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不是年初那封在互联网上被传播得沸沸扬扬的举报信,38岁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进可能还在扮演中国“汉芯之父”的角色。
5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向新华社记者通报了“汉芯”系列芯片涉嫌造假的调查结论与处理意见。调查显示,陈进在负责研制“汉芯”系列芯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造假和欺骗行为。上海交大决定,撤销陈进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职务和教授任职资格,解除其教授聘用合同;科技部决定,终止陈进负责的科研项目的执行,追缴相关经费,取消陈进以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的资格;教育部决定,撤销陈进“长江学者”称号,取消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资格,追缴相应拨款;国家发改委决定,终止陈进负责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执行,追缴相关经费。
至此,四年以来头顶汉芯光环、如明星般冉冉升起的陈进,迅速坠落到人生的谷底。
公开简历显示:陈进199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92年赴美留学,1998年获美国得州大学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主攻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及检测,先后在美国IBM、摩托罗拉和Analog Device公司任高级主任工程师、芯片设计经理,从事高速无线通讯芯片和DSP核心电路的开发,是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
2000年5月,陈进进入上海交大,组建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并开始国家863项目“汉芯DSP芯片”的研发。
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中文直译为“数字信号处理器”,是以数字形式对模拟信号进行分析处理的微处理器,可实时快速实现各种数字信号处理,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通信、计算机和控制等领域。
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开展DSP芯片的研发制造。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芯片的设计能力,科技部特于“十五”期间将DSP列为“863计划”重大科技专项。陈进进入上海交大后,很快领衔“汉芯”项目的研发。
2003年2月26日,在上海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陈进向中科院院士王阳元、邹世昌领衔的专家组出示了其团队研发的芯片,并通过鉴定。上海市科委随后宣布,上海诞生了中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0.18微米DSP芯片“汉芯一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申请了六项专利。
此时的陈进尚诚惶诚恐。发布会当场,他对记者提出的“汉芯”项目的资金来源、未来的产业化模式等问题一律不作回答,“婉拒了一切同‘钱’相关的问题”。
然而名利纷至沓来——随后一年里,陈进接连当选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第八届“科技精英”、 “上海IT青年十大新锐”等称号,并出任上海市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总经理。
2004年初,上海官方媒体曾报道陈进在“汉芯”问世后一年来的心路历程。陈表示,2003年是其“有生以来惊讶最多的一年,仿佛所有的事情都一起冒了出来”。很快,“汉芯”系列的二号、三号在2004年初相继发布。
据新华社当时报道,“汉芯二号”系采用0.18微米半导体工艺设计的24位高性能DSP芯片,具有每秒1.5亿次指令的运算速度和150MHz的主频;“汉芯三号”工作频率主频更达300MHz,每秒可处理指令6亿次以上。
报道还称,“汉芯二号”已直接应用于国际著名芯片设计企业的系统集成芯片,“汉芯三号”则可在数据通信、雷达系统、数码产品、指纹识别系统、图像识别及网络等领域广泛应用,目前正在寻求与国内外大厂商合作。
期间,“汉芯”系列的研发工作受到科技部、上海市政府及上海交大、上海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中心等单位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获得大量资金。
2004年5月,陈进当选第十一届“上海十大杰出青年”,声誉如日中天。
2006年1月中旬,直指“汉芯”造假的举报信开始在网上流传,并被投往政府各部门。对此,上海交大一度“辟谣”,坚称“汉芯系列芯片经得起相关部门及专家的检测验证,各项成果也已陆续进入产业化阶段”。
事实上,上海交大早在2005年末就已接到相关举报。2006年1月28日,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成立专家调查组,针对举报内容,采取与举报人、当事人和相关人员面谈、现场查验技术文档、分析对比有关技术资料、查验芯片演示系统等方法,对“汉芯一号”至“汉芯四号”系列芯片的设计过程和性能指标进行了全面调查与核实。
2006年5月12日,专家调查组最终认定:2003年2月26日,陈进在上海市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向鉴定专家演示的“汉芯一号”,并非其团队自主研制出的芯片,而是盗自国外公司;其后的“汉芯”系列芯片同样缺乏DSP的核心技术,不能独立实现复杂应用,存在夸大欺骗行为。
至此,“汉芯”骗局大白于天下。■
5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向新华社记者通报了“汉芯”系列芯片涉嫌造假的调查结论与处理意见。调查显示,陈进在负责研制“汉芯”系列芯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造假和欺骗行为。上海交大决定,撤销陈进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职务和教授任职资格,解除其教授聘用合同;科技部决定,终止陈进负责的科研项目的执行,追缴相关经费,取消陈进以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的资格;教育部决定,撤销陈进“长江学者”称号,取消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资格,追缴相应拨款;国家发改委决定,终止陈进负责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执行,追缴相关经费。
至此,四年以来头顶汉芯光环、如明星般冉冉升起的陈进,迅速坠落到人生的谷底。
公开简历显示:陈进199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92年赴美留学,1998年获美国得州大学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主攻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及检测,先后在美国IBM、摩托罗拉和Analog Device公司任高级主任工程师、芯片设计经理,从事高速无线通讯芯片和DSP核心电路的开发,是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
2000年5月,陈进进入上海交大,组建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并开始国家863项目“汉芯DSP芯片”的研发。
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中文直译为“数字信号处理器”,是以数字形式对模拟信号进行分析处理的微处理器,可实时快速实现各种数字信号处理,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通信、计算机和控制等领域。
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开展DSP芯片的研发制造。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芯片的设计能力,科技部特于“十五”期间将DSP列为“863计划”重大科技专项。陈进进入上海交大后,很快领衔“汉芯”项目的研发。
2003年2月26日,在上海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陈进向中科院院士王阳元、邹世昌领衔的专家组出示了其团队研发的芯片,并通过鉴定。上海市科委随后宣布,上海诞生了中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0.18微米DSP芯片“汉芯一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申请了六项专利。
此时的陈进尚诚惶诚恐。发布会当场,他对记者提出的“汉芯”项目的资金来源、未来的产业化模式等问题一律不作回答,“婉拒了一切同‘钱’相关的问题”。
然而名利纷至沓来——随后一年里,陈进接连当选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第八届“科技精英”、 “上海IT青年十大新锐”等称号,并出任上海市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总经理。
2004年初,上海官方媒体曾报道陈进在“汉芯”问世后一年来的心路历程。陈表示,2003年是其“有生以来惊讶最多的一年,仿佛所有的事情都一起冒了出来”。很快,“汉芯”系列的二号、三号在2004年初相继发布。
据新华社当时报道,“汉芯二号”系采用0.18微米半导体工艺设计的24位高性能DSP芯片,具有每秒1.5亿次指令的运算速度和150MHz的主频;“汉芯三号”工作频率主频更达300MHz,每秒可处理指令6亿次以上。
报道还称,“汉芯二号”已直接应用于国际著名芯片设计企业的系统集成芯片,“汉芯三号”则可在数据通信、雷达系统、数码产品、指纹识别系统、图像识别及网络等领域广泛应用,目前正在寻求与国内外大厂商合作。
期间,“汉芯”系列的研发工作受到科技部、上海市政府及上海交大、上海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中心等单位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获得大量资金。
2004年5月,陈进当选第十一届“上海十大杰出青年”,声誉如日中天。
2006年1月中旬,直指“汉芯”造假的举报信开始在网上流传,并被投往政府各部门。对此,上海交大一度“辟谣”,坚称“汉芯系列芯片经得起相关部门及专家的检测验证,各项成果也已陆续进入产业化阶段”。
事实上,上海交大早在2005年末就已接到相关举报。2006年1月28日,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成立专家调查组,针对举报内容,采取与举报人、当事人和相关人员面谈、现场查验技术文档、分析对比有关技术资料、查验芯片演示系统等方法,对“汉芯一号”至“汉芯四号”系列芯片的设计过程和性能指标进行了全面调查与核实。
2006年5月12日,专家调查组最终认定:2003年2月26日,陈进在上海市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向鉴定专家演示的“汉芯一号”,并非其团队自主研制出的芯片,而是盗自国外公司;其后的“汉芯”系列芯片同样缺乏DSP的核心技术,不能独立实现复杂应用,存在夸大欺骗行为。
至此,“汉芯”骗局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