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互联网 ”智能技术的新时代下,“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与时俱进,利用信息化教学,通过线上输入、线下教学和课外实践,以能力为导向,为《大学英语》搭建智慧课堂,不仅为教师赋能,也有利于学生自我调控学习,成为“语言 专业技能”的复合型思辨英语人才。
【关键词】智慧课堂;能力导向;思辨英语
【作者简介】任云岚(1977-),女,内蒙古农业大学外国语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2018年内蒙古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YB20183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外文化交流越发频繁,其中“人文交流”是重要纽带,而语言既是交流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而言,培养 “以能力为导向”且有院校特色的“语言 专业技能”复合型思辨英语人才变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很多教师抱着固有的教学理念,思维的惯性及惰性,滞后于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促变作用;同时学生英语水平差异性大,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导致英语交际能力比较薄弱。在数据化及智能分析的背景下,2017年外研社研发的“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应运而生,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理念相融合,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和碎片化的学习,有助于教师打破传统课堂局限,翻转课堂,以能力为导向,施展高效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知识的构建中,参与课堂、挖掘自主学习能力、升华思想、培养跨文化思辨意识、从而积淀人生,促进教学生态的改革。
1.线上输入。2018年各大高校迎来了跨时代的高考生,这批“00后”的青年,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成长起来,对网络情有独钟,熟悉信息平台,拥有多元文化价值理念。“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 直面挑战,不但顺应“智能 教育”融合创新,而且顺应“新新人类”的思维与成长,制定了基于“互联网 ”的外语学科建设。灵活、自由、丰富的线上输入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提供了生动优质的学习内容,通过全程监控与实时评价,帮助学生打造适宜的个性化学习,促使学生从 “学会”过渡到“会学”,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在“测与评”环节,平台的诊断式评分有利于学生定位自己的弱项,进而调控后续的“学与练”的方向,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学、练、测、评”于一体的智慧平台改变学习模式,从学生主体出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定制化教学及更多的选择权,提高学习动机,利用移动和碎片化特点,巩固技能训练,提升自我效能感,促进智慧人才的培养。
2.线下教学。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智慧教育使师生同处于双主地位,教师也应积极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学习各种学科工具,利用线上信息化、网络化的知识传授,结合线下面授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以学定教,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迁移。上述U校园 学生“一站式”环节的学习积累,有利于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定制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单位课时的利用效率及教学质量,增加交互式体验、训练大脑去思考、注重培养学生色思辨意识及综合应用能力,让学习过程更有乐趣,助力教学升级,满足学生未来专业的发展,不忘初心,服务好学生,最终实现人机协同的优化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利用“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浩瀚的智库,为学生搭建以英文电影配音、英语诗歌朗诵、英文歌曲展示、小品表演、职场练兵、竞赛辅导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营造轻松、真实的语言环境,分层递进地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参与各种特色活动,学生们运用语言的同时,培养了听说能力和思辨能力,也锻炼了组织能力和团队意识。总之,这种“以学定教”的分析模型不仅使教师实现授业向解惑的转变,同时训练学生去思考,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帮助培育学生思辨能力这一核心素养,推动教学创新。
3.课外实践。“线上输入”启发了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助力他们从“学会”提升为“会学”,但如果仅停留在此阶段也非智慧教育的真谛。智慧教育关键要实现“由不能变为可能”,培育具有创新潜能的新时代人才。通过线上输入和线下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教师随时诊断出学生的弱点和难点,通过“课外实践”这个环节,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宏观综合思辨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以学术能力和就业能力提升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提升外语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向更高、更宽广的平台发展。此实践可以安排在大学英语的第四个学期:教师辅导学生进行资料整理,建设本专业术语语料库,学生以小组展示的形式开展学术英语讲解,接触专业相关的最新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在学术领域汲取国际前沿信息,加强专业交流的能力。从小组搜集材料、分工讲解、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到最后的自我反思,学生们全程参与了专业学术报告、专业文献研读和文献综述撰写三个环节,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自己搜索专业文献能力、提升了专业领域内的英语综合能力,为顺利过渡到专业英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针对各高校的“国际交流项目”及“国外实习项目”,结合学生毕业后的实际需求,增加高端讲座、雅思、托福、国才、托业等考试的特色课程,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业挑战度,进一步反哺教学,服务于未来的考研、考博等,适应了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此外,增加走出教室的英语活动,通过对接企业实训基地的模块学习,拓展了教学内容,促进学习更有效地发生,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热情,提升学习体验,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让他们接触到课本以外的更加实用性的英语知识。
总之,“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将“智能”和“教育”融合创新,打造线上输入、线下教学和课外实践相混合的教学模式,有效延展“教”、“学”时间,革新面授的内容和形式,优化教学过程,灵动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并记录 “教”和“学”过程、复习和反思,提高教学效果,打造智慧型思辨人才。线上、线下和实践三个环节相辅相成。以线上输入的学科训练为载体,强力助推线下教学的跨文化思辨能力,进而指导课外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课外实践又帮助学生从“基础英语”向“外语 专业”高端復合型ESP“学术用途英语”过渡,培养“语言 专业技能”的智慧型思辨人才,有效助推涉外活动进程。
智能技术促进了智慧教育,智慧教育为教师和学生开创了全新动向。“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深度融合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师生同处于双主地位。一方面,教师同步提高了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和应用水平,充分利用了富媒化的资源,运用智慧教学法,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具有个性化、探究性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另一方面,在学情检测及分析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也贯通了学生的正向循环,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学生更了解自己,从而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短板,均衡语言的发展,进而带动深层次的学习,实现跨文化思辨能力。在智慧课堂下,教师和学生形成了全景学习的共同体,教学相长,双向激发自我内在发展的主动性,有利于形成识变、应变、求变的同向思维和行动,全方位地促进师生共同体的协同发展。
例如在课程设计上,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参与,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能力为导向,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地设计线下智趣教学环节。师生相互协作可以实现教学的有的放矢,促进学生复杂、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教学的精准度和个性化。在此基础上,师生可以共同探索编写适合本院校“通识英语向学术英语过渡”的“桥梁课”专业ESP教材,进一步从意识、能力和方法上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激活语言、思维和社会三者之间的交互,培养思辨意识和兼容并蓄、觸类旁通、自我反思以及理性对话的能力,实现学以致用、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这种多模态智能协同和互动还也可进一步打造学术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形成科研团队,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师生实践共同体的反馈循环体制,不仅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而且提高学生学术素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进一步培养创新型通识人才,推进新文科建设,全面实现新时代的伟大历史使命。
智慧教育的宗旨是创造自己的智慧。“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一站式的多维度智慧教学改变了单一的师生模式,它为学生提供线上个人自定步调的随诊式自主适性学习,并为教师赋予翻转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提升线下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和交际,便于形成小组合作研创型学习以及群体互动生成性学习的多模态智慧课堂,启发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思辨能力,正向促进师生能力的协同提高,引导、协助并指导师生发挥主动性,成为智慧的学习者,创造自己的智慧,打造智慧外语新生态。
总之,在“互联网 ”的时代,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新时代教育中的独特优势,搭建“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 的大学思辨英语,主动适应了外语教育供给侧的改革。个性化、精准化的“线上输入”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赋予“线下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和创造性的空间;能力锻炼的“课外实践”促进学习者美好的学习发展体验,实现学以致用,开启未来教育范式。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以能力为导向,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思考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发展目标,有效地契合了我国高等教育“卓越拔尖2.0计划”,有利于进一步打造“金课”,实现“拓围、增量、提质、创新”的特点,构建“智能 ”现代化教育新生态,推动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培养未来的领跑者,形成数字化教学“师生共同体”,教学相长,智慧学习,共同进步,全面振兴《大学英语》本科教育!
参考文献:
[1]http://www.scio.gov.cn/xwfbh/gbwxwfbh/xwfbh/jyb/Document/1653544/1653544.htm[OL].
[2]孙有中.外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5,2(23).
[3]文秋芳.师生合作评价:“产出导向法”创设的新评价形式[J].外语界,2016,5:37-43.
[4]文旭.全人教育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J].东北师大学报,2016,3: 118-120.
[5]张岚.远程教育基于“师生共同体”理念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建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8:98-101.
[6]祝智庭.智慧教育新发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2:18-26.
【关键词】智慧课堂;能力导向;思辨英语
【作者简介】任云岚(1977-),女,内蒙古农业大学外国语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2018年内蒙古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YB20183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外文化交流越发频繁,其中“人文交流”是重要纽带,而语言既是交流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而言,培养 “以能力为导向”且有院校特色的“语言 专业技能”复合型思辨英语人才变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很多教师抱着固有的教学理念,思维的惯性及惰性,滞后于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促变作用;同时学生英语水平差异性大,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导致英语交际能力比较薄弱。在数据化及智能分析的背景下,2017年外研社研发的“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应运而生,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理念相融合,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和碎片化的学习,有助于教师打破传统课堂局限,翻转课堂,以能力为导向,施展高效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知识的构建中,参与课堂、挖掘自主学习能力、升华思想、培养跨文化思辨意识、从而积淀人生,促进教学生态的改革。
一、“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搭建智慧教育平台
1.线上输入。2018年各大高校迎来了跨时代的高考生,这批“00后”的青年,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成长起来,对网络情有独钟,熟悉信息平台,拥有多元文化价值理念。“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 直面挑战,不但顺应“智能 教育”融合创新,而且顺应“新新人类”的思维与成长,制定了基于“互联网 ”的外语学科建设。灵活、自由、丰富的线上输入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提供了生动优质的学习内容,通过全程监控与实时评价,帮助学生打造适宜的个性化学习,促使学生从 “学会”过渡到“会学”,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在“测与评”环节,平台的诊断式评分有利于学生定位自己的弱项,进而调控后续的“学与练”的方向,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学、练、测、评”于一体的智慧平台改变学习模式,从学生主体出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定制化教学及更多的选择权,提高学习动机,利用移动和碎片化特点,巩固技能训练,提升自我效能感,促进智慧人才的培养。
2.线下教学。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智慧教育使师生同处于双主地位,教师也应积极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学习各种学科工具,利用线上信息化、网络化的知识传授,结合线下面授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以学定教,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迁移。上述U校园 学生“一站式”环节的学习积累,有利于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定制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单位课时的利用效率及教学质量,增加交互式体验、训练大脑去思考、注重培养学生色思辨意识及综合应用能力,让学习过程更有乐趣,助力教学升级,满足学生未来专业的发展,不忘初心,服务好学生,最终实现人机协同的优化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利用“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浩瀚的智库,为学生搭建以英文电影配音、英语诗歌朗诵、英文歌曲展示、小品表演、职场练兵、竞赛辅导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营造轻松、真实的语言环境,分层递进地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参与各种特色活动,学生们运用语言的同时,培养了听说能力和思辨能力,也锻炼了组织能力和团队意识。总之,这种“以学定教”的分析模型不仅使教师实现授业向解惑的转变,同时训练学生去思考,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帮助培育学生思辨能力这一核心素养,推动教学创新。
3.课外实践。“线上输入”启发了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助力他们从“学会”提升为“会学”,但如果仅停留在此阶段也非智慧教育的真谛。智慧教育关键要实现“由不能变为可能”,培育具有创新潜能的新时代人才。通过线上输入和线下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教师随时诊断出学生的弱点和难点,通过“课外实践”这个环节,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宏观综合思辨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以学术能力和就业能力提升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提升外语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向更高、更宽广的平台发展。此实践可以安排在大学英语的第四个学期:教师辅导学生进行资料整理,建设本专业术语语料库,学生以小组展示的形式开展学术英语讲解,接触专业相关的最新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在学术领域汲取国际前沿信息,加强专业交流的能力。从小组搜集材料、分工讲解、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到最后的自我反思,学生们全程参与了专业学术报告、专业文献研读和文献综述撰写三个环节,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自己搜索专业文献能力、提升了专业领域内的英语综合能力,为顺利过渡到专业英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针对各高校的“国际交流项目”及“国外实习项目”,结合学生毕业后的实际需求,增加高端讲座、雅思、托福、国才、托业等考试的特色课程,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业挑战度,进一步反哺教学,服务于未来的考研、考博等,适应了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此外,增加走出教室的英语活动,通过对接企业实训基地的模块学习,拓展了教学内容,促进学习更有效地发生,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热情,提升学习体验,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让他们接触到课本以外的更加实用性的英语知识。
总之,“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将“智能”和“教育”融合创新,打造线上输入、线下教学和课外实践相混合的教学模式,有效延展“教”、“学”时间,革新面授的内容和形式,优化教学过程,灵动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并记录 “教”和“学”过程、复习和反思,提高教学效果,打造智慧型思辨人才。线上、线下和实践三个环节相辅相成。以线上输入的学科训练为载体,强力助推线下教学的跨文化思辨能力,进而指导课外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课外实践又帮助学生从“基础英语”向“外语 专业”高端復合型ESP“学术用途英语”过渡,培养“语言 专业技能”的智慧型思辨人才,有效助推涉外活动进程。
二、形成数字化教学“师生共同体”
智能技术促进了智慧教育,智慧教育为教师和学生开创了全新动向。“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深度融合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师生同处于双主地位。一方面,教师同步提高了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和应用水平,充分利用了富媒化的资源,运用智慧教学法,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具有个性化、探究性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另一方面,在学情检测及分析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也贯通了学生的正向循环,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学生更了解自己,从而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短板,均衡语言的发展,进而带动深层次的学习,实现跨文化思辨能力。在智慧课堂下,教师和学生形成了全景学习的共同体,教学相长,双向激发自我内在发展的主动性,有利于形成识变、应变、求变的同向思维和行动,全方位地促进师生共同体的协同发展。
例如在课程设计上,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参与,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能力为导向,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地设计线下智趣教学环节。师生相互协作可以实现教学的有的放矢,促进学生复杂、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教学的精准度和个性化。在此基础上,师生可以共同探索编写适合本院校“通识英语向学术英语过渡”的“桥梁课”专业ESP教材,进一步从意识、能力和方法上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激活语言、思维和社会三者之间的交互,培养思辨意识和兼容并蓄、觸类旁通、自我反思以及理性对话的能力,实现学以致用、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这种多模态智能协同和互动还也可进一步打造学术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形成科研团队,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师生实践共同体的反馈循环体制,不仅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而且提高学生学术素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进一步培养创新型通识人才,推进新文科建设,全面实现新时代的伟大历史使命。
智慧教育的宗旨是创造自己的智慧。“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一站式的多维度智慧教学改变了单一的师生模式,它为学生提供线上个人自定步调的随诊式自主适性学习,并为教师赋予翻转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提升线下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和交际,便于形成小组合作研创型学习以及群体互动生成性学习的多模态智慧课堂,启发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思辨能力,正向促进师生能力的协同提高,引导、协助并指导师生发挥主动性,成为智慧的学习者,创造自己的智慧,打造智慧外语新生态。
总之,在“互联网 ”的时代,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新时代教育中的独特优势,搭建“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 的大学思辨英语,主动适应了外语教育供给侧的改革。个性化、精准化的“线上输入”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赋予“线下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和创造性的空间;能力锻炼的“课外实践”促进学习者美好的学习发展体验,实现学以致用,开启未来教育范式。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以能力为导向,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思考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发展目标,有效地契合了我国高等教育“卓越拔尖2.0计划”,有利于进一步打造“金课”,实现“拓围、增量、提质、创新”的特点,构建“智能 ”现代化教育新生态,推动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培养未来的领跑者,形成数字化教学“师生共同体”,教学相长,智慧学习,共同进步,全面振兴《大学英语》本科教育!
参考文献:
[1]http://www.scio.gov.cn/xwfbh/gbwxwfbh/xwfbh/jyb/Document/1653544/1653544.htm[OL].
[2]孙有中.外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5,2(23).
[3]文秋芳.师生合作评价:“产出导向法”创设的新评价形式[J].外语界,2016,5:37-43.
[4]文旭.全人教育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J].东北师大学报,2016,3: 118-120.
[5]张岚.远程教育基于“师生共同体”理念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建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8:98-101.
[6]祝智庭.智慧教育新发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2: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