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课的大部分时间是用来进行阅读教学的。因此,阅读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努力探讨最佳的阅读教学方法,是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拟介绍一种阅读教学方法——设喻教学法。
一、设喻教学的特点
比喻的特点之一是形象性。有时人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或观点比较抽象,这时,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就能较形象生动地讲清楚,讲课的过程也是这样,教师要把有关课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可运用设喻的方法。如《文学与出汗》,这是一篇驳论性质的杂文,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批驳了梁实秋之流“文学没有阶级性”的反动谬论,教师要把这篇驳论的结构讲清楚,就可用设喻的方法。鲁迅在这篇文章中先概述论敌的论点和论据,这就好比是打靶子,这是“的”。“有的放矢”,接着鲁迅瞄准靶子,连发两箭,箭无虚发,第一支箭击中敌论的论据,第二支箭击中敌论的论点。
教师如果能按照这样的设喻来进行阅读教学,给学生的将是一个十分形象的驳论结构式,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起干巴巴的介绍来要好得多,同时它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对学生知识的记忆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形象的东西常常是容易记住的。
比喻的另一个特点是通俗性。对于有的道理,一用上比喻就很通俗了。就如前文提到的《文学与出汗》,鲁迅在批驳论据时用了归谬法:
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是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已经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归谬法是先假设对方的错误论断是“正确”的,然后从此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证明对方论断的不能成立。归谬法批驳的力量是很厉害的。怎么个“厉害”?如果用一般的文字抽象说明实际上是很困难的,而且,也不一定能使人很通俗地理解。但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用拳头打人,必定是先收紧拳头,然后再打出去,这样的拳头是很厉害的;归谬法就是收进来再打出去的拳头。这样说学生对归谬法作用的理解就不困难了。
二、设喻教学的作用
1、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喻教学法是一种形象的阅读教学方法,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不像数理化,有严格的科学性,一环紧扣一环;所以要吸引学生,就必须依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形象化的教学。设喻教学法就是根据语文课的这一特点而来的。设喻教学时,师生以一种形象的眼光来分析课文,使那些本来显得平淡的东西变得生动起来,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
设喻教学的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情感的教学。教师只有对这篇课文有相当的情感偏向,才能对课文进行设喻教学;而随着教师设喻教学的展开,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地被激发出来,以至情不自禁地进入对作品的分析之中。设喻时还要进行联想,使本体与喻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必然会启发学生的想象,提高其想象能力。
三、设喻的方式
设喻的方式有很多,这里只想从整体设喻和局部设喻两方面来谈谈。
1、整体设喻
这种设喻方式适合于文章结构的分析,前文提到的《文学与出汗》的结构分析;再如课文《汉堡港的变奏》的结构分析也适用。《汉堡港的变奏》可分为三大部分,其间的分界线是自成段落的两个过渡句。前一句是“这是一九七八年四月的一个星期天”;后一个句是“于是就来到了四月的那个明媚的星期天”。这篇课文开头提到:“汉堡港是一支古曲”,是中国的远洋货轮汉川号使得这支古曲发生了变奏。这便是课文提供的现成的设喻材料。这样三部分可分别作如下概括:“变奏的序曲”、“变奏的旋律”和“变奏的尾声”,而第二部分“变奏的旋律”又可分为:“重奏”、“主调”、“插曲”、“合奏”等四个部分。
当教师指挥学生演奏完这一动人的变奏后,学生一定会深深地沉浸在这美好的艺术境界中,他们在为中国海员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科学的严谨态度而深深地感动的同时,也为这篇文章的动人的艺术结构而喝彩。本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往往是相当抽象和枯燥的,因为它总是要抛开具体生动的语言文字而进行概括,而设喻教学就较好地克服了这一弊端,还给学生以生动的形象。
2、局部设喻
整体设喻因为是对整篇文章设喻,有很多困难,如喻体比较难找,又缺乏灵活性,且重点不能突出。而这些整体设喻的缺点恰恰是局部设喻可以避免的。局部设喻并不要求从整篇文章去考虑设喻,只是对课文的某一部分进行设喻。下面例举对《猎户》中董昆的肖像描写的局部设喻。
董昆的肖像描写像放电影一样,由三个镜头组成的。首先是一个全镜头:“彪形大汉”,用一个成语给读者一个最初的印象;接着是一个“中镜头”:“宽肩膀,高身材,手粗脚大”;最后推出的是一个特写镜头:“看他眯缝着眼睛,好像随时都在瞄准的样子。不笑不说话,一笑眼睛就眯得更厉害,可是眼睛微微睁一下,就有一种闪烁的射人的光芒。”呀,这才是一双名副其实的猎人的眼睛!
以上局部设喻,使学生很形象地了解了作者描写董昆肖像的顺序,即由远及近。徐迟的散文《黄山记》中有一段是描写黄山日出的,也可用局部设喻分析。这幅画的着色是十分精彩的:整幅画的底色是“暗蓝”的,然后再配以霞光的“紫蓝青绿诸色”,而这幅画的主色调却是红色,是那一轮“火球”的“鲜红”,那么醒目!这鲜红也特别:“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红,也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鲜”。这确实是一幅色彩辉煌的“山上日出图”。课文中可以用“图”来设喻的还有许多,如“海上日出图”、“荷塘月色图”等等。
此外,在教学实际中,我们所采用的决不是单一的方法,而是综合的教学方法,所以,设喻教学如能与其他教学方法协调地结合在一起,更会相得益彰。
一、设喻教学的特点
比喻的特点之一是形象性。有时人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或观点比较抽象,这时,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就能较形象生动地讲清楚,讲课的过程也是这样,教师要把有关课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可运用设喻的方法。如《文学与出汗》,这是一篇驳论性质的杂文,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批驳了梁实秋之流“文学没有阶级性”的反动谬论,教师要把这篇驳论的结构讲清楚,就可用设喻的方法。鲁迅在这篇文章中先概述论敌的论点和论据,这就好比是打靶子,这是“的”。“有的放矢”,接着鲁迅瞄准靶子,连发两箭,箭无虚发,第一支箭击中敌论的论据,第二支箭击中敌论的论点。
教师如果能按照这样的设喻来进行阅读教学,给学生的将是一个十分形象的驳论结构式,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起干巴巴的介绍来要好得多,同时它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对学生知识的记忆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形象的东西常常是容易记住的。
比喻的另一个特点是通俗性。对于有的道理,一用上比喻就很通俗了。就如前文提到的《文学与出汗》,鲁迅在批驳论据时用了归谬法:
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是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已经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归谬法是先假设对方的错误论断是“正确”的,然后从此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证明对方论断的不能成立。归谬法批驳的力量是很厉害的。怎么个“厉害”?如果用一般的文字抽象说明实际上是很困难的,而且,也不一定能使人很通俗地理解。但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用拳头打人,必定是先收紧拳头,然后再打出去,这样的拳头是很厉害的;归谬法就是收进来再打出去的拳头。这样说学生对归谬法作用的理解就不困难了。
二、设喻教学的作用
1、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喻教学法是一种形象的阅读教学方法,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不像数理化,有严格的科学性,一环紧扣一环;所以要吸引学生,就必须依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形象化的教学。设喻教学法就是根据语文课的这一特点而来的。设喻教学时,师生以一种形象的眼光来分析课文,使那些本来显得平淡的东西变得生动起来,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
设喻教学的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情感的教学。教师只有对这篇课文有相当的情感偏向,才能对课文进行设喻教学;而随着教师设喻教学的展开,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地被激发出来,以至情不自禁地进入对作品的分析之中。设喻时还要进行联想,使本体与喻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必然会启发学生的想象,提高其想象能力。
三、设喻的方式
设喻的方式有很多,这里只想从整体设喻和局部设喻两方面来谈谈。
1、整体设喻
这种设喻方式适合于文章结构的分析,前文提到的《文学与出汗》的结构分析;再如课文《汉堡港的变奏》的结构分析也适用。《汉堡港的变奏》可分为三大部分,其间的分界线是自成段落的两个过渡句。前一句是“这是一九七八年四月的一个星期天”;后一个句是“于是就来到了四月的那个明媚的星期天”。这篇课文开头提到:“汉堡港是一支古曲”,是中国的远洋货轮汉川号使得这支古曲发生了变奏。这便是课文提供的现成的设喻材料。这样三部分可分别作如下概括:“变奏的序曲”、“变奏的旋律”和“变奏的尾声”,而第二部分“变奏的旋律”又可分为:“重奏”、“主调”、“插曲”、“合奏”等四个部分。
当教师指挥学生演奏完这一动人的变奏后,学生一定会深深地沉浸在这美好的艺术境界中,他们在为中国海员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科学的严谨态度而深深地感动的同时,也为这篇文章的动人的艺术结构而喝彩。本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往往是相当抽象和枯燥的,因为它总是要抛开具体生动的语言文字而进行概括,而设喻教学就较好地克服了这一弊端,还给学生以生动的形象。
2、局部设喻
整体设喻因为是对整篇文章设喻,有很多困难,如喻体比较难找,又缺乏灵活性,且重点不能突出。而这些整体设喻的缺点恰恰是局部设喻可以避免的。局部设喻并不要求从整篇文章去考虑设喻,只是对课文的某一部分进行设喻。下面例举对《猎户》中董昆的肖像描写的局部设喻。
董昆的肖像描写像放电影一样,由三个镜头组成的。首先是一个全镜头:“彪形大汉”,用一个成语给读者一个最初的印象;接着是一个“中镜头”:“宽肩膀,高身材,手粗脚大”;最后推出的是一个特写镜头:“看他眯缝着眼睛,好像随时都在瞄准的样子。不笑不说话,一笑眼睛就眯得更厉害,可是眼睛微微睁一下,就有一种闪烁的射人的光芒。”呀,这才是一双名副其实的猎人的眼睛!
以上局部设喻,使学生很形象地了解了作者描写董昆肖像的顺序,即由远及近。徐迟的散文《黄山记》中有一段是描写黄山日出的,也可用局部设喻分析。这幅画的着色是十分精彩的:整幅画的底色是“暗蓝”的,然后再配以霞光的“紫蓝青绿诸色”,而这幅画的主色调却是红色,是那一轮“火球”的“鲜红”,那么醒目!这鲜红也特别:“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红,也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鲜”。这确实是一幅色彩辉煌的“山上日出图”。课文中可以用“图”来设喻的还有许多,如“海上日出图”、“荷塘月色图”等等。
此外,在教学实际中,我们所采用的决不是单一的方法,而是综合的教学方法,所以,设喻教学如能与其他教学方法协调地结合在一起,更会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