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o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迎接世界经济社会越来越大的挑战,使学生适应迅速变化的高科技世界和全球市场,一场面向21世纪的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而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则成了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核心。为了顺应和适应世界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的潮流,提高本民族的素质及国际竞争力,我国在2001年正式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此次课程改革从课程理论到课程标准,从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从课程管理到课程评价,都进行着深刻的变革。新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本理念。同时,新课程目标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也势必在高中掀起一股教学改革的浪潮。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而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引导更是保证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新课程下,学校必须搞好课堂教学评价,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一、国外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和现状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即把课堂教学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19世纪下半叶他的弟子戚勒(T.Ziller)等人又把教学四阶段改造为五个阶段,即准备、提示、联想、概括与运用,即“五段教学法”。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后来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很多人都把它作为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教师及其课堂教学活动。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其标志是测量理论的形成以及测量技术大量应用,评价被简单地等同于测量,关注的是测验结果如何科学准确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或某项特质,评价儿童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人员的工作,即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收集并分析测量数据。这一时期追求的是教育的绝对客观化、数字化。由于对量表本身的内容缺乏研究,这种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都比较差,有人认为“评价结果有效性几乎等于零”。
  20世纪30年代,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协会进一步发展了评价理论,这一时期追求的是教育的标准化。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效果。并提出课堂教学的结构:组织上课——检查复习——讲解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作业。这是传统教学的评价指标。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教育评价家布卢姆等人完成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提出掌握学习策略,其核心是目标教学,以形成性评价思想为手段,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精确、细致的分解,在教学过程中还不断以目标为中心进行评价调控。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以人为中心的非指导性的教学思想。主张课堂教学的过程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包括五个阶段:(1)确定帮助情境; (2)探索问题;(3)形成见识;(4)计划和抉择,由学生计划初步的决定,教师帮助学生澄清这些决定;(5)整合,学生获得较深刻的见解,并作出较为积极的行动,教师对此予以支持。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心理学家加涅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学习的三个内部条件:注意的倾向、学习动机、发展准备。并提出了八个外部条件:①引起并控制学生的注意;②使学生了解将要获得的学习结果;③激活学生已有的、从事新的学习所必须的能力;④呈现学习刺激物;⑤对学生过程进行指导;⑥提供必要的反馈并评定学生成绩:⑦为学习的迁移作准备;⑧采取保持学习效果的措施。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三个内部条件,教师应该创造出以上的八个外部条件。
  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评价进入了它的快速发展时期。改革的重要趋向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旨在培养更多的 “有效教师”,而在“有效教师”的评价中就包括课堂观察评价,美国的米斯(Meeth)和苏联的巴班斯基在对这两方面的研究比较系统。
  二、我国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和现状
  1.我国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我国对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是在前苏联(主要是凯洛夫)教学理论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系统,以依据教学理论确立的一堂好课的标准为核心。凯洛夫在他主编的《教育学》中,对教师上课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任务统一;(3)正确选择教材;(4)选择适当的方法;(5)学习时集体性与独立性相结合;(6)课的组织的明确性。可以看出,凯洛夫对一堂好课的研究,注重完善教学过程,注重教学原理和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贯彻,为分析和评课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指导。
  我国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对“一堂好课”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
  李秉德在其主编的《教学论》中提到了一堂好课的特征: (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组织得好;(5)积极性高。基于一堂好课的要求进行的课堂教学评价在我国开展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从20世纪50年代的分析课开始,到80年代开展的课评优,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中学课质量检查评定中,制定并实施了“课质量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标准的建立基本上是一堂好课的标准,评价的具体内容都是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在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体现。评价标准主要由学校教务部门、上级部门制定,教师极少有参与制定的机会。并且研究方法大都采用自上而下的演绎法,即从一堂好课的标准出发,逐步分解形成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最终形成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这种研究方法只有演绎而没有归纳,在具体评价中给人一种外来评价的感觉,很难使评价标准成为被评价者自我调节的内在标准。此时的课堂教学评价,虽然是从评价的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规范,但评价内容大多是着眼于对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方式有领导听评课和集体观摩教学后的分析。
  近几年来,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强调以发展性为目的和原则。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是依据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性”理念,提出一定的发展性目标和发展性的评价技术、方法,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状态和进程进行的价值判断,并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进程进行评价的解释。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评价者主要是任课教师。
  课堂教学评价所指向的对象不同,评价标准的侧重点也必然不同。与上述对评价对象的理解相对应,我国先后出现了以下几种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①以教论教。②以学论教。③整体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但其评价目的还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容易、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学科知识仍然是整体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关注的轴心。
  2.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分析
  (1)所取得的成绩。“以学论教”的评价观逐渐得到重视,“发展性”理念逐渐深入到课堂教学评价中,多元的评价主体、多样的评价方式正在教学实践中开展。
  (2)所面临的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虽然课堂教学评价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评价重心偏离。目前,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仍透露着传统观念的痕迹,还是十分重视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方面的作用。教学评价在本质上是发展性的而不是终结性的,其评价的目的也不仅仅在于选拔和鉴定。把教学评价当做静止、固定、僵化的终结性评判,忽视了教学评价的根本价值取向——发展性。
  评价内容狭窄。目前,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仍然以教师的“教”作为主要内容,如教师的语言、板书、课堂提问的技巧、内容的安排等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而缺乏对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如何、学生的收获如何、师生互动的情况如何都没有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在评价标准中也很少涉及。许多学校在评价量表中虽然有相应的评价指标,但在实际评价中只是软指标,没有真正从施教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去考查。
  评价主体缺失。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仍以他评为主。评价者主要是同事、学校领导和专家,他们往往与被评价者之间缺乏真正的平等互动,很容易出现片面的评价结果。上课教师在评课的过程中大多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课堂评价主体意识薄弱,缺乏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忽视了教学活动真正的主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参与的过程,不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评价方式单一刻板。课堂教学评价只注重量化评价,过于依赖评价量表进行打分。过于强调细化和量化指标,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等其他一些很难被量化而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因素的作用。只注重量化的评价方式,也会限制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忽视课堂教学整体及全过程。目前的课堂教学评价,常以“听一堂课”作为主要评价形式,如“评优课”、“讲课大赛”等落脚点大都是“一堂课”。不同的课会呈现不同的教学特色。作为被评的一堂课,它只是教学总体设计的一部分,如果只对某一堂课进行评价,不考虑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就很难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即使得出一个结论来,也没有多少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1]左小青. 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
  [2]敖国儒. 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点的探讨[J]
  [3]黄建先.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
  
其他文献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形式多样的教法、学法指导、课堂组织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但作业设计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作业作为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起着促进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发展综合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素质的重要作用。因此, 教学作业是语文课教学的基本环节, 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 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现状分析——初中语文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从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完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合作学习是新时代对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作探究 潜力 培养 策略  学生没有哪一个是笨蛋,也没有哪一个是天生的天才,学生的能力更多的是在后天的
【摘 要】高等教育逐步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在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整体主流表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但也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点。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是做好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对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党员发展;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重任,是培养和选拔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培养和吸收大批优秀青年入党,是造就千百万社会主
摘要: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贯彻执行党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中学音乐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也要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素质教育渗透  音乐教育不是让学生只掌握教材上的知识技能,不仅是向高一级的院校输送专业的人才,而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音
“贵阳市第四届中小学音乐课比赛”活动落下了帷幕。我听了中学组的21节课,感触颇多,真是感到音乐课程改革犹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给音乐教学这片沃土带来了生机。音乐教师对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由模糊,逐渐变得象溪水一样清澈透明。音乐教学构建了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教与学的关系,缩短了音乐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融合了众多的艺术风格于一体。  一、教学理念的改变  苏霍姆林斯基的
摘要篮球运动的特定条件是在有限的区域内争夺球权,并设法将篮球投入对方的球筐;这一限定因素引导人们不仅要具有过硬的技战术水平,同时还要有协调、灵活等良好的身体素质;纵观当今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赛,许多优秀运动员无不在高速奔跑中做出变化莫测的运球和神出鬼没的妙传;或在严密凶狠的防守面前作出意想不到的攻击技术,突破防守,表现出良好的动作技术的协调性。  关键词中学生篮球队协调性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理想模型及其在中学物理习题中的应用。简要讨论了它的起源、分类、特点、认识的一般过程和作用,并引入实例具体分析。本文从理论到实际再到理论地阐述了理想模型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理想模型 教学 实例 分析  中学物理教材无论哪一部分的内容都是以理想模型为基础向学生传达物理知识的。理想模型是中学物理知识的载体,通过理想模型的教学来教育学生从中学会如何去科学抽
键盘录入技术是计算机使用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技术;也是当前职教管理部门要求中职学生熟练掌握的一种计算机操作技能;键盘录入技术的掌握程度将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进程。在我们计算机应用的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键盘录入技能的训练,全校各班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专业班级还加大了课时数,以保证学生对键盘录入技术的掌握。但近年来,受不良思潮的冲击,学生学习和训练的热情有所消减,文字录入的水平逐年下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文学作品,而文学就是人学。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由其内容所决定,天然地要以人文价值为内核。那么,在《高语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该如何把握人文的策略以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人文的功能呢?  一、教学理念:工具人文并重,回归人本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尝作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不复需教,而学生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这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
学生总是在不断抱怨不知如何准备英语阅读测试,他们往往为出现在篇章段落中的长句、复杂语法、术语和俚语所困惑。学生抱怨的原因在于教师授课时所传授的大部分阅读技巧是他们已知的,但是他们仍然不知该如何在实际的阅读中合理使用这些技巧。因此,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负面情绪常常会转化为对考试中英语阅读理解题型的惧怕甚至是对任何的英语阅读和读物的惧怕。从另一方面看,教师也面临着如下问题:学生认识文章中的几乎每一个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