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上,有一片已然千疮百孔的叶子,摇摇欲坠。终于,它完成了生命的旅程,坠落在地上。上帝捡起它,把它抛向人间。
这一天是1863年12月12日,圣诞节的前夕。挪威还笼罩在逼人的寒气中。洛顿城的天空一片死灰,似乎在苦心孤诣地酝酿一场暴风雪,伺机打击一下不幸的克里斯蒂安·蒙克一家。在这一天,医生克里斯蒂安的儿子降生到这个冷冰冰的世界。这位父亲似乎并没有流露出太多的欣喜,因为他早已患上阴郁的精神病。
他给自己的这个儿子起名叫爱德华·蒙克。
这似乎是个被死神封印的家庭,死亡从来都是如影随形。蒙克5岁时,母亲劳拉死于肺结核;26岁时,父亲克里斯蒂安也撒手人寰。蒙克还有4个兄弟姐妹,但他们的命运似乎更为不幸。一个兄弟和他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在他14岁时病逝;唯一结过婚的兄弟安德烈,在婚礼后不过数月也死了;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为患有精神病,而蒙克自己因为家庭的原因,疏于照顾,也是体弱多病。
一个悲痛尚未过去,另一个悲痛接踵而至,这就是蒙克的生活。后来他曾说过:“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并且伴随我一生。”
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入一种窘境:想高声呐喊,却不能够;想痛快哭泣,却欲哭无泪。蒙克所遭遇的,要比我们痛苦百倍。但是到了26岁、父亲去世的那一年,蒙克已经成长为一个画家。他说:“我们将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报的男人和织毛线的女人。我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有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爱。”
一天黄昏,他沿着小路漫步,一边是城市,一边是峡湾。他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边眺望。太阳正在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像血一样。他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他甚至仿佛已经听到了这声尖叫。于是,他画下了一幅画,画下了那些像血一样的云,那些在尖叫的色彩。
这就是他一生中最负盛名的作品《呐喊》的由来。他描绘的是一种让人难以理解却又看得明白的悲惨人生。也许他的画显得悲观,但决不缺乏激情和震撼。如果看似悲惨的命运向我们袭来,难道我们就只能坐以待毙吗?不如呐喊,即使是处于惊恐。但是当你呐喊时,浑身的毛孔贲张,也许就会充满不同凡响的力量,也许就会让你逃离惊恐,继而挺身而斗。
他一直把德国当成他的第二祖国,但是当他的艺术遭遇了纳粹,他坚决地反对纳粹。于是,在纳粹横行欧洲的时代,他又度过了一段多舛的人生。
1944年1月23日,爱德华·蒙克度过他80岁生日一个多月,便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与世长辞。
他是挪威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他一生孤独,没有爱情,没有婚姻。他似乎是这样一种人:他是上帝的弃儿,他自己就是苦难的化身。孤独、痛苦、压抑、苦闷和忧郁,就是他生命的饰带。但是他依然不辞艰辛地活在世上,并顽强地跋涉80个年头。而且作为一个画家,他的生命中并不缺乏色彩。
据传说,奥斯陆意为“上帝的山谷”。爱德华·蒙克静静地躺在上帝的山谷里,重新化作一片叶子。上帝走过来,再次捡起它,欣慰地捻动一下,说:“你原本就是一片千疮百孔的叶子,但是你活得很顽强,一如既往。尤其是你的一声‘呐喊’,让我感动。”
爱德华·蒙克简介
1863年12月12日出生于挪威雷登,在克里斯蒂安尼亚(现在的奥斯陆)长大,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呐喊》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中表现人类苦闷的偶像作品。像蒙克的许多其他作品一样,他一共画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呐喊》。蒙克在世纪之交时期创作了交响乐式的“生命的饰带”系列,《呐喊》属于这个系列。这个系列涉及了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忧郁等主题。
编辑/梁宇清
这一天是1863年12月12日,圣诞节的前夕。挪威还笼罩在逼人的寒气中。洛顿城的天空一片死灰,似乎在苦心孤诣地酝酿一场暴风雪,伺机打击一下不幸的克里斯蒂安·蒙克一家。在这一天,医生克里斯蒂安的儿子降生到这个冷冰冰的世界。这位父亲似乎并没有流露出太多的欣喜,因为他早已患上阴郁的精神病。
他给自己的这个儿子起名叫爱德华·蒙克。
这似乎是个被死神封印的家庭,死亡从来都是如影随形。蒙克5岁时,母亲劳拉死于肺结核;26岁时,父亲克里斯蒂安也撒手人寰。蒙克还有4个兄弟姐妹,但他们的命运似乎更为不幸。一个兄弟和他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在他14岁时病逝;唯一结过婚的兄弟安德烈,在婚礼后不过数月也死了;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为患有精神病,而蒙克自己因为家庭的原因,疏于照顾,也是体弱多病。
一个悲痛尚未过去,另一个悲痛接踵而至,这就是蒙克的生活。后来他曾说过:“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并且伴随我一生。”
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入一种窘境:想高声呐喊,却不能够;想痛快哭泣,却欲哭无泪。蒙克所遭遇的,要比我们痛苦百倍。但是到了26岁、父亲去世的那一年,蒙克已经成长为一个画家。他说:“我们将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报的男人和织毛线的女人。我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有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爱。”
一天黄昏,他沿着小路漫步,一边是城市,一边是峡湾。他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边眺望。太阳正在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像血一样。他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他甚至仿佛已经听到了这声尖叫。于是,他画下了一幅画,画下了那些像血一样的云,那些在尖叫的色彩。
这就是他一生中最负盛名的作品《呐喊》的由来。他描绘的是一种让人难以理解却又看得明白的悲惨人生。也许他的画显得悲观,但决不缺乏激情和震撼。如果看似悲惨的命运向我们袭来,难道我们就只能坐以待毙吗?不如呐喊,即使是处于惊恐。但是当你呐喊时,浑身的毛孔贲张,也许就会充满不同凡响的力量,也许就会让你逃离惊恐,继而挺身而斗。
他一直把德国当成他的第二祖国,但是当他的艺术遭遇了纳粹,他坚决地反对纳粹。于是,在纳粹横行欧洲的时代,他又度过了一段多舛的人生。
1944年1月23日,爱德华·蒙克度过他80岁生日一个多月,便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与世长辞。
他是挪威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他一生孤独,没有爱情,没有婚姻。他似乎是这样一种人:他是上帝的弃儿,他自己就是苦难的化身。孤独、痛苦、压抑、苦闷和忧郁,就是他生命的饰带。但是他依然不辞艰辛地活在世上,并顽强地跋涉80个年头。而且作为一个画家,他的生命中并不缺乏色彩。
据传说,奥斯陆意为“上帝的山谷”。爱德华·蒙克静静地躺在上帝的山谷里,重新化作一片叶子。上帝走过来,再次捡起它,欣慰地捻动一下,说:“你原本就是一片千疮百孔的叶子,但是你活得很顽强,一如既往。尤其是你的一声‘呐喊’,让我感动。”
爱德华·蒙克简介
1863年12月12日出生于挪威雷登,在克里斯蒂安尼亚(现在的奥斯陆)长大,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呐喊》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中表现人类苦闷的偶像作品。像蒙克的许多其他作品一样,他一共画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呐喊》。蒙克在世纪之交时期创作了交响乐式的“生命的饰带”系列,《呐喊》属于这个系列。这个系列涉及了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忧郁等主题。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