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土生土长在乡村的建筑统称为乡土建筑。从历史渊源及建筑文化内涵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探究了干栏式建筑作为一种古老的居住形态从原始时期至今的发展与演变过程。该文从建筑符号学的角度出发,以傣族干栏式建筑为例,分析了我国乡土建筑特征, 为了使人们能从建筑中获得归属感和场所感,避免趋同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乡土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词】:建筑符号学;乡土建筑;干栏建筑
引言
受地域差异、民族渊源、自然条件、社会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产生了色彩缤纷的民居建筑文化。源于庐居的帐幕、源于穴居的窑洞以及源于巢居的干栏成为古代居住形态的三种基本形式。其中,黄河中上游多有窑洞,窑洞是在黄土断崖处挖出横穴作为居室,它利于保温,但受到地域的限制,南方则多有干栏,它是把竹或木头架空以作居室,采用这种居住形式可以躲避炎热潮湿的气候,所以,自古至今,干栏式的建筑形态在我国分布广泛,在亚洲一些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地区,如东亚、东南亚等,也都可以寻找到干栏式建筑的踪迹。干栏式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魅力长期影响着我国居住建筑文化,并在民居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都是符号化的过程,建筑作为石头的史书、凝固的音乐,记录了时代特征的社会存在,当然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符号或由符号组成的一部社会的系统。乡土建筑是民族特色文化、传统建筑艺术和社会发展脉络的真实写照,是一个个地域文化的代言人,拥有极高的遗产价值,同时也是今后发展文化旅游、改善生活条件最主要的资源。
1符号与文化
1.1从符号学到建筑符号学
符号学最早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的,由于索绪尔把语言符号分成两部分来处理,为研究文化符号或者意识型态的学者,提供了有系统的分析方法学,后来的美国符号学家皮尔士将符号分为指示性符号、图像性符号和象征性符号三类。作为方法论,符号学已经被诸多学科用作分析工具,从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学科符号学,建筑学也不例外。建筑是一种语言,语言又是一个系统,那么建筑语言也是一个系统,这也正是索绪尔所讲的符号体系。因此,建筑是一个具有自身内在规律或内在秩序的符号系统。建筑符号也分为三类:建筑图像性符号、建筑象征符号和建筑指示性符號。图像符号反映能指和所指的形式关系,即符号自身与对象的相似特征作为符号发生的基础。对于建筑,情形正是如此。建筑的每一个部件及其组合无疑具有其特定的使用功能,然而各部件的任何一種具体形式实际上都蕴涵着我们的经验和历史,表达着丰富的意义。
1.2符号学在建筑领域的发展
符号学在50年代后期的意大利被引进到关于建筑的争论之中,在60年代的法国、德国、英国关于符号学在建筑研究中的应用问题开始得到讨论。这个阶段也是符号学的发展盛期。对于建筑如何表达它的“意义”以及人们如何解读这些“意义”的问题,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哲学家皮尔斯关于符号学(Semiotics) 的系统研究给这一问题的解答提供了方向:人要交流就要有信息,就离不开符号系统,如说话,没有约定俗成的方式就无法相互交流。
绪尔认为建筑的意义都是由符号的表现而产生的,如果建筑失去了符号的精神表达,就会失去了它的意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自然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反映在建筑中就只能用建筑符号来表达,如北京民居中得垂花门、徽州民居中的马头墙等,这些建筑符号在建筑中除了既定的使用功能外,还带给了人们精神层次上的享受,传达了所处地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信息。也就是说,建筑符号能够起到传递地域文化的作用。
1.3符号学与乡土建筑文化符号
建筑的形式与内容是第一层面的能指与所指关系,它们组成的记号,就是“建筑”本身;而这个“建筑”,又有其第二层的所指一“意义”,也就是人们所称的“深层结构”。因此,形式与内容是既有联系又各有其相对独立性的一对关系,既不可能没有形式的内容,也不能没有内容的形式。
村落的规模虽比不上城镇,但却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村民生活的聚集地。在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下,乡村是按血缘形成的家族聚居地,解决村民的生活起居,就必须与山野相结合,所以乡村规划的各类建筑都反映了其时代特征,所以乡土建筑是中国农业文明、经济、社会的最好载体。乡土建筑不如城市建筑那么讲究,却不受形式制度的约束影响,在建筑的选址更与当地自然地形紧密结合,建筑装饰的创造上更具乡土文化和民族特色,因此许多的乡土建筑比城市建筑在形式上更活泼样式多样化。与其他各类建筑一样,它无疑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
2 溯源与展现
2.1建筑的雏形
干栏,是一种分布广泛而又原始古老的居住方式。干栏也有过诸如“阁栏”、“高栏”、“栅居”、“阁栏头”等等其它名称.人们之所以说干栏古老,正是因为它源于巢居,它的存在与人类的出现一样久远。穴居和巢居是我国先人们最早形成的两种居住形式。早在六、七千年以前,跨越吕梁的先人们携带着河姆渡的灿烂文化抵达中原,干栏式建筑就有所出现。历史上所存在的干栏建筑的形成顺序是: 巢居一栅居—干栏—半干栏。
巢居演变为干栏式建筑,我国很多古代文献中都有关于原始人类巢居的记载,巢居这种人类最初的居住方式便是后来干栏式建筑的雏形。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与劳动技术的进步,在人文地理的影响下,从巢居走下大树,穴居逐渐演变成了井院式建筑,在平地上筑起土台,在土台之上建造竹楼或木楼,此后,巢居就逐渐演变成栅居,栅居是干栏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沼泽地上打下木桩,在木桩上建起竹楼或木楼,延续着“构木为巢”的居住方式,以避免猛兽蛇虫的侵扰。这种模仿巢居的“高台式土木建筑”,就是早期的“干栏式建筑”。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和建造技术的提高,才逐渐形成了正规的干栏式住房。
在建筑符号理论的指导下,表现地域文化的建筑造型设计,可以通过对传统形式的整体或者局部进行复制或经过提炼与抽象简化,使新的造型失传统之形而不失传统之韵,让传统与新技术的矛盾化解,需要标新立异的建筑,可以通过造型元素的变异或是新造型元素的重复让观者感新奇并产生难以忘怀的感受和印象。作为极具代表性的傣族干栏式建筑的竹楼,正是从巢——象征家庭、温暖具有符号意义的形态一步一步演变而来。 2.2傣族文化的体现
在云南,最典型的干栏式建筑莫过于傣族竹楼,这主要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代表。傣族竹楼已有1400 多年的历史。
“竹楼”傣语称“很”,“很”这个名词是由“烘哼”一语演变而来。“烘哼”是傣语“凤凰展翅”的意思,因此傣族竹楼又叫做“凤凰展翅楼”。整个竹楼的所有梁、柱、墙及附件都是用竹子制成的,竹楼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含义,走进竹楼就好像走进傣家的历史和文化。竹楼的顶梁大柱被称为“坠落之柱”,这是竹楼里最神圣的柱子,不能随意倚靠和堆放东西,它是保佑竹楼免于灾祸的象征,人们在修新楼时常常会弄来树叶垫在柱子下面,据说这样做会更加坚固。除了顶梁大柱外竹楼里还有分别代表男女的柱子,竹楼内中间较粗大的柱子是代表男性的,而侧面的矮柱子则代表着女性,屋脊象征凤凰尾,屋角象征鹭鸶翅膀。
傣族原始宗教在“竹楼”建筑中也有所反映,如建房需选择吉日,进楼不能随地吐痰、不能东张西望、窥视卧室等。这些规矩不都是封建迷信,有的还是傣族文明礼貌之风俗、清洁卫生之礼仪。傣族全民信丰佛教,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佛寺,因此与此相关的封建迷信也很多。比如佛寺的对面不能修建民居,民居建筑高度不能超过佛寺中佛像的坐台之高。因为经济能力的差距,百姓住房不许修建瓦房,廊不能有三间,堂屋不能用六扇格子门,柱下不许用石柱,房屋不许雕饰花纹,楼梯不能分作两段等。在这样的限制下,让本来简单的竹楼在技术上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使得大量竹楼的使用寿命缩短,不能长期保存。
2.3地域环境的影响
对于傣家竹楼,拿竹楼群聚的西双版纳来说,这是一个位属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区域。这里地形高差变化大,北部为山地,东部为高原,西部为平原。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山岭间的平原地带,常年无雪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达21摄氏度,没有四季的区别,只有雨季和旱季的不同,傣族人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创造了干栏式住房,由于该地区盛产竹子,多用竹子建造,所以称为“竹楼”。
竹材便于加工,粗的竹子作房子的骨架,竹编作墙体,屋顶铺草。竹楼平面是方形,底层架空四周不作墙体,以供饲养牲口和堆放杂物,还可以进行室内打粮等活动。楼上是堂屋和卧房,堂屋里设有火塘,可以烧火做饭,一家人吃饭团聚的场所。堂屋外有开阔的露台和走廊,前廊有顶是主人生活、工作、休息的地方。傣族竹楼的竹笆外墙全部向外倾斜,这是为了迫使室内气流折而向下,吹向楼板面,形成水平气流。再加上传统傣族竹楼都是用竹笆外墙、楼板,竹笆天然有缝隙,所以在潮湿闷热的气候条件下,傣族竹楼的通风换气不成问题。由于这里雨量集中,常常有洪水,架空的地方也利于洪水的流过。
竹楼的頂梁大柱是竹楼里最神圣的柱子,它是保佑竹楼免于灾祸的象征,所以它成为该地区少数民族的主要采用的住宅形式。
3结语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 建筑造型要准确地传达其特定的意义,就要有相关的能被人理解的造型符号,一些建筑造型元素在其历史产生因素不复存在后, 仍然在建筑领域继续发挥着作用,建筑符号学理论在建筑造型设计上的应用使得建立在现代建筑语汇上的造型创新不再是无关地域性建筑设计的符号表达。当现代建筑中要运用到地域建筑元素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二者之间的共同性和互融性,从而使建筑的地域特色得以很好的传承下去。
竹楼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之一,必然根植于乡土文化的沃土中,凝聚着一定特定时期的人类文化,与乡土建筑一道是社会与它所在地区的关系基本表现,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我们在乡土建筑符号中吸取营养,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地方特点的新时代建筑。對于今天的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寻找、选择、汇集那些具有特征和含义的约定俗成的建筑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
参考文献:
[1]楼庆西.乡土建筑装饰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张钦楠.建筑设计方法学(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刘致平. 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彭一刚. 建筑空间组合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5]李先逵.论干栏式建筑的起源和发展[J]. 四川建筑,1989,( 2) .
[6]楼庆西.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7]管镠旎,成文章.论水文化对傣族竹楼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4)
[8]勃罗德彭特. 符号·象征与建筑[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摘要】:土生土长在乡村的建筑统称为乡土建筑。从历史渊源及建筑文化内涵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探究了干栏式建筑作为一种古老的居住形态从原始时期至今的发展与演变过程。该文从建筑符号学的角度出发,以傣族干栏式建筑为例,分析了我国乡土建筑特征, 为了使人们能从建筑中获得归属感和场所感,避免趋同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乡土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词】:建筑符号学;乡土建筑;干栏建筑
引言
受地域差异、民族渊源、自然条件、社会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产生了色彩缤纷的民居建筑文化。源于庐居的帐幕、源于穴居的窑洞以及源于巢居的干栏成为古代居住形态的三种基本形式。其中,黄河中上游多有窑洞,窑洞是在黄土断崖处挖出横穴作为居室,它利于保温,但受到地域的限制,南方则多有干栏,它是把竹或木头架空以作居室,采用这种居住形式可以躲避炎热潮湿的气候,所以,自古至今,干栏式的建筑形态在我国分布广泛,在亚洲一些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地区,如东亚、东南亚等,也都可以寻找到干栏式建筑的踪迹。干栏式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魅力长期影响着我国居住建筑文化,并在民居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都是符号化的过程,建筑作为石头的史书、凝固的音乐,记录了时代特征的社会存在,当然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符号或由符号组成的一部社会的系统。乡土建筑是民族特色文化、传统建筑艺术和社会发展脉络的真实写照,是一个个地域文化的代言人,拥有极高的遗产价值,同时也是今后发展文化旅游、改善生活条件最主要的资源。
1符号与文化
1.1从符号学到建筑符号学
符号学最早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的,由于索绪尔把语言符号分成两部分来处理,为研究文化符号或者意识型态的学者,提供了有系统的分析方法学,后来的美国符号学家皮尔士将符号分为指示性符号、图像性符号和象征性符号三类。作为方法论,符号学已经被诸多学科用作分析工具,从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学科符号学,建筑学也不例外。建筑是一种语言,语言又是一个系统,那么建筑语言也是一个系统,这也正是索绪尔所讲的符号体系。因此,建筑是一个具有自身内在规律或内在秩序的符号系统。建筑符号也分为三类:建筑图像性符号、建筑象征符号和建筑指示性符號。图像符号反映能指和所指的形式关系,即符号自身与对象的相似特征作为符号发生的基础。对于建筑,情形正是如此。建筑的每一个部件及其组合无疑具有其特定的使用功能,然而各部件的任何一種具体形式实际上都蕴涵着我们的经验和历史,表达着丰富的意义。
1.2符号学在建筑领域的发展
符号学在50年代后期的意大利被引进到关于建筑的争论之中,在60年代的法国、德国、英国关于符号学在建筑研究中的应用问题开始得到讨论。这个阶段也是符号学的发展盛期。对于建筑如何表达它的“意义”以及人们如何解读这些“意义”的问题,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哲学家皮尔斯关于符号学(Semiotics) 的系统研究给这一问题的解答提供了方向:人要交流就要有信息,就离不开符号系统,如说话,没有约定俗成的方式就无法相互交流。
绪尔认为建筑的意义都是由符号的表现而产生的,如果建筑失去了符号的精神表达,就会失去了它的意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自然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反映在建筑中就只能用建筑符号来表达,如北京民居中得垂花门、徽州民居中的马头墙等,这些建筑符号在建筑中除了既定的使用功能外,还带给了人们精神层次上的享受,传达了所处地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信息。也就是说,建筑符号能够起到传递地域文化的作用。
1.3符号学与乡土建筑文化符号
建筑的形式与内容是第一层面的能指与所指关系,它们组成的记号,就是“建筑”本身;而这个“建筑”,又有其第二层的所指一“意义”,也就是人们所称的“深层结构”。因此,形式与内容是既有联系又各有其相对独立性的一对关系,既不可能没有形式的内容,也不能没有内容的形式。
村落的规模虽比不上城镇,但却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村民生活的聚集地。在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下,乡村是按血缘形成的家族聚居地,解决村民的生活起居,就必须与山野相结合,所以乡村规划的各类建筑都反映了其时代特征,所以乡土建筑是中国农业文明、经济、社会的最好载体。乡土建筑不如城市建筑那么讲究,却不受形式制度的约束影响,在建筑的选址更与当地自然地形紧密结合,建筑装饰的创造上更具乡土文化和民族特色,因此许多的乡土建筑比城市建筑在形式上更活泼样式多样化。与其他各类建筑一样,它无疑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
2 溯源与展现
2.1建筑的雏形
干栏,是一种分布广泛而又原始古老的居住方式。干栏也有过诸如“阁栏”、“高栏”、“栅居”、“阁栏头”等等其它名称.人们之所以说干栏古老,正是因为它源于巢居,它的存在与人类的出现一样久远。穴居和巢居是我国先人们最早形成的两种居住形式。早在六、七千年以前,跨越吕梁的先人们携带着河姆渡的灿烂文化抵达中原,干栏式建筑就有所出现。历史上所存在的干栏建筑的形成顺序是: 巢居一栅居—干栏—半干栏。
巢居演变为干栏式建筑,我国很多古代文献中都有关于原始人类巢居的记载,巢居这种人类最初的居住方式便是后来干栏式建筑的雏形。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与劳动技术的进步,在人文地理的影响下,从巢居走下大树,穴居逐渐演变成了井院式建筑,在平地上筑起土台,在土台之上建造竹楼或木楼,此后,巢居就逐渐演变成栅居,栅居是干栏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沼泽地上打下木桩,在木桩上建起竹楼或木楼,延续着“构木为巢”的居住方式,以避免猛兽蛇虫的侵扰。这种模仿巢居的“高台式土木建筑”,就是早期的“干栏式建筑”。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和建造技术的提高,才逐渐形成了正规的干栏式住房。
在建筑符号理论的指导下,表现地域文化的建筑造型设计,可以通过对传统形式的整体或者局部进行复制或经过提炼与抽象简化,使新的造型失传统之形而不失传统之韵,让传统与新技术的矛盾化解,需要标新立异的建筑,可以通过造型元素的变异或是新造型元素的重复让观者感新奇并产生难以忘怀的感受和印象。作为极具代表性的傣族干栏式建筑的竹楼,正是从巢——象征家庭、温暖具有符号意义的形态一步一步演变而来。 2.2傣族文化的体现
在云南,最典型的干栏式建筑莫过于傣族竹楼,这主要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代表。傣族竹楼已有1400 多年的历史。
“竹楼”傣语称“很”,“很”这个名词是由“烘哼”一语演变而来。“烘哼”是傣语“凤凰展翅”的意思,因此傣族竹楼又叫做“凤凰展翅楼”。整个竹楼的所有梁、柱、墙及附件都是用竹子制成的,竹楼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含义,走进竹楼就好像走进傣家的历史和文化。竹楼的顶梁大柱被称为“坠落之柱”,这是竹楼里最神圣的柱子,不能随意倚靠和堆放东西,它是保佑竹楼免于灾祸的象征,人们在修新楼时常常会弄来树叶垫在柱子下面,据说这样做会更加坚固。除了顶梁大柱外竹楼里还有分别代表男女的柱子,竹楼内中间较粗大的柱子是代表男性的,而侧面的矮柱子则代表着女性,屋脊象征凤凰尾,屋角象征鹭鸶翅膀。
傣族原始宗教在“竹楼”建筑中也有所反映,如建房需选择吉日,进楼不能随地吐痰、不能东张西望、窥视卧室等。这些规矩不都是封建迷信,有的还是傣族文明礼貌之风俗、清洁卫生之礼仪。傣族全民信丰佛教,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佛寺,因此与此相关的封建迷信也很多。比如佛寺的对面不能修建民居,民居建筑高度不能超过佛寺中佛像的坐台之高。因为经济能力的差距,百姓住房不许修建瓦房,廊不能有三间,堂屋不能用六扇格子门,柱下不许用石柱,房屋不许雕饰花纹,楼梯不能分作两段等。在这样的限制下,让本来简单的竹楼在技术上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使得大量竹楼的使用寿命缩短,不能长期保存。
2.3地域环境的影响
对于傣家竹楼,拿竹楼群聚的西双版纳来说,这是一个位属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区域。这里地形高差变化大,北部为山地,东部为高原,西部为平原。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山岭间的平原地带,常年无雪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达21摄氏度,没有四季的区别,只有雨季和旱季的不同,傣族人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创造了干栏式住房,由于该地区盛产竹子,多用竹子建造,所以称为“竹楼”。
竹材便于加工,粗的竹子作房子的骨架,竹编作墙体,屋顶铺草。竹楼平面是方形,底层架空四周不作墙体,以供饲养牲口和堆放杂物,还可以进行室内打粮等活动。楼上是堂屋和卧房,堂屋里设有火塘,可以烧火做饭,一家人吃饭团聚的场所。堂屋外有开阔的露台和走廊,前廊有顶是主人生活、工作、休息的地方。傣族竹楼的竹笆外墙全部向外倾斜,这是为了迫使室内气流折而向下,吹向楼板面,形成水平气流。再加上传统傣族竹楼都是用竹笆外墙、楼板,竹笆天然有缝隙,所以在潮湿闷热的气候条件下,傣族竹楼的通风换气不成问题。由于这里雨量集中,常常有洪水,架空的地方也利于洪水的流过。
竹楼的頂梁大柱是竹楼里最神圣的柱子,它是保佑竹楼免于灾祸的象征,所以它成为该地区少数民族的主要采用的住宅形式。
3结语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 建筑造型要准确地传达其特定的意义,就要有相关的能被人理解的造型符号,一些建筑造型元素在其历史产生因素不复存在后, 仍然在建筑领域继续发挥着作用,建筑符号学理论在建筑造型设计上的应用使得建立在现代建筑语汇上的造型创新不再是无关地域性建筑设计的符号表达。当现代建筑中要运用到地域建筑元素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二者之间的共同性和互融性,从而使建筑的地域特色得以很好的传承下去。
竹楼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之一,必然根植于乡土文化的沃土中,凝聚着一定特定时期的人类文化,与乡土建筑一道是社会与它所在地区的关系基本表现,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我们在乡土建筑符号中吸取营养,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地方特点的新时代建筑。對于今天的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寻找、选择、汇集那些具有特征和含义的约定俗成的建筑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
参考文献:
[1]楼庆西.乡土建筑装饰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张钦楠.建筑设计方法学(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刘致平. 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彭一刚. 建筑空间组合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5]李先逵.论干栏式建筑的起源和发展[J]. 四川建筑,1989,( 2) .
[6]楼庆西.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7]管镠旎,成文章.论水文化对傣族竹楼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4)
[8]勃罗德彭特. 符号·象征与建筑[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