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探索博物馆发展的新模式,要求我们应当以APP建设为抓手推进数字化博物馆建设。要全面推进博物馆资源数字化,并依托市场化运作,完善用户体验,同时要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搜集,打造个性化服务与新型体验。
【关键词】:博物馆;APP;数字化;市场化运作;大数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的贺信中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1]习近平总书记对博物馆功能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同时对我国博物馆提出了具体要求,他强调,“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2]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探索博物馆发展的新模式,要求我们应当以APP建设为抓手推进数字化博物馆建设。
(一)全面推进博物馆资源数字化
由于保管要求和场地限制等原因,大多博物馆展出的藏品不足百分之一,大多數保管于库房。有些博物馆即使将其中部分藏品进行数字化信息库建设,但由于这些数字化资源多为内部资料,专业性较高,并不适合普通民众的学习需求。因此,要是博物馆真正成为中国梦的建设者和参与者,不仅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历史保存和记录功能,更要充分拓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这就要求必须冲破旧的体制藩篱,以APP建设的具体需要,打造一个展览展示、教育活动、观众互动的便捷平台,全面推进面向大众的博物馆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和大规模社会化开放,将博物馆信息以最快最便捷的形式传递出去,实现与观众“零距离”的互动。。
(二)依托市场化运作,完善用户体验
目前,苹果App Store中的APP应用数量已经超过200多万,Andriod系统中的APP由于其开源特质,数量更是飞速增长。同时移动 App 版本变种数量众多,相互关联图景极为复杂。由于选择带来的困扰,同时APP程序下载带来的手机空间的减少以及运行速度的减慢,使得使用者下载App应用带来的满足感会随所下载APP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因此,移动 App 市场存在明显长尾效应。“根据雅虎通Aviate智能平台得到的数据显示,平均每名Android用户在手机上安装 95 款应用程序,每天使用的应用仅有 35 款,其余 60 款则为‘长尾应用’——平时很少用到,某些时刻又需要它,所以一般情况下用户也不会卸载这些 App。” [3]然而手机存储容量的限制和用户精力的有限又决定了用户不可能大规模安装这些小众需求的 App(见图2)。而博物馆种类的APP大多属于“长尾应用”之中,其中既有自身建设的问题,也是应用本身的特点所致。
因此,对于博物馆来说,一方面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招聘培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复合人才,另一方面要勇于开拓创新,用好用活互联网资源,可尝试将自身的APP开发交由经过市场检验的成熟的网络公司,充分依托市场化运作,完善提高用户的真实使用体验,真正让一批精品博物馆类APP成为热门应用。
在具体开发方面,注重APP应用的功能集成,实现O2O(Offline to Online)的翻转。一是集成展示功能。博物馆不仅具有收藏和展示的功能,同时也是专业研究机构,会形成一批关于馆藏展品的研究成果,此类成果在传统展示过程中,很难为参观者知晓。那么,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集成到APP建设的消息推送中。二是集成参观功能。可以将活动预约、门票销售/预约等与参观相关的重要功能转移移至APP或微信公众平台等,现场只留少量工作人员,引导参观者下载APP或关注公众号,从而形成从线下到线上的引流和用户转化。三是集成文创功能。可加入文创产品或纪念品商店,参观者在线可购买到特色商品,或可通过一些销售活动进行引流,同时可与定位服务、个性化推送形成闭环式联动,提升营销手段。四是集成社交功能。注重微社交的元素的注入,可与微信等大型社交平台形成合作,创新博物馆线上服务方式,使得APP在支持引导服务之外,还提供观众趣味鉴定、专家问答、自拍、社交等移动在线栏目,建立了具有博物馆专业特点的微社区。博物馆则可以利用自建的微社区,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汇聚用户人气,实现与展项内容的交互,选取其中的优秀内容不断充实博物馆的展示资源,实现内容资源的网络自生长。
(三)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搜集,打造个性化服务与新型体验
移动互联时代越来越关注大数据的信息搜集,通过服务与服务、设备与设备、线上与线下的串联,从而打造服务的生态圈,提供互相衔接的闭环式服务。对于博物馆来说,传统的孤立的提供参观讲解服务必将落后于时代。这种基于大数据的服务生态圈可以提供“衔尾蛇”式的一条龙用户体验更佳的,具有很强的用户黏性,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的长期建设和发展。同时,由于博物馆具有良好的上下游产业链——展览、新闻、交通、旅游、社交、出版物、文创产品等,也拥有非常优质的用户群体——文化爱好者、学生、旅游者等,爱好特征各有不同,一旦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互联网+”博物馆的体验将呈几何倍数的增长,这就依赖于APP应用的研发和推广,在后台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持。例如,观众在馆内每时每刻的位置信息、参观时的行为数据,系统每日都会产生上千万条有关观众行为的日志数据,包括其社交网络、参观历史、兴趣设定的分析,这将是大数据分析的基础。通过对这些海量的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其数量、变化和关联,可以描绘出个人的社交图谱和兴趣图谱,智能推算出观众的细致需求,从而有的放矢,为其提供“私人订制”的个性体验,如活动、参观路线、纪念品的精准推荐,不同层次的深度讲解,也可提供基于位置的各类推送服务,或是相关信息的在线推送,使得其打开APP看到的正是其想看到的。另一方面,通过APP调用智能手机的高清摄像头和各类传感器,可以实现更多令人惊叹的虚拟现实的表现。
注释:
[1]习近平向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致贺信,[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10/c_1119886747.htm2016.11.
[2]习近平向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致贺信,[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10/c_1119886747.htm,2016.11.
[3]2016年中国移动app市场发展现状分析,[EB/OL],中国产业信息网,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608/439340.html,2016.08.
【关键词】:博物馆;APP;数字化;市场化运作;大数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的贺信中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1]习近平总书记对博物馆功能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同时对我国博物馆提出了具体要求,他强调,“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2]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探索博物馆发展的新模式,要求我们应当以APP建设为抓手推进数字化博物馆建设。
(一)全面推进博物馆资源数字化
由于保管要求和场地限制等原因,大多博物馆展出的藏品不足百分之一,大多數保管于库房。有些博物馆即使将其中部分藏品进行数字化信息库建设,但由于这些数字化资源多为内部资料,专业性较高,并不适合普通民众的学习需求。因此,要是博物馆真正成为中国梦的建设者和参与者,不仅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历史保存和记录功能,更要充分拓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这就要求必须冲破旧的体制藩篱,以APP建设的具体需要,打造一个展览展示、教育活动、观众互动的便捷平台,全面推进面向大众的博物馆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和大规模社会化开放,将博物馆信息以最快最便捷的形式传递出去,实现与观众“零距离”的互动。。
(二)依托市场化运作,完善用户体验
目前,苹果App Store中的APP应用数量已经超过200多万,Andriod系统中的APP由于其开源特质,数量更是飞速增长。同时移动 App 版本变种数量众多,相互关联图景极为复杂。由于选择带来的困扰,同时APP程序下载带来的手机空间的减少以及运行速度的减慢,使得使用者下载App应用带来的满足感会随所下载APP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因此,移动 App 市场存在明显长尾效应。“根据雅虎通Aviate智能平台得到的数据显示,平均每名Android用户在手机上安装 95 款应用程序,每天使用的应用仅有 35 款,其余 60 款则为‘长尾应用’——平时很少用到,某些时刻又需要它,所以一般情况下用户也不会卸载这些 App。” [3]然而手机存储容量的限制和用户精力的有限又决定了用户不可能大规模安装这些小众需求的 App(见图2)。而博物馆种类的APP大多属于“长尾应用”之中,其中既有自身建设的问题,也是应用本身的特点所致。
因此,对于博物馆来说,一方面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招聘培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复合人才,另一方面要勇于开拓创新,用好用活互联网资源,可尝试将自身的APP开发交由经过市场检验的成熟的网络公司,充分依托市场化运作,完善提高用户的真实使用体验,真正让一批精品博物馆类APP成为热门应用。
在具体开发方面,注重APP应用的功能集成,实现O2O(Offline to Online)的翻转。一是集成展示功能。博物馆不仅具有收藏和展示的功能,同时也是专业研究机构,会形成一批关于馆藏展品的研究成果,此类成果在传统展示过程中,很难为参观者知晓。那么,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集成到APP建设的消息推送中。二是集成参观功能。可以将活动预约、门票销售/预约等与参观相关的重要功能转移移至APP或微信公众平台等,现场只留少量工作人员,引导参观者下载APP或关注公众号,从而形成从线下到线上的引流和用户转化。三是集成文创功能。可加入文创产品或纪念品商店,参观者在线可购买到特色商品,或可通过一些销售活动进行引流,同时可与定位服务、个性化推送形成闭环式联动,提升营销手段。四是集成社交功能。注重微社交的元素的注入,可与微信等大型社交平台形成合作,创新博物馆线上服务方式,使得APP在支持引导服务之外,还提供观众趣味鉴定、专家问答、自拍、社交等移动在线栏目,建立了具有博物馆专业特点的微社区。博物馆则可以利用自建的微社区,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汇聚用户人气,实现与展项内容的交互,选取其中的优秀内容不断充实博物馆的展示资源,实现内容资源的网络自生长。
(三)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搜集,打造个性化服务与新型体验
移动互联时代越来越关注大数据的信息搜集,通过服务与服务、设备与设备、线上与线下的串联,从而打造服务的生态圈,提供互相衔接的闭环式服务。对于博物馆来说,传统的孤立的提供参观讲解服务必将落后于时代。这种基于大数据的服务生态圈可以提供“衔尾蛇”式的一条龙用户体验更佳的,具有很强的用户黏性,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的长期建设和发展。同时,由于博物馆具有良好的上下游产业链——展览、新闻、交通、旅游、社交、出版物、文创产品等,也拥有非常优质的用户群体——文化爱好者、学生、旅游者等,爱好特征各有不同,一旦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互联网+”博物馆的体验将呈几何倍数的增长,这就依赖于APP应用的研发和推广,在后台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持。例如,观众在馆内每时每刻的位置信息、参观时的行为数据,系统每日都会产生上千万条有关观众行为的日志数据,包括其社交网络、参观历史、兴趣设定的分析,这将是大数据分析的基础。通过对这些海量的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其数量、变化和关联,可以描绘出个人的社交图谱和兴趣图谱,智能推算出观众的细致需求,从而有的放矢,为其提供“私人订制”的个性体验,如活动、参观路线、纪念品的精准推荐,不同层次的深度讲解,也可提供基于位置的各类推送服务,或是相关信息的在线推送,使得其打开APP看到的正是其想看到的。另一方面,通过APP调用智能手机的高清摄像头和各类传感器,可以实现更多令人惊叹的虚拟现实的表现。
注释:
[1]习近平向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致贺信,[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10/c_1119886747.htm2016.11.
[2]习近平向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致贺信,[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10/c_1119886747.htm,2016.11.
[3]2016年中国移动app市场发展现状分析,[EB/OL],中国产业信息网,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608/439340.html,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