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当下“学讲”的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言语实践活动中来,通过实实在在的听说读写练的实践,把握语言运用的规律,习得语言运用的能力?这是笔者反复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旗帜鲜明地以“语用”目标,引领师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向“学讲”更深处漫溯。
“学讲”的教学方式,希望的就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全程自主学习,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积极的姿态,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问题探究的深度,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质量。诚如只有在游泳中,才能更快地学会游泳,语文课堂就应该成为学生言语实践的训练场。我们应树立教语文的意识,通过一篇篇课文,让学生得言、得意、得法,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一、语用目标引领学生品味词语魅力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作者在写文章时遣词造句都是经过精心推敲的,虽然我们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但并不意味着放弃学生与文字对话的机会。字词是语文教学中最小,也是最具灵活性的单位,课文中重点词语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对文本的理解它们有时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这些词语则应成为师生学习品味的重点。
在《日月潭的传说》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尝试了这样的教学:
教师简化了问题的设置,就由一个轴心抓住文本中“动人”组织学生“学讲”,让学生充分地亲近文本、开展自学,找到最能打动自己的关键词语品味感悟。
师:抓住文中最打动你的地方品读。
生: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师: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在最能打动你的词语上。
生:翻山越岭。
师:发现了吗?这个词语调整一下字序,意思不变,就是——
生:翻越山岭。
师:你知道他们翻越的是哪座山岭吗?
生:阿里山。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阿里山资料,进一步品味“翻山越岭”。
师:打动你的词语还有——
生:披荆斩棘,课前我查找了资料,知道荆棘是一种带刺的植物。
教师出示图片: 让我们来认识“荆棘”这种植物。
生惊呼:这些荆棘都有硬硬的刺。
生:荆棘长得到处都是,太密了。
师:阿里山上处处是荆棘,现在对这个词语你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生:他们得用砍刀使劲砍,才能开辟一小条道路。
生:他们可能会被这荆棘划得遍体鳞伤。
这一环节的学习中,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教师通过调换字序、引导想象、资料补充、创设情境等手段,为“翻山越岭”“披荆斩棘”这两个关键词语建像,真正实现了品味词语,丰富关键词语和文章内涵。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言语能力就是在这种朗读、交流中扎实推进。
二、语用目标引领学生把握篇章结构
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理解作者如何组句成段,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材料,如何选择恰当的表达形式展开的,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只有在具体的例子中学习,学生才会真正感悟到作者表达的妙处,才能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滋润习作表达这朵绚丽的花朵。
只有教者引领学生充分自学,有意识地加强与文本、与教材编者的对话,学生才能在文本学习中,把握构段形式、写作方法。在《东方之珠》的学习中,学生们感悟到规范的总分构段;通过《青海高原一株柳》学生明确了虚实结合的写法,由观察到想象的写作顺序一目了然;学习《爱之链》,又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环境描写的重要,它能更好地彰显文章中心。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这样的感悟中,逐步揣摩,并学以致用,融入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三、语用目标引领学生生成言语能力
语用指引着我们更多地关注语文的“本体性”知识,改变以往过于注重课文的思想性、人文性的现状。在“学讲”逐步推进的当下,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每一篇课文都是在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将语文课堂还原成为练习场,以形式多样的言语练习来验证推进学习的深入。
在语用目标的指引下,我们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强读和写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真真切切的语言文字运用中,学习表达的方法。每一课抛开繁杂的分析,拎清训练的主线,提高读写的目的性、针对性、灵活性。教师引领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语言习练中坚定向前,让学生的言语智慧随之生长。恰当地根据文本的特点,有机安排仿写、补白等形式多样的练习,引导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动笔,以练促学,以练促讲,真正让读写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我们的读写应该从文本出发,架起读写的桥梁和纽带,让学生在学文中感悟写法,在表达中践行写法,真正做到了“语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为学生今后的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学文后,文虽尽而意未穷之时,教师恰当点拨,创造“练”的机会,使得学生的联想、想象、思维被激发,不吐不快。教师只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将想象感悟变成语言表达,使他们在想象中理解,在想象中创造,在表达中迸射出绚丽多彩的思维火花,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除了想象补白,其他如续写、改写、扩写也是言语训练的常用形式,作为教师,要做有心人,能恰当撷取最合适的内容,创设情境实施言语训练。
以上教学案例不难看出,“学讲”的课堂,更加看重生本,更加看重儿童立场,更加追求课堂上的生命感。尽管“学讲”更多地关照的是学生的学,但是这种学肯定是在教师指导下放手学。想要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自学,教师的讲并不是无足轻重,而是要精当,这就要求教师透彻解读文本,讲得准确,真正做到定位而不越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我们一定要紧扣课标的“语用”定位,通过“学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讲出来、练出来,完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时时闪现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真正习得语言,习得方法,让语用目标引领师生向“学讲”的更深处漫溯。
“学讲”的教学方式,希望的就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全程自主学习,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积极的姿态,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问题探究的深度,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质量。诚如只有在游泳中,才能更快地学会游泳,语文课堂就应该成为学生言语实践的训练场。我们应树立教语文的意识,通过一篇篇课文,让学生得言、得意、得法,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一、语用目标引领学生品味词语魅力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作者在写文章时遣词造句都是经过精心推敲的,虽然我们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但并不意味着放弃学生与文字对话的机会。字词是语文教学中最小,也是最具灵活性的单位,课文中重点词语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对文本的理解它们有时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这些词语则应成为师生学习品味的重点。
在《日月潭的传说》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尝试了这样的教学:
教师简化了问题的设置,就由一个轴心抓住文本中“动人”组织学生“学讲”,让学生充分地亲近文本、开展自学,找到最能打动自己的关键词语品味感悟。
师:抓住文中最打动你的地方品读。
生: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师: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在最能打动你的词语上。
生:翻山越岭。
师:发现了吗?这个词语调整一下字序,意思不变,就是——
生:翻越山岭。
师:你知道他们翻越的是哪座山岭吗?
生:阿里山。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阿里山资料,进一步品味“翻山越岭”。
师:打动你的词语还有——
生:披荆斩棘,课前我查找了资料,知道荆棘是一种带刺的植物。
教师出示图片: 让我们来认识“荆棘”这种植物。
生惊呼:这些荆棘都有硬硬的刺。
生:荆棘长得到处都是,太密了。
师:阿里山上处处是荆棘,现在对这个词语你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生:他们得用砍刀使劲砍,才能开辟一小条道路。
生:他们可能会被这荆棘划得遍体鳞伤。
这一环节的学习中,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教师通过调换字序、引导想象、资料补充、创设情境等手段,为“翻山越岭”“披荆斩棘”这两个关键词语建像,真正实现了品味词语,丰富关键词语和文章内涵。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言语能力就是在这种朗读、交流中扎实推进。
二、语用目标引领学生把握篇章结构
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理解作者如何组句成段,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材料,如何选择恰当的表达形式展开的,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只有在具体的例子中学习,学生才会真正感悟到作者表达的妙处,才能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滋润习作表达这朵绚丽的花朵。
只有教者引领学生充分自学,有意识地加强与文本、与教材编者的对话,学生才能在文本学习中,把握构段形式、写作方法。在《东方之珠》的学习中,学生们感悟到规范的总分构段;通过《青海高原一株柳》学生明确了虚实结合的写法,由观察到想象的写作顺序一目了然;学习《爱之链》,又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环境描写的重要,它能更好地彰显文章中心。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这样的感悟中,逐步揣摩,并学以致用,融入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三、语用目标引领学生生成言语能力
语用指引着我们更多地关注语文的“本体性”知识,改变以往过于注重课文的思想性、人文性的现状。在“学讲”逐步推进的当下,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每一篇课文都是在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将语文课堂还原成为练习场,以形式多样的言语练习来验证推进学习的深入。
在语用目标的指引下,我们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强读和写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真真切切的语言文字运用中,学习表达的方法。每一课抛开繁杂的分析,拎清训练的主线,提高读写的目的性、针对性、灵活性。教师引领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语言习练中坚定向前,让学生的言语智慧随之生长。恰当地根据文本的特点,有机安排仿写、补白等形式多样的练习,引导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动笔,以练促学,以练促讲,真正让读写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我们的读写应该从文本出发,架起读写的桥梁和纽带,让学生在学文中感悟写法,在表达中践行写法,真正做到了“语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为学生今后的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学文后,文虽尽而意未穷之时,教师恰当点拨,创造“练”的机会,使得学生的联想、想象、思维被激发,不吐不快。教师只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将想象感悟变成语言表达,使他们在想象中理解,在想象中创造,在表达中迸射出绚丽多彩的思维火花,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除了想象补白,其他如续写、改写、扩写也是言语训练的常用形式,作为教师,要做有心人,能恰当撷取最合适的内容,创设情境实施言语训练。
以上教学案例不难看出,“学讲”的课堂,更加看重生本,更加看重儿童立场,更加追求课堂上的生命感。尽管“学讲”更多地关照的是学生的学,但是这种学肯定是在教师指导下放手学。想要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自学,教师的讲并不是无足轻重,而是要精当,这就要求教师透彻解读文本,讲得准确,真正做到定位而不越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我们一定要紧扣课标的“语用”定位,通过“学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讲出来、练出来,完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时时闪现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真正习得语言,习得方法,让语用目标引领师生向“学讲”的更深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