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学教育更为形势喜人,规模越来越大,设施越来越完善,学科设置越来越完备。然而,我们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却一直未能改变这样一个现实,即历史课“总体形象”不佳的问题,学生厌学,家长、社会和领导的误解与偏见等,经常困扰着广大中学历史教师,使历史教学面临着许多困难。本文试图从“形象不佳”的种种表现中查找原因并就如何“改善形象”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我想,这对于今后改进中学历史教学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1 历史课“形象不佳”的主要表现
首先表现在学生方面,普遍对历史不感兴趣,厌恶历史,不愿学历史。据调查,当前喜欢学习历史的学生寥寥无几,报读历史专业的高三学生,其学生水平大多数在中等以下,而且人数不多,初中学生如果不用中考的话,根本无人读,读历史被看作是老土和落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教学方式单调乏味,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一味地听、记、读、背,如果教师的语言艺术跟不上的话,学生听课不昏昏欲睡才怪了。长此以往,学生必定讨厌或害怕历史课,最多是应付一下历史考试算了。这样的历史课是失败的。
其次表现在历史教师方面。尽管广大中学历史教师面对困难,不断探索,取得不少成果,但历史课的建设毕竟不是仅靠一部分历史教师就能够解决问题的。历史课在学校里,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都被视为“副科”,历史教师被视为“副科教师”,如果取消历史高考和中考,历史课的必要性甚至受到怀疑,其形象大打折扣,就算历史继续高考和中考,如不改变目前应试机制和考试方式,单靠中学历史教师的“课改”仍无能为力。历史教师真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再次是家长、社会和领导的误解与偏见。许多人对历史不甚了解,对待历史课的意义更是误解,认为历史无用,可有可无,可学可不学,历史教师在人们心目中最无本事,对历史教师的课“十分轻视”。学校领导或迫于升学压力或缺乏历史眼光,对历史课极不重视,在学校里随意减少课时或随便增加历史教师的工作量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对评优评先,历史教师常常无法沾边,历史教师的“地位”低下。
2 历史课“形象不佳”的原因分析
2.1 招生选拔制度的影响。高校招生在专业分布上差别很大,由于信息、管理、营销、贸易、行政等热门专业大多面向物理、政治、外语等报考学科招生,史地等学科自然成为冷门而少人问津。中考历史科积极争取,现在才计50%,学生哪里想学历史?当然我们不是否定或评击目前的招生选拔制度,只是说明它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必须深化改革。
2.2 中学整体课程设置的影响。高中有10门学科,初中亦有9门学科之多,课程表排的满满的,学生课业繁重,很难将所有学科在有限的时间里全部学好,因此,很多学生采取“弃卒保车”的策略,将主要精力放在语、数、外等“主科”的学习上,对史地等“副科”绝对是临时抱佛脚,草草应付考试就算了。这方面在初中更为严重,常见有些领导直接对学生讲“要加强主科学习”,可见历史课受到相当的歧视。
2.3 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影响。“史学是最讲究根据的学问,每一个结论每一个观点都必须有充足的根据”,尽管中学历史教科书进行过多次改革,但仍未有摆脱“繁、难、偏、旧”的弊病,会考、高考、中考等一直以来考查的大多是必须强记的历史基础知识,因而学习历史首先得背熟大量的历史时间、历史概念等内容,从而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望而却步,缺乏兴趣,加上,历史是门人文社会科学,其教育价值不可能象自然科学那样具有直接的实用价值。其社会效能的表现形式是潜移默化地促进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和人性的完善。历史学科教育的隐性社会价值加大了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动机和兴趣的难度。
2.4 历史课“形象不佳”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根本原因是当代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使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和生活不受威胁的程度。人们要生存或生活得好些,就必然沉浮于激烈的快节奏的社会竞争中,所以对精神需要、社会需要的追求缺乏自觉性,辛劳之后疲惫的身心难以承载厚重的历史。即使如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基础教育也面临着同样的尴尬,历史教师也因历史课很不容易教而感到苦恼。此外,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商业化和第三产业的速猛发展,也对历史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功利性浮躁心态日渐尘嚣,丰富多彩的大众娱乐休闲活动,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耗费了大量的业余时间,哪有时间学历史?
2.5 历史课“形象不佳”,政府与历史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虽有增长但仍落后于世界,邓小平曾经讲过:“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教育方面”,有限的投入对于史地等次科的建设更为不利了。我们史学工作者在历史研究方面,热衷于冷门的、生僻的问题研究,割裂了历史与大众、与现实的联系,使历史学原本已很低的社会认识雪上加霜,在中学历史教学教法改革方面,只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作些改进,在教学内容上依然是依纲扣本,难越雷池半步,开放式、讨论式、问题式等新教学方法所激发的历史兴趣,基本上停留在消极兴趣层面上。教师教学方法不当,无法提升学生学史兴趣,也影响课堂的质量和形象。
3 关于“改善形象”的思考
综观上述原因的分析,使中学历史教学走出窘境,改善“形象”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只有生产力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人们才有可能普遍地自觉地追求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历史学才有可能被人们自觉地普遍认同和接受,历史课才会受到普遍的喜爱和尊重,历史课的形象才会根本改善。但是在可预见的将来,我国和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生产力并没有显示出飞跃性发展的迹象,我们绝对没有理由坐等天上落下大馅饼,现实的积极的选择是通过素质教育改革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明显地,素质教育改革是一次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前提,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它包括国家整体教育思想的探索和转变、课程和教材的系列改革、中学历史教师必须以配合的姿态来贯彻和执行国家整体教育思想、方针、政策。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急功近利地把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革成果当做素质教育的目标之类的错误。
总之,要改善历史课的“形象”,还得依靠我们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共同努力,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探索教法,同舟共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历史课将成为学生人人喜欢的课程。
1 历史课“形象不佳”的主要表现
首先表现在学生方面,普遍对历史不感兴趣,厌恶历史,不愿学历史。据调查,当前喜欢学习历史的学生寥寥无几,报读历史专业的高三学生,其学生水平大多数在中等以下,而且人数不多,初中学生如果不用中考的话,根本无人读,读历史被看作是老土和落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教学方式单调乏味,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一味地听、记、读、背,如果教师的语言艺术跟不上的话,学生听课不昏昏欲睡才怪了。长此以往,学生必定讨厌或害怕历史课,最多是应付一下历史考试算了。这样的历史课是失败的。
其次表现在历史教师方面。尽管广大中学历史教师面对困难,不断探索,取得不少成果,但历史课的建设毕竟不是仅靠一部分历史教师就能够解决问题的。历史课在学校里,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都被视为“副科”,历史教师被视为“副科教师”,如果取消历史高考和中考,历史课的必要性甚至受到怀疑,其形象大打折扣,就算历史继续高考和中考,如不改变目前应试机制和考试方式,单靠中学历史教师的“课改”仍无能为力。历史教师真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再次是家长、社会和领导的误解与偏见。许多人对历史不甚了解,对待历史课的意义更是误解,认为历史无用,可有可无,可学可不学,历史教师在人们心目中最无本事,对历史教师的课“十分轻视”。学校领导或迫于升学压力或缺乏历史眼光,对历史课极不重视,在学校里随意减少课时或随便增加历史教师的工作量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对评优评先,历史教师常常无法沾边,历史教师的“地位”低下。
2 历史课“形象不佳”的原因分析
2.1 招生选拔制度的影响。高校招生在专业分布上差别很大,由于信息、管理、营销、贸易、行政等热门专业大多面向物理、政治、外语等报考学科招生,史地等学科自然成为冷门而少人问津。中考历史科积极争取,现在才计50%,学生哪里想学历史?当然我们不是否定或评击目前的招生选拔制度,只是说明它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必须深化改革。
2.2 中学整体课程设置的影响。高中有10门学科,初中亦有9门学科之多,课程表排的满满的,学生课业繁重,很难将所有学科在有限的时间里全部学好,因此,很多学生采取“弃卒保车”的策略,将主要精力放在语、数、外等“主科”的学习上,对史地等“副科”绝对是临时抱佛脚,草草应付考试就算了。这方面在初中更为严重,常见有些领导直接对学生讲“要加强主科学习”,可见历史课受到相当的歧视。
2.3 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影响。“史学是最讲究根据的学问,每一个结论每一个观点都必须有充足的根据”,尽管中学历史教科书进行过多次改革,但仍未有摆脱“繁、难、偏、旧”的弊病,会考、高考、中考等一直以来考查的大多是必须强记的历史基础知识,因而学习历史首先得背熟大量的历史时间、历史概念等内容,从而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望而却步,缺乏兴趣,加上,历史是门人文社会科学,其教育价值不可能象自然科学那样具有直接的实用价值。其社会效能的表现形式是潜移默化地促进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和人性的完善。历史学科教育的隐性社会价值加大了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动机和兴趣的难度。
2.4 历史课“形象不佳”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根本原因是当代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使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和生活不受威胁的程度。人们要生存或生活得好些,就必然沉浮于激烈的快节奏的社会竞争中,所以对精神需要、社会需要的追求缺乏自觉性,辛劳之后疲惫的身心难以承载厚重的历史。即使如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基础教育也面临着同样的尴尬,历史教师也因历史课很不容易教而感到苦恼。此外,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商业化和第三产业的速猛发展,也对历史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功利性浮躁心态日渐尘嚣,丰富多彩的大众娱乐休闲活动,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耗费了大量的业余时间,哪有时间学历史?
2.5 历史课“形象不佳”,政府与历史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虽有增长但仍落后于世界,邓小平曾经讲过:“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教育方面”,有限的投入对于史地等次科的建设更为不利了。我们史学工作者在历史研究方面,热衷于冷门的、生僻的问题研究,割裂了历史与大众、与现实的联系,使历史学原本已很低的社会认识雪上加霜,在中学历史教学教法改革方面,只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作些改进,在教学内容上依然是依纲扣本,难越雷池半步,开放式、讨论式、问题式等新教学方法所激发的历史兴趣,基本上停留在消极兴趣层面上。教师教学方法不当,无法提升学生学史兴趣,也影响课堂的质量和形象。
3 关于“改善形象”的思考
综观上述原因的分析,使中学历史教学走出窘境,改善“形象”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只有生产力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人们才有可能普遍地自觉地追求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历史学才有可能被人们自觉地普遍认同和接受,历史课才会受到普遍的喜爱和尊重,历史课的形象才会根本改善。但是在可预见的将来,我国和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生产力并没有显示出飞跃性发展的迹象,我们绝对没有理由坐等天上落下大馅饼,现实的积极的选择是通过素质教育改革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明显地,素质教育改革是一次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前提,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它包括国家整体教育思想的探索和转变、课程和教材的系列改革、中学历史教师必须以配合的姿态来贯彻和执行国家整体教育思想、方针、政策。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急功近利地把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革成果当做素质教育的目标之类的错误。
总之,要改善历史课的“形象”,还得依靠我们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共同努力,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探索教法,同舟共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历史课将成为学生人人喜欢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