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探究 体验感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agao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创造世界的制胜法宝,让学生掌握实践探究的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实践探究的指导,关注学生的体验感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建构,使他们感受到在实践探究中“做”数学的重要性。下面,以“千克和克”一课教学为例提些个人拙见,旨在引发大家新的谈论与思考。
  一、实践感知,建构重量观念
  “千克和克”的认识是枯燥单调的,表象很难建构,但它又无时无刻地融于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之中,虽然“看不见”,却“摸得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1千克、1克的大小,建立1千克、1克的表象。
  例如,课前组织学生进行拎书包的活动,引导他们初步建构轻、重的表象,使学生感受到物体有轻有重;课始组织“猜一猜”活动,让学生想象两袋同样大的红枣和大米谁轻谁重;接着安排“掂一掂”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验证猜想;最后安排学生读一读课本,深化猜想。感知物体的轻重,观察不是最好的方法,“掂一掂”“称一称”等才是有效的方法。如课中先安排掂书包、拎大米等活动,引导学生初步建立一般物体的重量;再让学生小组合作,掂一掂1千克的大米,建构1千克的表象;接着让学生掂一掂自带的物品,比较、体会1千克的大小,形成统一的观念;然后掂一掂课本、练习本或书包等物体,估计它们的重量与1千克的关系;最后用台秤验证,比一比谁的重量最接近1千克。
  又如,教学“克的认识”一课,课前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准备一枚2分硬币、几片羽毛、一些黄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教师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看一看”“比一比”“掂一掂”“称一称”等实践活动,增强他们对克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建构克的重量观念。同时,组织称黄豆的活动,让学生数一数1克黄豆的粒数,深化对1克表象的建构。
  再如,为引导学生建构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教师课前准备好1克、10克、100克、10OO克黄豆,通过“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重量表象的形成,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二、实践感悟,发展创新思维
  “千克和克”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认知表象,建构对应的重量观念,能够感受1千克和1克的重量,知道千克与克的具体应用。因此,教师要科学实施教材中安排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形成初步认识。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与估测、感悟等活动,让学生在估测活动中逐步建立数和量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学生在“量中用数,数中学量”。
  例如,教师教学中组织“猜测、估算黄豆粒数”的游戏活动:“小组合作称好1千克黄豆,估一估,l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比一比,谁的方法好?”然后让学生合作研究,共同探究1千克黄豆的粒数,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学生得出以下方法:(1)用台秤称一称,先称出10克黄豆,数出有几粒,再推测出1千克黄豆的总粒数;(2)将黄豆大致分成10等份,数一数其中1份的粒数,再估算出1千克黄豆有多少粒;(3)用小杯子量一量1千克黄豆有几杯,数一数1小杯约有几粒(取整十数),推算出1千克黄豆的总粒数……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猜想推算出2千克、5千克黄豆的总粒数。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深刻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发展了创新思维。
  三、实践应用,培养综合素质
  认识重量,就要了解其使用工具。读懂秤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不可缺少的知识。因此,教师可组织实践应用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如设计模拟购物活动:四个学生为一组,一个学生当售货员,其余学生当顾客。安排购买1千克、2千克的黄豆或大米,先称出相应物品的重量,再尝试计算出价钱,并辨析付的钱够不够、要不要找零、找多少钱等。活动中学生了解了测量重量的使用工具,使他们牢固建立千克的表象,既训练了口算、表达、交往等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实践活动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再如,教学“克与千克”后设计相应练习,有部分学生这样回答:“一个西瓜重4000(千克),一只大白鹅重5(克)。”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先让其他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再引导学生进行辨析与思考,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理解,提升思维水平。
  生1:我的体重是28千克,比一个西瓜要重得多,所以西瓜4000千克明显不对,应该是4千克才合理。
  生2:我们知道4粒黄豆重1克,一只大白鹅难道就只有20粒黄豆那么重吗?所以,一只大白鹅应该是5千克。
  师:仔细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
  生3:因为分辨不清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
  教师应当认真钻研教材,巧妙运用错误资源,让学生在找、辨、议、改等活动中讨论、反思,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践探究,使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获得新的发展。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摘 要]交互式电子白板对呈现学生思维过程,突破教学难点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非常适合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用。在“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中,使用电子白板的量角器功能完成测量求和的操作,可避免出现误差;巧用克隆、拖拽等功能完成剪、拼的操作,可让单一的演示变“活”;调用电子白板的遮罩功能可增强练习的趣味性,让学生爱上做练习。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三角形内角和;验证  [中图分类号] G623.5
[摘要]在小学数学“量与计量”领域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操作活动,逐步构建单位观念和计量方法,然而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认知并理解大计量单位的实际意义是教学的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体验、感悟“积小成大”的过程,寻找参照物建立鲜明表象,依托合理的估计比较、推理想象丰富表象认知,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大计量单位;表象认知;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摘 要]精準把握数学概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以“周长的认识”教学为例,关注概念本质,力图使学生在以探究为主线的真实课堂中收获真知,锻炼思维,提升素养。  [关键词]概念;本质;真实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1-0066-02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精准把握数学概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的
[摘 要]思维自疑问和好奇开始,在“课始、课中、课尾”三个关键时段,围绕“意义、算理、算法”三个核心要素,促生疑,巧推动,唤醒学习需求,实现从接受既定任务到自觉思维行动的转变;推动深度理解,实现从单纯关注结果到深度探寻算理的转变;建立知识联结,实现从只见树木到渐现森林的转变。   [关键词]问题;深度学习;计算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摘要]课程标准的载体是教材,教材的开拓者是教师。在2011年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新、旧教材的研究背景、内容增减等方面进行剖析,以期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一些指导。  [关键词]2011版课程标准;一年级教材;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7-0039-02  为了响应国家教育部素质教育与深化课程改
[摘 要]对于数学教学中易产生歧义的术语,教师不应混用或者置之不理,而应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辩论,最大限度地避免词汇歧义给学生带来的思维混乱和理解障碍。  [关键词]小时;时刻;时;时间;时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6-0026-01  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教材上提出的要求是,整点时刻读几时,不读几点,例如3点读作3时。
[摘 要]以小学六年级“圆的周长”新授课为例,以教学生态理论为指导,对教学的五个基础环节,从全局的、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坚持以生态的视角来审视课堂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在不断地取长补短的过程中达到最优的教学状态。  [关键词]教学生态;圆的周长;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27-02  新课程改革之后,以生为本的
[摘 要]教学中的细节问题看起来虽然微不足道,但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功能和价值。教学中的细节,来源于课堂中和谐的氛围和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教师绝不可忽视细节,而应牢牢抓住,使其作用发挥到无限大。  [关键词]细节; 个性品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5-0026-02  能吸引人的小说往往情节跌宕起伏、人物遭
[摘 要]小学数学教育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学生的数学基本功扎实,但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严重不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统筹兼顾学生的实际和新形势的要求,倡导“大道至简”和“取舍有道”,促使学生在坚实的根基上获得数学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板块;全局;取舍;拿来;自创;境界;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
[摘 要]学生在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例2)”一课时,可以典型错题为载体,通过进一步的剖析错因、分析访谈,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沟通计算方法间的联系,有效消除学生在试商时出现的错误。  [关键词]笔算除法 典型错题 应用 教学改进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