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分析了工科研究生教育在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面向广东,建立政府为先导,资金作保证,校企齐参与的规范、高效、长效的工科研究生教育创新运行机制,发掘内部潜力,使广东工科院校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引领广东省的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广东省 工科院校 研究生教育 创新计划 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08)03-0014-03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本世纪中叶,中国要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华民族要实现全面振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广东省在《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广东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到2010年广东人均GDP要比2000年翻一番的战略目标。为此,在共同的区域发展上,珠三角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东西两翼要跨入到经济快速增长期,山区发展要跨入新台阶,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广东省“十一五规划”总的目标是把广东建设成为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全省人民的富裕安康。要实现这些目标对创造性人才的依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培养创造性人才对我省经济在新世纪中能否保持持续、高速发展,从而达到规划中的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
工科教育承担了大量工矿企业的一线研究型、应用型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作为位据最高层次的广东省工科研究生教育,在广东经济新一轮高速发展中,能否在广东制造逐步转变为广东创造的进程中担当重任?这是我们需要迫切研究的课题。
一、充分认识工科研究生教育在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相关生产和技术领域培养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工程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石,是推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为龙头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和市场的全球化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范围的激烈竞争又给工程领域的发展带来重大的挑战,如何推动着工程教育的调整与改革,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高度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的工程科学人才已成为高等工科教育的根本目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动力,也是推动人类生产力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创造性应是工科研究生教育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从培养研究生的主体来看,高校是国家高级人才最密集、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它们担负着国家的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技术转化的工作。它们是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创新教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必然选择。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与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不谋而合。对以技术创新为根本的工科研究生教育而言更显得重要,它促使工科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结合得更加密切。由于知识经济的竞争性,使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迅速缩短,这些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工科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重任,使高等工科院校成为在地方经济建设中推动高新技术与实用技术的研发、承接和转移的重要基地。
由于工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在我国从传统农业大国迈向新兴工业化国家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在211工程建设的100所大学中,有接近一半是以工科专业为主的大学,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统计,截至2006年,全国在学研究生总数1104653人(博士生208038人,硕士生896615人),其中工学412273人(博士生86833人,硕士生325440人)。占37.3%,在12个学科门类中列第一。因此,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加强我省工科研究生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非凡、责任重大。
二、建立规范、高效、长效的工科研究生教育创新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广东实行的是一条技术引进为主的科技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模式对提高产业档次和技术水平,推动广东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这种发展模式是以依靠廉价的生产要素,而不是以竞争优势原则介入国际分工,这就决定广东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只能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末端。
近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从广东制造转变为广东创造。作为全国经济多年的“领航者”,广东经济发展的每一次转型升级都意义重大。目前正酝酿一轮由要素投入和投资拉动,向自主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转型。这一大转型将决定广东今后能否在新形势下继续在全国先行一步。广东经济发展正处于至关重要的转折点,高校从来就是一个地方自主创新的发生器和动力源,广东省的工科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临一次新的历史性寻求知识突破创新的机遇。
1、政府搭台、政策引导、校企唱戏
教育部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目的,是要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改善培养条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广东省工科高校要坚定落实国家和省里的规划,把高校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进行具体落实;而由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组织,是落实广东科教兴省战略,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性举措。具体实施建议如下。
第一,由省政府发文,以加强教育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为出发点,以推进企业产业升级、加强自主创新为导向,以博士授权高校为主体、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为依托,搭建大型的、长久的广东省产学研合作平台,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进行高新技术的开发与转化工作,实现广东省高层次智力资源共享。
第二,省市领导组织召开校企高层领导参加的校企合作交流会,对推进和实施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进行宣讲和发动工作。
第三,省财政拨出专款,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和项目。委托省相关部门成立专门临时性机构,设立一些项目,委托一些学术团体,对产学研合作的~些项目通过前期调研、牵线搭桥、制定规则、进行方案设计等工作。
第四,专门临时性机构根据调研情况和校企合作返回信息,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审批、监督、评比等日常管理工作。
2、省厅主导、校校合作。搭建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共享资源平台
广州大学城的建成,保证了我省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既是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也是解决我省高等教育规模不足的最佳选择。同时,大学城的建成也为各校区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按照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广州大学城将建设成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交流的中心,学、产、研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广州国际化大都市地位,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生态型、文化氛围浓厚、特色鲜明的国家一流大学园区。大学城的发展将大大推动广东省高等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工作,对建立国家——省——培养单位三级创新管理体制的也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便利条件。
第一,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体系。建立优质研究生教学资源网络共享体系,如高水平系列学术讲座、精品课程等多媒体课件、精品教案库、研究生论坛、信息与学术交流网站以及其它网络资源利用平台。广州大学城的便利实施,使这种校际合作共享合作平台急剧扩大。
第二,实行“导师共享”等“借鸡生蛋”的策略。可以采取聘请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制度。在高校间互聘知名导师,实行“导师共享”,这对提高基础相对较差高校的导师水平更有促进作用。
第三,一年一度的南粤优秀研究生评选与表彰,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省级博士学位论文评优的开展也将大大的促进和提高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硕士学位论文的抽查与评优工作也可以尝试开展。
三、提高广东工科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潜力
我省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都已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两所大学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关系,毕业生大多数都在广东省内就业,绝大多数横向科研项目都与广东的企业合作,因此,他们与广东的企业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校企合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与人脉优势。广东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必须依靠一大批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进行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使广东的企业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两所工科大学作为区域经济的辐射源应抓住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利用各自的学科优势及各种信息、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地与当地企业联系,提高自己的科研开发能力,在产学研结合等方面,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高等教育区域化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形成高等教育发展的地方特色,同时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反过来对促进高校的学科建设。以全国第一经济大省为依托,倚仗广东经济的辐射能力,以及活跃的、外向型经济特征,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发动机”以及产学研结合的“孵化器”运转起来,广东工科高校的创新能力培养大有作为。
1、主动创造机会,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服务地方经济
华工和广工两所工科院校应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和地缘优势,主动与各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频繁、稳固、双赢的合作关系,在经济发达的地级市建立研究生工作站,以利于产学研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方面可借鉴近年国内名牌大学抢滩珠江三角洲——如北大、清华等院校先后在深圳建立研究生院,珠海、东莞引入内地及香港名校建大学城的策略,与中小企业建立区域服务网络,对它们进行科技辅导、管理培训、发展策划等;对大中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则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路子。走出去就是与它们主动联系,建立长期的、紧密的研发合作,尽早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请进来就是聘请这些企业里的一些有学术造诣和实际经验的高级专家为兼职导师,为研究生培养工作注入“新鲜血液”。这些举措极有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分离、人才培养与科研生产分离等老大难问题。同时依托广东基础产业的规划和建设,使两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走在省内高校的前列,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出示范。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大胆尝试一种新的“贯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一方面,让研究生走出校门,将研究生的培养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另一方面,把高新科技企业的尖端人才请进校来,共同培养研究生,为高层次人才的快速培养与使用找到了一条快捷的路子,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的三赢局面。近年来,该校在华南地区建立了10多个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在广东省的清新县、阳春市、东莞市、广州市开河区和肇庆市端州区等地建立了9个研究生挂职锻炼培养基地,有780名研究生到以上9个市(县,区)的18个镇及30个企业挂职锻炼。一些毕业生也直接在一些校外培养基地就业。
2、观念是先导,制度、机制是保障
如何将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口号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情况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双管齐下最易于操作。利益驱动能奖掖先进,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对优秀人才作出创造性的成果能起极大的推动作用。工科院校要积极发掘自身潜力,制定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成果培育的政策。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论文等诸环节中都要增加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元素,使创新能力培养变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具体措施落实在学校的“人才工程”、导师评优、课程评优、师生发表论文奖励计划、“挑战杯”、研究生评优、学位论文评优等等方面;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也可以有很多制度创新:如按一级学科招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设立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励基金,资助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出版,研究生“三助”、设立研究生创业基金等等。
3、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导师在招生、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教学、科研选题、论文指导等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发掘、培育、指导等作用。在招生工作中,导师的学术眼力对发现有培养潜质的“学术苗子”具有决定性作用,是“伯乐相马”的过程。“玉不琢不成器”,在课程学习阶段,导师利用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深厚的学术素养,给研究生查漏补缺,在智力和能力的开发上储备打好基础,为他们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提供长久的学术支撑。导师开阔的学术视野、丰富的学术经验,对研究生选择有开拓性、前沿性、创造性的科研课题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学位论文,特别是博士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最重要的一环,它反映了研究生的学识功底、学术造诣、逻辑思维能力、文字修养水平和科学探索精神,也是研究生培养成果和培养水平的集中体现。在某种程度上,毕业论文的质量是导师指导水平的具体体现。因此,导师花在毕业论文指导上的时间最长、精力最多。导师学术上的高水平,对研究生写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政府、企业、高校、师生等方方面面的人和事。相信有政府为先导,资金作保证,校企齐参与,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一定会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广东省 工科院校 研究生教育 创新计划 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08)03-0014-03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本世纪中叶,中国要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华民族要实现全面振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广东省在《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广东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到2010年广东人均GDP要比2000年翻一番的战略目标。为此,在共同的区域发展上,珠三角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东西两翼要跨入到经济快速增长期,山区发展要跨入新台阶,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广东省“十一五规划”总的目标是把广东建设成为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全省人民的富裕安康。要实现这些目标对创造性人才的依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培养创造性人才对我省经济在新世纪中能否保持持续、高速发展,从而达到规划中的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
工科教育承担了大量工矿企业的一线研究型、应用型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作为位据最高层次的广东省工科研究生教育,在广东经济新一轮高速发展中,能否在广东制造逐步转变为广东创造的进程中担当重任?这是我们需要迫切研究的课题。
一、充分认识工科研究生教育在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相关生产和技术领域培养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工程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石,是推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为龙头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和市场的全球化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范围的激烈竞争又给工程领域的发展带来重大的挑战,如何推动着工程教育的调整与改革,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高度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的工程科学人才已成为高等工科教育的根本目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动力,也是推动人类生产力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创造性应是工科研究生教育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从培养研究生的主体来看,高校是国家高级人才最密集、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它们担负着国家的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技术转化的工作。它们是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创新教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必然选择。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与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不谋而合。对以技术创新为根本的工科研究生教育而言更显得重要,它促使工科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结合得更加密切。由于知识经济的竞争性,使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迅速缩短,这些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工科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重任,使高等工科院校成为在地方经济建设中推动高新技术与实用技术的研发、承接和转移的重要基地。
由于工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在我国从传统农业大国迈向新兴工业化国家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在211工程建设的100所大学中,有接近一半是以工科专业为主的大学,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统计,截至2006年,全国在学研究生总数1104653人(博士生208038人,硕士生896615人),其中工学412273人(博士生86833人,硕士生325440人)。占37.3%,在12个学科门类中列第一。因此,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加强我省工科研究生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非凡、责任重大。
二、建立规范、高效、长效的工科研究生教育创新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广东实行的是一条技术引进为主的科技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模式对提高产业档次和技术水平,推动广东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这种发展模式是以依靠廉价的生产要素,而不是以竞争优势原则介入国际分工,这就决定广东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只能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末端。
近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从广东制造转变为广东创造。作为全国经济多年的“领航者”,广东经济发展的每一次转型升级都意义重大。目前正酝酿一轮由要素投入和投资拉动,向自主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转型。这一大转型将决定广东今后能否在新形势下继续在全国先行一步。广东经济发展正处于至关重要的转折点,高校从来就是一个地方自主创新的发生器和动力源,广东省的工科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临一次新的历史性寻求知识突破创新的机遇。
1、政府搭台、政策引导、校企唱戏
教育部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目的,是要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改善培养条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广东省工科高校要坚定落实国家和省里的规划,把高校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进行具体落实;而由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组织,是落实广东科教兴省战略,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性举措。具体实施建议如下。
第一,由省政府发文,以加强教育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为出发点,以推进企业产业升级、加强自主创新为导向,以博士授权高校为主体、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为依托,搭建大型的、长久的广东省产学研合作平台,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进行高新技术的开发与转化工作,实现广东省高层次智力资源共享。
第二,省市领导组织召开校企高层领导参加的校企合作交流会,对推进和实施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进行宣讲和发动工作。
第三,省财政拨出专款,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和项目。委托省相关部门成立专门临时性机构,设立一些项目,委托一些学术团体,对产学研合作的~些项目通过前期调研、牵线搭桥、制定规则、进行方案设计等工作。
第四,专门临时性机构根据调研情况和校企合作返回信息,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审批、监督、评比等日常管理工作。
2、省厅主导、校校合作。搭建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共享资源平台
广州大学城的建成,保证了我省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既是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也是解决我省高等教育规模不足的最佳选择。同时,大学城的建成也为各校区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按照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广州大学城将建设成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交流的中心,学、产、研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广州国际化大都市地位,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生态型、文化氛围浓厚、特色鲜明的国家一流大学园区。大学城的发展将大大推动广东省高等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工作,对建立国家——省——培养单位三级创新管理体制的也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便利条件。
第一,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体系。建立优质研究生教学资源网络共享体系,如高水平系列学术讲座、精品课程等多媒体课件、精品教案库、研究生论坛、信息与学术交流网站以及其它网络资源利用平台。广州大学城的便利实施,使这种校际合作共享合作平台急剧扩大。
第二,实行“导师共享”等“借鸡生蛋”的策略。可以采取聘请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制度。在高校间互聘知名导师,实行“导师共享”,这对提高基础相对较差高校的导师水平更有促进作用。
第三,一年一度的南粤优秀研究生评选与表彰,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省级博士学位论文评优的开展也将大大的促进和提高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硕士学位论文的抽查与评优工作也可以尝试开展。
三、提高广东工科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潜力
我省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都已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两所大学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关系,毕业生大多数都在广东省内就业,绝大多数横向科研项目都与广东的企业合作,因此,他们与广东的企业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校企合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与人脉优势。广东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必须依靠一大批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进行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使广东的企业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两所工科大学作为区域经济的辐射源应抓住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利用各自的学科优势及各种信息、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地与当地企业联系,提高自己的科研开发能力,在产学研结合等方面,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高等教育区域化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形成高等教育发展的地方特色,同时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反过来对促进高校的学科建设。以全国第一经济大省为依托,倚仗广东经济的辐射能力,以及活跃的、外向型经济特征,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发动机”以及产学研结合的“孵化器”运转起来,广东工科高校的创新能力培养大有作为。
1、主动创造机会,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服务地方经济
华工和广工两所工科院校应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和地缘优势,主动与各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频繁、稳固、双赢的合作关系,在经济发达的地级市建立研究生工作站,以利于产学研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方面可借鉴近年国内名牌大学抢滩珠江三角洲——如北大、清华等院校先后在深圳建立研究生院,珠海、东莞引入内地及香港名校建大学城的策略,与中小企业建立区域服务网络,对它们进行科技辅导、管理培训、发展策划等;对大中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则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路子。走出去就是与它们主动联系,建立长期的、紧密的研发合作,尽早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请进来就是聘请这些企业里的一些有学术造诣和实际经验的高级专家为兼职导师,为研究生培养工作注入“新鲜血液”。这些举措极有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分离、人才培养与科研生产分离等老大难问题。同时依托广东基础产业的规划和建设,使两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走在省内高校的前列,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出示范。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大胆尝试一种新的“贯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一方面,让研究生走出校门,将研究生的培养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另一方面,把高新科技企业的尖端人才请进校来,共同培养研究生,为高层次人才的快速培养与使用找到了一条快捷的路子,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的三赢局面。近年来,该校在华南地区建立了10多个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在广东省的清新县、阳春市、东莞市、广州市开河区和肇庆市端州区等地建立了9个研究生挂职锻炼培养基地,有780名研究生到以上9个市(县,区)的18个镇及30个企业挂职锻炼。一些毕业生也直接在一些校外培养基地就业。
2、观念是先导,制度、机制是保障
如何将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口号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情况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双管齐下最易于操作。利益驱动能奖掖先进,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对优秀人才作出创造性的成果能起极大的推动作用。工科院校要积极发掘自身潜力,制定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成果培育的政策。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论文等诸环节中都要增加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元素,使创新能力培养变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具体措施落实在学校的“人才工程”、导师评优、课程评优、师生发表论文奖励计划、“挑战杯”、研究生评优、学位论文评优等等方面;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也可以有很多制度创新:如按一级学科招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设立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励基金,资助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出版,研究生“三助”、设立研究生创业基金等等。
3、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导师在招生、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教学、科研选题、论文指导等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发掘、培育、指导等作用。在招生工作中,导师的学术眼力对发现有培养潜质的“学术苗子”具有决定性作用,是“伯乐相马”的过程。“玉不琢不成器”,在课程学习阶段,导师利用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深厚的学术素养,给研究生查漏补缺,在智力和能力的开发上储备打好基础,为他们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提供长久的学术支撑。导师开阔的学术视野、丰富的学术经验,对研究生选择有开拓性、前沿性、创造性的科研课题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学位论文,特别是博士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最重要的一环,它反映了研究生的学识功底、学术造诣、逻辑思维能力、文字修养水平和科学探索精神,也是研究生培养成果和培养水平的集中体现。在某种程度上,毕业论文的质量是导师指导水平的具体体现。因此,导师花在毕业论文指导上的时间最长、精力最多。导师学术上的高水平,对研究生写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政府、企业、高校、师生等方方面面的人和事。相信有政府为先导,资金作保证,校企齐参与,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一定会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