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教学:让学生思维灵动与深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999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的运算”教学不仅需要关注学生运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更要关注其运算方法的选择和对算理的了解。在“数的运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追溯本源,让学生的思维有据;设计题组,依托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更活、更广,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和数学运算素养。
  [关键词]数的运算;数学思维;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0-0060-03
  对于“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这一单元,我们教研组经集体讨论后进行教学。经过两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的作业质量不尽如人意。课后和家长交流,听到不少家长抱怨:我家孩子就是太粗心了,连最简单的计算题都错,太可惜了。我在和同事的探讨中,也发现大家认为计算教学没意思,算理算法练习抽象、枯燥、机械。以上种种,引起了我的深思:计算真的是最简单的吗?数的运算教学到底应该教些什么?怎么教?除了要让学生能正确计算外,还要给学生留下点什么?
  “数的运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在“数的运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追溯本源,并设计题组,创设问题,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分 析与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和数学运算素养。“数的运算”的教学,既要关注学生运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更要关注其运算方法的选择和对算理的了解。
  一、回顾旧知,追溯本源,让学生思维有据
  算理是四则运算的理论依据,算法是四则运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算理不清,算法难以巩固;算法不明,计算技能难以形成。因此,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形成运算能力的两翼。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本质就是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即要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例如,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这一单元时,我首先带领学生回顾除法竖式的相关知识,将学生出现的错误呈现出来:竖式计算步骤不全,几步合成一步,一次性写出商。如: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原来,他们最初接触到的除法竖式,如“30÷5”“13÷4”,完全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求到商,只需一步就能解决。受此影响,学生会习惯性地将被除数看成一个整体,一步就试商结束。要想打破这个思维定式,就得在教学例题“把48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求每班分得多少个?”时借助图形帮助学生把竖式中每部分的含义与操作过程对接清楚。
  首先,要求学生用手中的小棒代替羽毛球来分一分,并说一说是怎么分的。学生结合图形会说,先分整捆的,每个班可以分得2捆;再分单根的,每个班可以分得4根;合起来每个班可以分得24根。当学生尝试用竖式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这个过程与分小棒的过程是一致的,先分整捆的,即先分4个十,平均每份得到2个十,那商2应该与被除数的哪一位对齐?商2与除数2相乘的积4表示什么意思?整捆分完了,竖式的第一步也就写完了。最后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分单根的情况,指出8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个一。由此,抛出问题:“48分了几次?”强化实际分的时候是分两步完成的,列竖式计算时也要先分十位上的数,再分个位上的数。
  学生经历了“48÷2”的竖式计算的两步过程后,再学习“48÷3”就能正确迁移了,只需要明白:在前一次分的过程中,整捆的小棒正好平均分完,而这一次却不能正好平均分完。学生在纠结、冲突中,自己感悟、体验到可把1捆换成10根,变成18根后再次去分。由此引发学生思考在竖式计算时48÷2与48÷3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突出两次分的联系与区别。
  心理學的研究揭示了一条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直观动作思维一具体形象思维一抽象逻辑思维。学生借助摆小棒的直观操作探究算法,通过数形结合,逐步抽象算理,为后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厘清了思路。
  例如,教学“380÷30”时,我让学生先估一估商大约是多少,通过交流,明确商大于10而小于20,是一个两位数。到底应该怎么写竖式呢?可以这样想:38个十除以3个十,得1个十,所以1要写在商的十位上。接下来应该怎么算?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自然能将余下的十位上的8移下来,用8个十去除以3个十,得2个一,在个位商2。学生理解了当除数是两位数时,计算时要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计算并不是单调的数字运算,它包含着数学思考和数学原理。教学中,尝试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计算和比较强化对计算方法的认识,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归纳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之后的“除数是非整十数的笔算”也在这样小步渐进的方式下进行,引领学生拾级而上,经历由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的学习过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的计算知识体系架构更合理、更完整。
  二、设计题组,对比强化,让学生思维更活
  在计算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有些教师坚信“熟能生巧”,让学生不断进行重复训练,导致学生成为计算的“机器”。这样的“题海战”真的有效吗?实践证明,“题海战”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更不用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了,它甚至磨灭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数学思维的灵性。
  在实践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发现学生运算思维存在一种“短路”现象,即正在学什么运算,便会不假思索地用什么运算方法解决所有的计算问题。例如:
  学生正在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一看到算式,条件反射,提笔就开始列竖式计算。这是一道连除的算式,学生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但是就解题的过程来看,显然学生没有发现更简便的方法:把原算式转化成560二(35x2),再直接口算出得数。
  这种学什么用什么的现象折射出计算教学中对学生分析和思维这一过程引导的缺失。学生已经把计算当成一项机械化的工作,以单纯的计算来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数学思维中所强调的理性分析却消失不见了,学生的思维已经走向僵化。怎样打破这一桎梏,让学生体会到计算过程中也要有分析、思考的意识呢?教材在编写时其实已经给出了一些途径。四年级上册教材的练习三和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中就安排了如下题组:
其他文献
[摘 要]对于数学教学中易产生歧义的术语,教师不应混用或者置之不理,而应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辩论,最大限度地避免词汇歧义给学生带来的思维混乱和理解障碍。  [关键词]小时;时刻;时;时间;时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6-0026-01  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教材上提出的要求是,整点时刻读几时,不读几点,例如3点读作3时。
[摘 要]以小学六年级“圆的周长”新授课为例,以教学生态理论为指导,对教学的五个基础环节,从全局的、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坚持以生态的视角来审视课堂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在不断地取长补短的过程中达到最优的教学状态。  [关键词]教学生态;圆的周长;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27-02  新课程改革之后,以生为本的
[摘 要]教学中的细节问题看起来虽然微不足道,但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功能和价值。教学中的细节,来源于课堂中和谐的氛围和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教师绝不可忽视细节,而应牢牢抓住,使其作用发挥到无限大。  [关键词]细节; 个性品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5-0026-02  能吸引人的小说往往情节跌宕起伏、人物遭
[摘 要]小学数学教育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学生的数学基本功扎实,但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严重不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统筹兼顾学生的实际和新形势的要求,倡导“大道至简”和“取舍有道”,促使学生在坚实的根基上获得数学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板块;全局;取舍;拿来;自创;境界;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
[摘 要]学生在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例2)”一课时,可以典型错题为载体,通过进一步的剖析错因、分析访谈,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沟通计算方法间的联系,有效消除学生在试商时出现的错误。  [关键词]笔算除法 典型错题 应用 教学改进  [中
实践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创造世界的制胜法宝,让学生掌握实践探究的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实践探究的指导,关注学生的体验感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建构,使他们感受到在实践探究中“做”数学的重要性。下面,以“千克和克”一课教学为例提些个人拙见,旨在引发大家新的谈论与思考。  一、实践感知,建构重量观念  “千克和克”的认识是枯燥单调的,表象
[摘 要]如何改变枯燥单一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快乐且高效地学习,是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入思考的课题。在数学教学中,用儿歌法记忆数的分与合,利用“智慧树”整理知识点,利用绘本故事书引导学生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可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快乐又高效。  [关键词]好玩;儿歌记忆;思维导图;绘本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5-0060-
[摘 要]学生在进行概念学习时,需要教师做到“扶”。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 “扶”有导向,就能引领思维,“扶”得巧妙,才能深化思维,“扶”在难点,重在转换思维。  [关键词]圆的认识;引领思维;深化思维;转换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75-02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93~94页的内容。“
[摘 要]“平均数”的教学重在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特征。教师要注重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借助统计图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明晰概念,进而掌握核心知识。  [关键词]平均数;意义;移多补少;探究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47-01  “平均数”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学习求平均数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特征。因此,
[摘 要]分类列举是重要的数学方法,它能使探索从“无序”走向“有序”。在具体实践中,要注重分类的封闭,用列举验证猜想;要注重分类的生长,借列举有序探索;要注重分类的迁移,助列举内化模型;还要注重分类的联结,促列举感悟价值。最终,让学生体验探索的愉悦,获得学习的成功。  [关键词]分类列举;和与积的奇偶性;探索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