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珐琅彩瓷碗显风范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333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宫珐琅彩瓷分为瓷胎画珐琅和瓷胎洋彩两类,其创烧于康熙朝而发展于雍正朝,至乾隆时期又步入了一个新的辉煌,不仅在数量上远超康雍,而且取材种类多样,装饰繁缛华美,反映出乾隆朝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本文试图以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珐琅彩瓷碗为例,彰显其皇家气派和王者风范。
  以下乾隆珐琅彩瓷碗的装饰,一类是在色地上彩绘花卉,并将锦上添花、吉庆有余等吉祥之意寓于其中,具有铜胎画珐琅般的立体效果。而另一类则继承发扬了融诗、书、画为一体的雍正朝风格,且取材更加丰富多彩;不仅有传统的山石、花鸟等题材,更有新创的山水、人物、仙山楼阁图和灯火升平等画面。款识上既有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又有新增的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清乾隆六年 瓷胎画珐琅锦上添花黄地菊花宫碗
  高7.5厘米,口径15.7厘米,底径6.7厘米。
  深弧壁,矮圈足,内底白釉上彩绘鱼藻纹,外壁黄地上锥剔绣球花形锦纹,余隙画折枝菊花、野菊三枝,口、足留白并各锥剔线纹一道。胎薄透光,底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二行楷款,外加双方框。该碗烧造有准确纪年,传承有序。
  清乾隆六年瓷胎画珐琅锦上添花黄地茶碗
  高5.7厘米,口径11.1厘米。
  撇口,弧壁,圈足。外壁为黄锦地,余隙彩绘八连弧番莲纹,莲心上均画一如意纹,其上并饰有“寿”字,底边为立枝卷叶纹,器内心各描绘月季、灵芝、兰花、野菊等四折枝花卉。口、足留白一道,胎骨匀厚,洁白细腻,底白地上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二行楷款。
  清乾隆六年 瓷胎画珐琅绿地锦上添花碗
  高7.6厘米,口径15.6厘米,底径6.7厘米。
  侈口,深弧壁,矮圈足。外壁通施浅绿珐琅釉,其上锥剔锦花地纹,余隙彩绘四组番莲纹,碗心彩绘荷花与石榴。口、足留白一道,胎薄透光,底白地上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二行楷款,外加双框。
  清乾隆七年 瓷胎洋彩云龙撇口碗
  高6.3厘米,口径15.2厘米,底径5.4厘米。
  撇口,弧壁,矮圈足。外壁绘四龙戏游波涛云间,姿态各异,有口喷海水者、戏珠者,亦有在波涛中兴风作浪者,蓝天白云,绿龙、黄龙、粉红色龙等形成极其华丽艳俗的色调搭配。内底心白地上各绘二颗一串的荔枝,口、足留白一道,胎体略厚,底白地上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二行楷款,外加双方框。
  清乾隆八年 瓷胎洋彩冬青拱花五彩转旋大碗
  高10.5厘米,口径18.8厘米,足径7.9厘米。
  侈口。深壁,底接台座,座底有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款。碗内、外分施粉青色釉,弧形碗壁锥拱出鱼藻纹寓意吉庆有余,底座施黄釉,釉面以褐、红、绿、蓝等釉,再描绘莲瓣纹、如意云纹及锦花图案加金边,使之产生如同金属般的质感。碗与座皆各自成形、烧造,再以卡榫相接成转足碗。
  清乾隆 珐琅彩黑地百花小碗
  高5厘米,口径10.2厘米。
  微撇口,窄唇,深弧壁,矮圈足。器内施釉,色白光素无纹,外壁以黑彩为地,彩绘牡丹、番莲等缠枝四季花卉为主纹,主纹之花朵均两朵一组,分布四面,四组花卉之间搭配多朵小花及枝叶,营造出百花齐放的热闹气氛。外壁口沿留白釉一道。圈足饰黄蓝相间之回纹一道。器外底青花书“乾隆年制”二行四字仿宋体楷款,外加双方框。该碗的花卉画法采用西洋明暗技法描绘,清宫旧名为“瓷胎画珐琅五色番花黑地茶钟”。
  清乾隆 珐琅彩绣花团龙碗
  高7厘米,口径14.2厘米,底径6.1厘米。
  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薄胎,器内壁施白釉,内底心彩画红、黄相间的初熟桃、石及柠檬黄的佛手各一。器外壁满施红彩,剔出团型对龙纹四枚。器底釉下青花书“乾隆年制”双方框楷书款。
  清乾隆 瓷胎画珐琅锦上添花大碗
  高7.5厘米,口径15.6厘米,底径6.9厘米。
  敞口,深弧壁,矮圈足。内底白釉上绘五色折枝菊花,外壁紫红地上锥剔六方形龟甲锦地纹,余隙画折枝菊花三枝,分别以墨彩及彩绘画四季山水画,底边剔划卷草纹一周,口沿、足边则各锥剔回纹一道。胎薄透光,口、足留白一道,底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二行仿宋体楷款,外加双方框。
  清乾隆 瓷胎画珐琅四季花(锦上添花)红地宫碗
  高7.4厘米,口径15.7厘米,底径6.8厘米。
  敞口,深弧壁,矮圈足。内底白釉上绘秋葵、紫菊、石竹等折枝花卉。外壁四海棠形开光内,各画玉兰花、石榴花、芙蓉、腊梅、天竺等四季花卉,开光之间隙地为红地锥划洋花卷草锦地纹。口、足留白一道,胎薄透光,底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二行仿宋体楷款,外加双方框。
  清乾隆窑 珐琅彩洋红地花卉三朵小碗
  高5.2厘米,口径11.8厘米,底径4.1厘米。
  敞口,弧壁,矮圈足。内底白釉上绘桃实、石榴、佛手三折枝果,外壁紫红地上锥划卷草纹,余隙加饰彩绘折枝洋花三组。胎骨匀薄透光,底白釉上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清乾隆 珐琅彩红地开光山水碗
  高6.1厘米,口径15.1厘米。
  侈口,圆弧腹,圈足。内外壁均施白釉为地,外壁覆盖紫红色珐琅彩釉,留四处开光,开光内绘山水,间隙饰以卷枝花纹,碗心有一盛开花朵。底外有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款。
  清乾隆 珐琅彩洋红地开光山水腹碗
  高6.1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5.6厘米。
  微撇口,深弧壁,矮圈足。器外壁以紫红色珐琅釉为地,并在上锥剔凤尾形卷草锦纹,隙地带四圆形开光,内部画山水与人物。开光之间装饰锦地番莲与花朵纹。器内周壁光素无纹,碗心绘图案式八瓣花,花瓣尖端呈如意云头形。足底缘无釉露胎,外底书“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书款。   清乾隆 瓷胎洋彩蓝地团花山水膳碗
  高6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5.5厘米。
  撇口,弧壁,圈足。器内底白地上饰珐琅彩描金图案花,外壁翠地上锥剔凤尾形卷草锦地纹,余隙四圆形开光内,分别以墨彩及彩绘画四季山水,开光之间勾绘图案式洋花。器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清乾隆 瓷胎洋彩蓝地团花山水膳碗
  高6厘米,口径15.7厘米,底径5.5厘米。
  撇口,弧壁,固足。珐琅彩描金图案花饰于器内底白地上,外壁翠地上锥剔凤尾形卷草锦地纹,墨彩及彩绘画四季山水分别饰于余隙四圆形开光内,开光之间勾绘图案式洋花。器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清乾隆 瓷胎洋彩黄地团花山水膳碗
  高6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5.5厘米。
  撇口,弧壁,圈足。器内底白地上饰珐琅彩描金图案花,外壁翠地上锥剔凤尾形卷草锦地纹,余隙四圆形开光内,分别以墨彩及彩绘画四季山水画,开光之间勾绘图案式洋花。器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款。
  清乾隆 瓷胎洋彩黄地团花山水膳碗
  高6.1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5.5厘米。
  撇口,弧壁,圈足。器内底白地上饰珐琅彩描金图案花,外壁翠地上锥剔凤尾形卷草锦地纹,余隙四圆形开光内,分别以墨彩及彩绘画四季山水画,开光之间勾绘图案式洋花。器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款。
  清乾隆 窑珐琅彩鸲鹆秋光小碗
  高5.3厘米,口径10.1厘米,底径4.1厘米。
  器内白釉无纹饰,器外一面珐琅彩绘枫树一株,上栖鸲鹆[qú yù]五只,动态各异;另一面墨书题句“鹊鸣传喜气,鸲鹆报秋光”诗句,上下红料描绘“高致”、“碧露”、“秋冰”三印。胎薄透光,质细洁润,器底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二行仿宋体楷款,无框边。鸲鹆俗名八哥,自古以来为人类所喜爱饲养。
  清乾隆 珐琅彩岁寒三友小碗
  高5.6厘米,口径11.2厘米。
  微撇口,弧形壁,深腹,圈足。全器施釉,外壁以珐琅彩绘饰松竹梅三友纹,松、竹均以绿彩涂绘,树枝色灰褐,梅花则彩饰桃红,色彩均有深浅厚薄之分,梅花数枝向碗壁空白处伸展;空白处以墨书行草文题“上林苑里春长在,三友连枝作寿朋。”硃红描绘“三光”、“四时”、“长春”三印。碗心内彩绘折枝桃实九枚及月季花一枝。内外壁所绘之松竹梅与花果皆生动写实。器外底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二行楷款。清宫《珐琅、玻璃、宜兴瓷胎陈设档案》有载,品名为“瓷胎画珐琅三友白地茶碗”。
  清乾隆 珐琅彩山水楼阁碗
  高6.4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5.5厘米。
  侈口,深弧壁,矮圈足。碗心有红、粉、黄三色折枝花卉,外壁以楼阁为主,城墙围绕,墙外环水,以细小黑线描出水波纹,岸边配以小丘及秀丽奇石,小草、树木点缀其间,留白处题诗句“仙楼绮阁环瀛汉”,并有“寿如”、“山高”、“水长”三章。器底有“乾隆年制”青花印式款。
  清乾隆 珐琅彩灯火升平碗
  高7.7厘米,口径15.9厘米,底径6.5厘米。
  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薄胎白洁,全器施白釉,器外壁一面彩绘青碌山林,黑瓦、白墙、紫绿彩楼阁,白春灯及门前绘“戏婴图”;另一面墨彩题“一派讙[huān,兽名]声和鼓吹,六街灯火乐升平。”并有红料书“先春”、“山高”、“水长”三印。器底青花书“乾隆年制”双方框楷书款。
  清乾隆 珐琅彩山水小碗
  高5.4厘米,口径10.8厘米。
  撇口,窄唇,深弧壁,矮圈足。全器施釉,碗内白地无纹。外壁以珐琅彩绘饰,画山水人物,背山面水,竹林小屋,三人对坐于屋前檐下交谈;屋外河边—人戏于柳树下,一童在旁嬉戏,小桥流水,皴石茂林,烘托出一幅清朗宜人的山水人物图景。空白处行草墨书“连村多绿树,长日啭黄鹂。”前后红彩书“竹石”、“山高”、“水长”三印。器底蓝料书“乾隆年制”双方框楷款。清宫《珐琅、玻璃、宜兴瓷胎陈设档案》有载,品名“瓷胎画珐琅山水人物白地茶碗”。
  清乾隆 珐琅彩山水人物鱼藻小碗
  高5.3厘米,口径10.2厘米。
  侈口微撇,弧壁,深腹,矮圈足。全器施白釉,内底白釉上红、绿彩绘双鱼水藻纹。外壁画墨彩山水、远山近树,二士人坐于树绿荫下交谈,—人坐在团垫上,—人倚靠篓子。二人背后有红叶树与花,衣装中也有粉红色。另侧横题墨书诗句“山情因月甚,诗语入秋高。”前后红彩书“寿如”、“山高”二印。器底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二行仿宋体楷款,外加双方框。经《珐琅、玻璃、宜兴瓷胎陈设档案》著录,品名为“瓷胎画珐琅山水人物茶碗”。
  尽管乾隆朝将珐琅彩瓷艺术发展到极致,但因造价昂贵、费工费时,故后期在当时国库财力难以维系的情况下盛极而衰。由于康熙至乾隆中期七十年间传世的珐琅彩瓷不过五百余件,且皆为擅绘人物花卉的金廷标、专画花鸟鱼虫的余省和擅画人物楼景的张廷彦等著名画家,以及会吹釉水兼炼料烧造的胡信侯等瓷器匠役创作,因此以上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乾隆珐琅彩瓷碗,个个弥足珍贵,件件尊为国宝。
  (责编:辛友)
其他文献
各种青铜动物造型千姿百态,十分华丽,凝重中又蕴含着神秘,仿佛把人们带到了3000年前的动物世界。这些接近动物原形的酒器以尊为主,采取写真与实用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利用了动物的各个部位,独具匠心地实现了酒器的实用功能和艺术的美观效应。  眉县出士的西周盠驹尊  驹尊昂首挺胸,竖耳垂尾,背有可以开合的小兽钮盖,腹两侧和盖钮上饰涡纹和云纹组成的圆形图案,剪鬃束尾,稚气十足,活泼可爱。  岐山出土的西
期刊
粉彩是陶瓷装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粉彩瓷是在高温烧制的白瓷胎釉面上,施以玻璃白与传统彩料,再低温烧制的釉上彩瓷。  清代康熙晚期,制瓷工匠在珐琅彩和康熙五彩基础上创烧了粉彩这一新品种,它萌芽于清代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时期,到了乾隆年间更是得到了极盛的发展,故《陶雅》称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娇夺目,工致殊常”。  康熙晚期烧制成功的粉彩瓷器属于草创阶段
期刊
常见年轻人追星,多有些不可理解,暗想他们年少轻狂,易对明星喜欢、崇拜,从而追逐。其实所谓明星也没什么,不过有某种超越一般的特长或能力者,何必狂热地追、苦心地恋呢!人上了一定年纪,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那种激情慢慢会平淡下来。喜好还会有,只是会顺其自然,不会强迫或任性于某事、某物、某人,自我最终是更重要的。  玩藏浅绛的追星十分普遍,什么几大家、几文士或自己特喜欢的画师、画作,皆会在我们心中放大、膨胀
期刊
清初有一款民窑青花瓷画很别致(图1):净素的器物内底上画着一张香几,香几上安放一只香炉,香炉中有一两缕青烟在袅袅燃升(见图2图10)。这幅看似简单的瓷画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流行一时,表明它的内涵其实并不简单。那么,它究竟有着怎样的寓意呢?本文对此试作探讨。  中国古代一直有焚香的习俗。最早的相关记录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当年尧舜禅让,舜接帝位后,“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见《尚书·舜典篇》)文
期刊
宋瓷追求的是一种生活品味,一茶、一盏、一香器无不精巧玲珑,釉色、造型无不叹为观止,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观,就是当代艺术大师也望其项背。  宋人其实是用最简单的方、圆、素、朴、拙来表现质感和单纯。烧一件单色釉瓷器,用最简单的造型,最常见的青色来表现其美。其作品胜过当今极简主义大师的佳作,“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就是宋人的至美追求。  他们的艺术创意完全摆脱了唐耀眼的花花绿绿和绚丽多彩
期刊
所谓界画,是指用界笔、直尺相互配合划线的绘画方法。鲁迅曾在《致魏猛克信》里说:“古人之‘铁线描’,在人物虽不用器械,但有屋宇之类,是利用器械的,我看是一枝界尺,还有一枝半圆的木杆,将这靠住毛笔,紧紧捏住,挨了界尺划过去,便既不弯曲,又无粗细了。这种图,谓之‘界画’”。中国的界画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宋元时期,界画已达高峰,它是中国画的一种,主要以描绘山水楼阁为主。几百年来,它已成为中国古典山水画
期刊
中国历史上的元代,虽然国运不足百年,但它在绘画上却是个成就斐然可观的王朝。其绘画在继承唐、五代、两宋传统基础上,又进一步有了创新和发展。题材上,有山水、竹石、梅兰,尤其山水为主要绘画内容;画格上,突出作品的文学性,强调绘画中的书法趣味与诗、画相结合,融于一体;画风上,重视“古意”和“士气”;理论上,既继承宋代苏轼、米芾、文同等文人画家的优秀传统,神似胜于形似,又发展了以简逸为上,把自然景物当作抒发
期刊
初冬微寒,闲坐把玩几件浅绛瓷器,方器、圆器、立器、趴器,凸的、凹的、粗的、细的、溜的、涩的……磕着手的都是说不确切的愉悦。无需与人言说,也无人言说,不自觉、不经意地东摸摸、西转转,亲近着这些来之辽远的“朋友”,真切的沁凉从指头传到神经,奇异的手感触动着一个词蹦出来——“手工”。  手工又是一种具体的技术、技能,需要师徒传承过程,需要勤勉坚韧的毅力和踏实虔诚的态度,如十年磨一剑的功夫积累,“匍匐”在
期刊
俑,也叫偶人,是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中使用极普遍的一种随葬明器。其最早来源于我国奴隶制时期的人殉制度,而到了封建社会,用人物俑随葬逐渐代替了残酷野蛮的殉人仪式,体现了社会正逐步进入文明时代,使用人偶陪葬也由贵族阶层扩展到一般财力殷实的地主阶层中。从现有资料看,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过关于俑的随葬。俑按照制作材料可分为陶俑、木俑、石俑、铜俑等,其中以陶俑居多;按照用途可分为仪仗俑、兵马俑、镇墓俑、生肖俑、伎乐
期刊
中国古代文房用具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文房用具大都小巧玲珑,大不盈尺,小不足寸,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积淀,是古代文人雅士们桌案必备之物。其中材质、造型十分繁丰,题材更为广泛,制艺功力深厚,诸多文房精品更是炉火纯青,可谓材精工绝,是工艺与文化的结合。这些案头小品,在文人的使用和欣赏过程中,被演变得各具特色,历来深受人们的青睐。  现借《收藏界》择优精选几件文房雅器珍品与同好品赏:  清代玛瑙灵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