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实验教学中,因其现象丰富、生动,对于学生学习态度及方法的培养十分有效,能使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及自主意识得到有效激发。而通过对化学实验的创新教学,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魅力所在,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化学实验;创新教学;能力发展
化学学科的组成中,化学实验十分重要,是学生化学学习效率及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升的关键。作为教师,必须要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积极对化学实验进行创新,强化教学成果,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创新情境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可借助新颖的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化学情境,使其对课堂学习充满好奇心,将其认知需要的学习转化为情感需要,以此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如在对“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将生活中常见的柠檬、橘子、石灰水、苏打水、喇叭花及紫圆白菜等物品带到课堂中进行实验教学。课堂中,教师可在研钵内放入少许喇叭花、紫圆白菜及酒精,在完成研磨后在纱布的过滤下将汁液分别挤入四根试管中,并將柠檬汁、橘子汁、石灰水、苏打水分别滴入试管中,引导学生对试管内汁液颜色的变化进行观察。通过这类贴近于生活的实验教导学生学会溶液酸碱性的识别,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注意力更集中,教学成果也就更高。
二、学生亲自参与,提高创新能力
亲自动手参与的实验远远好过一旁观看,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更为清晰,记忆也更真实。通过实验的亲自参与,将学生旁观者的身份转化为参与者,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及问题思考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如在对《燃烧和灭火》进行教学时,大部分教师所采用的方式都是演示热水下白磷、红磷的燃烧,以此将燃烧的条件明确。然而,该实验方法却并未对白磷燃烧后大量白烟的形成会影响到环境予以考虑[1],教师可将此作为方向展开如何才能对白烟污染环境进行防止的教学。学生以书本内容展开分析、研究及讨论后,得出了这样一个方法:可将白磷、红磷装入试管中,并用橡胶塞将试管口塞紧,随后将试管放入热水中,对热水中两种物质所产生的变化进行观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不但能使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同时也能强化书本知识,学生的思维能够充分运转。
三、探索异常现象,强化解决能力
因各类原因的影响,教师演示及学生实验过程中时常会有部分不符合于预期结果的异常现象出现,如生成物气味异常、颜色变化异常及事故发生异常等。若是站在传统的角度上,这些情况的出现代表此次实验并未取得成功。而若是站在另一个角度,这类异常情况的出现能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如在Al的性质实验中,将浓度相同的已除去氧化膜的Al片与H 浓度稀HCl和稀H2SO4反应,发现Al片与稀HCl反应速度更快,会产生更多的气泡。而在和稀H2SO4反应时,恰好相反。而这类现象的出现会使学生的好奇心突发,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而学生在经过课后探索后,得知Al片与稀HCl反应速度更快的原因是因为稀HCl中的H 对该反应有促进作用,而稀H2SO4中的SO42-对该反应有抑制作用。采用这种方式,使其学生知识面得到一定拓展。
四、开展课外实验,培养自主意识
将以课堂为中心的实验教学转移到课外,开展与生活实际相切合的课外实验,将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有所了解,不但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同时还能对其动手能力、自主意识进行培养。
如在对“铁钉锈蚀条件”进行教学时,该实验要求大量的时间来开展,而课堂时间紧缺,并不适合开展该教学[2]。对此,教师可将其转移至课外进行实验,提前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求学生准备实验器材。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食品干燥剂及洁净的铁钉依次放入干燥的塑料瓶A中,用瓶盖封紧瓶口。随后,再引导学生将洁净的铁钉放入另一个塑料瓶B中,用冷开水将铁钉浸没后,加入一层覆盖水面的植物油,用瓶盖封紧瓶口。接着将洁净的铁钉放入第三个塑料瓶C中,倒入能淹没铁钉一半的冷开水。完成这些操作后,要求学生每天对瓶中的现象进行观察、记录,一周后发现,A、B中的铁钉并未有锈蚀出现,而C中的铁钉却出现了锈蚀,造成该现状的主要原因是铁与氧气、水蒸气产生了反应。而通过这一实验,学生便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铁制品生锈的原因及如何防止生锈。
五、结语
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方式不断进行创新,借助创新实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并使其创新能力、解决能力及自主意识等综合能力得到培养,为学生未来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晓华.创新教育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J].速读旬刊,2017(3):00121-00121.
[2]林斐.浅谈初中化学实验的创新教学[J].中外交流,2017(41).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第六中学255200)
关键词:化学实验;创新教学;能力发展
化学学科的组成中,化学实验十分重要,是学生化学学习效率及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升的关键。作为教师,必须要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积极对化学实验进行创新,强化教学成果,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创新情境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可借助新颖的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化学情境,使其对课堂学习充满好奇心,将其认知需要的学习转化为情感需要,以此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如在对“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将生活中常见的柠檬、橘子、石灰水、苏打水、喇叭花及紫圆白菜等物品带到课堂中进行实验教学。课堂中,教师可在研钵内放入少许喇叭花、紫圆白菜及酒精,在完成研磨后在纱布的过滤下将汁液分别挤入四根试管中,并將柠檬汁、橘子汁、石灰水、苏打水分别滴入试管中,引导学生对试管内汁液颜色的变化进行观察。通过这类贴近于生活的实验教导学生学会溶液酸碱性的识别,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注意力更集中,教学成果也就更高。
二、学生亲自参与,提高创新能力
亲自动手参与的实验远远好过一旁观看,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更为清晰,记忆也更真实。通过实验的亲自参与,将学生旁观者的身份转化为参与者,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及问题思考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如在对《燃烧和灭火》进行教学时,大部分教师所采用的方式都是演示热水下白磷、红磷的燃烧,以此将燃烧的条件明确。然而,该实验方法却并未对白磷燃烧后大量白烟的形成会影响到环境予以考虑[1],教师可将此作为方向展开如何才能对白烟污染环境进行防止的教学。学生以书本内容展开分析、研究及讨论后,得出了这样一个方法:可将白磷、红磷装入试管中,并用橡胶塞将试管口塞紧,随后将试管放入热水中,对热水中两种物质所产生的变化进行观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不但能使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同时也能强化书本知识,学生的思维能够充分运转。
三、探索异常现象,强化解决能力
因各类原因的影响,教师演示及学生实验过程中时常会有部分不符合于预期结果的异常现象出现,如生成物气味异常、颜色变化异常及事故发生异常等。若是站在传统的角度上,这些情况的出现代表此次实验并未取得成功。而若是站在另一个角度,这类异常情况的出现能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如在Al的性质实验中,将浓度相同的已除去氧化膜的Al片与H 浓度稀HCl和稀H2SO4反应,发现Al片与稀HCl反应速度更快,会产生更多的气泡。而在和稀H2SO4反应时,恰好相反。而这类现象的出现会使学生的好奇心突发,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而学生在经过课后探索后,得知Al片与稀HCl反应速度更快的原因是因为稀HCl中的H 对该反应有促进作用,而稀H2SO4中的SO42-对该反应有抑制作用。采用这种方式,使其学生知识面得到一定拓展。
四、开展课外实验,培养自主意识
将以课堂为中心的实验教学转移到课外,开展与生活实际相切合的课外实验,将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有所了解,不但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同时还能对其动手能力、自主意识进行培养。
如在对“铁钉锈蚀条件”进行教学时,该实验要求大量的时间来开展,而课堂时间紧缺,并不适合开展该教学[2]。对此,教师可将其转移至课外进行实验,提前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求学生准备实验器材。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食品干燥剂及洁净的铁钉依次放入干燥的塑料瓶A中,用瓶盖封紧瓶口。随后,再引导学生将洁净的铁钉放入另一个塑料瓶B中,用冷开水将铁钉浸没后,加入一层覆盖水面的植物油,用瓶盖封紧瓶口。接着将洁净的铁钉放入第三个塑料瓶C中,倒入能淹没铁钉一半的冷开水。完成这些操作后,要求学生每天对瓶中的现象进行观察、记录,一周后发现,A、B中的铁钉并未有锈蚀出现,而C中的铁钉却出现了锈蚀,造成该现状的主要原因是铁与氧气、水蒸气产生了反应。而通过这一实验,学生便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铁制品生锈的原因及如何防止生锈。
五、结语
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方式不断进行创新,借助创新实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并使其创新能力、解决能力及自主意识等综合能力得到培养,为学生未来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晓华.创新教育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J].速读旬刊,2017(3):00121-00121.
[2]林斐.浅谈初中化学实验的创新教学[J].中外交流,2017(41).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第六中学25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