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体育活动时,我带着我们班32个孩子进行民间游戏“老鹰捉小鸡”的活动。我挑选了一位跑得快的孩子当老鹰,我带好头饰当鸡妈妈,其他所有的孩子站成一条直线当鸡宝宝。31名幼儿组成的鸡宝宝队伍很是壮观,前排紧跟着“鸡妈妈”的幼儿不敢松开小手,于是接二连三地摔跤;而后排的幼儿根本抓不住前面的幼儿,找不到队伍的“鸡宝宝”开始四散而逃,操场上到处都是我们班孩子。配班老师见状便帮我去“抓”这些孩子,整个场面十分混乱,感觉快要把持不住这些“捣蛋鬼”了。我立即中止了游戏,将所有幼儿集合到我身边。于是我决定更改方案,按组游戏,10人游戏一次,剩下的孩子则在旁边等待,对于等待游戏的孩子我提出了请他们安静耐心等待的要求。正在游戏的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而在等待的幼儿大部分都很激动,跟着乱跑;而小部分的幼儿则觉得事不关己,自顾自地玩;只有个别幼儿能够按照要求耐心等待。一轮结束后我问孩子们还想不想再玩,很多孩子回答我说:“老师我不想玩了。”“老师我跑得好累啊!”
反思
1.分组游戏,造成部分幼儿消极等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在第一次游戏的过程中,我将幼儿的散乱的玩法归结于幼儿人数太多,所以我将全班孩子分成3组,每组10人,希望能通过人数的减少帮助孩子愉快游戏并完成我为他们预设的目标。可是游戏的幼儿很开心,而在等待游戏的幼儿各自有各自的反应。小班幼儿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很强,他们喜欢让他们动起来的活动,同时自控能力相对薄弱,在看到同伴游戏时他们也渴望能够参与其中。
2.小班幼儿游戏情景化程度不够
在游戏行进的过程中,我的预设是希望幼儿看到老鹰来抓他后就蹲下,蹲下表示回家,这样能够确保自己不被抓到。但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无法想象出自己的家,他们需要有实际的物品代替自己的家。在保证游戏真实性的基础上,我增加了游戏的情境性,所以在游戏的过程中才出现了幼儿为了躲避被抓到而不停奔跑的情况,年龄小的幼儿在奔跑中便无法理解“蹲下来就回家”的含义。
成长
将民间游戏作为活动课程来实施,大部分是拿来主义,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缺乏创造性的改编。如此经典的一款民间体育游戏,因为游戏规则的一成不变,使它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所以我尝试着去改变游戏的规则。
1.改变规则,避免消极等待
我请所有幼儿在场地上找到一颗画在地上的小星星作为小鸡的家,老鹰和小鸡同时奔跑,小鸡如果碰上老鹰的追赶,可以跑到小星星“鸡窝”的家中避难。这样,全班孩子都能参与游戏,即便还有更多孩子,也不用担心出现排长龙队,或是消极等待的现象。游戏过程中,奔跑不规定方向,于是自然完成了活动的技能目标:在奔跑中学会躲闪,锻炼了幼儿的身体灵敏和协调性。
2.两两合作,增加互动机会
为了增加民间游戏的内容,递进健康活动的层次性,我请孩子们两人一组,一个当鸡妈妈,一个当鸡宝宝。两人一个呼啦圈,呼啦圈便是他们的家,妈妈在圈里,宝宝在圈外。老鹰追赶鸡宝宝的时候,鸡宝宝必须要找到自己“妈妈”呼啦圈,并且钻进去才算回家,否则就要被吃掉。小班幼儿集体意识不是很强,但已经有小组意识的萌芽。我希望借助游戏,逐渐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3.创设情境,提升活动趣味
游戏的过程中我预设增加了“鸟网”,用活动室内生活区的小衣服当网。教师充当猎人,在老鹰不注意的情况下来“网”老鹰,这个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鸡只有被抓的份了。经过这些游戏规则的小变化,教师为幼儿创造了一个充满童话故事情境的氛围。幼儿的活动范围大了,活动形式丰富了,游戏变得更加紧张、激烈、有趣,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体育活动时,我带着我们班32个孩子进行民间游戏“老鹰捉小鸡”的活动。我挑选了一位跑得快的孩子当老鹰,我带好头饰当鸡妈妈,其他所有的孩子站成一条直线当鸡宝宝。31名幼儿组成的鸡宝宝队伍很是壮观,前排紧跟着“鸡妈妈”的幼儿不敢松开小手,于是接二连三地摔跤;而后排的幼儿根本抓不住前面的幼儿,找不到队伍的“鸡宝宝”开始四散而逃,操场上到处都是我们班孩子。配班老师见状便帮我去“抓”这些孩子,整个场面十分混乱,感觉快要把持不住这些“捣蛋鬼”了。我立即中止了游戏,将所有幼儿集合到我身边。于是我决定更改方案,按组游戏,10人游戏一次,剩下的孩子则在旁边等待,对于等待游戏的孩子我提出了请他们安静耐心等待的要求。正在游戏的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而在等待的幼儿大部分都很激动,跟着乱跑;而小部分的幼儿则觉得事不关己,自顾自地玩;只有个别幼儿能够按照要求耐心等待。一轮结束后我问孩子们还想不想再玩,很多孩子回答我说:“老师我不想玩了。”“老师我跑得好累啊!”
反思
1.分组游戏,造成部分幼儿消极等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在第一次游戏的过程中,我将幼儿的散乱的玩法归结于幼儿人数太多,所以我将全班孩子分成3组,每组10人,希望能通过人数的减少帮助孩子愉快游戏并完成我为他们预设的目标。可是游戏的幼儿很开心,而在等待游戏的幼儿各自有各自的反应。小班幼儿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很强,他们喜欢让他们动起来的活动,同时自控能力相对薄弱,在看到同伴游戏时他们也渴望能够参与其中。
2.小班幼儿游戏情景化程度不够
在游戏行进的过程中,我的预设是希望幼儿看到老鹰来抓他后就蹲下,蹲下表示回家,这样能够确保自己不被抓到。但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无法想象出自己的家,他们需要有实际的物品代替自己的家。在保证游戏真实性的基础上,我增加了游戏的情境性,所以在游戏的过程中才出现了幼儿为了躲避被抓到而不停奔跑的情况,年龄小的幼儿在奔跑中便无法理解“蹲下来就回家”的含义。
成长
将民间游戏作为活动课程来实施,大部分是拿来主义,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缺乏创造性的改编。如此经典的一款民间体育游戏,因为游戏规则的一成不变,使它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所以我尝试着去改变游戏的规则。
1.改变规则,避免消极等待
我请所有幼儿在场地上找到一颗画在地上的小星星作为小鸡的家,老鹰和小鸡同时奔跑,小鸡如果碰上老鹰的追赶,可以跑到小星星“鸡窝”的家中避难。这样,全班孩子都能参与游戏,即便还有更多孩子,也不用担心出现排长龙队,或是消极等待的现象。游戏过程中,奔跑不规定方向,于是自然完成了活动的技能目标:在奔跑中学会躲闪,锻炼了幼儿的身体灵敏和协调性。
2.两两合作,增加互动机会
为了增加民间游戏的内容,递进健康活动的层次性,我请孩子们两人一组,一个当鸡妈妈,一个当鸡宝宝。两人一个呼啦圈,呼啦圈便是他们的家,妈妈在圈里,宝宝在圈外。老鹰追赶鸡宝宝的时候,鸡宝宝必须要找到自己“妈妈”呼啦圈,并且钻进去才算回家,否则就要被吃掉。小班幼儿集体意识不是很强,但已经有小组意识的萌芽。我希望借助游戏,逐渐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3.创设情境,提升活动趣味
游戏的过程中我预设增加了“鸟网”,用活动室内生活区的小衣服当网。教师充当猎人,在老鹰不注意的情况下来“网”老鹰,这个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鸡只有被抓的份了。经过这些游戏规则的小变化,教师为幼儿创造了一个充满童话故事情境的氛围。幼儿的活动范围大了,活动形式丰富了,游戏变得更加紧张、激烈、有趣,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就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