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同个体的求知欲又存在差异性,以此为出发点,对南京某独立学院学生进行调研,依据调查结果,通过方差分析得出理工类学生和人文类学生对于经管类课程求知欲的差异性,并分析造成该差异性的原因,进而为优化经管类选修课的开设提供合理化建议,充分激发不同个体的求知欲。
关键词:独立学院;求知欲;方差分析
1、 引言
对于求知欲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有认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大学生毕业之后有很大一部分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服务等工作的第一线。因此,高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就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求知欲和积极性便可以为主动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高校对于学生求知欲的研究中,已经有相当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沈洪涛认为,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要从校园环境建设、增强教师综合素质及提高教师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科学研究等几方面入手[1]。孙磊认为,求知欲的运行机制不仅与外界的因素有关,而更为重要的是内因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即与其心理预期有着不可忽略的关系。主体通过价值判断和逻辑判断,对行为过程和结果进行设计,通过衡量从而实现心理预期及求知欲对个体行为和求知欲的影响[2]。然而对于独立学院理工类和人文类不同专业学生求知欲的差异性研究略显不足。
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对南京某独立学院学生的求知欲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通过方差分析得出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求知欲的差异性,从而对学院的选修课设置提出合理化建议,进一步激发不同学生的求知欲。
2、 问题剖析及改进措施
2.1分析对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对于全院学生已开设经管类、理工类、文史类等院选课程,为研究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求知欲的差异性,从而进一步优化选修课程的设置,分别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关于经管类选修课程的求知欲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该院大一至大三年级的学生,共调查了300名学生。关于对经管类选修课程的求知欲中,往往有很多影响因素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分别对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进行调查并进一步通过方差分析进行研究,此目的是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对不同类别学生求知欲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并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对于经管类选修课程的求知欲是否存在差异性。
2.2分析方法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若被考察的因素对试验结果没有显著的影响,即各正态总体的均值相等,则试验数据的波动完全由随即误差引起;若果因素有明显的效应,即各正态总体均值不全部相等,则表明试验数据的波动除了随即误差的影响外,还包含被考察因素效应的影响。据此,需要寻找一个适当的统计量,来表示数据的波动程度。并且设法将这个统计量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纯随即误差造成的影响,另一部分是除随机误差的影响外来自于因素效应的影响。然后将这两部分进行比较,如果后者明显比前者大,就说明因素的效应是显著的[3]。
2.3分析过程
在此表述,观测数描述各有75个样本,共计150个样本。
(1)对课程种类数量看法的方差分析
综上所述,对于目前选修课开设状况这一问题的分析结果,建议学院可以在学生选修经管类课程之前,对理工类学生做一个简单介绍,例如这门课程的框架体系以及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对于人文类学生所反映出授课方式单一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所授课程适当增加授课方式,使课堂多元化。只有根据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的差异性相应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课程设置方式,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按照上述方差分析方法,分别对以下几题进行分析。
设定原假设为: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分别对于A、B、C、D、E、F、G、H、I选项看法无显著差异,由表2.7可见,选项A、B、F、H、I的P-value值均大于0.05,所以接受原假设,即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对于A、B、F、H、I选项的看法无显著差异;而选项C、D、E、G的P-value值均小于0.05,所以拒绝原假设,即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对于C、D、E、G选项的看法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在开设数据分析类、企业管理类、人力资源类、财会类课程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相比较而言,理工类学生更希望开设的是数据分析类和人力资源类课程,通过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数据分析类来拓宽专业知识,能够较为熟练的分析和运用数据,而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可以了解企业招聘的要求,有助于将来就业。人文类学生则希望开设企业管理类和财会类课程,由于文科类学生就业时大部分将从事文职类的工作,所以通过学习相关课程可以拓宽自己的就业面。根据这一调查结果,学院在开设选修课时可以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的需求分别开设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从而改变目前选修课的现状,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设定原假设为: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分别对于A、B、C、D选项看法无显著差异,由表3.19可见,选项A、B、D的P-value值均大于0.05,所以接受原假设,即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对于A、B、D选项的看法无显著差异;而选项C的P-value值小于0.05,所以拒绝原假设,即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对于C选项的看法有显著差异。由此表明,对于实际训练的授课方式,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人文类学生对于经管类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希望可以继续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并且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际中应用,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所以比较喜欢以实际训练进行授课。而理工类则相对较喜欢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授课方式,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经典理论具体化,不仅容易理解,同时更方便记忆。对于本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均不喜欢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认为这样的课堂气氛过于乏味,不利于激发其对于经管类课程的求知欲,学院可以对于不同类别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从而因材施教,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结语
对于同一问题的求知欲,不同个体之间可能存在着差异性,如何根据差异性制定不同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对于经管类课程的求知欲存在差异性,针对这一问题,学院在设置经管类选修课时可以分别对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进而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不同类别学生的基础不同而造成不利于激发求知欲的因素产生。只有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优化选课系统,激发学求知欲。
参考文献
[1]沈洪涛,李荣峰.高校教育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的求知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3):78.
[2]孙磊.简论学生求知欲的激发[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76~77.
[3]刘思峰,吴和成,等.应用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2.
[4]罗燕,史静寰,涂东波.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与美国顶尖大学的研究型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5).
作者简介:王斌(198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管理系教师,讲师,从事管理计量研究
注:本文系“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编号:2012SZ04)”。
关键词:独立学院;求知欲;方差分析
1、 引言
对于求知欲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有认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大学生毕业之后有很大一部分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服务等工作的第一线。因此,高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就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求知欲和积极性便可以为主动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高校对于学生求知欲的研究中,已经有相当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沈洪涛认为,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要从校园环境建设、增强教师综合素质及提高教师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科学研究等几方面入手[1]。孙磊认为,求知欲的运行机制不仅与外界的因素有关,而更为重要的是内因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即与其心理预期有着不可忽略的关系。主体通过价值判断和逻辑判断,对行为过程和结果进行设计,通过衡量从而实现心理预期及求知欲对个体行为和求知欲的影响[2]。然而对于独立学院理工类和人文类不同专业学生求知欲的差异性研究略显不足。
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对南京某独立学院学生的求知欲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通过方差分析得出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求知欲的差异性,从而对学院的选修课设置提出合理化建议,进一步激发不同学生的求知欲。
2、 问题剖析及改进措施
2.1分析对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对于全院学生已开设经管类、理工类、文史类等院选课程,为研究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求知欲的差异性,从而进一步优化选修课程的设置,分别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关于经管类选修课程的求知欲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该院大一至大三年级的学生,共调查了300名学生。关于对经管类选修课程的求知欲中,往往有很多影响因素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分别对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进行调查并进一步通过方差分析进行研究,此目的是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对不同类别学生求知欲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并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对于经管类选修课程的求知欲是否存在差异性。
2.2分析方法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若被考察的因素对试验结果没有显著的影响,即各正态总体的均值相等,则试验数据的波动完全由随即误差引起;若果因素有明显的效应,即各正态总体均值不全部相等,则表明试验数据的波动除了随即误差的影响外,还包含被考察因素效应的影响。据此,需要寻找一个适当的统计量,来表示数据的波动程度。并且设法将这个统计量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纯随即误差造成的影响,另一部分是除随机误差的影响外来自于因素效应的影响。然后将这两部分进行比较,如果后者明显比前者大,就说明因素的效应是显著的[3]。
2.3分析过程
在此表述,观测数描述各有75个样本,共计150个样本。
(1)对课程种类数量看法的方差分析
综上所述,对于目前选修课开设状况这一问题的分析结果,建议学院可以在学生选修经管类课程之前,对理工类学生做一个简单介绍,例如这门课程的框架体系以及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对于人文类学生所反映出授课方式单一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所授课程适当增加授课方式,使课堂多元化。只有根据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的差异性相应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课程设置方式,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按照上述方差分析方法,分别对以下几题进行分析。
设定原假设为: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分别对于A、B、C、D、E、F、G、H、I选项看法无显著差异,由表2.7可见,选项A、B、F、H、I的P-value值均大于0.05,所以接受原假设,即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对于A、B、F、H、I选项的看法无显著差异;而选项C、D、E、G的P-value值均小于0.05,所以拒绝原假设,即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对于C、D、E、G选项的看法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在开设数据分析类、企业管理类、人力资源类、财会类课程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相比较而言,理工类学生更希望开设的是数据分析类和人力资源类课程,通过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数据分析类来拓宽专业知识,能够较为熟练的分析和运用数据,而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可以了解企业招聘的要求,有助于将来就业。人文类学生则希望开设企业管理类和财会类课程,由于文科类学生就业时大部分将从事文职类的工作,所以通过学习相关课程可以拓宽自己的就业面。根据这一调查结果,学院在开设选修课时可以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的需求分别开设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从而改变目前选修课的现状,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设定原假设为: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分别对于A、B、C、D选项看法无显著差异,由表3.19可见,选项A、B、D的P-value值均大于0.05,所以接受原假设,即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对于A、B、D选项的看法无显著差异;而选项C的P-value值小于0.05,所以拒绝原假设,即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对于C选项的看法有显著差异。由此表明,对于实际训练的授课方式,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人文类学生对于经管类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希望可以继续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并且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际中应用,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所以比较喜欢以实际训练进行授课。而理工类则相对较喜欢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授课方式,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经典理论具体化,不仅容易理解,同时更方便记忆。对于本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均不喜欢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认为这样的课堂气氛过于乏味,不利于激发其对于经管类课程的求知欲,学院可以对于不同类别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从而因材施教,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结语
对于同一问题的求知欲,不同个体之间可能存在着差异性,如何根据差异性制定不同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对于经管类课程的求知欲存在差异性,针对这一问题,学院在设置经管类选修课时可以分别对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进而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不同类别学生的基础不同而造成不利于激发求知欲的因素产生。只有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优化选课系统,激发学求知欲。
参考文献
[1]沈洪涛,李荣峰.高校教育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的求知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3):78.
[2]孙磊.简论学生求知欲的激发[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76~77.
[3]刘思峰,吴和成,等.应用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2.
[4]罗燕,史静寰,涂东波.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与美国顶尖大学的研究型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5).
作者简介:王斌(198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管理系教师,讲师,从事管理计量研究
注:本文系“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编号:2012SZ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