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说《局外人》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小说中加缪为我们描画了莫尔索所这一典型的“局外人” 形象。“局外人”形成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普遍异化下,所导致的人类无法忽略的荒诞感。“局外人”的形成过程也是给人们展示人类社会的异化和荒诞的过程,作者用平淡的话语向我们展示了人在意识运动和荒诞中的选择。荒诞在美学上集中的从存在主义里表现了出来。从加缪笔下的《局外人》,我们可以窥见20世纪存在主义美学的一些基本特征。
关键词:存在主义;自然;异化;荒诞;自由选择
一、荒诞与选择下的存在主义美学
(一)存在主义美学的缘起
存在主义美学,是20世纪前半期思想最深刻、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巨大的人本主义美学。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流派,20世纪20年代在德国开始兴起,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入法国,战后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60年代之后,由于结构主义的兴起,存在主义地位虽有所下降,但仍有很大的影响。存在主义哲学宣称,一切存在的出发点,是个人的存在,人是通过自由的选择来造就自己的本质。“存在先于选择”是基本原则。人只有在畏惧、焦虑、死亡状态中才能真正领悟到自己的存在。存在主义与文艺的关系极其密切,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雅斯贝斯、海德格尔、和法国的萨特。
存在主义特别体现了西方文化由近代图式转向现代图式后人的焦虑。近代图式向现代图式转变的历史是文艺复兴以来启蒙思想和近代理想的失落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整个古典理想失落的历史。[1]
(二)存在主义美學的基本理论——荒诞
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萨特的《什么是文学》都是存在主义美学的名篇。他们把存在主义的观点运用到美学领域,尽管个人的论述不同,然而形成了大体一致的美学思想:一方面,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本质依赖于先于他们的第三者——艺术的存在;艺术作品极其形式有自身存在的独立自足性,他们必须通过观赏中的想象,即观赏者的参与创造才能显现出来。另一方面,艺术要扯破事物的外皮而再现事物的普遍性质,应交代出事物的灵魂,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而应该让艺术介入生活,应成为人自由的一种方式。存在主义美学贯穿着对人道主义的关注。没有了上帝和规律的的荒诞感,不是导入逻辑、抽象、理性,而是走向经验、体验、情感的一体两面,自由而荒诞的对生活的介入交织着被命运被动的抛入。[2]
没有了古典的准则和上帝的保证,人和事物的无根性随时都暴露出来了,当“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被提出时,我们感到了生活的无聊,于是人们开始追求沉沦。在唤醒沉沦的路上,死亡的必然和畏惧又使人走向了澄明。人应当具有孤独感、常怀焦虑、恶心、自由而荒诞的在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荒诞就是在一个没有上帝和规律的世界创造自己命运的巨大的悲剧感。
二、小说《局外人》
《局外人》披露的是人在生存中所面对的荒谬:主人公默尔索沉默内向,对一切漠然冷淡,他拒绝传统价值观念,拒绝由习俗所规定的行为模式,他不为世人理解,与外界格格不入。最后其结局是被判处死刑,死刑的立论并非由于他杀了人,而是因他在母亲下葬时“竟然不哭!”,检察官起诉道:“我指控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 [3]……加缪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折射出“荒谬”的深刻含意:这世界竟容不得一个实实在在按自己的方式和理解来生活的人!他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即:“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任何一个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处死刑的危险。”
默尔索不是一个乖张的异化人,他只是“自己”而已,之所以被毁灭是因为他拒绝被同化、被纳入环境规定的秩序中去。在众寡悬殊的对峙中,他选择了自我和反叛的同时也就选择了肉体的毁灭——物质意义上他失败了,但精神和灵魂上他是胜利的,他用冷蔑和沉默回答这个世界(用临刑前加缪赋予他的话说:“我觉得我过去曾是幸福的,现在仍是幸福的”)。作品通过主人公莫尔索先生的遭遇,以人道主义为武器去指责和批判丑恶现象。
三、从《局外人》中窥探存在主义美学的荒诞特征
《局外人》是加缪早期的作品,荒诞之下,一切世俗的解读都只是一个侧面。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常有人说“我感觉我就是局外人……”,这正说明了作品不败的生命力,而“人”,依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拒绝异化的过程也恰恰是对人性的一种关注。在人们生活的主流中,人生活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当人们无限的精神领域被打开以后,人的身体就会随着自己的精神而行动。主宰自己的神就是自己,而非上帝,尼采曾经说过:上帝已经死了。莫尔索是一个有着广阔精神领域的人物,这也正是加缪本人的一个侧面——“他没有所谓的正统观念,绝不会信仰自己一种思想而排出其它所有的思想,希望永远保持自己判断的权利。”
在现实生活面前,《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本着无所谓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甚至怀着一颗冷眼旁观的心来观察这个世界。他拥有不知道来自何处,去向何方的漂泊感、失落感。仿佛被抛入一个陌生的世界,但又必须扮演者什么样的既定角色,自己为自己做决定,创造自己,为自己负责。他的自由是荒诞,介入是荒诞,选择也是荒诞的。当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无动于衷的表情和很随意的做法很坦然的表露在大众的面前的时候,当他在自己都觉得没有理由杀了人的时候,人们便说,他是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因此,在与常人比较而言,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莫尔索的形象——冷酷无情,凡事无所谓。在面对生活时,莫尔索的态度正如他自己所言:“其实所有的事情都很简单”、“人永远无法改变生活”,怀着这样的心理,他让自己的生活简单化,丰富化。面对母亲的葬礼,他听从他人的安排,因为他觉得那没有什么不妥的。
莫尔索的冷酷无情和对待一切都无动于衷的外在形象形成的另一个表现便是他的自然精神。全身心的体悟自然是莫尔索的外在表现。面对荒诞,莫尔索封闭了自己的内心思想,直觉的表现也是他对生活的一种表现,一种态度。莫尔索不想让无处不在的世俗利益干扰自己平淡的生活,这与一般人不同,因此在对待生存哲理时,莫尔索亦是不随波逐流,拥有坚定的信念。表面上,莫尔索是一个老好人的形象,没有主见,事事以别人满意为先,静流死水一样散漫而没有激情。实际上,这潭死水并非没有主见而事事由人。在莫尔索看来,世俗的种种纷争只不过是劳心费神而已,人一生得失成败都逃不过“死亡”二字,最终仍然是要回归到自然当中的。加缪曾说:“我不是一个哲学家。我对理性没有足够的信任,更无法相信一种理论体系。我所感兴趣的是探讨怎样行动,更确切地说,就是当人们既不相信上帝又不相信理性的时候应该如何生活。”[4]面对生活和生存的问题,莫尔索正如加缪所言,在神甫的上帝面前展现出了真实的自己,在自然的面前形成自己独特的形象。莫尔索也正是看到这样一个荒诞的世界,才会以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来回归自然,更加的亲近自然,回归生活的本源。也正是他消极的一面,让他积极的来改变自我,让自己在这个荒诞的世界中不要随波逐流,形成自己独特的自我。从而,在人生的浪涛中游离于岸边,站在局外看他人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朱立元.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之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吴玄.陌生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4][法]阿尔贝·加缪.西西弗的神话——加缪荒诞与反抗论集[M].(杜小真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存在主义;自然;异化;荒诞;自由选择
一、荒诞与选择下的存在主义美学
(一)存在主义美学的缘起
存在主义美学,是20世纪前半期思想最深刻、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巨大的人本主义美学。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流派,20世纪20年代在德国开始兴起,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入法国,战后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60年代之后,由于结构主义的兴起,存在主义地位虽有所下降,但仍有很大的影响。存在主义哲学宣称,一切存在的出发点,是个人的存在,人是通过自由的选择来造就自己的本质。“存在先于选择”是基本原则。人只有在畏惧、焦虑、死亡状态中才能真正领悟到自己的存在。存在主义与文艺的关系极其密切,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雅斯贝斯、海德格尔、和法国的萨特。
存在主义特别体现了西方文化由近代图式转向现代图式后人的焦虑。近代图式向现代图式转变的历史是文艺复兴以来启蒙思想和近代理想的失落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整个古典理想失落的历史。[1]
(二)存在主义美學的基本理论——荒诞
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萨特的《什么是文学》都是存在主义美学的名篇。他们把存在主义的观点运用到美学领域,尽管个人的论述不同,然而形成了大体一致的美学思想:一方面,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本质依赖于先于他们的第三者——艺术的存在;艺术作品极其形式有自身存在的独立自足性,他们必须通过观赏中的想象,即观赏者的参与创造才能显现出来。另一方面,艺术要扯破事物的外皮而再现事物的普遍性质,应交代出事物的灵魂,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而应该让艺术介入生活,应成为人自由的一种方式。存在主义美学贯穿着对人道主义的关注。没有了上帝和规律的的荒诞感,不是导入逻辑、抽象、理性,而是走向经验、体验、情感的一体两面,自由而荒诞的对生活的介入交织着被命运被动的抛入。[2]
没有了古典的准则和上帝的保证,人和事物的无根性随时都暴露出来了,当“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被提出时,我们感到了生活的无聊,于是人们开始追求沉沦。在唤醒沉沦的路上,死亡的必然和畏惧又使人走向了澄明。人应当具有孤独感、常怀焦虑、恶心、自由而荒诞的在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荒诞就是在一个没有上帝和规律的世界创造自己命运的巨大的悲剧感。
二、小说《局外人》
《局外人》披露的是人在生存中所面对的荒谬:主人公默尔索沉默内向,对一切漠然冷淡,他拒绝传统价值观念,拒绝由习俗所规定的行为模式,他不为世人理解,与外界格格不入。最后其结局是被判处死刑,死刑的立论并非由于他杀了人,而是因他在母亲下葬时“竟然不哭!”,检察官起诉道:“我指控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 [3]……加缪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折射出“荒谬”的深刻含意:这世界竟容不得一个实实在在按自己的方式和理解来生活的人!他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即:“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任何一个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处死刑的危险。”
默尔索不是一个乖张的异化人,他只是“自己”而已,之所以被毁灭是因为他拒绝被同化、被纳入环境规定的秩序中去。在众寡悬殊的对峙中,他选择了自我和反叛的同时也就选择了肉体的毁灭——物质意义上他失败了,但精神和灵魂上他是胜利的,他用冷蔑和沉默回答这个世界(用临刑前加缪赋予他的话说:“我觉得我过去曾是幸福的,现在仍是幸福的”)。作品通过主人公莫尔索先生的遭遇,以人道主义为武器去指责和批判丑恶现象。
三、从《局外人》中窥探存在主义美学的荒诞特征
《局外人》是加缪早期的作品,荒诞之下,一切世俗的解读都只是一个侧面。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常有人说“我感觉我就是局外人……”,这正说明了作品不败的生命力,而“人”,依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拒绝异化的过程也恰恰是对人性的一种关注。在人们生活的主流中,人生活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当人们无限的精神领域被打开以后,人的身体就会随着自己的精神而行动。主宰自己的神就是自己,而非上帝,尼采曾经说过:上帝已经死了。莫尔索是一个有着广阔精神领域的人物,这也正是加缪本人的一个侧面——“他没有所谓的正统观念,绝不会信仰自己一种思想而排出其它所有的思想,希望永远保持自己判断的权利。”
在现实生活面前,《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本着无所谓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甚至怀着一颗冷眼旁观的心来观察这个世界。他拥有不知道来自何处,去向何方的漂泊感、失落感。仿佛被抛入一个陌生的世界,但又必须扮演者什么样的既定角色,自己为自己做决定,创造自己,为自己负责。他的自由是荒诞,介入是荒诞,选择也是荒诞的。当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无动于衷的表情和很随意的做法很坦然的表露在大众的面前的时候,当他在自己都觉得没有理由杀了人的时候,人们便说,他是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因此,在与常人比较而言,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莫尔索的形象——冷酷无情,凡事无所谓。在面对生活时,莫尔索的态度正如他自己所言:“其实所有的事情都很简单”、“人永远无法改变生活”,怀着这样的心理,他让自己的生活简单化,丰富化。面对母亲的葬礼,他听从他人的安排,因为他觉得那没有什么不妥的。
莫尔索的冷酷无情和对待一切都无动于衷的外在形象形成的另一个表现便是他的自然精神。全身心的体悟自然是莫尔索的外在表现。面对荒诞,莫尔索封闭了自己的内心思想,直觉的表现也是他对生活的一种表现,一种态度。莫尔索不想让无处不在的世俗利益干扰自己平淡的生活,这与一般人不同,因此在对待生存哲理时,莫尔索亦是不随波逐流,拥有坚定的信念。表面上,莫尔索是一个老好人的形象,没有主见,事事以别人满意为先,静流死水一样散漫而没有激情。实际上,这潭死水并非没有主见而事事由人。在莫尔索看来,世俗的种种纷争只不过是劳心费神而已,人一生得失成败都逃不过“死亡”二字,最终仍然是要回归到自然当中的。加缪曾说:“我不是一个哲学家。我对理性没有足够的信任,更无法相信一种理论体系。我所感兴趣的是探讨怎样行动,更确切地说,就是当人们既不相信上帝又不相信理性的时候应该如何生活。”[4]面对生活和生存的问题,莫尔索正如加缪所言,在神甫的上帝面前展现出了真实的自己,在自然的面前形成自己独特的形象。莫尔索也正是看到这样一个荒诞的世界,才会以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来回归自然,更加的亲近自然,回归生活的本源。也正是他消极的一面,让他积极的来改变自我,让自己在这个荒诞的世界中不要随波逐流,形成自己独特的自我。从而,在人生的浪涛中游离于岸边,站在局外看他人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朱立元.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之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吴玄.陌生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4][法]阿尔贝·加缪.西西弗的神话——加缪荒诞与反抗论集[M].(杜小真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