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的今天,传统的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受到极大的挑战,美国文化的教学更是如履薄冰,迷雾重重。美国文化作为外语专业学生的一门课,由于涉及到美国文化的渊源,价值观体系,商业机制和政府体制等方面的敏感话题,无论是所涉及的教师和学生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不同的,非本族文化所带来的冲突,挑战,困惑和思考。如何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教育者肩负的使命,同时也是对学习者的考验。
笔者从事美国文化教学十载有余,回顾总结过往的成败,这门课的教学所遇到的挑战和障碍主要存在于5个方面:态度,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语言形式。重视和正确适当的处理这些隐形的因素势在必行。
一. 态度
美国文化是了解美国的一个窗口,也是对世界一种新的视野。这门课实际上不可避免地会置学生于美国文明之下,挑战学生,同时影响学生的文化,精神和道德的发展,并使学生成为中西文化的桥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教学原则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得以落实并非易事。当今学生因受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对美国文化,尤其是对美国思想文化的态度因人而异。据调查,大多数同学对流行文化和文明现象的兴趣远高于对文化渊源的兴趣。真正怀揣开放的心,愿意了解它国文化的独特性和精华的学生少之又少,在学生中也不乏对美国文化抱有成见和反感的同学。笔者在对学生所做的课程评价反馈中,发现这样一例“就我而言,我对这门课毫无兴趣也听之甚少,从我个人的观点出发,美国文化中的宗教,竞争,平等,自由等等理论部分,毕竟是在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土壤中成长出来的。我既不生于美国,也不打算移民美国;既无了解其真实面貌的途径,也无学习融入其文化的必要。因此,要上好这门课,老师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的认知和态度,同时老师也需要思考如何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态度,避免学生因自身的无知,狭隘,功利或成见而抵触这门课,设法促使学生成为美国文化的受益者。态度受制于观念,态度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境界的反映。毕竟,态度决定一切。
二. 世界观
中美两国文化虽有共同之处,但各自有其独特的世界观,各自透过各自的世界观解释和理解万物万事,大到天地的来历,小到一草一木的神奇。中国人的世界观深受道教和儒家学说的影响,当“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物尽天择”的观念遇到“创造”“受造”“另类”的碰撞时,学生有可能认为老师在“传教”,而并非在拓宽他们的眼界和文化意识。为了稳妥,老师可以选择回避该观念,以求政治正确,明哲保身,但世界观是美国传统价值观的根基,每个治学严谨,有责任感的老师应该积极与学生沟通,敢于将学生置于思辨之下,以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和思辨能力。
三.思维方式
文化一般是指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许多研究东西方思维方式异同的学者发现,西方人注重客观的,理性的,科学的思维,东方人则侧重主观的,直感性的,体验性的思考。中国的传统哲学,无论是儒家还是道教,往往依据体验来探索真理,不同的是西方思维模式的美国人惯于依据前提假设和概念寻求真理。 美国文化课实际上是两种思维模式的碰撞,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分析批判的能力。帮助学生克服非此即彼的单一的定向思维模式,防止随大流,赶时髦,瞎起哄。帮助学生学会尊重不同的观点,学会理性,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教育不是批量生产只具有谋生能力的学生。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要培养有批判思维的人才。思想家是这个时代所难得的珍稀品。
四.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美国的传统价值观一般是指自由,平等,财富的权利和与之相应的义务:自立,竞争和勤劳。我国当下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两种文化虽有共同的提法,但依然有着本质的差异。在美国文化中,自由的含义是指个体被赋予独立思考和选择的机会,是有自律的自由而非一些同学所片面地认为的个人主义或“为所欲为”的“自杀式”放任自由。就“自立”而言,学生的理解基本局限于经济上的独立,但在美国文化的背景中,自立一般包括四个方面:思想独立,情感独立,行为独立和经济独立。换言之,个体必须能够独立的管理自己的思想,情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独立谋生。美国传统价值观自由自立,平等竞争,财富勤劳包括权利和责任,是个人的理想,但理想的实现必须通过个体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在美国文化中,独立被如此崇尚,即使不独立者也表现得很独立,否则就会失去他人的尊重而被边缘化。学习美国的传统价值观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他人的文化,读懂他人,更好地与其它民族沟通合作,取长补短。毕竟,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的学生,有责任和使命学习和反思不同的价值观,以实现自己的更新,成长为独立的个体,更好地服务大众。
五.语言形式
语言与社会互相依赖,互相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交际是语言和文化的显现。文化对语言有制约的作用,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部分。美国文化这门课,必然涉及语言与文化和交际三者的互相联系与作用。对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些学者强调语言语言及人类的相似性,但不可否认语言的差异也和道教的影响,中国文字常用具体的事物表达抽象的概念。如把人的真实本性称不容忽略,以为语言不仅表达意念,也塑造人们的思想。中国文化因深受佛教为“人的本来面目”。还有老子的“上善若水”,将抽象的概念在老子的笔下变得如此清澈,清晰。英语语言作为美国文化的产物和载体,对中国学生来说,在理解的时候,在交际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一些误会。以 “sin” “罪”这个词为例,在中国文化中,“罪”往往指的是违法犯罪,而在美国文化中的 “sin” “罪”是基督教文化的概念,意思为“没有射中靶心”“矢不中的”,近乎“不完全”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语言的形式,概念,词义都具有文化性和民族性,当老师在分析“竞争”与“斗争”的哲学文化时,学生似乎更倾向于“斗争就是胜利”。文化冲突在美国文化教学中比比皆是,如果我们熟视无睹,实际上就是在自欺欺人。
好的教学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和讨论,不好的教学仅传授知识,给出标准答案。如何解析美国文化,如何批判式地学习和利用美国文化来服务自己的民族和人类,美国文化课教学的困惑和迷思在考问我们的文化,也在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产物或是囚徒,我們都需要彼此学习欣赏,取长补短。学习他人,我们才能了解自己(It is by studying others that we learn about ourselves.)。求同存异,同而不同(Agree to disagree)我们人类才能同存同活(Live and let live)。
参考文献
[1]契合与转化,庄祖鲲,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2]美国文化背景,2006年第3版
[3]现代大学英语,第二版
笔者从事美国文化教学十载有余,回顾总结过往的成败,这门课的教学所遇到的挑战和障碍主要存在于5个方面:态度,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语言形式。重视和正确适当的处理这些隐形的因素势在必行。
一. 态度
美国文化是了解美国的一个窗口,也是对世界一种新的视野。这门课实际上不可避免地会置学生于美国文明之下,挑战学生,同时影响学生的文化,精神和道德的发展,并使学生成为中西文化的桥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教学原则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得以落实并非易事。当今学生因受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对美国文化,尤其是对美国思想文化的态度因人而异。据调查,大多数同学对流行文化和文明现象的兴趣远高于对文化渊源的兴趣。真正怀揣开放的心,愿意了解它国文化的独特性和精华的学生少之又少,在学生中也不乏对美国文化抱有成见和反感的同学。笔者在对学生所做的课程评价反馈中,发现这样一例“就我而言,我对这门课毫无兴趣也听之甚少,从我个人的观点出发,美国文化中的宗教,竞争,平等,自由等等理论部分,毕竟是在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土壤中成长出来的。我既不生于美国,也不打算移民美国;既无了解其真实面貌的途径,也无学习融入其文化的必要。因此,要上好这门课,老师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的认知和态度,同时老师也需要思考如何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态度,避免学生因自身的无知,狭隘,功利或成见而抵触这门课,设法促使学生成为美国文化的受益者。态度受制于观念,态度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境界的反映。毕竟,态度决定一切。
二. 世界观
中美两国文化虽有共同之处,但各自有其独特的世界观,各自透过各自的世界观解释和理解万物万事,大到天地的来历,小到一草一木的神奇。中国人的世界观深受道教和儒家学说的影响,当“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物尽天择”的观念遇到“创造”“受造”“另类”的碰撞时,学生有可能认为老师在“传教”,而并非在拓宽他们的眼界和文化意识。为了稳妥,老师可以选择回避该观念,以求政治正确,明哲保身,但世界观是美国传统价值观的根基,每个治学严谨,有责任感的老师应该积极与学生沟通,敢于将学生置于思辨之下,以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和思辨能力。
三.思维方式
文化一般是指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许多研究东西方思维方式异同的学者发现,西方人注重客观的,理性的,科学的思维,东方人则侧重主观的,直感性的,体验性的思考。中国的传统哲学,无论是儒家还是道教,往往依据体验来探索真理,不同的是西方思维模式的美国人惯于依据前提假设和概念寻求真理。 美国文化课实际上是两种思维模式的碰撞,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分析批判的能力。帮助学生克服非此即彼的单一的定向思维模式,防止随大流,赶时髦,瞎起哄。帮助学生学会尊重不同的观点,学会理性,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教育不是批量生产只具有谋生能力的学生。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要培养有批判思维的人才。思想家是这个时代所难得的珍稀品。
四.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美国的传统价值观一般是指自由,平等,财富的权利和与之相应的义务:自立,竞争和勤劳。我国当下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两种文化虽有共同的提法,但依然有着本质的差异。在美国文化中,自由的含义是指个体被赋予独立思考和选择的机会,是有自律的自由而非一些同学所片面地认为的个人主义或“为所欲为”的“自杀式”放任自由。就“自立”而言,学生的理解基本局限于经济上的独立,但在美国文化的背景中,自立一般包括四个方面:思想独立,情感独立,行为独立和经济独立。换言之,个体必须能够独立的管理自己的思想,情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独立谋生。美国传统价值观自由自立,平等竞争,财富勤劳包括权利和责任,是个人的理想,但理想的实现必须通过个体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在美国文化中,独立被如此崇尚,即使不独立者也表现得很独立,否则就会失去他人的尊重而被边缘化。学习美国的传统价值观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他人的文化,读懂他人,更好地与其它民族沟通合作,取长补短。毕竟,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的学生,有责任和使命学习和反思不同的价值观,以实现自己的更新,成长为独立的个体,更好地服务大众。
五.语言形式
语言与社会互相依赖,互相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交际是语言和文化的显现。文化对语言有制约的作用,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部分。美国文化这门课,必然涉及语言与文化和交际三者的互相联系与作用。对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些学者强调语言语言及人类的相似性,但不可否认语言的差异也和道教的影响,中国文字常用具体的事物表达抽象的概念。如把人的真实本性称不容忽略,以为语言不仅表达意念,也塑造人们的思想。中国文化因深受佛教为“人的本来面目”。还有老子的“上善若水”,将抽象的概念在老子的笔下变得如此清澈,清晰。英语语言作为美国文化的产物和载体,对中国学生来说,在理解的时候,在交际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一些误会。以 “sin” “罪”这个词为例,在中国文化中,“罪”往往指的是违法犯罪,而在美国文化中的 “sin” “罪”是基督教文化的概念,意思为“没有射中靶心”“矢不中的”,近乎“不完全”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语言的形式,概念,词义都具有文化性和民族性,当老师在分析“竞争”与“斗争”的哲学文化时,学生似乎更倾向于“斗争就是胜利”。文化冲突在美国文化教学中比比皆是,如果我们熟视无睹,实际上就是在自欺欺人。
好的教学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和讨论,不好的教学仅传授知识,给出标准答案。如何解析美国文化,如何批判式地学习和利用美国文化来服务自己的民族和人类,美国文化课教学的困惑和迷思在考问我们的文化,也在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产物或是囚徒,我們都需要彼此学习欣赏,取长补短。学习他人,我们才能了解自己(It is by studying others that we learn about ourselves.)。求同存异,同而不同(Agree to disagree)我们人类才能同存同活(Live and let live)。
参考文献
[1]契合与转化,庄祖鲲,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2]美国文化背景,2006年第3版
[3]现代大学英语,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