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之一,在小组成员认识自我、展现自我、完善自我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本文以S大学“金色阳光自我成长小组”的实践为基础,探讨和研究小组工作在大学生自我认同中的作用,以期逐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研究发现,通过围绕大学生自我决策和行为、社会交往、自身生命存在价值以及克服困难能力等自我认同的四个方面设计并开展小组活动,小组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促进其树立自信及参与社会交往。
[关键词]小组工作;大学生;自我认同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10—0085—05
常有大学生对自我的认同程度偏低,缺乏自信和勇气,从而放弃表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2011年,筆者作为小组工作者,在s大学内成立了“金色阳光自我成长小组”。围绕大学生自我认同的若干方面设计相应的小组活动,以期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一年下来,我们发现,小组工作对提升大学生自我认同具有明显效用。
学术界在小组工作及自我认同的研究方面已有积累。(1)在小组工作方面,美国学者多将小组工作运用于精神治疗及心理治疗;香港的小组工作注重应用的综合性,涉及青少年服务、家庭服务、康复服务、感化服务等多个领域;大陆学者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在人际交往、职业认同、儿童、老年以及同性恋者方面进行研究。(2)在自我认同方面,有大陆学者探讨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和疏离感的关系,得出二者呈反相关关系的结论;[1]还有学者从认同理论的角度剖析现代社会中自我同一性的解构、自我归属感的缺乏和自我意义感丧失的成因,并提出建构新型自我观和消除认同焦虑的建议(吴玉军,2005)。[2]
可以看出,目前的小组工作很少应用于大学生群体,且在自我认同方面的研究,多以现状解析为主。为此,我们希望通过以小组工作的方法介入到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形成过程之中,从而将小组工作与自我认同相结合。我们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能够检验社会工作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并探索小组工作方法在个体自我认同方面的运用。
一、认同及其应用
“认同(identity?雪”在英语中指某些事物的相同、一致,或者就是它本身。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认同”一词由弗洛伊德提出,指个人与他人、群体在情感与心理上趋同的过程。艾里克森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同一性”和“同一性发展理论”。他认为,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感是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它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自我认同感的形成使个体可以在以后重要的认同领域中获得承诺和决策能力,如果个体不能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感,则出现自我认同危机,即不能确定自己是谁,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或生活方向。[3]吉登斯用米德的社会符号论来解释“自我认同”,他认为“自我认同”并不是个体所拥有的全部特质及其组合,而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个体的认同不是在行为之中发现的,也不是在他人的反应之中发现的,而是在保持特定的叙事进程之中被开拓出来。
综上所述,笔者将自我认同界定为个体对自身的认可和肯定,包括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认可,对自身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的认可,对自己个体存在感的认可,肯定自身的价值,有能力自主设想和打造未来的生活方向。因之,关于大学生“自我认同”的指涉,本文将其具体化为如下四个方面:1.认同个体的决策和行为。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决策和行动的能力。认同个体做出的决策并积极地付诸实践,享受成功的快乐,勇敢承担失败的后果,会使个体愈挫愈勇,更加成熟。认同个体的决策和行为。2.社会交往中的自我认同。社会交往是当前大学生发展人脉、获取社会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小组工作的运行从“社会交往”的角度为成员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往”的机会,使成员在小组交往中实现自我认同。3.认同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快乐或痛苦的回忆,小组活动使成员体会回忆的正面力量,认同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鼓励自己更加努力地生活。4.认同个体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小组工作使个体能够认同自身克服困难的能力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应对,增强自我认同感,有利于未来的发展。
笔者认为,这四个方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形成自我认同的有机整体。因此,笔者将对自我认同内涵的四个方面阐释渗透到小组工作的实践运行之中,通过分别设置小组活动的方式,最终实现提升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工作目标。
二、活动计划与过程
1.活动目标
(1)总目标
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使大学生增强自我认同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此外,此项研究能够丰富和发展小组工作方法的应用性,为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具体目标
帮助成员在小组中实现对自身行为和决策的认同、对个体生命存在价值的认同、对社会交往的自我认同以及对自身克服困难的能力的认同,并在小组中传递积极乐观的信念。
2.小组特征
(1)小组性质:成长小组
(2)聚会次数:6次
(3)活动日期:2011年10月21日至11月25日
(4)时间安排:13:30至14:30(可随时调整)
(5)活动地点:教室
(6)计划招募人数:10至12人
3.招募方法
(1)制作宣传板,在校园内展出,工作员进行介绍
(2)制作宣传册,发放给同学们
(3)发动已报名的成员进行宣传
4.活动内容设计(如表1)
5.活动过程4(如表2)
三、评估与总结
笔者依据小组目标开展小组活动,在活动即将完成时,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如下:
(一)反馈结果
依据小组成员所填写的“小组活动反馈表”,我们可以看出,小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圆满实现了小组目标。 经过对问卷的数据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结果(见表3):
表中数据反映出,小组活动对小组目标的达成效果良好。成员经过参与小组活动,在自我认知、表达自我、增强信心、挖掘自身潜力以及面对未来发展的心态等诸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小组目标基本实现。说明小组工作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成功之处
在对成员访谈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发现,小组成员对于小组活动的整体评价很高,成员在活动中都有很大的收获。具体表现在:
1.小组活动帮助成员实现对自身行为和决策的认同。在情景剧“自我肯定”与“学会拒绝”的表演中,成员学会了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肯定”,并且学会了如何恰当地拒绝他人。小组活动使成员认识到,要认可自己做出的决策并付诸于积极的行动,以欣然的态度来处理问题,便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2.成员在小组活动中实现了对个体生命存在价值的认同。通过对反馈表的分析统计,我们发现,在问题“参加完小组后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中选择“非常同意”的占31.25%,选择“同意”的占43.75%。由此可见,小组为成员带来了积极的改变,变得信任他人,变得开朗外向,变得更加热爱生命、认可自己生命的价值,这些改变都是对成员自身发展有极大好处的。
3.小组为成员提供了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机会,使成员在社会交往中实现了自我认同。多数成员给予“情景剧表演”和“分享生命中有意义的事”两个活动以极高的评价,原因多数与“交流”相关:“与大家交流感觉轻松多了”、“彼此敞开心扉,能够更加了解”。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对于人际沟通的渴望是十分迫切的,小组活动恰好能为需要沟通的人群提供了机会,在小组里,成员相互平等,彼此信任,坦诚交往,在小组互动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会收获快乐和进步。
4.小组帮助成员实现对自身克服困难的能力的认同,并且在成员间传递积极乐观的生活信条。在“解决烦恼”的活动中,每个成员都热心地为他人的烦恼出谋划策,有经验分享,有心理安慰,大部分成员的烦恼都在这次小组活动内得以解决,小组的契合度达到巅峰。工作者在日后的实践中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既可以实现小组成员的有效沟通,解决烦恼,又能够达到小组目标。
(三)不足之处
本项以小组活动为依托的实证研究虽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其中仍有不足之处有待改正。
1.组前计划评估不到位,成员的目标指向不明确。工作者在第一次與成员见面时澄清了小组目标,但只有少数几个成员能够明确地接受,多数成员对于小组目标仍一知半解,而工作者亦未对此进行更详尽的解释,因而有部分成员抱着“玩游戏”的心态参与小组活动,这便导致了在最后调查反馈时,有4位成员对“参加小组活动能够达到我的目的”这一问题显得十分茫然,亦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在以后的工作中,工作者需按照小组工作的正规程序,在正式开展活动之前,进行组前计划评估,与每一位希望参与小组的成员进行简短的面谈或电话访谈,初步了解每位成员的性格、需求及目标,以及是否适合参与本小组,合适者则成为正式组员,不合适者则劝其退出本小组或者为其推荐其他小组。
2.每次活动后对成员的反馈不到位。本次研究的反馈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在每一个活动结束后请成员简单谈谈感受,第二种是在活动结束时发放问卷。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在“谈感受”的过程中,成员往往不会直接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而是有所选择地对活动内容、成员的表现以及工作者进行褒奖,实际意义不大;“反馈表”则属于比较隐私的调查形式,成员能够表达其真实看法,但由于是活动结束之时对成员进行问卷调查,成员的分离情绪在问卷上的反应比较明显,“分离情绪”成为一个影响反馈效果的重要因素。假如工作者能在每一次活动之后请成员填写反馈表,记录下成员当时的感受,六次活动后进行比较,捕捉到成员完整的心理、行为变化,研究效果会更加明显。
总结
从本次小组工作的实践中,我们可以证实,小组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自我认同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发现,针对自我决策和行为的认同、社会交往的认同、自身生命存在价值的认同以及自身克服困难能力的认同四个方面设计活动,可以改善大学生的自我认同。通过参与小组活动,成员对自身和他人的认识更加深刻,成员之间亦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同时,成员在人际交往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亦有很大的进步和改善。小组活动结束时,积极乐观的心态已成为小组成员的生活信条,小组工作为个人及团体成长都带来正面的积极作用。以本次小组活动实践探索为例,我们可以尝试将小组工作方法的应用领域及应用对象进一步扩大,以便更多的潜在需要者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孔祥娜.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和疏离感的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5,(3).
[2]吴玉军.现代社会与自我认同焦虑[J].天津社会科学,2005,(6).
责任编辑 张小莉
[关键词]小组工作;大学生;自我认同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10—0085—05
常有大学生对自我的认同程度偏低,缺乏自信和勇气,从而放弃表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2011年,筆者作为小组工作者,在s大学内成立了“金色阳光自我成长小组”。围绕大学生自我认同的若干方面设计相应的小组活动,以期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一年下来,我们发现,小组工作对提升大学生自我认同具有明显效用。
学术界在小组工作及自我认同的研究方面已有积累。(1)在小组工作方面,美国学者多将小组工作运用于精神治疗及心理治疗;香港的小组工作注重应用的综合性,涉及青少年服务、家庭服务、康复服务、感化服务等多个领域;大陆学者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在人际交往、职业认同、儿童、老年以及同性恋者方面进行研究。(2)在自我认同方面,有大陆学者探讨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和疏离感的关系,得出二者呈反相关关系的结论;[1]还有学者从认同理论的角度剖析现代社会中自我同一性的解构、自我归属感的缺乏和自我意义感丧失的成因,并提出建构新型自我观和消除认同焦虑的建议(吴玉军,2005)。[2]
可以看出,目前的小组工作很少应用于大学生群体,且在自我认同方面的研究,多以现状解析为主。为此,我们希望通过以小组工作的方法介入到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形成过程之中,从而将小组工作与自我认同相结合。我们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能够检验社会工作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并探索小组工作方法在个体自我认同方面的运用。
一、认同及其应用
“认同(identity?雪”在英语中指某些事物的相同、一致,或者就是它本身。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认同”一词由弗洛伊德提出,指个人与他人、群体在情感与心理上趋同的过程。艾里克森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同一性”和“同一性发展理论”。他认为,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感是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它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自我认同感的形成使个体可以在以后重要的认同领域中获得承诺和决策能力,如果个体不能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感,则出现自我认同危机,即不能确定自己是谁,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或生活方向。[3]吉登斯用米德的社会符号论来解释“自我认同”,他认为“自我认同”并不是个体所拥有的全部特质及其组合,而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个体的认同不是在行为之中发现的,也不是在他人的反应之中发现的,而是在保持特定的叙事进程之中被开拓出来。
综上所述,笔者将自我认同界定为个体对自身的认可和肯定,包括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认可,对自身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的认可,对自己个体存在感的认可,肯定自身的价值,有能力自主设想和打造未来的生活方向。因之,关于大学生“自我认同”的指涉,本文将其具体化为如下四个方面:1.认同个体的决策和行为。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决策和行动的能力。认同个体做出的决策并积极地付诸实践,享受成功的快乐,勇敢承担失败的后果,会使个体愈挫愈勇,更加成熟。认同个体的决策和行为。2.社会交往中的自我认同。社会交往是当前大学生发展人脉、获取社会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小组工作的运行从“社会交往”的角度为成员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往”的机会,使成员在小组交往中实现自我认同。3.认同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快乐或痛苦的回忆,小组活动使成员体会回忆的正面力量,认同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鼓励自己更加努力地生活。4.认同个体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小组工作使个体能够认同自身克服困难的能力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应对,增强自我认同感,有利于未来的发展。
笔者认为,这四个方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形成自我认同的有机整体。因此,笔者将对自我认同内涵的四个方面阐释渗透到小组工作的实践运行之中,通过分别设置小组活动的方式,最终实现提升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工作目标。
二、活动计划与过程
1.活动目标
(1)总目标
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使大学生增强自我认同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此外,此项研究能够丰富和发展小组工作方法的应用性,为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具体目标
帮助成员在小组中实现对自身行为和决策的认同、对个体生命存在价值的认同、对社会交往的自我认同以及对自身克服困难的能力的认同,并在小组中传递积极乐观的信念。
2.小组特征
(1)小组性质:成长小组
(2)聚会次数:6次
(3)活动日期:2011年10月21日至11月25日
(4)时间安排:13:30至14:30(可随时调整)
(5)活动地点:教室
(6)计划招募人数:10至12人
3.招募方法
(1)制作宣传板,在校园内展出,工作员进行介绍
(2)制作宣传册,发放给同学们
(3)发动已报名的成员进行宣传
4.活动内容设计(如表1)
5.活动过程4(如表2)
三、评估与总结
笔者依据小组目标开展小组活动,在活动即将完成时,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如下:
(一)反馈结果
依据小组成员所填写的“小组活动反馈表”,我们可以看出,小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圆满实现了小组目标。 经过对问卷的数据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结果(见表3):
表中数据反映出,小组活动对小组目标的达成效果良好。成员经过参与小组活动,在自我认知、表达自我、增强信心、挖掘自身潜力以及面对未来发展的心态等诸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小组目标基本实现。说明小组工作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成功之处
在对成员访谈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发现,小组成员对于小组活动的整体评价很高,成员在活动中都有很大的收获。具体表现在:
1.小组活动帮助成员实现对自身行为和决策的认同。在情景剧“自我肯定”与“学会拒绝”的表演中,成员学会了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肯定”,并且学会了如何恰当地拒绝他人。小组活动使成员认识到,要认可自己做出的决策并付诸于积极的行动,以欣然的态度来处理问题,便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2.成员在小组活动中实现了对个体生命存在价值的认同。通过对反馈表的分析统计,我们发现,在问题“参加完小组后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中选择“非常同意”的占31.25%,选择“同意”的占43.75%。由此可见,小组为成员带来了积极的改变,变得信任他人,变得开朗外向,变得更加热爱生命、认可自己生命的价值,这些改变都是对成员自身发展有极大好处的。
3.小组为成员提供了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机会,使成员在社会交往中实现了自我认同。多数成员给予“情景剧表演”和“分享生命中有意义的事”两个活动以极高的评价,原因多数与“交流”相关:“与大家交流感觉轻松多了”、“彼此敞开心扉,能够更加了解”。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对于人际沟通的渴望是十分迫切的,小组活动恰好能为需要沟通的人群提供了机会,在小组里,成员相互平等,彼此信任,坦诚交往,在小组互动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会收获快乐和进步。
4.小组帮助成员实现对自身克服困难的能力的认同,并且在成员间传递积极乐观的生活信条。在“解决烦恼”的活动中,每个成员都热心地为他人的烦恼出谋划策,有经验分享,有心理安慰,大部分成员的烦恼都在这次小组活动内得以解决,小组的契合度达到巅峰。工作者在日后的实践中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既可以实现小组成员的有效沟通,解决烦恼,又能够达到小组目标。
(三)不足之处
本项以小组活动为依托的实证研究虽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其中仍有不足之处有待改正。
1.组前计划评估不到位,成员的目标指向不明确。工作者在第一次與成员见面时澄清了小组目标,但只有少数几个成员能够明确地接受,多数成员对于小组目标仍一知半解,而工作者亦未对此进行更详尽的解释,因而有部分成员抱着“玩游戏”的心态参与小组活动,这便导致了在最后调查反馈时,有4位成员对“参加小组活动能够达到我的目的”这一问题显得十分茫然,亦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在以后的工作中,工作者需按照小组工作的正规程序,在正式开展活动之前,进行组前计划评估,与每一位希望参与小组的成员进行简短的面谈或电话访谈,初步了解每位成员的性格、需求及目标,以及是否适合参与本小组,合适者则成为正式组员,不合适者则劝其退出本小组或者为其推荐其他小组。
2.每次活动后对成员的反馈不到位。本次研究的反馈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在每一个活动结束后请成员简单谈谈感受,第二种是在活动结束时发放问卷。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在“谈感受”的过程中,成员往往不会直接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而是有所选择地对活动内容、成员的表现以及工作者进行褒奖,实际意义不大;“反馈表”则属于比较隐私的调查形式,成员能够表达其真实看法,但由于是活动结束之时对成员进行问卷调查,成员的分离情绪在问卷上的反应比较明显,“分离情绪”成为一个影响反馈效果的重要因素。假如工作者能在每一次活动之后请成员填写反馈表,记录下成员当时的感受,六次活动后进行比较,捕捉到成员完整的心理、行为变化,研究效果会更加明显。
总结
从本次小组工作的实践中,我们可以证实,小组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自我认同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发现,针对自我决策和行为的认同、社会交往的认同、自身生命存在价值的认同以及自身克服困难能力的认同四个方面设计活动,可以改善大学生的自我认同。通过参与小组活动,成员对自身和他人的认识更加深刻,成员之间亦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同时,成员在人际交往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亦有很大的进步和改善。小组活动结束时,积极乐观的心态已成为小组成员的生活信条,小组工作为个人及团体成长都带来正面的积极作用。以本次小组活动实践探索为例,我们可以尝试将小组工作方法的应用领域及应用对象进一步扩大,以便更多的潜在需要者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孔祥娜.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和疏离感的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5,(3).
[2]吴玉军.现代社会与自我认同焦虑[J].天津社会科学,2005,(6).
责任编辑 张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