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物理与其他学科相比,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观察力要求较高。因此,初中物理教学需要教师构建适切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内化物理知识,以此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探究欲望。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物理课堂情境创设的原则,重点分析了情境创设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情境;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4-0111-01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对学生进行新课教授,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心态得以放松,并且可以逐渐地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走进物理课堂学习,并积极地探索更多物理学科知识,形成自主学习习惯。
一、初中物理情境创设的原则
1.情境创设应该生活化 。
情境的建构应充分发掘和利用生活资源使活动内容生动形象;活动情境创设应强化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生活化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活动探究过程中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例如;在学习“光的色散”教学内容时,鉴于其中物理知识点的理论性,笔者将其与生活相联系,将其转化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即:在大雨过后,太阳出来,空中会出现彩虹,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就自己的经验进行讨论。
2.情境创设应具有探究性 。
新课程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就是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在做中发展”。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把教学过程变成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变成提高自己的实践意识、实践兴趣、实践态度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因此,活动情境的创设应充分体现探究性。例如;《摩擦力》一课的教学,首先就应明确其探究的主要是物体的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手伸出,并用不同的力度在课桌、书本和衣服上滑动,引导学生思考带来的是什么样的感觉,最终使其通过观察和实践感知问题的所在,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为引导学生思考做出铺垫。
二、初中物理情境创设的策略
1.设疑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既有难度又有梯度的问题情境,适当组织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彼此交流、启发,会使研究的问题更深入,重点更突出,更容易突破难点、疑点,从而使易混点得到澄清,易疏忽点得到强化,使获得的知识更扎实。通过议论也可充分暴露学生对知识认识、理解上的偏差,教师在传授上的不足。这样教师能有效地获得反馈信息,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能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扩大信息交往;可彼此启发,拓宽思路,引发灵感,有时往往在议论中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教师恰当创设问题情境能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敏捷性,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最关键的环节是设疑,设疑的一般方法是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有计划、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各种知识基础之上,从而把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活动凝聚在一起。 例如,教学“研究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时,可以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有无与磁场强弱有关,与磁场方向有关,与电路是否闭合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等等。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途径上,学生提出了做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知识主动积极,最后学习效果非常好。
2.联系生活,设置教学情境。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物理学研究的很多问题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物理现象,那将是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尽量让生活走出课堂,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转化为物理情境。例如;当教师要讲解“惯性”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想:当我们在坐公交时,会发现车子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当司机紧急刹车时,我们会发现乘客向前倾的幅度较大。通过这样的一个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惯性”这一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又如,在讲解“影响惯性的因素”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让两个体重不同的学生,以相同的速度跑步,然后让学生观察哪一位学生先停下来,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体重较轻的学生先停下来,因此,学生会了解到惯性与质量的大小有关系: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越小,惯性越小。
3.结合实践、创设实验情境 。
物理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较为广泛,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组织多层次的教学活动,从一个角度来强调物理的理论知识解答,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及其规律;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物理学科的实验教学,并积极建立实验情境,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特点,通过物理课堂教学的课题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 例如,在引入大气压时,教师可以去做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茶杯灌满水,用一张硬纸片盖在杯口,再按住纸片把水杯倒过来,这时可以让学生猜想,当教师把按住纸片的手拿掉后,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纸片会掉下来,水会流出来,此时,教师松开手,纸片和水并没有落下,学生肯定会惊讶不已。再如,在讲惯性时,可以先做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只玻璃杯中盛适量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卡片上放一只鸡蛋,然后可以让学生猜想:当教师用棒迅速击出,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用棒将塑料片迅速击出,会看到鸡蛋落入杯内水中,通过这些实验的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结语: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比,这种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教学工作的方式具有很多明显的优势,其中一个优势就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而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所带来的最大益處就是学生在思维方面会变得更加主动和开阔。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眼光就不再局限在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上,而是能够通过调动主观能动性来主动地获取更多的知识,而这一点也是我们开展新课改一个重要的目标。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教学情境的带动之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殷林平.分析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与案例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7(22):175-176.
[2] 党焕锋.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中学教学参考,2013(14):72.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情境;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4-0111-01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对学生进行新课教授,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心态得以放松,并且可以逐渐地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走进物理课堂学习,并积极地探索更多物理学科知识,形成自主学习习惯。
一、初中物理情境创设的原则
1.情境创设应该生活化 。
情境的建构应充分发掘和利用生活资源使活动内容生动形象;活动情境创设应强化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生活化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活动探究过程中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例如;在学习“光的色散”教学内容时,鉴于其中物理知识点的理论性,笔者将其与生活相联系,将其转化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即:在大雨过后,太阳出来,空中会出现彩虹,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就自己的经验进行讨论。
2.情境创设应具有探究性 。
新课程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就是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在做中发展”。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把教学过程变成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变成提高自己的实践意识、实践兴趣、实践态度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因此,活动情境的创设应充分体现探究性。例如;《摩擦力》一课的教学,首先就应明确其探究的主要是物体的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手伸出,并用不同的力度在课桌、书本和衣服上滑动,引导学生思考带来的是什么样的感觉,最终使其通过观察和实践感知问题的所在,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为引导学生思考做出铺垫。
二、初中物理情境创设的策略
1.设疑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既有难度又有梯度的问题情境,适当组织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彼此交流、启发,会使研究的问题更深入,重点更突出,更容易突破难点、疑点,从而使易混点得到澄清,易疏忽点得到强化,使获得的知识更扎实。通过议论也可充分暴露学生对知识认识、理解上的偏差,教师在传授上的不足。这样教师能有效地获得反馈信息,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能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扩大信息交往;可彼此启发,拓宽思路,引发灵感,有时往往在议论中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教师恰当创设问题情境能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敏捷性,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最关键的环节是设疑,设疑的一般方法是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有计划、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各种知识基础之上,从而把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活动凝聚在一起。 例如,教学“研究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时,可以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有无与磁场强弱有关,与磁场方向有关,与电路是否闭合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等等。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途径上,学生提出了做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知识主动积极,最后学习效果非常好。
2.联系生活,设置教学情境。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物理学研究的很多问题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物理现象,那将是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尽量让生活走出课堂,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转化为物理情境。例如;当教师要讲解“惯性”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想:当我们在坐公交时,会发现车子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当司机紧急刹车时,我们会发现乘客向前倾的幅度较大。通过这样的一个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惯性”这一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又如,在讲解“影响惯性的因素”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让两个体重不同的学生,以相同的速度跑步,然后让学生观察哪一位学生先停下来,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体重较轻的学生先停下来,因此,学生会了解到惯性与质量的大小有关系: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越小,惯性越小。
3.结合实践、创设实验情境 。
物理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较为广泛,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组织多层次的教学活动,从一个角度来强调物理的理论知识解答,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及其规律;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物理学科的实验教学,并积极建立实验情境,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特点,通过物理课堂教学的课题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 例如,在引入大气压时,教师可以去做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茶杯灌满水,用一张硬纸片盖在杯口,再按住纸片把水杯倒过来,这时可以让学生猜想,当教师把按住纸片的手拿掉后,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纸片会掉下来,水会流出来,此时,教师松开手,纸片和水并没有落下,学生肯定会惊讶不已。再如,在讲惯性时,可以先做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只玻璃杯中盛适量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卡片上放一只鸡蛋,然后可以让学生猜想:当教师用棒迅速击出,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用棒将塑料片迅速击出,会看到鸡蛋落入杯内水中,通过这些实验的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结语: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比,这种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教学工作的方式具有很多明显的优势,其中一个优势就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而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所带来的最大益處就是学生在思维方面会变得更加主动和开阔。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眼光就不再局限在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上,而是能够通过调动主观能动性来主动地获取更多的知识,而这一点也是我们开展新课改一个重要的目标。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教学情境的带动之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殷林平.分析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与案例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7(22):175-176.
[2] 党焕锋.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中学教学参考,2013(1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