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其实是学生和教者、文本以及编者之间思想的交流,生命的融合以及心灵的对话。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学习内容为根本,生成相关的知识,是对文本内容的再创造,去构造意义,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并向着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境界迈进。语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如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呢?
一、营造平等的对话氛围
李镇西在《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中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极具亲和力的图景:“面对美味食品,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乐趣。在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学生平等地享用、平等地交流;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这种共享式的对话教学情境的精神实质是让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自由。
如教学《我与地坛》时,一位学生提出:既然是写“我”与地坛,为什么将地坛和母亲并列在一起写呢?面对学生的疑问,我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和文本展开对话,帮助学生打开了思路。学生反复读文,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揣摩,终于感悟:地坛和母亲一样都是帮助作者抚平心灵的创伤,促使作者重新焕发青春的源泉。由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平等对话的机会和条件,学生在和文本的诵读对话中实现了和作者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学生驰骋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辨、去发现、去领悟、去创造,让学生的能力、智力、创造力在瞬间进发出来。大家各抒己见,课堂上思维碰撞,从而精彩纷呈。这样的教学才是灵动的,不要使学生成为你思想的傀儡,让他们做真实的自己,说自己想说的话语。
二、潜心会文是对话的基础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学生们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和文本进行交流,表达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与同伴分享智慧的过程。对话立足于文本,文本是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认真对待的认识对象和对话对象。学生从文本中搜集相关的信息、建构形象的意义、获得心灵的感悟,越是潜心会文,感悟越是丰富。教师要与文本进行潜心对话,品悟出文本语言的精妙,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只有钻研好教材、把握好文本的精神,教师才可能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发问、评价,才能促进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才能设身处地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使对话富有生命的色彩。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读文。让学生反复阅读,在阅读中亲近文本,品位语言,积极主动地去读,专心致志地读,充满趣味地阅读,唯有如此才能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积累,借助多媒体手段等,让学生的阅读和生活巧妙衔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当然,要让文本变得鲜明形象,富有色彩,教师要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享受情境带来的愉悦感。教师要珍视闪耀着的创新火花,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如执教《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在出示课件月光下的荷塘美景的同时,引导学生多遍多形式地阅读课文,体会这篇文章流淌着怎样的美?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内容,从而在心中涌动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生成充满个性的感悟:在如水的月色中,在优美的荷塘边,作者的内心没有丝毫的快乐,反而充斥着苦闷和彷徨,他想寻求精神的解脱,但是又无法解脱。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忧,内心始终在追求自由。学生潜心会文,其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自然地生成,学生也产生了与教师及同学对话的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
三、积极互动是对话的策略
只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语文教学才会涌动生命的灵性,生成动态的美。互动的课堂是开放的,自主合作探究是关键。对话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不同的生活经历,使学生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见解。教师要把握对话的契机,根据学生在与文本交流时、自己与学生交流时的需要,随机点拨,让灵性在互动中闪光,让学生在活跃的思维中进行自我体验,真正的对话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自发的讨论。对话是否高效在于彼此心灵上真正的相互回应和精神碰撞,师生双方认知世界的真正融合才能够促进对话双方的彼此走进,彼此融合,才能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教师以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辩论:“林黛玉与贾母,林黛玉以及贾宝玉的见面描写有什么不同?上述人物更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合作探究。他们实话实说,在文本的世界里自由驰骋,教师、学生、文本以及编者在互动中轻松对话,并生成内在意义上的交流,四个方面和谐共生,学生学得富有灵性,充满个性。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大胆放手的引导者,是富有耐心的听众,也是身临其境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关注的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状态。
教师积极参与对话的过程,促进孩子们言语生命的发展,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能够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学生们在知识经验、情感体验、价值态度等全方位,多层级的积极互动交融中,就会发现教和学的意义,从而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四、沟通生活是对话的源泉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生活之树长青。”文学源于生活,在学习文学作品的时候,必须要让文本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产生共鸣,知识的学习才能成为有根之木,有源之水。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我在教学《我与地坛》的时候,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小时候你贪玩,到了傍晚不回家,母亲是如何焦急地寻找你的?曾经你生病了妈妈是如何辛苦地照顾你的?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诵读文本中母亲寻找儿子的精彩片段,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思巧妙衔接,对于文本的理解就会豁然开朗。
在和孩子们共同学习郁达夫先生的《江南的冬景》一文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视频展示江南冬天的景色,让优美的画面在孩子们的眼前不断的流淌,再读文本就容易理解郁达夫所描述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播放一些老电影片段,再现20世纪30年代时候的冬天的江南景色。此刻孩子们跨越时空,去品味,去理解江南的冬天,对于文章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陶行知先生曾说:“以大自然为生活圈。”因此,教师不应只停留在文本上,要超越文本,走出课堂,善于找出课堂内外的结合点,教师和学生要回归生活,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社会,引导学生和生活、和社会进行广泛、真实的对话,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目的和归宿。
有效的对话就是心灵彼此滋养的过程,就是花兒从花苞努力绽放为花朵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共同构建,智慧和情感的和谐发展。好的对话能够促进学生情感飞扬,思想跳跃,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构建富有生命气息的对话课堂而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东安中学(226200)
一、营造平等的对话氛围
李镇西在《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中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极具亲和力的图景:“面对美味食品,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乐趣。在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学生平等地享用、平等地交流;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这种共享式的对话教学情境的精神实质是让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自由。
如教学《我与地坛》时,一位学生提出:既然是写“我”与地坛,为什么将地坛和母亲并列在一起写呢?面对学生的疑问,我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和文本展开对话,帮助学生打开了思路。学生反复读文,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揣摩,终于感悟:地坛和母亲一样都是帮助作者抚平心灵的创伤,促使作者重新焕发青春的源泉。由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平等对话的机会和条件,学生在和文本的诵读对话中实现了和作者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学生驰骋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辨、去发现、去领悟、去创造,让学生的能力、智力、创造力在瞬间进发出来。大家各抒己见,课堂上思维碰撞,从而精彩纷呈。这样的教学才是灵动的,不要使学生成为你思想的傀儡,让他们做真实的自己,说自己想说的话语。
二、潜心会文是对话的基础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学生们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和文本进行交流,表达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与同伴分享智慧的过程。对话立足于文本,文本是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认真对待的认识对象和对话对象。学生从文本中搜集相关的信息、建构形象的意义、获得心灵的感悟,越是潜心会文,感悟越是丰富。教师要与文本进行潜心对话,品悟出文本语言的精妙,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只有钻研好教材、把握好文本的精神,教师才可能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发问、评价,才能促进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才能设身处地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使对话富有生命的色彩。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读文。让学生反复阅读,在阅读中亲近文本,品位语言,积极主动地去读,专心致志地读,充满趣味地阅读,唯有如此才能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积累,借助多媒体手段等,让学生的阅读和生活巧妙衔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当然,要让文本变得鲜明形象,富有色彩,教师要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享受情境带来的愉悦感。教师要珍视闪耀着的创新火花,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如执教《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在出示课件月光下的荷塘美景的同时,引导学生多遍多形式地阅读课文,体会这篇文章流淌着怎样的美?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内容,从而在心中涌动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生成充满个性的感悟:在如水的月色中,在优美的荷塘边,作者的内心没有丝毫的快乐,反而充斥着苦闷和彷徨,他想寻求精神的解脱,但是又无法解脱。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忧,内心始终在追求自由。学生潜心会文,其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自然地生成,学生也产生了与教师及同学对话的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
三、积极互动是对话的策略
只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语文教学才会涌动生命的灵性,生成动态的美。互动的课堂是开放的,自主合作探究是关键。对话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不同的生活经历,使学生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见解。教师要把握对话的契机,根据学生在与文本交流时、自己与学生交流时的需要,随机点拨,让灵性在互动中闪光,让学生在活跃的思维中进行自我体验,真正的对话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自发的讨论。对话是否高效在于彼此心灵上真正的相互回应和精神碰撞,师生双方认知世界的真正融合才能够促进对话双方的彼此走进,彼此融合,才能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教师以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辩论:“林黛玉与贾母,林黛玉以及贾宝玉的见面描写有什么不同?上述人物更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合作探究。他们实话实说,在文本的世界里自由驰骋,教师、学生、文本以及编者在互动中轻松对话,并生成内在意义上的交流,四个方面和谐共生,学生学得富有灵性,充满个性。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大胆放手的引导者,是富有耐心的听众,也是身临其境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关注的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状态。
教师积极参与对话的过程,促进孩子们言语生命的发展,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能够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学生们在知识经验、情感体验、价值态度等全方位,多层级的积极互动交融中,就会发现教和学的意义,从而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四、沟通生活是对话的源泉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生活之树长青。”文学源于生活,在学习文学作品的时候,必须要让文本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产生共鸣,知识的学习才能成为有根之木,有源之水。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我在教学《我与地坛》的时候,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小时候你贪玩,到了傍晚不回家,母亲是如何焦急地寻找你的?曾经你生病了妈妈是如何辛苦地照顾你的?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诵读文本中母亲寻找儿子的精彩片段,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思巧妙衔接,对于文本的理解就会豁然开朗。
在和孩子们共同学习郁达夫先生的《江南的冬景》一文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视频展示江南冬天的景色,让优美的画面在孩子们的眼前不断的流淌,再读文本就容易理解郁达夫所描述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播放一些老电影片段,再现20世纪30年代时候的冬天的江南景色。此刻孩子们跨越时空,去品味,去理解江南的冬天,对于文章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陶行知先生曾说:“以大自然为生活圈。”因此,教师不应只停留在文本上,要超越文本,走出课堂,善于找出课堂内外的结合点,教师和学生要回归生活,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社会,引导学生和生活、和社会进行广泛、真实的对话,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目的和归宿。
有效的对话就是心灵彼此滋养的过程,就是花兒从花苞努力绽放为花朵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共同构建,智慧和情感的和谐发展。好的对话能够促进学生情感飞扬,思想跳跃,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构建富有生命气息的对话课堂而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东安中学(22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