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经》中的婚嫁礼俗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qw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最早用文学形式反映我国古人爱情生活的一部作品。其中很多诗篇涉及西周时期人们的婚嫁礼俗。论文即从《诗经》着手,通过对《诗经》中的婚恋诗的分析,窥探西周时期普遍存于社会中的婚嫁礼俗,并浅析“昏礼”背后重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诗经》;婚嫁礼俗;意义
  婚姻向来被看作是人生之大事。芬兰历史学家韦斯特马克说:“婚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它很可能是从一种原始习俗发展而成的。”而这种“原始习俗”,在西周时期已有详细的记载、系统的规范。
  一、婚礼的定义
  《礼记·昏义》开篇即提:“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昏”,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云:“昏,日冥也。”即日暮时分。“婚”,《说文解字》中写道:“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
  在古代,“婚”写作“昏”,说明了婚嫁的时间是在日暮时分。而婚嫁之礼是在昏时举行,因此被称为“昏礼”,即婚礼。
  二、《诗经》中的婚嫁礼俗
  婚俗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发展过程中有着相对稳定性、传承性。《国风》中的婚恋诗,据统计约有二分之一的诗歌作品反映或涉及到婚姻恋爱,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婚俗内容,这些诗歌完好地保存了民间古老形式的婚恋习俗。
  现将婚嫁礼俗分为议婚之礼、订婚之礼和成婚之礼进行分析。
  1、议婚之礼
  议婚是婚礼的最初阶段。
  (1)情人相会
  《诗经》中反映了多种多样的恋爱方式,男女约会,时间上一般选在仲春时节,而地点多在水边或东城门。
  水边约会,与此相关的诗篇有《鄘风·桑中》、《郑风·溱洧》、《郑风·褰裳》、《秦风·蒹葭》等,主要与古时的上巳节有关。上巳节是指殷周时期一个重要节日,指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每到此时,官民聚集于水边,在女巫的主持下,洗去宿垢,祓除不祥。上巳节这天的相聚,为青年男女相互认识提供了契机。
  另一个约会地点是城东门。东门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地段,人口稠密,商业繁荣。《郑风·出其东门》中“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同时也与日神崇拜有关。而东方是阳气孕育、万物所出之处,人们把“东”看作祥瑞之地,那么东门即是吉祥之门,人们平时喜聚于此,大大增加了男女相见的几率。
  (2)相互赠物
  男女相會,情深意长,人们通常以相互赠物的方式表达彼此间的情谊,所赠之物,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是植物。
  《郑风·溱洧》中“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女子与情人互送芍药花。《邺风·静女》中女子送给自己心上人美丽的初生之草。《卫风·木瓜》中将“木瓜”、“木桃”、“木李”等果实作为赠送之物,表达“永以为好”的恋情。花椒也通常被当作一种定情信物赠给对方。《唐风·椒聊》中“椒聊之实,蕃衍盈生。彼其之子,硕大无朋。”
  植物是先民生活的重要食物来源,也是存活的基础。加之人们赋予它爱情和生育、祈福的意义,女子们将感情寄予花果之上,使得植物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第二类是动物。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召南·野有死麕》中的男子把猎物献给女子,以此来获得其芳心。
  西周时期,狩猎能力成为衡量一个男子是否勇猛的标准,鹿类动物在古代常与生育联系在一起,表现了一种强大的生殖力。
  《邶风·匏有苦叶》“雝雝鸣雁,旭日始旦”,以及《郑风·女曰鸡鸣》“将翱将翔,弋凫与雁”,都提到了“雁”,“雁”在西周时期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定情信物。
  第三类是玉。
  《诗经》中提及最多的饰物就是玉,它不只外表美丽,更重要的是能够反映拥有者的德行美。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将美玉作为定情之物是和玉的美丽特质分不开的,象征自己的爱情如同美玉一样纯洁无暇,晶莹剔透。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心上人能够“温婉如玉”,表现一种美好的愿望。
  (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是我国古代婚配的重要条件,也是古代仪礼的要求。
  《周礼·地官司徒第二》中有关于媒氏的记载:“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媒约在《国风》时代的婚姻中担任重要角色,有专门的人员来担任,负责男女的成婚之事。同时,也必须听从父母的安排。“父母之命”可以理解为男女在婚嫁以前必须经由父母同意认可,才可以正式请媒进入之后的婚嫁仪式。
  2、定婚之礼
  议婚是婚礼的第二阶段。
  (1)婚前占卜
  通过议婚过程中的“媒妁之言”后,男家问得女子的姓氏,须归卜于庙,若得到吉兆,则派使者告知女方,婚姻之事由此而定。
  西周时代十分崇天敬神,上到国家大事,下到日常劳作,无卜不行。婚姻大事也必定要通过占卜来做最后的定夺。婚姻占卜活动一般是在男方的宗庙进行的,体现了“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婚姻古义。
  《卫风·氓》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对青年男女占卜的结果都是吉象,神灵暗示这是一桩幸福美满的婚姻,于是姑娘让小伙子用车拉走了她的嫁妆。   (2)赠送聘礼
  周代的习俗,在男女双方确定婚姻之前,要先进行定婚,并由男方向女方送聘礼,通过聘礼来维护和稳定婚姻关系。除纳采外,纳吉、纳征都说男子要向女子赠送聘礼。《仪礼·士昏礼》中有记载:
  纳采用雁。
  纳吉,用雁,如纳采礼。
  纳征,玄纁束帛,俪皮,如纳吉礼。
  纳征,执皮,摄之,内文。
  请期,用雁。
  聘礼用“雁”,郑玄解释云:“纳采而用雁为挚者,取其顺阴阳往来。”男女成婚是阴阳相交合之意,雁顺阴阳往来,表达的也是对自然、对生命的崇敬。
  用“玄纁”也有阴阳大备之义。古人认为,天之正色苍而玄,地之正色黄而纁,故以服色效法天地。
  “俪皮”,这里鹿成为了婚姻的象征。
  无论何种聘礼,都蕴涵着一种对美和善的执着追求,对阴阳相合的期待,一种善意和尊重的表示。
  在进行聘礼之时,有一套固定的礼仪和规定,包括主宾的问答之辞、主宾客的位置等等。体现了周礼的规范化、程序化的特点。
  3、成婚之礼
  (1)亲迎
  所谓亲迎,指在约定的日期,新婿亲往女家迎接新娘。《仪礼·士昏礼》云:“士昏礼,凡行事必用昏听。”郑玄为之注:“士娶妻之礼,以婚为期,因而名焉。阳望阴来,日入三商为昏。”古人认为男女成婚是阴阳结合而黄昏是大自然阴阳交泰的最佳时辰,此时迎娶是顺应天道。
  《礼记·昏义》详细记载了亲迎的过程,“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婿授绥,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
  《召南·雀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这是一首祝贺贵族女子出嫁的歌,写出了出嫁时亲迎的盛况。
  《卫风·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几句写出了平民女子亲迎的一个过程,男方要赶着马车来,把女方的嫁妆搬走。
  《豳风·东山》:“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結其缡,九十其仪。”根据方玉润《诗经原始》:“诗中所述,皆归士与其室家互相思念,及归而得遂其生还之词。”在归士的思念中,曾经的画面又浮现眼前:迎亲的骏马、出嫁的佩巾、各种吉祥的仪式。此处虽未详写,但亲迎状况可见一斑。
  在众多婚俗之礼中,亲迎可以说是最繁琐的过程。通过庄敬、谨慎、隆重的婚礼,而后夫妻相亲相爱,确立男女有别,建立夫妻之间、父子之间的道义。
  (2)共牢而食、合卺而酳
  新娘到达夫家的大门外,新郎拱手行礼,请新娘进门。走到寝门前,新郎又拱手行礼,请新娘入内,新郎又引导新娘一起從西阶登堂。赞礼者为新人安排好了新婚第一餐的馔席,主要有沃盥、同牢而食和合卺而酳等几项流程。
  沃盥,指新人入席前的洁手洁面。《礼记·昏义》:“婿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纵观《诗经》,其中并没有关于合卺礼过程的详细记载,但是出现了合卺礼中所用的器具——匏瓜,《豳风·东山》“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用卺有二义,匏苦不可食,通常把它用作盛水和酒的器具,喻夫妇当同辛苦也;匏,八音之一,笙竽用之,比喻音韵调和,如琴瑟相和。把一个匏瓜分成两半男女各执其一共同饮酒,表示夫妻从此合为一体,尊卑相同,相亲相爱。
  (3)拜见姑舅
  婚礼后的第二天,新妇要早早起床,准备拜见公婆。
  《礼记·昏义》中载:“夙兴,妇沐浴以俟见。质明,赞见妇于姑,舅在,妇执笲枣、栗、段脩以见。赞醴妇。妇祭脯醢,祭醴。成妇礼也。舅姑入室,妇以特豚馈,名妇顺也。厥明,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至阼阶。以著代也。”
  新娘要拜见公婆,赞者要代表公婆向新妇敬酒行醴礼,新娘要给公婆进食,同时,公婆也要款待新娘。如果公婆已经亡故的话,那么新娘在过门后的三个月内,要设菜祭祀,在庙中祭拜公婆的亡灵。
  完成了为人妇之礼,表明新妇顺从公婆的心意,进而表明新妇有代婆婆主持家务的资格,这都是为了强调为人妇的顺从。
  三、“昏礼”的社会意义
  中国自古被成为“礼仪之邦”,以“礼”著称,在周代已形成了包括冠、乡、射、聘等在内的多种礼仪。《礼仪·昏义》有记载:“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在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
  郑玄题解云:“名曰‘昏义’者,以其记娶亲之义,内教之以由成也。”相较于婚礼仪式本身而言,其内教之意更大。
  婚礼的目的,是要将两个不同姓氏的人组合在一起,对上要祭祀宗庙,对下要延续后嗣,永保家族血脉传统,这其实是对血缘关系的重视,对当时“宗法制”的维护。
  “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妻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妻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通过一种恰当的、合理有序的关系联系起来,“亲亲”,“尊尊”,把婚礼作为一种维护社会稳定的手段,对国家意义重大。
  同时,联姻常常作为一种手段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以及皇家与贵族的权力制衡上,通过联姻的方式将两股势力联系在一起,结成同盟,获得一种暂时的合作。此时的婚姻,便有了浓重的政治色彩。
  四、结语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载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人们口耳相传的一些诗篇乐律。通过《诗经》中关于婚姻礼俗的诗,可以了解两千多年前古代先民的婚恋生活,还原一副真实的先秦历史婚姻礼俗画卷。
  后世的婚姻礼俗,尽管内容和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或多或少,或增或减,但保持了“六礼”基本的形式和程序,婚礼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家庭生活,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参考文献:
  [1]徐正英、常佩雨(译注),周礼[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彭林(译注),仪礼[M],北京:中华书局,2015.
  [3]王秀梅(译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汪玢玲,中国婚姻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摘要】:歌剧《木兰诗篇》成功塑造了花木兰的音乐形象,我国作曲家关峡为之创作了七首独唱曲目和多首合唱、重唱曲目,用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打造了一个栩栩如生、丰满真实的花木兰角色。本文以民族歌剧《木兰诗篇》创作的背景和剧中音乐的特点、角色的形象设定,特征的分析为研究前提,偏重对大型歌剧《木兰诗篇》中经典唱段《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身》进行分析,针对它特有演唱特点和风格进行分析,从而更加深入的对演唱者表演的
期刊
【摘要】:《金瓶梅》是深刻刻画晚明社会世情的作品。本文旨在分析以潘金莲为代表的追逐欲望的男女。  【关键词】:晚明;封建社会;人性;潘金莲  《金瓶梅》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相当大程度上对人性和社会的“真实”展现。通读全书,书中有关人性和社会的诸多阴暗、丑陋不加掩饰的成分在以西门庆作为一个家庭成员展开的家庭生活的描写中,和以西门庆由出身平凡的商人凭借自己摸清的当时社会人际交往种种套路从而发迹做到在当时
期刊
【摘要】:“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刘勰论述的关于文学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文学中的情感产生于外物的感发,而文辞则又产生于情感的激荡,这种对文学与自然客观辩证的看法显然是受到儒家诗学中的“物感说”的影响而生成的。刘勰在传统物感说的基础上予以创新,不仅承认了物对于与情的触发作用,同时也认识到情对于物的主导作用,这便是所谓的“心物赠答”之说。  【关键词】:物感说;《文心雕龙》;文学发生  关于诗歌的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沈从文在的作品《边城》中窥探诸多湘西传统的音乐文化,如婚恋民俗中的湘西山歌和哭嫁歌、巫楚文化中的祭祀傩神音乐、民居风俗中日常交流的歌谣以及丧葬文化中的丧鼓歌。并以此引发我们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音乐文化;边城;保护与传承  自2008年起,湘西苗族民歌成为了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的民俗音乐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
期刊
【摘要】:存在感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一种判定行为,是根据个人的世界观并与他人对比所产生的差异而在个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自身肯定(否定)的精神行为。影片《独裁者》中的阿拉迪恩在虚拟的大背景下,进行了一场国家制度层面的存在感的追寻。  【关键词】:《独裁者》;存在感;自恋  由拉里·查尔斯执导, 萨莎·拜伦·科恩自编自演的喜剧电影《独裁者》,用黄色段子、政治笑话等低俗元素,极尽恶搞之能事。影片将情节置
期刊
【摘要】: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为美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特别是侦探恐怖小说。《厄舍府的倒塌》被认为是爱伦·坡著名的恐怖小说之一。这不仅仅是一部恐怖小说,更是一部体现了爱伦坡精湛手法的作品,恐怖不乏美的因素,修辞作为恐怖与美的粘合剂,完美的将二者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爱伦坡;恐怖;修辞  一、引言  爱伦·坡开创了美国侦探小说的先河,又深入探、描写了最令人捉摸不透的人类的
期刊
【摘要】:自从莫言以及其作品走进人们的视线以后,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反常的语言魅力而受到世人的关注。而《生死疲劳》中语言的使用以及言语内容的搭配在我看来确引人入胜,加深了审美感受,令人读起来耳目一新。本文探讨的重点不再停留在《生死疲劳》的意象、乡土、创作等文学方面的研究。更多地把焦点放在《生死疲劳》的语言修辞方面,从《生死疲劳》词语的创新型使用方法来分析其产生的词语陌生化、超常搭配的效果及其所带
期刊
【摘要】:三言”“二拍”中刻画的商人形象从“重利轻义”的单一化形象呈现出义利并重的新特点。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形象;演变  一、明代以前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的模糊性  商人作为一个重要群体,一直是中国文学进行审美观照的对象。然而,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我们却发现,从先秦到元代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竟然罕见商人形象,即使有个别作品,商人也多是作为文学的配角,并不是文人笔下所描绘文学商人形象,这些
期刊
【Abstract】: Schindler’s Ark is one of the classical works of modern Australia literature. The novel shows us the brutality of German Nazi Party and the tragic destiny of the Jewish people by portrayed
期刊
【摘要】:《野草》在鲁迅的创作及生命中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不仅是因为其散文诗的艺术创作为新文学的发展添上了一笔亮丽的光辉,更是因为《野草》以其纷繁的意象和复杂的自我剖析解释了鲁迅生命的矛盾、发展和创造。也正是由此,众多学者对《野草》的研究众说纷纭,其中也包括很多误读。本文选取了《野草》诗集中的《死后》作为研究对象,从两个角度进行《死后》的研究综述,并对《死后》作细读诠释。  【关键词】:《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