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将领袁国平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w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擅长写诗的大有人在,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等,他们的许多诗篇脍炙人口、广为传颂。他们把光辉的战斗业绩谱写成壮丽的革命史诗,以雄奇的诗章记录峥嵘岁月。在革命家诗人队伍中,有一个卓越的政工将领,他就是袁国平。
  一
  袁国平原名袁裕,字醉涵,曾用笔名“最寒”。他于1906年5月26日出生,宝庆(今邵阳市)东路范家山镇(今属邵东市)人。1925年10月,袁国平考入黄埔军校四期,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长征结束后,袁国平历任西北红军大学政委、抗日红军大学第二分校政委等职,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干部。七七事变后,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袁国平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
  袁国平从小聪明好学。因家境贫寒,他刚读完小学就辍学在家,帮助哥哥弹棉花以维持生计。1922年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湖南一师”)在宝庆招收4名公费生,袁国平前往报考,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他就读湖南一师后,在徐特立、田汉等教师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推举为湖南一师的学生代表,当选湖南省学联执行委员。袁国平从小酷爱文学,是湖南一师文学研究会的会员,得到国文教员田汉的赏识。田汉之后在上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袁国平1925年1月毕业后应田汉之邀去上海参加南国社的工作。南国社被反动政府查封后,袁国平决心投笔从戎。1925年10月,廣州黄埔军校来上海招生,袁国平报考后被录取,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第三大队学习。在黄埔军校,他积极参加共产党组织的学生活动。这年年底,袁国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二
  1926年7月,袁国平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国民革命军左翼宣传队第四队队长,随军北伐。在途经湖南澧县时,他连夜赶写话剧《万县血》,揭露当时英帝国主义在四川万县屠杀中国人民的血腥罪行,用以激励军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1930年,他撰写两篇题为《怎样巩固湖南的苏维埃政权》和《扩大红军》的社论,分别刊登在7月30日和8月4日的《红军日报》上。他在红军总政治部出版的《红星报》上发表过许多关于战时政治工作的通讯、报道和论文,如《太阳嶂战斗》《在浴血的广昌战斗中》《高虎脑战斗的政治工作》《现时战斗中的政治工作》等。
  诗言志,歌咏言。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无论处于什么环境,袁国平都诗兴盎然。他把革命家的豪情壮志,把战斗者的勇往直前,都写进自己的诗词。他还将诗词与政工工作有机结合,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诗词作品中展现出来的坚定信仰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是对革命文化内涵的诠释。作为革命家,袁国平是诗人革命家;作为诗人,袁国平是革命家诗人。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流传甚广,史诗般地再现了万里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胜利后,袁国平写了一首长征诗,用以和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袁国平的长征诗是这样写的:“万里长征有何难?中原百战也等闲。驰骋潇湘翻浊浪,纵横云贵等弹丸。金沙大渡征云暖,草地雪山杀气寒。最喜腊子口外月,夜辞茫荒笑开颜。”袁国平的这首诗意境雄浑,作为和诗,它和毛泽东的原作一样,描绘了长征途中的许多宏大场面,鲜明地表现了红军的崇高和伟大。
  袁国平作为革命家诗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用诗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1937年秋,驻甘肃的国民党军队派出一个高级军官参观团前来陇东,其中有袁国平的黄埔老同学。袁国平当时担任中共陇东特委书记兼八路军驻陇办事处主任,他想正好可以利用这次机会向老同学宣传中共中央关于联合国民党共同抗日的政策。袁国平出面接待黄埔同学,赋诗两首以赠。诗如下:“三年同学十年仇,百战纠缠一战休。差幸干戈化玉帛,愿从风雨济同舟。”“逐鹿中原为国是,十年征战听人评。相逢休话阋墙事,莫使神州任陆沉。”
  袁国平是出色的政治工作者。新四军成立之初,毛泽东就亲自点他的将让他当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还称赞他“政治开展,经验亦多”。1938年4月,袁国平正式就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由于经常要即席讲话,袁国平练就了出口成章的本领。他的好口才与政治工作相得益彰,在新四军中有口皆碑。在军直和第三支队排以上干部抗战誓师动员大会上,袁国平即席讲话,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场的老战士李岩60多年后回忆说:“各种发言、报告,听了好多,但是从来没有听到像袁主任这样的演说,口才这么好,声音这么洪亮,很有煽动性,听起来特别受鼓舞。”袁国平文采飞扬、才思敏捷,他编写的《新四军政治工作十讲》等,被定为指战员的必修政治课本,印发全军。此外,他还编辑出版了《苏联红军政治工作选辑》一书。
  顶着“诗人”头衔的袁国平,逐渐被大家所熟知所认同。他不仅自己搞好了创作,还成为部队文艺战线上的“指导员”。新四军政委项英委托他主持并参与了新四军军歌的创作,作曲家何士德后来回忆说:“在军歌谱曲的过程中,对我有启发的主要是袁国平主任。”威武雄壮、大气磅礴的《新四军军歌》就这样诞生了。在袁国平的指导下,新四军的文艺战士创作出了一批反映并为现实斗争服务的作品,先后创作和演出《繁昌之战》《魔窟》《中华儿女》等剧以及《新四军之歌》《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之歌》等歌曲。为了做好新四军宣传教育工作,袁国平还倡导创办了有200多人参加的战地服务团,下设抗敌剧社、宣传队、创作队和民运队等。他们除了在军队和人民群众中演出外,还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到敌后抗日游击队作战地慰问演出。袁国平还先后两次召开文艺创作和演出座谈会,发表了《抗战中的艺术观》的讲话,较好地解决了部队文艺创作中的认识和实践问题。
  袁国平作为诗人革命家,其诗自然有史诗性质。在诗学方面,他不仅擅长传统的旧体诗词,也善于写新体诗歌。1940年年底的一天,新四军军部撤离皖南云岭前夕,袁国平给作曲家任光送来了一首诗《别了,皖南》,请任光谱曲。袁国平对任光说:“新四军是1937年成立的,在皖南已整整3年了,同志们对皖南都很有感情,新四军即将北渡长江,得给同志们打打气,以振作精神,到江北敌后开辟新的根据地。”听了这番话,任光很受感动,接过作品便全力投入创作。几天后,《别了,皖南》终于完成。“前进号响,大家准备好,子弹上膛,刺刀出鞘。目标,扬子江头,淮河新道。哪个来拦路,哪个被打倒。冲过重重叠叠的封锁,冲击日本的穴巢。我们一定胜利,我们一定到达目标。”这首荡气回肠的《别了,皖南》是袁国平的代表性作品,歌颂了新四军的斗志,犹如冲锋号,给人以极大的鼓舞。然而,皖南事变的发生,使《别了,皖南》成了一首悲壮的战歌。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袁国平在突围中身中4弹,重伤难行。战士们看到血泊中的袁国平,纷纷前来解救。此时,枪弹无情,眼见一个个战士倒下,袁国平痛在心底。为不连累战友,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向自己射出最后一颗子弹,自杀殉国。他用生命践诺了“如果我们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的誓言。“从戎黄埔军校,首义南昌,发展红军丰功在。纵横湘鄂赣边,抗敌江南,坚持革命壮志存。”这是袁国平壮烈牺牲后,王首道为他作的挽联。这位多才多艺的儒将烈士,这位出色的诗人政工将领,就以《别了,皖南》当自己的生命绝唱,也成为祭奠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将士的壮歌。
其他文献
无论是从政治史、军事史的角度,还是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范畴,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都以其无与伦比的精神资源、砥砺苦难的物质构件、创世文明的原型素材和原始典型成长的内涵意象,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史诗与传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长征,不只是中国革命传奇的名片,而且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底片;不只是中国从苦难辉煌走向繁荣富强的文化底色,而且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本色。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
期刊
水口山为什么这样红?  水口山的红,是一种从铅锌炼炉里迸溅出来的红。千年的炉火从未熄灭,沸腾的铅水,浇铸成民族工业腾飞的脊梁。  水口山的红,是一种从工人血脉里喷洒出来的红。99年前那一场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唤起工农千百万,800名矿工上井冈,闪亮了工农革命军那一抹亮丽的红色。  水口山的红,是一种从革命基因里传承下来的红。康家戏台上挥舞的旗帜,康汉柳饭店里映照人心的灯火,办事公署前熊熊燃烧的火把
期刊
青年时期,毛泽东就提出并坚守“舍家为国,舍己为民”的革命初心。毛泽东的这一初心,植根于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这初心的本质核心,就是个“公”字,大公无私,破私立公;关键与要害,就是个“舍”字,舍家舍己,为国为民,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人民;特点与特色,就是个“实”字,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庭做起,从自己家族做起,实干实为。  1921年2
期刊
1944年5月21日至1945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召开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党的历史上若干重大问题作了正确的结论,为统一全党思想、开创事业新辉煌创造了有利条件。  实事求是总结成就  《决议》首先总结了党在过去的革命斗争中取得的历史经验,指出建党以来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在奋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中共冷水江市委将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牢记初心使命,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全力真抓实干,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期刊
阿Q、闰土、祥林嫂这些受屈辱、受压迫的人物,在红色土地上站立起来了……1932年夏秋之间,陈赓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秘密前往上海治伤,受鲁迅的邀请,在鲁迅家里与鲁迅畅谈了一个下午。鲁迅最关心苏区的群众生活,当陈赓谈到苏区某些房子在四面开了窗户以便通风时,鲁迅说,这是因为人民生活好了,已经知道注意居住的卫生条件,这是一个进步。鲁迅感叹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阿Q、闰土、祥林嫂们,真正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 
期刊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继承伟大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接稳历史接力棒,跑好历史接力赛,在奋力实施湖南“三高四新”战略中展现湘潭的新担当和新作为。  感悟伟人故里,重温红色历史  湘潭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红色文化的摇篮,更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诞生地,具有得
期刊
1932年2月1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第七次常务会议决定组织临时最高法庭,以判决重要政治犯,委任何叔衡为临时最高法庭主审,即临时最高法庭主席,何叔衡成为党领导的人民政权的“首席大法官”。此时,何叔衡已经56岁,同时承担著检察、司法、内务工作,担子确实很重。为了革命事业,他毅然承担下来,为我们党领导的审判工作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何叔衡上任之际,正值中央苏区逐步贯彻王明
期刊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重温百年党的辉煌历程,流淌在我血液中的红色基因、不能忘却的红色往事变得愈发清晰,我愈发强烈地觉得自己有责任用文字记录下先辈在不同历史时期为革命作出的贡献。  恰同學少年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人才辈出,我的外公贺梯(别号仙荄)于民国初年就读于这所学校,与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有过同窗之谊。  外公是安化县九龙乡岩湾村(今仙溪镇三星村)人,出身于一个富裕家族,从小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