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央苏区的新闻实践,把发动群众、宣传群众和组织群众作为工作重心,体现了良好的群众性。中央苏区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内容上服务群众、报道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报;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办报。坚持群众性原则,既是当时形势下群众路线的需要,又是符合新闻事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中央苏区报刊在革命年代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依靠群众办报,为我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成为我党新闻宣传工作的优良传统之一。
关键词:中央苏区 报刊 宣传 群众性
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权,赣南和闽西两块根据地打通并连成一片,正式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由此到1934年9月红军长征的三年中,中央苏区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群众团体迅速发展新闻事业,先后创办出版的报纸杂志,据不完全统计各有130余种。其中发行量和影响力较大的有《红色中华》、《青年实话》、《红星报》等。中央苏区新闻报刊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人们革命的思想理论,无论在传播的内容方面,还是报道的形式方面,都体现出了很强的群众性,为我党的宣传报道工作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群众性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一个特有概念,指党报的作风与内容所体现的依靠群众、联系群众、反映群众、引导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特性,是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的体现。1942年4月1日,当时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题为《致读者》的社论中,首次提出了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把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并列为无产阶级党报必须具备的四项品质。早在中央苏区的新闻实践中,由于革命战争的需要,我党就把发动群众、宣传群众和组织群众作为工作重心,充分借群众之力办好报刊,体现了良好的群众性,为我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内容上服务群众、报道群众
《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机关报,发行量达四五万份,超过了当时在国民党统治区每期发行3.5万份的《大公报》,是中央苏区影响最大的报纸。它密切联系当时党的建设、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工作的实际,坚决向根据地人民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反映根据地现实生活中所有的重要方面和重大问题,团结群众、教育群众,帮助党和政府动员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和政府提出的每一个中心任务而斗争。
《红色中华》1931年12月在瑞金创刊,发刊词中明确提出了引导群众、教育群众的任务:“要组织苏区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积极参加苏维埃政权。不但要引导工农群众对于自己的政权,尽了批评、监督、拥护的责任,还要能热烈的参加苏维埃政权的工作,实现自己阶级的利益与要求”,“要尽量揭破帝国主义与国民党军阀及一切反动政治派别进攻革命,欺骗工农的阴谋,使工农劳苦群众,懂得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与必要采取的斗争的方法,而成为扩大苏维埃运动的勇敢的战士”。《红色中华》主要分社论、要闻、专电、小时评、红色区域建设、中央苏区消息、党的生活、赤色战士通讯、工农通讯、红色小辞典、红角、工农民主法庭及突击队等栏目,还创办了“赤焰”文艺副刊。《红色中华》在艰难的斗争岁月里,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它动员后方群众支援前线红军粉碎敌人的“围剿”,号召苏区人民发展生产、开展节约运动,针砭时弊,反对贪污腐败、铺张浪费,宣传一切对于苏区建设积极向上的东西,并坚决与有悖于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正因为如此,苏区的读者亲切地称赞《红色中华》是“我们苏维埃人民新生命的表现”、“全苏人民的喉舌”。1933年8月10日,《红色中华》出满百期,多位领导同志撰文祝贺,期待它“变成群众的报纸”,更成为群众运动的“先锋”。
在接受群众监督方面,《红色中华》较突出的做法是:开辟专栏“铁锤”、“突击队”、“工农通讯”、“警钟”等栏目,进行检务公开,把检察工作的法律、法令、工作动态公之于众,接受群众的监督。甚至以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漫画形式,把检察机关的工作和任务,深入浅出地展现给工农群众。
《青年实话》是共青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是一个面向广大青年读者的报刊。其创刊号发表《建立团报的领导作用》一文:“这个报纸是要成为苏区团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领导者。成为团员青年群众中扩大政治影响的有力工具,成为青年群众的组织者……”
《青年实话》设立“轻骑队”、“共产青年团礼拜六”、“体育运动”等专栏,并以内容丰富、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特点吸引广大读者,正如何克全在《青年实话》两周年纪念文章中所谈到的:“《青年实话》成为我们最尖锐的武器……《青年实话》的确是苏区较好的报纸,他不仅获得了广大青年的拥护,而且也获得了成年人的爱戴。”《青年实话》最高发行量达到了2.8万份,成为中央苏区继《红色中华》后的第二大报纸。
《青年实话》因为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文章短小、通俗易懂,反映的除了苏区内外重大事件外,还有苏区青年乐于接受、急于了解掌握的革命道理、工作经验、科技生活常识,并常常围绕苏区青年所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因而深受苏区青年欢迎。
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报
中央苏区的新闻机构工作人员非常少。红中社仅有12个人,一半编辑《红色中华》,一半办新闻台。红军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编辑部也只有三五人,因此,想依靠少数的几个编辑办好报刊,几乎是不可能的。“依靠群众办报(社),成为根据地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依靠群众办报,首先体现在建立广泛的群众性的通讯网上。《红色中华》十分重视组织工农通讯网,在党、政府和群众团体等系统中组织了200名通讯员,到1933年发展到400多名。报社设立了通讯部,开展通讯员工作,在报纸上特设《写给通讯员》一栏,加强对通讯员的业务教育。对于通讯员的来稿,如不采用,也都每篇加以修改,并说明不登载的理由而负责退还给通讯员。在具体训练和指导通讯员方面,《红色中华》通讯部曾拟定了详细的计划,规定按期把编辑部的编辑中心任务及需要的稿件告诉给通讯员,随时指示写作某一问题的方法和应注意的事项。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通讯员的积极性。正是宏大的通讯网的建立,使《红色中华》能够及时反映整个苏区群众的革命斗争情况,使报纸散发到苏区每一个地方,获得广大读者的拥护。
《红星报》也十分重视通讯员的培养。据1934年8月1日《红星报》发表的致通讯员信中记载,当时已发展了500名通讯员,骨干有100余人。在这些通讯员中,既有党、政机关和红军部队中的各级领导干部,也有在连队基层工作的干部战士,许多通讯员一边在战场上同敌人浴血奋战,一边为报纸写稿,这些稿子被称为“来自火线上的消息”,许多文章既生动又富有真实性。红星报社注意培养和提高通讯员们的写作水平,在报纸上开辟了“通讯员”专栏,定期刊登指导通讯员工作的文章,特别是教育全体通讯员要严格遵守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原则。1934年8月1日《红星报》发表的致通讯员信中提出:“一、每月每个通讯员至少给我们两次通信,并力求迅速与真实;二、担负起组织和领导读报的责任,随时将群众对本报的意见告知我们;三、假如你调动工作时请告知我们新的地址。”此外,《红星报》还要求红军各军团和各独立师政治机关,每月召集一次通讯员会议,检查通讯工作,并给通讯员以具体指导。
《青年实话》也坚持“群众化”的办报方针,建立了基层积极青年工农通讯员队伍,并和邮局订立了免费寄稿的合同。由于编委会努力吸引工农劳苦青年参与办报纸的工作,前线的红军指战员,后方的青年工人和农民,都能踊跃向该报投稿,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和工作经验。
依靠群众办报,其次体现在重视读者工作上。《红色中华》设有“读者通讯”,发表读者对报纸的批评建议,文艺副刊“赤焰”就是应读者来信要求而设置的。《青年实话》编委会平时很注意收集并反映读者对报纸的意见,专门开辟了“读者来信”专栏,刊登各类意见,据此对报纸的内容、形式、编辑方法和发行工作加以革新。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办报
由于苏区报刊的读者大多为农民和战士,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所以报刊工作人员充分考虑这一实际情况,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办报,尽力做到工农群众都能看懂,体现了贴近实际生活、贴近群众的工作作风。
语言通俗易懂。中央苏区的办报方针是要密切联系群众,宣传党和军队的工作政策,因此有很强的读者意识,在文风上,采取最通俗的语言,利用广大人民群众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事例,来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造成群众参加或帮助革命战争的热潮。例如:
《俘虏兵口中的红军》:“……因为天气很冷,到达宿营地后,大家都烤火的烤火,摊铺盖的摊铺盖,买吃的去买米菜。正在忙乱的时候,忽然报告外面发现枪声,但是大家毫不介意,总以为是红军游击队或赤卫队的骚扰,所以也只派小部队到外面游击一下就算了事。不料游击兵很久不见回转;而枪声却越发逼近了,大家才仓忙应付起来。我们的队伍爬上一个小高地,企图来抵抗时,红军已冲到跟前来了。我们在一个阵地上虽然有两团人,但是非常混乱,哪里经得起红军猛烈的冲锋,所以两团人也就在这威胁之下溃散消灭了,红军真厉害!”(《红色中华》)
《光荣的红匾上》专栏记述了这么一个事例:“肖桂香是胜利县河田飞狗头村支部的团员,当团支部开会讨论扩大红军工作时,她发表意见,要自动鼓动丈夫当红军,来猛烈扩大红军,结果在两天之内,她就发动自己的丈夫及邻村的男同志十一名自动到苏区报名当红军……”(《青年实话》)
口语化的新闻语言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深受群众的喜爱,激发了群众的革命性、斗争性和觉悟性。
山歌文体的运用。中央苏区的报刊,不但文章力求短小精悍、编排生动多样,还以具有民间色彩和浓厚生活气息的山歌形式作为报刊的文体。利用红色歌谣进行宣传,使革命的宣传内容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红色中华》、《青年实话》、《列宁青年》、《红星报》等报纸杂志,曾征集苏区歌谣,辟出版面,倡导山歌的创作,用这种深受大众欢迎的形式进行革命宣传。如《红色中华》(1933年8月31日)曾刊出《征求山歌小调启事》:“请各地及红军中的同志,有自作的或老的山歌小调,无论抄写的本子或记忆的歌子”都“一律欢迎”。《青年实话》第16期(1932年4月5日)也强调“凡将各地青年群体中流行的记录下来,或自己编撰的山歌”“特别欢迎”。1934年《青年实话》编辑委员会专门印行《革命歌谣选集》,对苏区山歌歌谣的普及起了重要作用,对扩红支红等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红星报》栏目众多,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深受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欢迎。1933年10月第9期,该报发表后方群众写给前线红军的客家山歌:一双草鞋一片心,难为后方姐妹们;穿上草鞋跑得快,红军哥,赶快冲上南昌城。该报第15期接着发表了前线红军战士写给后方姐妹的山歌:多谢姐妹一片心,百万草鞋送我们;穿上草鞋打胜仗,同志妹,缴枪十万谢你们。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人们称《红星报》是“一面大镜子”、“一架大无线电台”、“党和红军工作的指导员”和“红军俱乐部”。
用漫画形式直观宣传。为了加强宣传的效果,中央苏区的报刊还很注重插图的运用,评论、新闻,甚至理论文章,常常配有木刻漫画或绘画,增强宣传效果。这些木刻漫画构图简单,线条粗犷,不识字的人也能明白其内容。如《红色中华》刊发的《反对贪污浪费》、《无产阶级铁锤下的骷髅》等漫画,都非常准确地把苏区检查机关的工作和任务,深入浅出地展现给工农群众。又如《红星报》第61期短评《要长大要结实》,批评后方做的草鞋型号小,不结实,配了一幅漫画:一只穿着小草鞋的脚,脚后跟全露在鞋底的外边,又有一只向前迅跑的穿草鞋的脚,草鞋前梁全断了。短评说,“后方的姐妹们,不要把这样的草鞋送给前方杀敌的红军哥哥吧!”
结语
群众性是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品质之一,它以满足群众需要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毛泽东曾说过:“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因此,紧密结合群众的思想实际,用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鲜活事例,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入浅出、长话短说、鲜明生动、入耳入脑地回答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紧密联系群众工作实际,解决突出矛盾,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紧贴群众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疑难问题,是群众性的具体表现。中央苏区报刊在体现群众性原则上为我党新闻宣传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央苏区报刊的创刊,是在一定历史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公然侵犯我国的领土和主权,国民党政府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步步妥协退让,对内则积极准备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第四次“围剿”。建设和巩固苏维埃政权成为苏区人民迫在眉睫的工作,创办《红色中华》等报刊,就是为了使党的方针政策及时传播到苏区人民群众中去,它大力报道红军的胜利消息,号召苏区人民参加红军、支援红军,为保卫人民的政权而战斗。
另外,中央苏区的读者群大部分为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士兵,面对这样一种局面,采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办报,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中央苏区报刊坚持群众性原则,既是当时形势下群众路线的需要,又是符合新闻事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在群众性原则的指导下,中央苏区报刊报道苏区人民在各条战线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英雄事迹,传播对敌斗争和建设苏区的各种经验,大大鼓舞了苏区人民和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中央苏区报刊在革命年代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依靠群众办报,为我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成为我党新闻宣传工作的优良传统之一。(本文为2007年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中央苏区新闻报刊研究》之阶段性成果之一,编号:0784)
参考文献:
1.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黄河、张之华:《中国人民军队报刊史》,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3.严帆:《中央革命根据地新闻出版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版。
4.李秀云:《中国现代新闻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编校:赵 亮
关键词:中央苏区 报刊 宣传 群众性
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权,赣南和闽西两块根据地打通并连成一片,正式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由此到1934年9月红军长征的三年中,中央苏区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群众团体迅速发展新闻事业,先后创办出版的报纸杂志,据不完全统计各有130余种。其中发行量和影响力较大的有《红色中华》、《青年实话》、《红星报》等。中央苏区新闻报刊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人们革命的思想理论,无论在传播的内容方面,还是报道的形式方面,都体现出了很强的群众性,为我党的宣传报道工作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群众性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一个特有概念,指党报的作风与内容所体现的依靠群众、联系群众、反映群众、引导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特性,是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的体现。1942年4月1日,当时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题为《致读者》的社论中,首次提出了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把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并列为无产阶级党报必须具备的四项品质。早在中央苏区的新闻实践中,由于革命战争的需要,我党就把发动群众、宣传群众和组织群众作为工作重心,充分借群众之力办好报刊,体现了良好的群众性,为我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内容上服务群众、报道群众
《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机关报,发行量达四五万份,超过了当时在国民党统治区每期发行3.5万份的《大公报》,是中央苏区影响最大的报纸。它密切联系当时党的建设、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工作的实际,坚决向根据地人民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反映根据地现实生活中所有的重要方面和重大问题,团结群众、教育群众,帮助党和政府动员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和政府提出的每一个中心任务而斗争。
《红色中华》1931年12月在瑞金创刊,发刊词中明确提出了引导群众、教育群众的任务:“要组织苏区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积极参加苏维埃政权。不但要引导工农群众对于自己的政权,尽了批评、监督、拥护的责任,还要能热烈的参加苏维埃政权的工作,实现自己阶级的利益与要求”,“要尽量揭破帝国主义与国民党军阀及一切反动政治派别进攻革命,欺骗工农的阴谋,使工农劳苦群众,懂得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与必要采取的斗争的方法,而成为扩大苏维埃运动的勇敢的战士”。《红色中华》主要分社论、要闻、专电、小时评、红色区域建设、中央苏区消息、党的生活、赤色战士通讯、工农通讯、红色小辞典、红角、工农民主法庭及突击队等栏目,还创办了“赤焰”文艺副刊。《红色中华》在艰难的斗争岁月里,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它动员后方群众支援前线红军粉碎敌人的“围剿”,号召苏区人民发展生产、开展节约运动,针砭时弊,反对贪污腐败、铺张浪费,宣传一切对于苏区建设积极向上的东西,并坚决与有悖于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正因为如此,苏区的读者亲切地称赞《红色中华》是“我们苏维埃人民新生命的表现”、“全苏人民的喉舌”。1933年8月10日,《红色中华》出满百期,多位领导同志撰文祝贺,期待它“变成群众的报纸”,更成为群众运动的“先锋”。
在接受群众监督方面,《红色中华》较突出的做法是:开辟专栏“铁锤”、“突击队”、“工农通讯”、“警钟”等栏目,进行检务公开,把检察工作的法律、法令、工作动态公之于众,接受群众的监督。甚至以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漫画形式,把检察机关的工作和任务,深入浅出地展现给工农群众。
《青年实话》是共青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是一个面向广大青年读者的报刊。其创刊号发表《建立团报的领导作用》一文:“这个报纸是要成为苏区团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领导者。成为团员青年群众中扩大政治影响的有力工具,成为青年群众的组织者……”
《青年实话》设立“轻骑队”、“共产青年团礼拜六”、“体育运动”等专栏,并以内容丰富、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特点吸引广大读者,正如何克全在《青年实话》两周年纪念文章中所谈到的:“《青年实话》成为我们最尖锐的武器……《青年实话》的确是苏区较好的报纸,他不仅获得了广大青年的拥护,而且也获得了成年人的爱戴。”《青年实话》最高发行量达到了2.8万份,成为中央苏区继《红色中华》后的第二大报纸。
《青年实话》因为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文章短小、通俗易懂,反映的除了苏区内外重大事件外,还有苏区青年乐于接受、急于了解掌握的革命道理、工作经验、科技生活常识,并常常围绕苏区青年所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因而深受苏区青年欢迎。
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报
中央苏区的新闻机构工作人员非常少。红中社仅有12个人,一半编辑《红色中华》,一半办新闻台。红军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编辑部也只有三五人,因此,想依靠少数的几个编辑办好报刊,几乎是不可能的。“依靠群众办报(社),成为根据地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依靠群众办报,首先体现在建立广泛的群众性的通讯网上。《红色中华》十分重视组织工农通讯网,在党、政府和群众团体等系统中组织了200名通讯员,到1933年发展到400多名。报社设立了通讯部,开展通讯员工作,在报纸上特设《写给通讯员》一栏,加强对通讯员的业务教育。对于通讯员的来稿,如不采用,也都每篇加以修改,并说明不登载的理由而负责退还给通讯员。在具体训练和指导通讯员方面,《红色中华》通讯部曾拟定了详细的计划,规定按期把编辑部的编辑中心任务及需要的稿件告诉给通讯员,随时指示写作某一问题的方法和应注意的事项。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通讯员的积极性。正是宏大的通讯网的建立,使《红色中华》能够及时反映整个苏区群众的革命斗争情况,使报纸散发到苏区每一个地方,获得广大读者的拥护。
《红星报》也十分重视通讯员的培养。据1934年8月1日《红星报》发表的致通讯员信中记载,当时已发展了500名通讯员,骨干有100余人。在这些通讯员中,既有党、政机关和红军部队中的各级领导干部,也有在连队基层工作的干部战士,许多通讯员一边在战场上同敌人浴血奋战,一边为报纸写稿,这些稿子被称为“来自火线上的消息”,许多文章既生动又富有真实性。红星报社注意培养和提高通讯员们的写作水平,在报纸上开辟了“通讯员”专栏,定期刊登指导通讯员工作的文章,特别是教育全体通讯员要严格遵守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原则。1934年8月1日《红星报》发表的致通讯员信中提出:“一、每月每个通讯员至少给我们两次通信,并力求迅速与真实;二、担负起组织和领导读报的责任,随时将群众对本报的意见告知我们;三、假如你调动工作时请告知我们新的地址。”此外,《红星报》还要求红军各军团和各独立师政治机关,每月召集一次通讯员会议,检查通讯工作,并给通讯员以具体指导。
《青年实话》也坚持“群众化”的办报方针,建立了基层积极青年工农通讯员队伍,并和邮局订立了免费寄稿的合同。由于编委会努力吸引工农劳苦青年参与办报纸的工作,前线的红军指战员,后方的青年工人和农民,都能踊跃向该报投稿,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和工作经验。
依靠群众办报,其次体现在重视读者工作上。《红色中华》设有“读者通讯”,发表读者对报纸的批评建议,文艺副刊“赤焰”就是应读者来信要求而设置的。《青年实话》编委会平时很注意收集并反映读者对报纸的意见,专门开辟了“读者来信”专栏,刊登各类意见,据此对报纸的内容、形式、编辑方法和发行工作加以革新。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办报
由于苏区报刊的读者大多为农民和战士,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所以报刊工作人员充分考虑这一实际情况,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办报,尽力做到工农群众都能看懂,体现了贴近实际生活、贴近群众的工作作风。
语言通俗易懂。中央苏区的办报方针是要密切联系群众,宣传党和军队的工作政策,因此有很强的读者意识,在文风上,采取最通俗的语言,利用广大人民群众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事例,来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造成群众参加或帮助革命战争的热潮。例如:
《俘虏兵口中的红军》:“……因为天气很冷,到达宿营地后,大家都烤火的烤火,摊铺盖的摊铺盖,买吃的去买米菜。正在忙乱的时候,忽然报告外面发现枪声,但是大家毫不介意,总以为是红军游击队或赤卫队的骚扰,所以也只派小部队到外面游击一下就算了事。不料游击兵很久不见回转;而枪声却越发逼近了,大家才仓忙应付起来。我们的队伍爬上一个小高地,企图来抵抗时,红军已冲到跟前来了。我们在一个阵地上虽然有两团人,但是非常混乱,哪里经得起红军猛烈的冲锋,所以两团人也就在这威胁之下溃散消灭了,红军真厉害!”(《红色中华》)
《光荣的红匾上》专栏记述了这么一个事例:“肖桂香是胜利县河田飞狗头村支部的团员,当团支部开会讨论扩大红军工作时,她发表意见,要自动鼓动丈夫当红军,来猛烈扩大红军,结果在两天之内,她就发动自己的丈夫及邻村的男同志十一名自动到苏区报名当红军……”(《青年实话》)
口语化的新闻语言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深受群众的喜爱,激发了群众的革命性、斗争性和觉悟性。
山歌文体的运用。中央苏区的报刊,不但文章力求短小精悍、编排生动多样,还以具有民间色彩和浓厚生活气息的山歌形式作为报刊的文体。利用红色歌谣进行宣传,使革命的宣传内容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红色中华》、《青年实话》、《列宁青年》、《红星报》等报纸杂志,曾征集苏区歌谣,辟出版面,倡导山歌的创作,用这种深受大众欢迎的形式进行革命宣传。如《红色中华》(1933年8月31日)曾刊出《征求山歌小调启事》:“请各地及红军中的同志,有自作的或老的山歌小调,无论抄写的本子或记忆的歌子”都“一律欢迎”。《青年实话》第16期(1932年4月5日)也强调“凡将各地青年群体中流行的记录下来,或自己编撰的山歌”“特别欢迎”。1934年《青年实话》编辑委员会专门印行《革命歌谣选集》,对苏区山歌歌谣的普及起了重要作用,对扩红支红等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红星报》栏目众多,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深受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欢迎。1933年10月第9期,该报发表后方群众写给前线红军的客家山歌:一双草鞋一片心,难为后方姐妹们;穿上草鞋跑得快,红军哥,赶快冲上南昌城。该报第15期接着发表了前线红军战士写给后方姐妹的山歌:多谢姐妹一片心,百万草鞋送我们;穿上草鞋打胜仗,同志妹,缴枪十万谢你们。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人们称《红星报》是“一面大镜子”、“一架大无线电台”、“党和红军工作的指导员”和“红军俱乐部”。
用漫画形式直观宣传。为了加强宣传的效果,中央苏区的报刊还很注重插图的运用,评论、新闻,甚至理论文章,常常配有木刻漫画或绘画,增强宣传效果。这些木刻漫画构图简单,线条粗犷,不识字的人也能明白其内容。如《红色中华》刊发的《反对贪污浪费》、《无产阶级铁锤下的骷髅》等漫画,都非常准确地把苏区检查机关的工作和任务,深入浅出地展现给工农群众。又如《红星报》第61期短评《要长大要结实》,批评后方做的草鞋型号小,不结实,配了一幅漫画:一只穿着小草鞋的脚,脚后跟全露在鞋底的外边,又有一只向前迅跑的穿草鞋的脚,草鞋前梁全断了。短评说,“后方的姐妹们,不要把这样的草鞋送给前方杀敌的红军哥哥吧!”
结语
群众性是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品质之一,它以满足群众需要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毛泽东曾说过:“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因此,紧密结合群众的思想实际,用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鲜活事例,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入浅出、长话短说、鲜明生动、入耳入脑地回答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紧密联系群众工作实际,解决突出矛盾,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紧贴群众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疑难问题,是群众性的具体表现。中央苏区报刊在体现群众性原则上为我党新闻宣传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央苏区报刊的创刊,是在一定历史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公然侵犯我国的领土和主权,国民党政府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步步妥协退让,对内则积极准备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第四次“围剿”。建设和巩固苏维埃政权成为苏区人民迫在眉睫的工作,创办《红色中华》等报刊,就是为了使党的方针政策及时传播到苏区人民群众中去,它大力报道红军的胜利消息,号召苏区人民参加红军、支援红军,为保卫人民的政权而战斗。
另外,中央苏区的读者群大部分为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士兵,面对这样一种局面,采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办报,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中央苏区报刊坚持群众性原则,既是当时形势下群众路线的需要,又是符合新闻事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在群众性原则的指导下,中央苏区报刊报道苏区人民在各条战线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英雄事迹,传播对敌斗争和建设苏区的各种经验,大大鼓舞了苏区人民和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中央苏区报刊在革命年代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依靠群众办报,为我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成为我党新闻宣传工作的优良传统之一。(本文为2007年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中央苏区新闻报刊研究》之阶段性成果之一,编号:0784)
参考文献:
1.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黄河、张之华:《中国人民军队报刊史》,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3.严帆:《中央革命根据地新闻出版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版。
4.李秀云:《中国现代新闻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