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的呐喊

来源 :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mz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上,有一片已然千疮百孔的叶子,摇摇欲坠。终于,它完成了生命的旅程,坠落在地上。上帝捡起它,把它抛向人间。
  这一天是1863年12月12日,圣诞节的前夕。挪威还笼罩在逼人的寒气中。洛顿城的天空一片死灰,似乎在苦心孤诣地酝酿一场暴风雪,伺机打击一下不幸的克里斯蒂安·蒙克一家。在这一天,医生克里斯蒂安的儿子降生到这个冷冰冰的世界。这位父亲似乎并没有流露出太多的欣喜,因为他早已患上阴郁的精神病。
  他给自己的这个儿子起名叫爱德华·蒙克。
  这似乎是个被死神封印的家庭,死亡从来都是如影随形。蒙克5岁时,母亲劳拉死于肺结核;26岁时,父亲克里斯蒂安也撒手人寰。蒙克还有4个兄弟姐妹,但他们的命运似乎更为不幸。一个兄弟和他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在他14岁时病逝;唯一结过婚的兄弟安德烈,在婚礼后不过数月也死了;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为患有精神病,而蒙克自己因为家庭的原因,疏于照顾,也是体弱多病。
  一个悲痛尚未过去,另一个悲痛接踵而至,这就是蒙克的生活。后来他曾说过:“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并且伴随我一生。”
  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入一种窘境:想高声呐喊,却不能够;想痛快哭泣,却欲哭无泪。蒙克所遭遇的,要比我们痛苦百倍。但是到了26岁、父亲去世的那一年,蒙克已经成长为一个画家。他说:“我们将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报的男人和织毛线的女人。我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有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爱。”
  一天黄昏,他沿着小路漫步,一边是城市,一边是峡湾。他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边眺望。太阳正在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像血一样。他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他甚至仿佛已经听到了这声尖叫。于是,他画下了一幅画,画下了那些像血一样的云,那些在尖叫的色彩。
  这就是他一生中最负盛名的作品《呐喊》的由来。他描绘的是一种让人难以理解却又看得明白的悲惨人生。也许他的画显得悲观,但决不缺乏激情和震撼。如果看似悲惨的命运向我们袭来,难道我们就只能坐以待毙吗?不如呐喊,即使是处于惊恐。但是当你呐喊时,浑身的毛孔贲张,也许就会充满不同凡响的力量,也许就会让你逃离惊恐,继而挺身而斗。
  他一直把德国当成他的第二祖国,但是当他的艺术遭遇了纳粹,他坚决地反对纳粹。于是,在纳粹横行欧洲的时代,他又度过了一段多舛的人生。
  1944年1月23日,爱德华·蒙克度过他80岁生日一个多月,便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与世长辞。
  他是挪威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他一生孤独,没有爱情,没有婚姻。他似乎是这样一种人:他是上帝的弃儿,他自己就是苦难的化身。孤独、痛苦、压抑、苦闷和忧郁,就是他生命的饰带。但是他依然不辞艰辛地活在世上,并顽强地跋涉80个年头。而且作为一个画家,他的生命中并不缺乏色彩。
  据传说,奥斯陆意为“上帝的山谷”。爱德华·蒙克静静地躺在上帝的山谷里,重新化作一片叶子。上帝走过来,再次捡起它,欣慰地捻动一下,说:“你原本就是一片千疮百孔的叶子,但是你活得很顽强,一如既往。尤其是你的一声‘呐喊’,让我感动。”
  
  爱德华·蒙克简介
  1863年12月12日出生于挪威雷登,在克里斯蒂安尼亚(现在的奥斯陆)长大,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呐喊》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中表现人类苦闷的偶像作品。像蒙克的许多其他作品一样,他一共画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呐喊》。蒙克在世纪之交时期创作了交响乐式的“生命的饰带”系列,《呐喊》属于这个系列。这个系列涉及了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忧郁等主题。
  编辑/梁宇清
其他文献
在神经性毒剂出现之前,说到“毒剂之王”,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名号是属于芥子气的。芥子气早在1822年就已经被发现,不过直到过了半个多世纪,德国人梅耶才于1886年首次实现人工合成。作为“毒剂之王”,芥子气的威力自不必多说,正常气候条件下,仅0.2毫克/升的浓度就可使人受到毒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芥子气被各交战国广泛使用,大约有1.2万吨被用于了实战。德国人把芥子气装入炮弹中,制成有着巨大杀伤力的“
期刊
太湖银鱼和松江鲈鱼、黄河鲤鱼、长江鲥鱼并称“四大名鱼”,这四大名鱼中,若说最能勾起人的思乡之情,那莫过于松江鲈鱼,古代还有人一看见鲈鱼便泪流满面马上辞官不干,只要回家的。若说最有王者气息,号称鱼中之王的,那定是黄河鲤鱼,若说价格最贵,最为珍稀的鱼儿,那是在说长江鲥鱼,但如果要说最美丽,最动人的鱼儿,那肯定非太湖银鱼莫属了。  太湖银鱼长二寸有余,体型较长而略圆,看上去便如古代女性朋友头发上的玉簪,
期刊
一个小宝贝的出现,改变了一个问题少年。韩国电影《宝贝与我》承袭了韩国喜剧影片的一贯风格,搞笑无厘头,让人边笑边感慨。  十九岁的少年韩俊秀是个上起课来就呼呼大睡,所有的书本练习册都一片空白,但打起架来就精神百倍以一敌十的问题少年。他屡教不改,让老师父母都极为头疼。父母终于忍受不了整日被学校请去训话,也为了给他点教训,留下十万韩元就离家出走了。韩俊秀不用再听父母的唠叨,不用再被父母管教约束,顿觉兴奋
期刊
转动发条,打开一个小小的盒子,便能听到悦耳的乐曲,这奇妙的小东西,曾经是人类最早用来记录和自动演奏音乐的工具,它的名字,叫作八音盒。  在古代,奏乐都必须由人工操作进行。那时留声机还没有发明,要实现音乐的自动演奏简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让工匠们大费脑筋。如果能够制造出一部自动演奏乐曲的机器,那该有多好。  八音盒的发展史,可追溯至14世纪初期。那时宗教盛行,教堂高高的塔楼上的组合钟,就有
期刊
刘子翬这个人物在宋朝虽然也是个很有名气的诗人,但知道他的人恐怕不多,但如果说起朱熹,恐怕便知名得多了。刘子翬是朱熹的老师,他曾写过一首在宋朝妇孺皆知的诗,诗曰: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  这首诗在宋朝流传非常的广,诗里说的是宋朝的京师有一座名叫樊楼的酒家,这个酒家承载了刘子翬青少年时期的很多欢乐。宋朝人一读这首诗,就容易产生共鸣,为什么呢?就因为这个名叫“樊
期刊
春秋末期,赵简子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晋国最有权势的六个人之一。而最有权势的人要让权势延续下去,就一定要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为此,英明神武的赵简子很苦恼,因为他发现他的长子赵伯鲁实在不堪重任。所以,他决定搞几轮民主考核,公平公正公开地选出赵氏新任领导人。  为了增加考核的客观性,他从外面引进了一个评委。  姑布子卿是个以貌取人的人,大概是史上最早的“星探”。其实一个人的外貌气质,言谈举止,就很能反映人
期刊
当代政治充满了关于政策存废的辩论。  要政府出台一项政策,在理由上很简单,比如说在住房问题上,很多穷人没有房子,或居住条件极差。这种简直没有尊严的生活当然是不能让人忍受的。这个时候,我们就有政府要出台政策帮助穷人解决住房问题的诉求。政府必须满足这一诉求,因为保障公民有房子住是政府的责任,正如保障人们生了病能够得到医治一样。  但问题当然并不这样简单。由于腐败,由于其他许多原因,从动机和目的上都好的
期刊
生老病死优胜劣汰乃是自然界亘古不变的客观规律。然而从实际来看,身体系统发展得越精细越复杂,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差,比如人类,不用说与微生物或者植物相比,就是与动物界的某些强悍的代表相比,在适应环境方面都显得弱不禁风。  人类适宜的生存温度应该在0 ℃~40 ℃之间,以感觉舒适来讨论,范围则还要小。如果环境温度低于或者高于这个范围,人类就会感到不适;如果长时间处在温度超标环境中,生理机能就会紊乱。
期刊
在三国的谋士里,刘晔算是资历最老的“另类”:他是曹操、曹丕、曹叡三朝元老,都被引为心腹,颇受重用;他的点子总是层出不穷,而且百发百中,可惜的是,其中的90%都胎死腹中;这种情况持续了太久,年轻时他没有为此发疯,年老时反而为此疯了。  曹操征讨汉中张鲁时,刘晔是他的秘书。当时的汉中一带还是穷山恶水,交通不便,出征后的曹操便很有些后悔,因为他的军粮总是捉襟见肘。他想撤兵,便找了个理由安慰自己:“像这等
期刊
瑞典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因为“安全炸药”的发明而功成名就,但使他享誉世界的,却是著名的“诺贝尔奖”。时至21世纪的今天,这个奖项更是早已家喻户晓。但是,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却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好奇。因为他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厌世者。  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单身汉,但似乎并不快乐。他不抽烟,不喝酒,不玩牌,不赌钱,对音乐也无欣赏兴趣,不会摆弄任何一种乐器。他那双深邃、凹陷的眼睛,流露出一种专注、聪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