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挫折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人的心理需求不能满足和行为目标难以实现时而产生的痛苦沮丧、郁闷甚至绝望的一种体验,近年来,整个社会普遍感受到,学生承受、克服挫折的勇气和能力越来越弱,挫折反应极为强烈。这个观点在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非常普遍,如有的学生在进入初中,对这个陌生的环境和同学之间的交往出现问题后,就冷漠退让,放弃人生追求,更有甚者还出现逃学甚至是放弃学习的极端行为。也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成效不显著,即对自己丧失信心、悲观失望,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兴趣,错误地转移目标...... 所以,对于初一年级的班主任,如何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就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课题。
造成孩子产生挫折心理的不合理观念通常有以下几种。1.期望值太高,觉得此事不该发生。有些人生活的期望值很高,认为生活应该是愉快的、丰富的、充实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和谐的、互助的、友好的;对孩子的期待值太高,孩子应该是听话的、优秀的……一旦现实生活与他所期望的不一致的时候,他就倍感失望和伤心。生活遇到挫折他就萎靡不振,人际出现偏离就失去自信……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家长,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并把自己的想法潜意识的灌输给孩子。要求孩子期末考试的成绩必须在90分以上,孩子在班上应该是很优秀的学生……一旦孩子生活中出现诸如人际之间的冲突,成绩滑坡,好友负心,评不上优秀等等,就认为它不应该发生,而变得烦躁易怒而责备孩子,孩子就会变得束手无策、痛苦不堪甚至失去信心。2.片面的看待事物,以偏概全夸大挫折所带来的后果。有些人常常以片面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 因一事有错而对他人全盘否定因社会有缺陷,存在阴暗面,就看不到光明,而彻底丧失信心,简单地以个别事件来断言全部生活,一叶障目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泛化。看到同学对自己不友好,就得出结论说自己人缘不好或缺乏交往能力;一次考试不理想,就认为自己彻底失败,不是读书的材料;一次演讲不成功,就认为自己没有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导致自责自怨、自卑自弃的心理而焦虑、抑郁。以偏概全不仅表现在对自己的认识上,也表现在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中。例如:看到别人一次乱扔果皮就认为别人没有教养;看到别人一点缺点就说他很糟糕……这种夸大后果的结果使人越想越消沉,情绪越来越恶劣,最后难以自拔。这实际上是一种自己吓唬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的做法。只有改变不良的认知方式、纠正错误的观念,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挫折带来的后果,从困难中看到希望。
因此在对待由于外界条件所遭受挫折的时候,一定要积极面对,因为挫折可以使人警醒。
其次加强修养,勇于实践。为了提高挫折承受力,就应该主动地、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充满矛盾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去磨练,向生活学习,而不是逃避社会,在失败和挫折中寻找教训,增强对挫折的耐受力。同时,必须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道德修养、知识素养、培养慎独精神,养成冷静思考的习惯,经常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自我激励。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积极主动的适应,勇敢顽强的拼搏,反复不懈的磨练,会使心理更趋成熟,增强承受挫折、化解冲突的能力,促进心理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我在对孩子实行挫折教育的时候,通常采用创设和利用困难情景进行教育。在创设和利用困难情境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为孩子设置的情境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能引起孩子的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难,应是孩子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是最好的。同时,孩子一次面临的难题也不能太多。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孩子自我调节心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对陷入严惩挫折情境中的孩子要及时进行疏导。如帮助孩子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等。在必要时可帮助孩子一步步地实现目标,让孩子体会只有战胜了困难才能前进一步,而进步、达标的全过程就是不断困难的过程。在平时则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活动,把握其发展趋势,如果孩子在克服困难时几经尝试均告失败,就应及时给予具体帮助。
2鼓励孩子勇敢面对挫折。在孩子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鼓励孩子,让他认识到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只有鼓起勇气努力向前,才能最终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另外,在孩子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困难。
3要多为孩子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孩子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群体中,孩子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样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这种磨练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耐挫力。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孩子尽快成长。
让学生正视挫折并有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学会战胜自己的虚荣和胆怯。让他们明白,生活中的挫折不可避免,人生的道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挫折成就人生,挫折处理得好往往会成为人们走向新天地,进入新境界的起点,是人生的一笔“特殊财富”。
造成孩子产生挫折心理的不合理观念通常有以下几种。1.期望值太高,觉得此事不该发生。有些人生活的期望值很高,认为生活应该是愉快的、丰富的、充实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和谐的、互助的、友好的;对孩子的期待值太高,孩子应该是听话的、优秀的……一旦现实生活与他所期望的不一致的时候,他就倍感失望和伤心。生活遇到挫折他就萎靡不振,人际出现偏离就失去自信……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家长,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并把自己的想法潜意识的灌输给孩子。要求孩子期末考试的成绩必须在90分以上,孩子在班上应该是很优秀的学生……一旦孩子生活中出现诸如人际之间的冲突,成绩滑坡,好友负心,评不上优秀等等,就认为它不应该发生,而变得烦躁易怒而责备孩子,孩子就会变得束手无策、痛苦不堪甚至失去信心。2.片面的看待事物,以偏概全夸大挫折所带来的后果。有些人常常以片面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 因一事有错而对他人全盘否定因社会有缺陷,存在阴暗面,就看不到光明,而彻底丧失信心,简单地以个别事件来断言全部生活,一叶障目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泛化。看到同学对自己不友好,就得出结论说自己人缘不好或缺乏交往能力;一次考试不理想,就认为自己彻底失败,不是读书的材料;一次演讲不成功,就认为自己没有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导致自责自怨、自卑自弃的心理而焦虑、抑郁。以偏概全不仅表现在对自己的认识上,也表现在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中。例如:看到别人一次乱扔果皮就认为别人没有教养;看到别人一点缺点就说他很糟糕……这种夸大后果的结果使人越想越消沉,情绪越来越恶劣,最后难以自拔。这实际上是一种自己吓唬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的做法。只有改变不良的认知方式、纠正错误的观念,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挫折带来的后果,从困难中看到希望。
因此在对待由于外界条件所遭受挫折的时候,一定要积极面对,因为挫折可以使人警醒。
其次加强修养,勇于实践。为了提高挫折承受力,就应该主动地、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充满矛盾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去磨练,向生活学习,而不是逃避社会,在失败和挫折中寻找教训,增强对挫折的耐受力。同时,必须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道德修养、知识素养、培养慎独精神,养成冷静思考的习惯,经常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自我激励。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积极主动的适应,勇敢顽强的拼搏,反复不懈的磨练,会使心理更趋成熟,增强承受挫折、化解冲突的能力,促进心理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我在对孩子实行挫折教育的时候,通常采用创设和利用困难情景进行教育。在创设和利用困难情境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为孩子设置的情境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能引起孩子的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难,应是孩子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是最好的。同时,孩子一次面临的难题也不能太多。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孩子自我调节心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对陷入严惩挫折情境中的孩子要及时进行疏导。如帮助孩子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等。在必要时可帮助孩子一步步地实现目标,让孩子体会只有战胜了困难才能前进一步,而进步、达标的全过程就是不断困难的过程。在平时则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活动,把握其发展趋势,如果孩子在克服困难时几经尝试均告失败,就应及时给予具体帮助。
2鼓励孩子勇敢面对挫折。在孩子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鼓励孩子,让他认识到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只有鼓起勇气努力向前,才能最终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另外,在孩子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困难。
3要多为孩子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孩子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群体中,孩子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样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这种磨练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耐挫力。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孩子尽快成长。
让学生正视挫折并有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学会战胜自己的虚荣和胆怯。让他们明白,生活中的挫折不可避免,人生的道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挫折成就人生,挫折处理得好往往会成为人们走向新天地,进入新境界的起点,是人生的一笔“特殊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