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合作交流习惯之几点认识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demach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了,学生学习的一个新的方式——合作交流产生了。合作就是要同学之间通过自己的感性认识去接受他人的数学思路,然后用数学语言或者动作等直观的形式把自己的数学思想表达出来,从而达到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的目标。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呢?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分组要合理,并且要明确各自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和传统的学习有别,是当前课改的必然结果。合作学习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合作的机会,达到培养学生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的目的,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小组合作交流虽然没有严格意义上要求几个人为一组,但通过近几年的亲身实践,我认为四人分为一组较为合适。人数太少,在交流过程中不能获得较多的数学信息;人数太多,则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发言的机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分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同时,在每一个小组里要选一个组长,主要负责这个小组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
  例如:在教学数学圆锥体积计算的时候,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沙漏和水两种方式进行,进行的时候一个人单独操作似乎忙不过来,学生会主动地分组,一人负责拿东西,一人负责装水,一人注意记录相关数据,然后产生各自的结论,再通过结论来论证体积计算公式。由此,我们发现设置学习障碍,让学生在解决障碍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的合作愿望,更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合作中要善于倾听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乏这种现象:一个学生发言,别的学生却并没认真听他讲,而只是拼命地举手,嘴里喊着“老师,我、我”,课桌被胳膊碰得咚咚响,或者干脆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这样怎么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呢!这种情况提示我们:在交流时,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可采取下列措施:一是指导学生学会记录别人的观点,特别是他人与自己不同的想法;二是开展认真听取别人谈话也是一种尊重的教育。
  专心倾听是学生在分组合作交流当中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基本保证。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在分组活动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优等生要认真倾听学困生发表见解,学困生也要认真倾听优等生的发言,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和辩论。同时,在交流时,一人发表见解,其他人不要打断他的发言,要认真倾听,边听边想同学的发言是否正确,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例如,在交流时可以向学生提问“你刚才听到同学说了什么?”“你同意他的意见吗?”等问题。这样在无形当中就提醒学生要认真倾聽同学的发言,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时要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
  三、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生向组内成员阐述自己的看法、观点是合作交流的特有形式,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也可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爱好,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接受不同观点的习惯,从而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小组合作交流时,不仅要听同学的发言,同时也要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几年的亲身实践,我发现每一组里都有个别比较胆小的学生。他的心里虽然很清楚,但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我经常选择一些简单一点的题目,让那些不敢发言的学生来回答。同时,对他们进行鼓励与表扬。比如,“你回答得真棒!”“你比以前勇敢了!”“你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等等类似的话语,让学生在心里觉得老师是在乎他的。时间一长,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得到增强,自然就会喜欢发言。
  四、教师要注意指导,帮助学生重点突破
  当个人探索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立即加强指导。在教学中,教师要在知识的难点和思维转折点上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记得我听过这样的一节公开课: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时,老师说:“今天我们来一起探究一下圆锥的体积公式。”学生的兴趣被初步调动起来。接着老师抛出话题:“同学们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和什么体积有联系?”(答案是圆柱,结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顺利发现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老师紧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一定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分析和比较,以达到对数学规律探索的循序渐进,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以上是本人在合作交流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今后,我将继续探索合作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单位:宝应县山阳镇中心小学江苏】
其他文献
没有情感的唤醒,没有思想的灵动,就谈不上语言文字的学习。语文课堂应采取生命活动的方式,在感情的方式中感受理性的愉悦,引导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体味语言,生成语言。  一、触摸语言“肌肤”,诠释词句色彩  语言是民族的根,文章的精华在词句之中,词句中有情感,有气韵。教学中应想方设法让孩子与语言亲密接触,发生“内在意义的交流”,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让语言首先在孩子的嘴上活起来,继而在他们的脑中活起来,然
人文主义发端于西方,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在教育界,人文关怀的前提就是“以人为本”,即以教师、幼儿、家长发展为本。幼儿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在幼儿园家长工作中注入人文关怀的元素,在爱心、關心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策略进行释放,在多年的园所管理感悟中,笔者试图从多个侧面解析“人文关怀元素”在幼儿园家长工作中的有效实施策略。  一、理解与沟通是实施“人文关怀”的重要前提  (一)走进社会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数学作为我们学习生活的一个模块,必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如今,数学的学习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好数学成为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学习目标。问题情境教学是将实际生活情境引入数学教学,是将抽象的数学形象化的过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本文主要对生活情境的引入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意义,生活情境的数学教学的实施计划策略等进行探讨。  引言:数学作为教育的一门教学课程
如今,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无时无刻都在接触着与网络相关的媒介,而小学生也从家庭、学校接触到了电脑、手机等,对于信息技术充满了好奇。信息技术课是小学九年义务教育中必修的一门课程,教会小学生如何正确入门信息技术,然而,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飞快,网络游戏等迅速出现在学生们的视野中,并吸引着学生,导致学生对课程没有兴趣,沉迷游戏,因此,本文将通过分析如今信息技术课程所存在的问题,理论分析和
人是有活力的,有创造性的,更具备多方面的潜能,因而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本性和个体发展的要求。面对未来,一个信息的世界,科技的领先更是决定整个民族与国家的命运的关键。只有勇于探索,发展创新,才是走向富强辉煌的必然。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正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培养跨世纪新人的要求与目标。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根据我在实际工作中的感触浅谈几点体会。  一、正确制定学习目标  有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项主要工作。可是,即使小学生的作文,也有300—500字的限量标准,使得小学生在做作文时大部分忙于仓促成篇而疏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