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探究过程 掌握核心知识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d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平均数”的教学重在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特征。教师要注重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借助统计图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明晰概念,进而掌握核心知识。
  [关键词]平均数;意义;移多补少;探究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47-01
  “平均数”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学习求平均数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特征。因此,教师要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统计图表进行教学,用直观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一、对比学习,感知意义
  师(课件展示:三(2)班的男、女生分成两队开展套圈比赛,要求每个人套15个圈,各队人数均为4人):用什么方法比较才能知道哪队套得更准呢?
  生1:将男、女各队套中的总数进行比较,谁的总数多说明谁套得准。
  师:这个办法很好,大家一起来算一下。
  (学生一起列式子,得出女生套得更准)
  师(课件呈现记录男、女学生套圈成绩的统计图,见图1):这次是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呢?还可以比较各组的总数吗?
  生2:不可以,因为男、女两队的人数并不相同。
  师:那么怎样比较更合理呢?
  生2:比较两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师:很好,比较两队哪队更准,就需要比较两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这就是平均数。
  师:结合统计图,怎么求男队平均套中的个数呢?
  生3:从张明套中的个数中取出两个数分给李小钢和陈晓杰,这样他们套中的个数就都是7個了。
  师:这个数代表该队的整体水平,是“平均数”。数学上把这种方法叫作“移多补少”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4:可先算出套中的总数6 9 7 6=28(个),再用它除以4,得到7个。
  师:不错,这种方法叫作“求和再平分”,同样也可以求平均数。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呢?通过学习,你对平均数有哪些认识?
  ……
  上述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生活问题来感知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形象地呈现求平均数的途径,使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联系探究,感悟特征
  [练习一]下表是某小组成员的身高,求该小组成员的平均身高。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运用“求和再平分”的方法求平均数,并体会平均数在一定的范围内,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练习二]由于李强请假,该小组将李强换成是身高165厘米的陈晖。
  师:与之前相比,该小组成员的平均身高有何变化?
  生6:其他数据不变,因为其中一个数据(165厘米)比之前的数据(160厘米)多,所以小组成员的平均身高会增加些。
  生7:我认为小组成员的平均身高增加了,因为陈晖比李强高出5厘米,可以认为小组成员的身高总和增加了5厘米,将这5厘米平均分到5名成员身高上就是平均身高多出了1厘米。
  师:大家说得很好。通过刚才的练习,大家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8:如果一组数据中有一个数据发生了变化,平均数也会发生变化。
  师:很好,平均数是敏感的,任何一个数发生变化,平均数也会变化,因此平均数具有不稳定的特征。
  上述教学案例中,通过求小组成员的平均身高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平均数的范围性,变换成员后进行平均身高的对比,又让学生理解了每个数对平均数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了平均数的不稳定性。
  总之,对于“平均数”的教学,教师应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感受、分析,从而享受探究学习的快乐,真正掌握核心知识。
  (责编 黄春香)
其他文献
[摘 要]思维自疑问和好奇开始,在“课始、课中、课尾”三个关键时段,围绕“意义、算理、算法”三个核心要素,促生疑,巧推动,唤醒学习需求,实现从接受既定任务到自觉思维行动的转变;推动深度理解,实现从单纯关注结果到深度探寻算理的转变;建立知识联结,实现从只见树木到渐现森林的转变。   [关键词]问题;深度学习;计算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摘要]课程标准的载体是教材,教材的开拓者是教师。在2011年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新、旧教材的研究背景、内容增减等方面进行剖析,以期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一些指导。  [关键词]2011版课程标准;一年级教材;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7-0039-02  为了响应国家教育部素质教育与深化课程改
[摘 要]对于数学教学中易产生歧义的术语,教师不应混用或者置之不理,而应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辩论,最大限度地避免词汇歧义给学生带来的思维混乱和理解障碍。  [关键词]小时;时刻;时;时间;时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6-0026-01  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教材上提出的要求是,整点时刻读几时,不读几点,例如3点读作3时。
[摘 要]以小学六年级“圆的周长”新授课为例,以教学生态理论为指导,对教学的五个基础环节,从全局的、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坚持以生态的视角来审视课堂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在不断地取长补短的过程中达到最优的教学状态。  [关键词]教学生态;圆的周长;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27-02  新课程改革之后,以生为本的
[摘 要]教学中的细节问题看起来虽然微不足道,但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功能和价值。教学中的细节,来源于课堂中和谐的氛围和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教师绝不可忽视细节,而应牢牢抓住,使其作用发挥到无限大。  [关键词]细节; 个性品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5-0026-02  能吸引人的小说往往情节跌宕起伏、人物遭
[摘 要]小学数学教育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学生的数学基本功扎实,但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严重不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统筹兼顾学生的实际和新形势的要求,倡导“大道至简”和“取舍有道”,促使学生在坚实的根基上获得数学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板块;全局;取舍;拿来;自创;境界;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
[摘 要]学生在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例2)”一课时,可以典型错题为载体,通过进一步的剖析错因、分析访谈,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沟通计算方法间的联系,有效消除学生在试商时出现的错误。  [关键词]笔算除法 典型错题 应用 教学改进  [中
实践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创造世界的制胜法宝,让学生掌握实践探究的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实践探究的指导,关注学生的体验感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建构,使他们感受到在实践探究中“做”数学的重要性。下面,以“千克和克”一课教学为例提些个人拙见,旨在引发大家新的谈论与思考。  一、实践感知,建构重量观念  “千克和克”的认识是枯燥单调的,表象
[摘 要]如何改变枯燥单一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快乐且高效地学习,是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入思考的课题。在数学教学中,用儿歌法记忆数的分与合,利用“智慧树”整理知识点,利用绘本故事书引导学生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可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快乐又高效。  [关键词]好玩;儿歌记忆;思维导图;绘本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5-0060-
[摘 要]学生在进行概念学习时,需要教师做到“扶”。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 “扶”有导向,就能引领思维,“扶”得巧妙,才能深化思维,“扶”在难点,重在转换思维。  [关键词]圆的认识;引领思维;深化思维;转换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75-02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93~94页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