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小幸运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Kin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物理学家亚瑟·斯坦利·爱丁顿说,我们看到的桌子只是幻象,真实存在的是很多个原子,看上去桌面光滑致密,但真实的桌子却凹凸不平,充满空隙。依此逻辑,我们看到的课程改革参与者众、过程热闹、成果丰硕,但真实的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师、学生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一种眼睛有一种眼睛的建构方式,教师看到的课程改革是这个样子,学生看到的是另一个样子,专家学者写出来的又是一个样子。参差不同的“课样”“人样”才是教育的真实模样,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选择,每所学校有每所学校的方式,以人为本,适合为准,不赶时髦,不去炒作,做就是了。
  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能知、能见、能感的始终太少、太窄、太浅,无法完整还原课程改革的“相”,只是描述一些影影绰绰的“相”,至于清不清晰,有无价值,我只能这样回答:人需要阳光和水才能生存,阳光和水没有人照样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改革影响了我的教育路径,而我对课程改革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我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兢兢业业,小心翼翼,理解着、参与着、受益着时代的馈赠。
  有人問一个登山家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峰,他回答说:“因为它在那儿。”他道出了我参与课程变革的原因,我说不出这么好的话,就复制粘贴了。
  及时雨:讲学稿
  现在回顾起20年前课改初期,有一种感觉: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课改的开始犹如一次随机事件。像我这样普通而自信的人,总是随大流而动,随主流而行。面对变革风起浪涌,我直觉的反应与行为是:不迎不拒,顺其自然。尤其是在没有教学经验时,我认为,随大流是最不坏的选择。
  英国作家列纳德·蒙洛迪诺在《醉汉的脚步:随机性如何主宰我们的生活》中提到,人生就像蜡烛的火焰,不断被各种不同的随机事件带往新的方向,而这些事件,连同我们对这些事件的反应,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2003年,我工作变迁,从北方调动到了南方,从一名高中教师转为初中教师。可以想象,南北教材的差异,南北学生的差异,初高中教学方式的差异带给我的困扰。我需要重新整理教学逻辑,需要重新定位,需要重新学习,调整自我再出发。自助者天助,就是这样巧,赶上学校正在进行以“双基”为核心的第一次课改:推行课改标兵东庐中学之“讲学稿”模式。
  讲学稿,百度词条是这样注释的: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东庐中学从1999年起,尝试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活、学生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新生之路,成为取得课改新成就的闪光点和最明显的特色。讲学稿源于新的备课模式,这一模式可以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讲学稿,看似很简单,但被东庐中学做到了极致,成就了不简单的经典范例。所以,讲学稿掀起的风浪很大,几乎席卷了我所在地区的所有学校。对我而言,“讲学稿”最快最有效地帮我完成了自我生存的基本任务。
  “讲学稿”的前提和基础是“集体备课”,这是强化“双基”的有效路径,能整体提高教师教材理解和教学的技能。对于急需提高的我,“讲学稿”就是宝。我从集体备课中,尤其是从“有经验的教师主备”中,光明正大地“复制粘贴”了很多教学妙招,优质教案拿来就用,一用即灵。无论是教材解构,还是学习对策,简直是“神助攻”。2个月的时间中,我沉浸在照搬、模仿、反思、检验、修正中,一点一点地搞明白了初中教材逻辑、初中教学逻辑、“双基”课改逻辑,通俗地说,就是理解了初中教学的言说套路。总而言之,我迫不及待、心存敬意、满怀诚意地参与了第一次课改。参与本身成为我最实在的“职后”培训,缩短了我独自在黑暗中摸索的时间,少走了不必要的弯路,为我在“对的时间”打开了“对的教学方式”。说实话,如果没有第一次课改暴风雨般的推动,学校不会大动干戈地推行“讲学稿”;如果没有“讲学稿”的救场,就没有站稳、站好讲台的我,更没有现在成立名师工作室的我。坦率地说,我是第一次课改的直接受益者。
  风雨兼程:导学案
  “讲学稿”的优势在于“集体备课”,但说穿了,它是“教师中心”逻辑,具有胎生的劣势。一是教师设计学习流程,学生没有真正的学习主权。二是随着“讲学稿”形式的成熟,教师技能的提高,“主备课”演变成了教师“轮流备课”,教研易浮于形式。三是讲学稿的知识输出过于整齐划一,其缺少针对性、灵活性的教学弊端凸显。
  我在课改设计的大问题上不多置喙,还是在个人体验上详细说说。像我这样虚荣的人,喜欢在课堂上随意发挥、活用教材、旁征博引,常讲到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齐声呼唤“讲完、讲完呀……”。但“讲学稿”常常牵绊着我的教学自由,我想修正甚至丢弃它,又不敢。我荒唐地认为,有个失效的地图总比没有好吧。这时,幸运莅临了—以“三维目标”为核心的新课标出台,倡导“学生中心”,让学习回到学生生活中。我怎么这么幸运?个人脉搏跳动的节律总能呼应上大时代的节奏,时间点卯榫相合。我相信时代,也信任自己。
  这一次,我不等待,不犹豫,迎风而上。我“硬要求”参加学校课程改革小组活动。我们参观、考察、学习了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导学案”,亲耳聆听了校长蔡林森的报告,亲睹了洋思学生“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教学现场,亲自感受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学习氛围。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贴身跟学一周后,我们基本弄明白了名扬全国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导学练”模式。
  汲取第一次课改经验,我意识到不能照搬模仿,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并不完全赞同蔡林森的办学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但其“导学练”形式却可以借鉴。“导学练”高于“讲学稿”的地方正是“学生中心”,适应了第二次课改标准。比如,“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三清”模式,保障了学生的整体学习完成度;“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学习流程,保证了学生的整体参与度。这两点非常接地气的做法,被我校进一步阐扬、修补后,完成了校本“导学练”学习范式。推行之后,教学效率迅速提高,合格率、优秀率双率齐飞扬。其“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和课后拓展”三环节,一以贯之到后来的“深度学习”中。此为后话,不去赘述。   如果说,在“讲学稿”变革中,是“我要”参与,那么在“导学练”变革中,则是我“硬要”参与。这一次,我切切实实地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尝试建立自己的教育理念—打造无恐惧教室。我发表了自己的教学论文:《从“教育银行”到“教育超市”—教学在不经意间转身》(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例谈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发表在《思想政治教学》),开始探索做学科活动、课题、项目等“高大上”的教科研主持人。在风雨兼程、磕磕绊绊的变革旅程中,我对教育生活有了一些懵懵懂懂的认知。
  我感悟到,我们永远不会创制一种可以一劳永逸地消除所有弊端的学习模式,我们永远达不到一个只对不错的层次。所以,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有其独特意义,也许当时我们不一定能清醒觉知,甚至有时还看不清楚。因为在风雨兼程中,我们可能无暇体验水温,无法看清楚课改价值和课改的事实真相,也可能会过于斤斤计较每次改革或每件事具有多少“意义”。
  我明白,课程变革一定具有低潮和高潮的反復性,不可能一路飙升上扬。学生或教师的发展并不需要更正确、更有效的评价标准,而是需要更丰富、更多元的评价标准。
  我坚信,教育者需要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显示自己“活着”,即通过参与课改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同时,一定要按照最适合自己的路径来从容绽放。
  事实上,在参与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总会犯很多的错,而且还不是我能避免的偶然错误,这些错误是个人性格的一种表达,而且还是个人性格中最好的那一面:敏锐、自信、自尊。所以,今后还会再犯错误。但,那又如何呢,简·奥斯丁说得好:“你一生下来,就有值得写一整部小说的错误等着你。”就这样,我在“犯错—改错—再犯错—再改错”中螺旋式地进步着,我也实实在在地收获着大时代、大变革给予个人的小幸运。
  站在风口上:作业模
  核心素养提出之时,课程变革的全貌已逐渐展开,我们参与变革的智识品格、技术手段已逐渐丰富,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再到“学习中心”,一路吃辛吃苦地走来,我们一直在思考:学习模型能否多维并行?课改标准能否多元开放?是不是“去中心”可能才是未来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一种选择?
  这一次,我们学校不再急着和“先进模式”接轨,不再费力费神地去找“模范生”对话。我们反向内部探索,安心地在自己学校内部,与自己的学生“真”对话,解决学习中的“真”困惑。我们不想要别人的现成答案,我们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创立自己的课改路径。我们不再等待能够把猪吹上风口的大风,我们主动选择站在风口浪尖上。
  基于杰出校友叶圣陶的“自能教育”思想,我们构建了“自得—自能—自励”学习路径,打造了“三力课堂”“体悟学习”“微活动”等系列课改策略。值得一提的是,以“课后变革”为切口,我们发现了一条颇有前景的小径—“校本作业”研究。我们独立自主地探索出校本作业系数7:2:1,构建了校本作业模型。这不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高仿贴牌”,而是一次主动出击、原创性探索,虽够不上乘风破浪的气势,但还是翻起了一点点小浪花。校本作业是一次自下而上的真实的教师自主变革,校本作业成为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变革需要(详见《“教为不教”视域的作业设计》一文,载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年第32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
  图1就是我校的成果,它更倾注了我的全部努力(我是模型的第一原创,必须晒一晒)。为了方便实践操作和考量,我从内容、功能、成效三个角度切入,将校本作业分为三个区:作业舒适区(容易理解,容易完成)、作业最近发展区(容易理解,不易完成)、作业挑战区(不易理解,不易完成)。
  作业内容分层(区)7:2:1的内涵是:适用于全体学生(舒适区)的双基必做作业占7成;理解运用可选做、中等难度(发展区)作业占2成;联系实际可选做、高难度(挑战区)作业占1成。作业功能分层(区)7:2:1的内涵是:适用于全体学生的实践探究(舒适区)作业占7成;弹性作业(发展区)占2成;个性作业(挑战区)占1成。这个模型最大的优势是作业内容多维,作业形式多样,作业评价多元。
  这项独创的研究项目,成功申报了课题,并成为地区变革的优秀样本,获得江苏省苏州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我个人也从跟风者、模仿者而成为领衔者,成立了“苏州市邢奇志名师工作室”,“玩”在了变革的风口浪尖上。
  作为20年课程变革的参与者、体验者、受益者,我有三点感悟:第一,课程变革的问题不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专家们的问题,不是高大上的课题或项目,它是普通教师和普通课堂的真实问题,需要普通的教师们献计献策来解决。第二,课程变革是教师修炼教育智慧的大教室。就像我自己在《做无恐惧教师》中写道的:“课程变革中的所有遭遇都是最好的教育和教师培训教材。”所以,我们应该不带恐惧、不带抱怨、不带抗拒地参与必然进入我们生命的每一次课程改革。第三,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同学”,参与变革的每一个时刻都充满了值得品味、咀嚼的意义。参与的方式都有一定道理,尊重身边每一位“同学”,尊重身边每一次变革机会,就是尊重变革本身。
  维特根斯坦说:“我们踏上了光滑的冰面,没有摩擦,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条件是理想的,但我们也正因此无法前行。我们要前行,所以我们需要摩擦。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
  是的,因为现实的粗糙,教育环境的不光滑,才使得教育成为一项诱人的、值得追求的事业;因为教育实践者的局限,变革过程的不致密,才使得课程变革鲜活多样、精彩纷呈,既有意思又有意义。一句话,走在课程变革粗糙的地面上,缘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大时代,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在摩擦中一点点成长,成为大时代下的幸运者。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草桥中学校政治高级教师,苏州市首届德育学科带头人)
  责任编辑:孙昕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2006年高考各地所出的诗歌鉴赏题题型比较多样,显示了自主命题的特色,但这些多样的题型涉及范畴不外乎表现内容、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三个方面。下面拟从这三方面对今年高考古诗鉴赏题作个具体分析。    一、表达内容    1.识记常识  文学常识是文学鉴赏的基础,但作为考点,在各地考卷中出现的不是太多。其实,中学生了解点相关文学常识是完全必要的,关键是不要太把它当一回事。上海卷将诗歌鉴赏与文学常识结合起
【摘 要】教师做事要为创造美好的生活服务,为建构幸福的人生服务。做事之时要不断地尝试创意、创新与创造。正确聚焦,快乐做事;避免误区,幸福做事;遵循规律,积极做事;学会分离,健康做事;彼此润泽,把事情作为磨砺和完善人生的土地、舞台、机缘,享受教育职业的幸福。  【关键词】教师 教育家 幸福做事 成长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多教师经常有烦恼、抱怨、焦虑、挣扎的消极情绪,很多教师经常表现出忙碌、无序
编者按:2008年12月6日,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召开学术年会。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部分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学会常务理事和理事。围绕语文课改,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大家充分肯定了语文课改的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通过研讨,与会代表对新世纪语文改革有了较为全面、辩证、清醒的认识。    一、课改的成绩有目共睹    针对八年
田贺书《伤仲永》这节课超越了“语文教学”,实践着“语文教育”:教学生从文本中汲取言语智慧和人生智慧,增长学习语文和做事的才干,使学生越来越聪明。一、汲取言语智慧,教学生学语文  “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1],田老师本节课所教的就是“学本身”。  1.教学生阅读之法——披文入情,理解“文本之道”  “披文入情”就是通过文字走进文本,咬文嚼字理解文意,即以文本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的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基于此,落实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在情境中逐步落实人地协调观念,通过不断剖析案例,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要素进行区域认知,达到提升综合思维的要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一
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课《芦花荡》一文塑造了一位老交通员的英雄形象。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通篇用“老头子”来称呼这位老英雄,不妥,应该称呼“老爷爷”,这样更能表示对他的尊重和敬佩。  我请学生们举手表决,全班四十一人,有六七位同学认为应该叫他“老爷爷”。于是,我决定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从衣着打扮往往能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白光》《祝福》以及散文《范爱农》都涉及了人物的死亡问题,但令人奇怪的是鲁迅在展示人物生命终结时,都在某些层面上做了隐性的处理,似乎在努力暗示着什么。这样处理尽管给我们理解文本带来一定难度,但却体现了鲁迅高超的创作技法。  我们先来看孔乙己的死。孔乙己是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到了要讨饭的地步,但他却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毛病,抄
自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以来,关于语文的性质问题,一直纠缠不清,至今未绝。新课标前言部分已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此,赞同也好,质疑也罢,我们必须承认语文新课标是新世纪指导我国语文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语文本质属性的“二元统一论”还是基本能够体现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所以,与其在“姓什么“上做文章,还不如在“教什
编者按:《〈论语〉选读》是高中新课程选修课教材,初中也有关于《论语》的课文,不同的阶段如何教出不同的特色,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期刊发的三篇文章是对这一问题的初步探讨。    许多东西在历史的流逝中消融了,但经典却永远不会消融,它们表现一切,包含一切,并且超越一切。《论语》就是这样一部经典。它在问世之初,就经历了一个不断精致化的过程,然后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汩汩而出,流淌至今。今天,我们面对《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1]教师的成长,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自身的使命。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如何才能走出心理舒适区,如何才能在实践磨砺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嗝嗝老师》这部影片在讲述一个暖心励志的教育故事的同时,也给予我们一个坚定的答案:别问“为什么”,问“为什么