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是一所生源基础较差的农村学校,在校生815人,24个教学班,借读生比例占到71.5%,每学期都会有40名左右的学生因随父母流动而转入,转入的学生有着各种学习背景,许多孩子学习自觉性弱,知识漏洞多,能力缺陷多,学习习惯较差,尤其英语,几乎是零起点。如何通过教学管理,让教师树立正确的观念,正视学生现状,准确定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的潜力,迅速提升学生成绩,进而保证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严峻问题。
二、两个触动点
1两次坐“红椅子”——被刺痛的经历
坐“红椅子”是一种掫揄的叫法,是指教委对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校校长的一种管理手段——以召开座谈会的方法,请这些校长谈本校的教学管理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坐红椅子”成了落后的代名词。老实讲这种参会的经历不愉快,不舒服。2003年前后,我们有两次这样的经历。这种经历和感受虽然使我们痛苦,但却激发我们思考和奋进。
我们怎样看待落后?我们为什么落后?我们怎样才能不落后?
经过苦苦的找寻,筛选,我们确认了学校的四大工作
理念:
一是拒绝任何借口;二是没有成绩就没有说话的资本;三是主动寻找困难和问题;四是成长就是不断进步。
2.面对老师的质问——一次尴尬而狼狈的经历
这件事由年终农村优秀教师奖励人选确定引发的。当时,名单要得很急,来不及周密组织,只匆匆印了若干份教委下发的评选表,然后由学校领导班子会根据上交的评选表确定选送名单。最后被选下去的一位老师找到了我,质问道:“我怎么不行?我哪点差?凭什么有他们,没有我!您的依据是什么?”老师情绪激动,几近失控,局面很尴尬。一时间,学校也满城风雨。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它直接促成了学校的一场管理变革。
事过几年再回头看,这件事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件事反映出学校的管理是“粗放式”的,必须向“精细化”转变。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是制度建设,“制”是确定、设置,“度”是标准和程序,是一套公认的游戏规则。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标准和规则。给老师一个明白的说法。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终于拥有了一套必要的处理惯常情境的程序规则,目前,这套体系运转正常,避免了许多矛盾和人际尴尬。
二、两个管理支点——斜坡球理伦与底线管理
中央教科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素在《全球教师评价指标学生成绩均为首位》一文中指出,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了首次由24个国家参加的“教与学”调查。调查历时两年,每个国家选取200所学校。“教与学”国际调查是经合组织教育体系指标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谈到,识别有效教学有4项主要指标,包括:学生考试成绩、教学对学生需要的满足、教学创新、教师对专业发展的参与。其中学生成绩居于首位。
形象地讲,我们学校就像处在斜坡上的小球,要上升,第一重要的是防止下滑,止动,要有止动力。然后再谈上升,谈发展。底线管理策略能有效止动,防止下滑。
借助数学思维,用数据说话,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和锚定理论为学科成绩设定一条合理的底线——一条被老师认可的底线,不可逾越、不可冒犯的底线。当然,这一底线会水涨船高,逐步上升。
三、具体做法
1.树立正确工作理念
做好舆论宣传,使广大教师逐渐认同学校提出的四个工作理念。最终达到高度共识,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学校因此形成比较好的舆论环境。可以说,这四个理念,是我们做教师思想工作的法宝,是教师自我教育的灵丹妙药。对这四个理念认识得越深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越高,工作成绩也越理想。
认真思考分析这四个工作理念,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思想营养和精神动力。可以调整我们的心态,增强我们的责任心,转变我们的工作态度。校长在多种场合宣传解读这四个理念,对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现象、行为进行剖析。
例如,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总结中“我对工作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其实未必,仔细琢磨“尽职尽责”的含义,应该用这样两句话不断问自己,反省自己:尽职,该干的都干了吗?尽责,干了的达到标准了吗?用这两条来评判,尽职尽责真不是能随意而言的。说到“任劳任怨”就更难了。生活中人经常是劳而有怨的。做到“劳而无怨”、“任劳任怨”真需要一种极高的修养与境界。《论语》中孔子在教育弟子时曾说:“先之”,“劳之”,“无倦”,意思是说,先做,做在别人前面,不怕劳作,不怕吃苦,不怕疲倦。
再如: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我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哪……”,其实没有“功劳”,任何“苦劳”都没有价值。有功劳,一定有苦劳。有苦劳,不一定有功劳。
又如,有人认为该说的我都说了,该做的我都做了,我尽力了。过程很好,没问题。其实没有好的“结果”,过程再好也没有价值。因为“结果”是过程的累积,是“过程”的集中展现,“结果”比“过程”重要一千倍。“结果”说明一切!它可以倒推、检查、验证“过程”,而“过程”却不能表达、证明“结果”。对于工作,我们的质量观是:结果说明一切。任何事情都有因果,现在的果,是以前的因造成的,现在的果,又会成为以后的因。这是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逻辑关系。理念的接受过程是:强化→渐进→内隐。
2.制定教学质量底线管理方案。
我们细化责任,构建责任体系;确定教学底线目标,引入了达到度、位置值两个概念,以此合理判定质量状况。为此,我们认真进行数据调研,找准学科质量底线。搜集五年内的区、学区成绩数据,分析整理,确认达到度及位置值。在实际执行中,底线指标几次调整,显示着我们的进步。
2010年,根据教学管理实际,我们定义了一个教学质量综合指数的概念,将位置值与达到度统筹在一起。明确、直观地反映出学科教学水平及教师、学生个人状况。 期初,校长作基于数据的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将考试数据作为教学诊断的重要指标分析教学问题。透过数据,抓住问题本质,透过数据看教学质量变化趋势,利用数据说明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报告与学科教师广泛沟通,同时确认新的底线指标,签订年度底线管理目标责任书,作为人事合同附件。期末兑现奖惩。我们方案的接受过程是:服从→同化→内化。
3.质量预警
加强教学流程管理,加强学生管理,重视学生意志品质培养、学习习惯培养。重视作业质量。发现问题,及时预警。督促教师及时改进教学,防微杜渐。
4.用“问题链”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
四、问题解决的效果
几年来,我们的教学统计数据,真实、直观地记录了学校爬坡的过程,达到度从0.90 、 0.95 、 0.97 、0. 98,到1. O1;学区位置值从0.40、 0.50、 0.55、0.59、 0.78;区位置值从0.17 、 0.43到0.56。这些数据准确的说明了我们的进步。这些数据对管理者而言有着广泛的使用价值。这些数据使得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年度场次的考试结果有了可比性,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建立教学质量的数据模型( 0.618法),可以使教师既直观又精确地看到差距,看到自身的发展变化,甚至可以根据数据进行质量预警和成绩预测。
质量工程的核心任务是改善学校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学生应该是最终受益者。绝不能用给教师、学生施压增负,急功近利,搞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的办法去提质。那样学生就成了最终受害者,自然也违背了质量工程的初衷。
几年的坚持,收获最大的是老师,老师们有了良好的认知,数据意识明显增强,老师们可以熟练地解读数据背后的意义,研究数据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出影响数据的关键行为,及时调整、改善教学。
对于基础条件一般的农村学校,运用底线管理策略提高学科管理质量是一件值得投入精力研究的事。它可以稳步提升学校内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几年来,我校教学的爬坡经历证明了这种策略的有效性。当然,这种管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诚恳地期待得到各位同仁的指点。
五、解决问题的基本经脸
1.用孔子的“忠恕”智慧来处理事情
“忠”是坚持原则,坚持标准,不折不扣地执行学校的规定;“恕”是宽恕,能容人,能换位思考,体谅、宽恕别人,摒弃个人恩怨和成见,在“恕”的基础上贯彻执行学校规章制度,以求达到预期目标。努力通过每一件事使老师缩短“知道”与“做到”之间的距离。以“恒”、“常”二字要求教师做好常规工作。“恒”是说心理上,要坚持,不放弃,有毅力,不懈怠;“常”是说行为上要一贯,不走样,要长久。
2.用“数学思维”进行教学管理
挖掘数据背后的深刻内涵,解读数据之间的关联,抓住问题本质,利用数据说明问题,研究问题,建立学校学科教学质量现状模型、理想状态模型和阶段目标模型,让教师学会“终点思考”,即知道我们在哪里,我们要到哪儿,由终点开始思考,倒推,我们怎么做才能到那里。可以增加管理的逻辑性,使“质量”直观,更接近真实,可测,可比,有说服力。同时这样的管理指标还有预测、预报、预警等功能,能使学校教学保持良好状态。
3,用“问题链”提升教学能力
问题既是前进的障碍,更是前进的动力。工作中只有主动寻找发现问题,千方百计研究它,解决它。用“问题”带动阅读,刺激思考,反思改进,积极改革实践,这样,形成一个“问题——阅读——思考(解决方案)——实践——新问题”螺旋式循环上升的问题链。关键是人要善于发现、辨别问题,尤其是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虽然细微但异常重要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问题使人进步。
几年来的教育实践使我们获益良多,我们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力争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教育之路。
二、两个触动点
1两次坐“红椅子”——被刺痛的经历
坐“红椅子”是一种掫揄的叫法,是指教委对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校校长的一种管理手段——以召开座谈会的方法,请这些校长谈本校的教学管理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坐红椅子”成了落后的代名词。老实讲这种参会的经历不愉快,不舒服。2003年前后,我们有两次这样的经历。这种经历和感受虽然使我们痛苦,但却激发我们思考和奋进。
我们怎样看待落后?我们为什么落后?我们怎样才能不落后?
经过苦苦的找寻,筛选,我们确认了学校的四大工作
理念:
一是拒绝任何借口;二是没有成绩就没有说话的资本;三是主动寻找困难和问题;四是成长就是不断进步。
2.面对老师的质问——一次尴尬而狼狈的经历
这件事由年终农村优秀教师奖励人选确定引发的。当时,名单要得很急,来不及周密组织,只匆匆印了若干份教委下发的评选表,然后由学校领导班子会根据上交的评选表确定选送名单。最后被选下去的一位老师找到了我,质问道:“我怎么不行?我哪点差?凭什么有他们,没有我!您的依据是什么?”老师情绪激动,几近失控,局面很尴尬。一时间,学校也满城风雨。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它直接促成了学校的一场管理变革。
事过几年再回头看,这件事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件事反映出学校的管理是“粗放式”的,必须向“精细化”转变。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是制度建设,“制”是确定、设置,“度”是标准和程序,是一套公认的游戏规则。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标准和规则。给老师一个明白的说法。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终于拥有了一套必要的处理惯常情境的程序规则,目前,这套体系运转正常,避免了许多矛盾和人际尴尬。
二、两个管理支点——斜坡球理伦与底线管理
中央教科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素在《全球教师评价指标学生成绩均为首位》一文中指出,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了首次由24个国家参加的“教与学”调查。调查历时两年,每个国家选取200所学校。“教与学”国际调查是经合组织教育体系指标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谈到,识别有效教学有4项主要指标,包括:学生考试成绩、教学对学生需要的满足、教学创新、教师对专业发展的参与。其中学生成绩居于首位。
形象地讲,我们学校就像处在斜坡上的小球,要上升,第一重要的是防止下滑,止动,要有止动力。然后再谈上升,谈发展。底线管理策略能有效止动,防止下滑。
借助数学思维,用数据说话,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和锚定理论为学科成绩设定一条合理的底线——一条被老师认可的底线,不可逾越、不可冒犯的底线。当然,这一底线会水涨船高,逐步上升。
三、具体做法
1.树立正确工作理念
做好舆论宣传,使广大教师逐渐认同学校提出的四个工作理念。最终达到高度共识,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学校因此形成比较好的舆论环境。可以说,这四个理念,是我们做教师思想工作的法宝,是教师自我教育的灵丹妙药。对这四个理念认识得越深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越高,工作成绩也越理想。
认真思考分析这四个工作理念,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思想营养和精神动力。可以调整我们的心态,增强我们的责任心,转变我们的工作态度。校长在多种场合宣传解读这四个理念,对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现象、行为进行剖析。
例如,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总结中“我对工作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其实未必,仔细琢磨“尽职尽责”的含义,应该用这样两句话不断问自己,反省自己:尽职,该干的都干了吗?尽责,干了的达到标准了吗?用这两条来评判,尽职尽责真不是能随意而言的。说到“任劳任怨”就更难了。生活中人经常是劳而有怨的。做到“劳而无怨”、“任劳任怨”真需要一种极高的修养与境界。《论语》中孔子在教育弟子时曾说:“先之”,“劳之”,“无倦”,意思是说,先做,做在别人前面,不怕劳作,不怕吃苦,不怕疲倦。
再如: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我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哪……”,其实没有“功劳”,任何“苦劳”都没有价值。有功劳,一定有苦劳。有苦劳,不一定有功劳。
又如,有人认为该说的我都说了,该做的我都做了,我尽力了。过程很好,没问题。其实没有好的“结果”,过程再好也没有价值。因为“结果”是过程的累积,是“过程”的集中展现,“结果”比“过程”重要一千倍。“结果”说明一切!它可以倒推、检查、验证“过程”,而“过程”却不能表达、证明“结果”。对于工作,我们的质量观是:结果说明一切。任何事情都有因果,现在的果,是以前的因造成的,现在的果,又会成为以后的因。这是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逻辑关系。理念的接受过程是:强化→渐进→内隐。
2.制定教学质量底线管理方案。
我们细化责任,构建责任体系;确定教学底线目标,引入了达到度、位置值两个概念,以此合理判定质量状况。为此,我们认真进行数据调研,找准学科质量底线。搜集五年内的区、学区成绩数据,分析整理,确认达到度及位置值。在实际执行中,底线指标几次调整,显示着我们的进步。
2010年,根据教学管理实际,我们定义了一个教学质量综合指数的概念,将位置值与达到度统筹在一起。明确、直观地反映出学科教学水平及教师、学生个人状况。 期初,校长作基于数据的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将考试数据作为教学诊断的重要指标分析教学问题。透过数据,抓住问题本质,透过数据看教学质量变化趋势,利用数据说明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报告与学科教师广泛沟通,同时确认新的底线指标,签订年度底线管理目标责任书,作为人事合同附件。期末兑现奖惩。我们方案的接受过程是:服从→同化→内化。
3.质量预警
加强教学流程管理,加强学生管理,重视学生意志品质培养、学习习惯培养。重视作业质量。发现问题,及时预警。督促教师及时改进教学,防微杜渐。
4.用“问题链”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
四、问题解决的效果
几年来,我们的教学统计数据,真实、直观地记录了学校爬坡的过程,达到度从0.90 、 0.95 、 0.97 、0. 98,到1. O1;学区位置值从0.40、 0.50、 0.55、0.59、 0.78;区位置值从0.17 、 0.43到0.56。这些数据准确的说明了我们的进步。这些数据对管理者而言有着广泛的使用价值。这些数据使得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年度场次的考试结果有了可比性,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建立教学质量的数据模型( 0.618法),可以使教师既直观又精确地看到差距,看到自身的发展变化,甚至可以根据数据进行质量预警和成绩预测。
质量工程的核心任务是改善学校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学生应该是最终受益者。绝不能用给教师、学生施压增负,急功近利,搞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的办法去提质。那样学生就成了最终受害者,自然也违背了质量工程的初衷。
几年的坚持,收获最大的是老师,老师们有了良好的认知,数据意识明显增强,老师们可以熟练地解读数据背后的意义,研究数据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出影响数据的关键行为,及时调整、改善教学。
对于基础条件一般的农村学校,运用底线管理策略提高学科管理质量是一件值得投入精力研究的事。它可以稳步提升学校内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几年来,我校教学的爬坡经历证明了这种策略的有效性。当然,这种管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诚恳地期待得到各位同仁的指点。
五、解决问题的基本经脸
1.用孔子的“忠恕”智慧来处理事情
“忠”是坚持原则,坚持标准,不折不扣地执行学校的规定;“恕”是宽恕,能容人,能换位思考,体谅、宽恕别人,摒弃个人恩怨和成见,在“恕”的基础上贯彻执行学校规章制度,以求达到预期目标。努力通过每一件事使老师缩短“知道”与“做到”之间的距离。以“恒”、“常”二字要求教师做好常规工作。“恒”是说心理上,要坚持,不放弃,有毅力,不懈怠;“常”是说行为上要一贯,不走样,要长久。
2.用“数学思维”进行教学管理
挖掘数据背后的深刻内涵,解读数据之间的关联,抓住问题本质,利用数据说明问题,研究问题,建立学校学科教学质量现状模型、理想状态模型和阶段目标模型,让教师学会“终点思考”,即知道我们在哪里,我们要到哪儿,由终点开始思考,倒推,我们怎么做才能到那里。可以增加管理的逻辑性,使“质量”直观,更接近真实,可测,可比,有说服力。同时这样的管理指标还有预测、预报、预警等功能,能使学校教学保持良好状态。
3,用“问题链”提升教学能力
问题既是前进的障碍,更是前进的动力。工作中只有主动寻找发现问题,千方百计研究它,解决它。用“问题”带动阅读,刺激思考,反思改进,积极改革实践,这样,形成一个“问题——阅读——思考(解决方案)——实践——新问题”螺旋式循环上升的问题链。关键是人要善于发现、辨别问题,尤其是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虽然细微但异常重要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问题使人进步。
几年来的教育实践使我们获益良多,我们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力争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