,其实一开始也没有具体明确的目标,一个目标达到了,自然又有另一个目标。从1998年到现在,工作中感觉最辉煌和幸福的时候是幼儿园创省一类园的时候,当时幼儿园整体氛围很好,人很充实,整天很忙碌,干事总是一身劲,也有竞争的意识。其实幸福体现在追求的过程中。这份工作给我的内在回报是觉得自己在不断完善。我个人的发展是逐步从混沌走向清晰的,是一个不断思考、反思自己的过程。”
(七)源于对工作的正确认识和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工作
对工作的正确认识,包括对工作性质和价值的认识。教师只有对工作性质有了正确认识后,才能从内心上接受它,才能体验到幸福感。有位老师说:“刚参加工作第一年,我对自己的工作感到甚为失望。那年,我刚18岁,等于是个大孩子。我梦想中的工作就是和孩子们整天一起唱呀、跳呀!可等待我的现实是带班时一人应付三四十个小班孩子,每天只是忙着喂饭、穿衣、穿鞋、擦屁股,哄他们不哭,做这些在我看来连保姆都不如的琐碎工作。一点也不夸张地说,我回家总是‘以泪洗面’,向父母抱怨,(怀疑)我的青春就要被这些什么都不懂也不会的小家伙淹没,那时的我真的很痛苦。渐渐地,随着教龄的增加,我对这些事情早已习以为常,幼儿园的工作首先就应该是将孩子照顾好,这也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其次才能谈到教育。所以说幼儿园保育与教育同样重要。产生这种认识后,我经常能看到孩子们闪光的表现和优点,工作带给我的乐趣也越来越多。”
每一种工作都有一定的价值,人们拥有不同的关注视角,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体验。就像杨启亮老师所说的:“行为必然创造价值,满足社会需要创造的价值是外在价值,满足主体需要创造的价值是内在价值。仅限于外在价值,或以外在价值为根据来评价主体,就有了高尚、伟大、奉献等说法,而如果换个角度,研究内在价值,或以内在价值为根据来审视主体,就有了主体体验中的充实、收获和幸福等。”一位幼儿教师的真实感受说明了这一道理:“有段时间非常灰心和痛苦,觉得不实惠,觉得自己只是工具,拼命工作都是为他人服务。那时我们几个能干的老师经常在一起谈心,觉得只要对得起家长就行了,没有必要那么卖命。所以当时主任叫我们搞活动,我们都不干,都觉得是为他们干的。最近想一想,其实工作也不是为了谁,对自己也很有价值。现在主任叫我干事,我还是认真干,也觉得没有那么痛苦了。”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工作,就是将工作本身视为目的,而不是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认为工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工作与生活不可分,是生命的重要内容。这样,工作才是享受,而不是枷锁。如果把工作看做负担,将之视为谋生的手段,体验到的一定是痛苦。
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工作,就需要消除工作的异化状态。目前工作的异化主要体现为工作的虚假性。“工作的虚假性是由公司的阶梯式精英选拔制造成的。……人们努力工作不是因为工作本身的意义,而是为了晋升到更高的级别。换句话说,工作已经成为达到某一高位的媒介或工具。这就决定了,多数人不能发展出对工作本身的情感,不能从工作本身中得到满足,更何谈对工作的‘爱’和‘专一’。”如何避免工作异化?首先,在工作过程中不被组织机构强加给其成员的种种目标诱惑,为自己赢得巨大的自由;其次,在工作中加进个人的创造性,把工作改造成一种个性的表现。实际上,即使一种普通而单调的工作,也能被改造成一种艺术的东西,关键在于工作者是否把这项工作看成是开拓自身经验的尝试,而不仅仅把它看成一种任务。“总之,只要人看到工作本身的价值,发掘出工作本身的审美趣味,对工作永远采取一种主动态度,不被工作主宰和控制,就有可能使工作成为个人自由的表现,就有可能在工作中把人的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给人带来真正的满足。”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工作,就是将工作看成是一项生命的计划,工作就是他们自己,而不是别的什么。在访谈中,老师们也谈到:当他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工作时,能体验到幸福感。
一位老师说:“我认为工作本身就是生活,若没有工作,就觉得自己不适应。人要有一个工作,生活才能充实。我不认为工作是任务,所以工作时觉得非常开心。”
另一位老师说:“当幼儿教师,不能认为是负担。如果认为(工作)是负担就很辛苦,如果将它当成自己喜欢的事,就不辛苦,就会体验到幸福。”
总之,关注幼儿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原因,其价值是巨大的,一方面能帮助幼儿教师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另一方面为有关部门制定教师管理政策以及开展教师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幸福意味着幼儿的幸福,我们期盼着有更多的教师在工作中能获得幸福感。
——摘自《上海市学前教育网》
近几年幼教领域掀起改制热潮,对幼儿教师冲击颇大。在这一转轨时期,幼儿教师工作状况如何?心态如何?他们在工作中还有幸福感吗?等等,就成为我们必须给予关注的问题。由于工作原因,笔者有机会和很多幼儿教师接触,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听到他们谈得最多的是工作中的牢骚和苦衷,几乎没有人谈到工作中有幸福感。记得在一次幼儿教师培训班上,当笔者问到:“如果再有选择职业的机会,谁还会再选择做幼儿教师?”举手的人很少;还有一次,一位幼儿教师告诉我:“每天当我离开幼儿园大门时,我就有了幸福感。”他们的回答和反应深深触动了笔者,激起笔者关注幼儿教师职业生活的想法。如果幼儿教师在工作中还有点幸福感的话,幸福感源自何处?让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不仅符合教师自身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幼教工作发展的需要。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来源,对于提升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深入访谈法:用极端和偏差型个案抽取方法以及关键个案抽取方法,抽取单独访谈对象10名,集体访谈样本一个(包括6名教师)。对单独访谈对象每人进行1-2次深入访谈,每次访谈时间约为2小时;对集体访谈样本访谈一次,时间约为3小时。本研究的访谈属于半开放型访谈,访谈提纲是粗线条的,在访谈中只起一个提醒的作用,使用时坚持灵活和开放的原则。提问的方式和顺序因人、因情境而异,总的原则是顺着被访者谈话的顺序进行提问,对于被访者没有提及到的重要问题,集中进行询问。调查后采用类属分析与情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笔者通过深入访谈,发现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以下一些方面:
(一)源于幼儿真诚的爱与关心
师生交往中,当教师给予孩子爱时,孩子也以一份真诚的爱来回报教师。对于教师的付出来说,孩子的爱是最大的安慰和补偿,也是她们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的重要原因。访谈中有一位教师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春季的中午,孩子们正沉睡在梦乡里,我在办公桌前写活动计划。因为吃了感冒药,头沉得抬不起来,不知不觉趴着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听见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在议论:“小章老师休息了。”“小章老师咳嗽好厉害。”“你们别吵了,把老师吵醒了。”“我妈妈说,感冒要多穿衣服,小章老师趴着睡觉,不冷吗?”“我去给她披件衣服。”这时,几个幼儿来给我盖衣服了,我没打算“醒”来,我不想让这种被关爱的感觉这么快跑掉。我静静地趴着,默默地享受着这份由孩子向我诠释的幸福。孩子们带着体温的衣服包围着我,我在这份呵护中被深深感动了,我的内心得到了爱的满足。世上其他的一切在那一刻对我来说都不重要了……
孩子的爱是满足教师爱的需要的重要途径。与成人之爱相比,孩子的爱更显得真挚和纯洁,更接近爱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的爱能有那么大的魅力的原因。不过,得到孩子爱的前提是教师对孩子的爱和喜欢,因为“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些本来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幸福的人”。还是看看下面两位老师的感受吧:
“慢慢地给孩子的爱多一些,孩子的回报也多一些。”“自从踏入幼儿教育这一行,整日与孩子为伴,心中时常为孩子而感动,为他们的纯真、为他们的热情。和孩子相处,不需要伪装,只需要用自己最自然的一面。你付出了,自然会有回报;你爱孩子,他们自然也会爱你;你尊重他们,他们也会尊重你。”
(二)源于幼儿的天真无邪
天真无邪是儿童身上最宝贵的品质,是拯救异化的成人生活的一剂良药。幼儿的天真无邪使教师因看到了人性最本源的美而体验到一种幸福。访谈中许多老师谈到了源于幼儿天真无邪的幸福感。
一位老师说:“工作中还有幸福,因为我们工作时面对小朋友,不存在勾心斗角,对象比较单纯,心情比较放松。而且小朋友也很有趣,特别是他们身上经常发生一些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我觉得特别有趣。比如说,我班上有个小朋友不怎么来上幼儿园,家里人非常宠爱他,有一天他来到幼儿园,玩积木时不小心把积木弄掉到地上了,他穿的衣服很多,弯不下腰,这时他喊我们班性格较犟的一个幼儿帮他捡,那位幼儿就帮他捡了,他对帮他的那名幼儿说‘谢谢’,对方说‘不用谢’。当时我看了觉得特别有趣,因为我以为那个幼儿不会帮他捡的,谁知他帮他捡了,并发生了这样的一幕,很有趣。”
另一位老师说:“工作中也有快乐,小孩蛮可爱的、蛮天真的;自己也挺喜欢小孩的,觉得小孩好玩。跟我妈一起上街时,看到小孩,我就不自觉地走过去摸摸她的头,我妈还说:‘你在幼儿园还没烦够呀!’上课时,小孩也蛮好玩的,他们的有些行为让我觉得好意外。”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教育对象,有的老师能从幼儿身上获得幸福感,而有的老师获得的却是苦恼呢?其主要原因在于老师如何看待幼儿、如何与幼儿交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内心生活时刻给我们带来满意和不满意、高兴和苦恼、忧愁和欢乐、疑惑和诧异、宽慰和愤怒。在儿童世界给我们带来的极广阔的情感领域内,有愉快的和不愉快的、高兴的和伤心的曲调。善于认识这种和谐的乐声,是教育工作者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和取得成功的最重要条件。”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令自己心烦的人,那么你就会感到心烦;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可爱的天使,那么你就会变成快乐的天使。那么,如何才能从孩子身上获得幸福感呢?幼儿教师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方法一:以欣赏、审美的眼光看幼儿。长时间和幼儿在一起,教师有时会不自觉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看幼儿或者把幼儿仅仅看成是自己的教育对象。以欣赏的、审美的眼光看幼儿就是要看出幼儿身上的优点,把幼儿看成活生生的富有灵性的个体,完全地接纳他,而不是带着自己的有色眼镜来审视他。完全地接纳幼儿意味着教师所持的是一种宽容的态度,意味着教师对儿童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而这种尊重和理解本身也会给教师带来幸福。在访谈中,许多老师谈到了随着自己对待孩子方式的变化而体验到的幸福感,如一位老师说:“做了母亲之后,对孩子不像以前那么严厉,也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对幼儿更加宽容了,不易发火,所以孩子给自己的爱多了,工作也感到更幸福了;在做母亲之前,只是以老师的身份自居,对孩子较严厉,但也得不到孩子的爱,感觉并不幸福。”
方法二: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老师们常习惯于带领幼儿做这做那,在与幼儿的交往中使用命令的口吻较多。也就是说这种师生交往更多的时候是建立在工作关系上的,这种交往的特征是不平等、没有感情,有着明确的功利目的——完成预定的教育任务。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对老师产生几分畏惧,对老师敬而远之,并封闭自己的心灵,不敢言说自己的所思所想。这就等于是教师亲手剥夺了让自己感受另一个心灵的机会。因为缺少与幼儿心与心的交流,教师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最终也会变得干涸,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了。因此,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只有放下自己的角色面具,以真实的自我与幼儿交往,和孩子打成一片,才会发现幸福和快乐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在访谈中也发现,凡是能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孩子交往的老师,都能体验这种交往带给她的幸福。
和孩子平等、真诚的交往,还会令老师体验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幸福。听听这位老师的诉说吧:
“七年前那个丹桂飘香的九月里,带着满腔的热情和甜美的梦想,我走进了幼教领域。从懵懵懂懂的托班幼儿到能说会道、能唱会跳的大班幼儿,我和孩子们一起慢慢成长:春天里,我们去放风筝,寻找春天;夏天里,我们倘佯在垂柳如烟的长堤上,描绘着生命的旺盛;秋天里,我们一起来到金色的田野里,感受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冬天里,我们又捧着雪花、堆着雪人……孩子们纯真的心深深感动着我。记得在大班即将升入小学的一次音乐活动上,我教他们唱歌曲《再见吧,老师》。我们一起回忆四年来的点点滴滴,讲述着即将离别的伤感之情,最后孩子们都哭了,说着:‘老师,我不想离开你!’望着这群可爱的孩子,我哭了,我知道这是幸福的泪水,这是世上最宝贵的真情,这是人间最美的画。也许,我无法用语言来诠释‘幸福’的真谛,但我觉得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日日夜夜,拥有孩子们真诚的爱,便拥有着幸福!”
(三)源于教学中的成就感
对幼儿教师来说,教学中的成就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二是幼儿的成长与进步,尤其是后者更能给教师带来满足和幸福。看着幼儿的成长和进步,教师就会觉得自己有用,自己的工作有价值,伴随着价值感的实现,教师会体验到自身力量的增长,而且这种体验本身伴随着幸福。弗洛姆曾说:“幸福本身不是结果,而是伴随着力量增长的体验。”在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中,教师体验到了“给予”所带来的幸福。“给予”不是奉献,“给予是潜能的最高表达。……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给予本身便是极大的快乐”。在访谈中一位老师谈道:“我班有一个叫冬冬的孩子,已经3岁了,但不会说话。家长非常着急,误认为他是哑巴。我主动与家长进行交谈,了解孩子的生活情况。随后,我针对孩子不会说话的原因,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工作,记录了大量的教育笔记,更多地给孩子以爱抚,经常抱他,和他说话。有一天,他突然抱住我的脖子,指着一个玩具对我说:‘妈妈拿。’当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启发他再喊一声‘妈妈’。冬冬乖乖地又喊了一声。顿时,我泪流满面,抱着他亲了又亲,并对其他老师喊道‘冬冬会说话了!冬冬会说话了!’一声‘妈妈’说明孩子把我当成自己的妈妈,也说明我的探索取得了成功;一声‘妈妈’激励着我教育孩子的信心;一声‘妈妈’,使我感到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幸福。”
写到这里,我似乎又看到这位教师饱含着热泪面对着孩子时激动的表情,那种激动是自己付出心血的回报、是成功的教育的回报,就像一位妈妈对儿女多年的期盼得以实现时的幸福。我也被深深地感动了。这是不是就是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呢?
(四)源于家长的信任、尊重和肯定
在工作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教师的心,因为在对幼儿教师工作的评价和认识上,家长一方面是社会的代言人,另一方面还是教师工作质量的直接评价者。家长的信任、尊重和肯定意味着相信教师的教育能力、人格力量,是对教师辛勤劳动的承认和报偿。这种被承认、认可的体验是一种幸福的体验。看看一位教师的感受吧:“工作这么辛苦,有幸福感,因为家长对我特别的尊重。尤其是我们搞半日开放活动,家长看到我们的工作后,提出了赞扬和各种建议。老师做出什么事,家长都记在心里,过了许多年,家长见到老师后还很客气,还提到。家长愿意跟我交流,把我看做可以信赖的人,看做真正的老师。我认为付出有回报,努力了就得奖,成绩有了,家长也很尊重、肯定,不是拉关系的那种,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我觉得自己蛮有价值的。家长也很理解我,有一次,我班有个小女孩不小心跌倒了,到医院缝了3针,家长也没说什么,其他家长也说,这是正常的。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是非常好的。”
那么,如何获得家长的信任、肯定和尊重呢?首先,教师要尊重家长,要用心倾听家长的意见。其次,教师要多站在家长的角度想问题,理解家长的所思所想,理解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再次,真诚地与家长沟通和交流。交流和沟通的目的是消除家长和教师之间在思想、价值观以及双方的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分歧,建立起积极的关系。
(五)源于领导的支持和肯定
为什么领导的支持和肯定对教师具有那么大的价值呢?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官本位文化的影响;二是,教师具有得到领导赏识的心理需要。忠君观念是中国人的一种普遍的观念,是一种群体意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忠君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中国人的这种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在一定的时候还会在社会生活中显露出来。一位幼儿园老师曾说过:“我非常在乎园长,哪怕是他看我的眼神我都很敏感。”还有一位老师说:“现在年龄大了,也想得多了,领导的一句话都要想半天:为什么讲?是不是针对自己的?”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领导的赏识”是重要的激励因素和手段。因为,对教师来说,它意味着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自己获得发展机会的多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和获得成功、工作成绩是否得到认可等等,而所有这些都影响着教师的幸福体验。一位幼儿教师说:“其实领导认可还是很重要的,对以后的工作重要,如奖金、效益、进修机会都与之有关。”
另一位老师说:“最大的幸福来自园长的赏识。记得刚到幼儿园的第一年,园长分配我担任大班的班主任。接到这个任务,我心里既高兴又担心。老园长看出了我的心事,找我去谈心,并告诉我:‘我让你带这个班,我知道你是有能力的,一定会干得很出色的……’听了这席话,我不再担心什么了,反而对前途充满了信心,有一种特别的兴奋和感动。”
那么,如何获得领导的赏识和肯定呢?关键还在于以自己实际的工作成绩赢得领导的认可。一位老师说:“刚开始工作时,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一些设想。特别是在毕业几年后,就想把工作做好一点,按好的标准要求自己,有公开课我就要求上,有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我也争取。反正当时的想法是课要上好一点,能出去学习就争取出去,以自己实际成绩赢得领导赏识,不刻意拍马。”
(六)源于工作中获得的发展和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
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幼儿获得成长,教师自身也获得一定的发展。雷伯曼1995年指出,教师日常生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应该是自身的发展。幼儿教师的发展是在与幼儿互动中、在与家长和同事的交流中、在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在对自己的教育行为的反思中获得的。这种发展不仅意味着教育能力的增强,还意味着个人整体的成长。发展本身能带给人幸福,因为发展是生命的本质。
对教育事业的不断追求,其实就是人的“实现趋向”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是一种求完满的趋势,是个体充分发挥机能的表现。这种追求能带给人巨大的满足和充实感,而体验充实感本身就是幸福。
一位老师说道:“在追求的过程中,觉得很快乐,没有特别累的感觉,其实一开始也没有具体明确的目标,一个目标达到了,自然又有另一个目标。从1998年到现在,工作中感觉最辉煌和幸福的时候是幼儿园创省一类园的时候,当时幼儿园整体氛围很好,人很充实,整天很忙碌,干事总是一身劲,也有竞争的意识。其实幸福体现在追求的过程中。这份工作给我的内在回报是觉得自己在不断完善。我个人的发展是逐步从混沌走向清晰的,是一个不断思考、反思自己的过程。”
(七)源于对工作的正确认识和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工作
对工作的正确认识,包括对工作性质和价值的认识。教师只有对工作性质有了正确认识后,才能从内心上接受它,才能体验到幸福感。有位老师说:“刚参加工作第一年,我对自己的工作感到甚为失望。那年,我刚18岁,等于是个大孩子。我梦想中的工作就是和孩子们整天一起唱呀、跳呀!可等待我的现实是带班时一人应付三四十个小班孩子,每天只是忙着喂饭、穿衣、穿鞋、擦屁股,哄他们不哭,做这些在我看来连保姆都不如的琐碎工作。一点也不夸张地说,我回家总是‘以泪洗面’,向父母抱怨,(怀疑)我的青春就要被这些什么都不懂也不会的小家伙淹没,那时的我真的很痛苦。渐渐地,随着教龄的增加,我对这些事情早已习以为常,幼儿园的工作首先就应该是将孩子照顾好,这也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其次才能谈到教育。所以说幼儿园保育与教育同样重要。产生这种认识后,我经常能看到孩子们闪光的表现和优点,工作带给我的乐趣也越来越多。”
每一种工作都有一定的价值,人们拥有不同的关注视角,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体验。就像杨启亮老师所说的:“行为必然创造价值,满足社会需要创造的价值是外在价值,满足主体需要创造的价值是内在价值。仅限于外在价值,或以外在价值为根据来评价主体,就有了高尚、伟大、奉献等说法,而如果换个角度,研究内在价值,或以内在价值为根据来审视主体,就有了主体体验中的充实、收获和幸福等。”一位幼儿教师的真实感受说明了这一道理:“有段时间非常灰心和痛苦,觉得不实惠,觉得自己只是工具,拼命工作都是为他人服务。那时我们几个能干的老师经常在一起谈心,觉得只要对得起家长就行了,没有必要那么卖命。所以当时主任叫我们搞活动,我们都不干,都觉得是为他们干的。最近想一想,其实工作也不是为了谁,对自己也很有价值。现在主任叫我干事,我还是认真干,也觉得没有那么痛苦了。”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工作,就是将工作本身视为目的,而不是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认为工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工作与生活不可分,是生命的重要内容。这样,工作才是享受,而不是枷锁。如果把工作看做负担,将之视为谋生的手段,体验到的一定是痛苦。
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工作,就需要消除工作的异化状态。目前工作的异化主要体现为工作的虚假性。“工作的虚假性是由公司的阶梯式精英选拔制造成的。……人们努力工作不是因为工作本身的意义,而是为了晋升到更高的级别。换句话说,工作已经成为达到某一高位的媒介或工具。这就决定了,多数人不能发展出对工作本身的情感,不能从工作本身中得到满足,更何谈对工作的‘爱’和‘专一’。”如何避免工作异化?首先,在工作过程中不被组织机构强加给其成员的种种目标诱惑,为自己赢得巨大的自由;其次,在工作中加进个人的创造性,把工作改造成一种个性的表现。实际上,即使一种普通而单调的工作,也能被改造成一种艺术的东西,关键在于工作者是否把这项工作看成是开拓自身经验的尝试,而不仅仅把它看成一种任务。“总之,只要人看到工作本身的价值,发掘出工作本身的审美趣味,对工作永远采取一种主动态度,不被工作主宰和控制,就有可能使工作成为个人自由的表现,就有可能在工作中把人的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给人带来真正的满足。”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工作,就是将工作看成是一项生命的计划,工作就是他们自己,而不是别的什么。在访谈中,老师们也谈到:当他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工作时,能体验到幸福感。
一位老师说:“我认为工作本身就是生活,若没有工作,就觉得自己不适应。人要有一个工作,生活才能充实。我不认为工作是任务,所以工作时觉得非常开心。”
另一位老师说:“当幼儿教师,不能认为是负担。如果认为(工作)是负担就很辛苦,如果将它当成自己喜欢的事,就不辛苦,就会体验到幸福。”
总之,关注幼儿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原因,其价值是巨大的,一方面能帮助幼儿教师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另一方面为有关部门制定教师管理政策以及开展教师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幸福意味着幼儿的幸福,我们期盼着有更多的教师在工作中能获得幸福感。
——摘自《上海市学前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